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集论坛之精品 萃网友之佳作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湖南知青论坛集萃论坛集萃 → [原创]行走中国最伟大的抗战公路滇缅线(连续)

您是本帖的第 1046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原创]行走中国最伟大的抗战公路滇缅线(连续)
燕归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VIP)
文章:24
积分:1408
注册:2007年5月4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燕归来

发贴心情
[原创]行走中国最伟大的抗战公路滇缅线(连续)
行走中国最伟大的抗战公路滇缅线(连续)

      背景资料:

     2008年8月,滇缅公路通车七十周年。

     滇缅公路从昆明到缅甸腊戍,全长1153公里。在中国境内,从下关(大理市区)至畹町之间的548公里完全是当时新建。这条路从勘探设计路线到通车,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1937年12月至翌年8月)。滇缅公路的80%路段是“没有人吃的东西,只有吃人的东西”的崇山峻岭。 当年为了修通这条路,中国投入了20余万人力,牺牲了2300多名建筑工人。在地形破碎、地质复杂的滇西南和缅北密林中,现代化的美式机械和最粗笨、原始的边民工具一齐上阵,开凿出一条负载着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神圣使命的陆上大动脉,一条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通道,一条摧不垮、炸不断的抗日生命线……

   7月10日  从长沙出发,到贵阳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6 19:57:20
燕归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VIP)
文章:24
积分:1408
注册:2007年5月4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燕归来

发贴心情
7月11日  从贵阳出发到昆明  下高速,走320国道到晴隆,寻觅滇缅线延伸路,标志性的“二十四拐”。

     由于“二十四拐”树木繁茂,无法拍出整体效果。采用资料图片。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6 20:00:06
燕归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VIP)
文章:24
积分:1408
注册:2007年5月4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燕归来

发贴心情

7月12日  昆明休整一天,见到戈叔亚老师,了解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重走中国最伟大的抗战公路--滇缅线”。戈叔亚老师将一路陪同我们重走滇缅线。

背景介绍:


戈叔亚,男,汉族,1952年11月生人。1983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是自由撰稿人,研究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云南缅甸历史(包括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美国飞虎队、驼峰航线等题目)和云南及云南周边地区如贵州、四川、老挝和缅甸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文章除了在中国大陆发表外,有的也在美国、台湾和日本发表。
  作者在研究二战的云南缅甸历史时,注重的是战争对当代的影响和战争与现在的关系以及美国通过二战对中国特别是对云南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主要是通过战争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通过和当事人面对面的交流来了解战争和当代的关系。
  戈叔亚自称“自由撰稿人”实在是处于无奈,这不仅因为他参加因为“私自”采访外国当事人而扔了差事、已经考上的研究历史某部门因怕牵连也变了挂;而且“自由撰稿人”比“无业游民”也要好听一点。
  之所以是“自由撰稿人,首先是戈叔亚“自由地”选择研究的题目是二战的中缅印(中国-缅甸-印度)战区的历史。所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通过遗留在荒野上的日本人的战壕和用驼峰飞机残片制成的老头儿的烟锅,而不是从教科书来学习历史的。他更多的兴趣是战争遗迹和遗物对现代的影响而不是战争的经过。他无数次面对面地和战争的中美日当事人在一起,从他们的述说和眼神中去体会那场战争;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心贴在滇西战场遗址那些被炮火烧炼熏焦、被鲜血渗透浸湿的黑土上和美军飞机残骸上,去感受50年前的炸弹对今天的震撼。
戈叔亚认为,选择“自由撰稿人”还表达了一种愿望,这就是“自由地”活在自己精心选择的过去,这比完全是偶然地存在的今天更加激动人心!它使自己进入历史戏剧担任一个自我设计的角色,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当事人的喜乐哀愁,这样也可以回避失败的现实生活。
  很长时间以来,和大部分的人一样,“飞虎队”对戈叔亚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它遥远得像是挂在天边的一颗星星,但有时又好像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能够感觉到它的呼吸…… 
  戈叔亚在1980年代开始对云南的抗日战争历史有兴趣。他出身军人,本人在1969-1975年也当过兵,自然对军事历史有兴趣。但是在1979年-1983年在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时,老师并没有讲授过云南抗战的历史,更没有讲述美国的飞虎队和驼峰的历史,尽管他曾经自费到北京参加过中国的抗日战争协会的活动。1983年毕业后,戈叔亚来到一家公司工作。这年冬天,他受公司委托到滇西寻找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植物,这种植物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戈叔亚在滇西寻找这种植物时,接触了大量边远山区的普通老百姓,这样也就无疑了解到了云南在抗日战争中的这段当时还是鲜为人知的历史。这段历史发生的地区范围的广阔和悲壮以及当代人对此的无知对他的触动很大: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当时官方和民间对于研究和谈论所谓国民党军队抗战和美国人来中国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是很忌讳的。
  但是他相信,打到了“四人帮”以后,中国和云南人应该正视这段伟大的历史。作为一名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的云南人,他认为着手收集和研究这段历史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于是,从那时开始,他就不间断地收集这段历史。由于当时国内反映这段历史的书籍很少很少,他只好寻找另外的途径:

  1. 他就拜访参与作战的当事人,由于但是采访寻找有“单位介绍信”,他只好通过熟人关系一个一个寻找,这样就结识了许多老兵;
  2. 他直接到当年中日两军爆发战争的战场去寻找;特别是坠落过驼峰飞机的边远山区去寻找;
  3. 他直接给通过各种途径和海外的中国老兵、美国老兵甚至是日本老板去了解这段历史。

  他无疑之中寻找到了一条研究历史最为可靠的方法,这就是——靠近战争。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6 20:04:31
燕归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VIP)
文章:24
积分:1408
注册:2007年5月4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燕归来

发贴心情

7月13日  从昆明到大理  从详云下高速,走320国道,寻访美军抗日机场----云南驿旧机场

背景资料:

    云南祥云县境内,有一片广袤美丽的坝子,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中显得有些“别具一格”,著名的云南驿机场就在这里。昨日,“重走滇缅公路”探寻队来到这里,近距离触摸这个当年离怒江前线最近的抗战机场。
     云南驿机场始建于1929年,曾占地面积逾千亩,有3条跑道,4条滑行道,10个停机坪,25个飞机掩体。现在,这个曾经饱受日军飞机轰炸,为中国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机场已经废弃,机场大部分地方都长满了绿油油的野草或玉米,只有一条黄土砂石铺就的跑道还在向人们骄傲地展示它昔日的荣光。
     在高速公路两边,有几个凸起于平地上的马蹄形土坡,土坡上全是树。这就是当年用来隐藏飞机的“机窝”。据二战研究专家戈叔亚先生称,这些机窝周围一般有二三米,长宽大约30米,距机场有一定距离。飞机降落后用汽车拖到机窝里,顶上拉上伪装网,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小土包。
     据史料记载,云南驿机场最初驻扎的是国民党空军,后来成为飞虎队的重要基地。据戈叔亚介绍,当时陈纳德麾下有两个中队驻扎在这里,经常从这里起飞轰炸前线日军阵地,屡立奇功。


    




(当年修筑机场及滇缅公路的工具:碾子)




(戈叔亚老师问当地老人,为何当年的机场变成了玉米地)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6 20:05:15
燕归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VIP)
文章:24
积分:1408
注册:2007年5月4日
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燕归来

发贴心情
背景资料:

    云南驿古镇,属汉代云南县和魏晋云南郡的故地,因元明清三代设置云南驿而得名。是“彩云之南”的故里,也是最早最早叫云南的地方。

    云南驿古镇今为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行政村,属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云南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镇,也是原生态文化体验旅游的风景名胜区。

   云南驿是古今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扼滇西门户,西临大理,北达成都,东联昆明,南走夷方,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仍有长达1720米的古代驿道以及居民传统社区得以完整留存。

   从公元前二世纪到上世纪初年,在长达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历经县、郡、节度使、州、赕、城和驿站的设置,并一直以云南作为地名,见证了无数的沧桑巨变。

    二次大战期间,对中国生死攸关、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滇缅公路、中印输油管和古老的驿道都奇迹般的在云南驿这个弹丸之地汇集,使这里成为盟军在远东最重要的战略反攻基地。云南驿古镇也因此载入西方的史册。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6 20:05:50
燕归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VIP)
文章:24
积分:1408
注册:2007年5月4日
6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燕归来

发贴心情
















7月14日的文字在上传中丢失,先上传部分图片。

今天在腾冲休整一下午,明天又将启程。(未完待续)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6 20:06:35
乡音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3096
积分:54812
注册:2006年4月26日
7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乡音

发贴心情

谢谢燕子 还在保山就给我们发来了这么多信息! 作为抗战功臣的后代,你们去的感想一定很多 很多 期待着回来后整理发上来分享。

刚刚病好就匆匆上路 一定要保重!


http://blog.sina.com.cn/amydth0218 http://www.56.com/h89/u_xiangyin5.html http://xiangyin5.blog.sohu.co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6 22:13:44
燕归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VIP)
文章:24
积分:1408
注册:2007年5月4日
8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燕归来

发贴心情

7月15日  从保山到腾冲  全天在怒江峡谷和高丽贡山间穿行,寻访抗日的旧战场:惠通桥、松山战场

背景资料:

惠通桥,位于怒江之上。是滇缅公路的咽喉通道。
  
  1942年5月,因缅甸战场战局失利,中国远征军也被迫开始大撤退,军队退守至滇西保山附近一带。为了彻底粉碎日军沿滇缅公路快速挺进昆明,逼近重庆的美梦,中国军队迫不得已把惠通桥炸毁,把日军阻挡在了怒江西岸,并凭借怒江天险和日军形成对峙局面。这样的对峙局面持续了两年多,直到1944年,滇西远征军全面大反攻。
  
  当我们的探访队伍到达惠通桥时,桥还在哪儿,只是桥已被废弃,桥头的碉堡上依稀可见当时留下的弹孔,仿佛那场战争历历在目。
  
  据当地老乡介绍说,在炸毁惠通桥之前,还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件,有史学家认为,这一意外事件差点改变了中国的抗战历史。
  
  5月,中国远征军退守到滇西龙陵一带,而急于求胜的日军对处于退守阵势的远征军是步步紧逼。当远征军退守到怒江惠通桥桥头时,紧逼追赶的日军距离此也不足100公里的路程。为了不让日军跨过怒江,中国军队决定把滇缅公路的上这条重要的“纽带”炸毁,遂在桥身底下安放了大量的烈性炸药。
  
  当在此时,大量随军平民还在怒江西岸等着过岸,许多宪兵在桥头维持秩序,以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拥挤伤亡事件。但令中国军队不知情的是,一些日本兵已经化装成平民,混在了等着过江的人潮中,伺机用武力占领并控制惠通桥。
  
  但就在此时,一辆从东岸开来的卡车要过江,与一辆同时从西岸要过江的货车在桥上相遇并把桥堵住了,执勤的宪兵马上命令把车推到江里,由于卡车老板不肯,并在桥上大闹起来,情急之下,宪兵马上决定把卡车老板就地枪决了。听到枪声的日本人以为自己被中国军队发现了,遂脱下伪装,掏出枪就是一通扫射。中国军队这才发现民流队伍中混进了日本人,便马上下令炸桥。一声震天响的巨响之后,惠通桥被炸断成两截。就这样,日军想占领惠通桥,并借此控制滇缅公路的美梦也被粉碎了。
  
  戈叔亚介绍说,也正是这一意外事件,改变了中国的抗战历史。如果日军占领了惠通桥,大批从缅甸登陆的日军将由此长驱直入,直插昆明,和已横扫中原的日军会合,一举吞噬中国将成为可能。
  
  当我们见到惠通桥时,它依然横跨怒江,作为战备桥和历史的见证者仍被保留。在惠通桥下游100多米的地方,当地政府在解放后又修建了一座新桥——红旗桥,用于代替伤痕累累的惠通桥。
  
  惠通桥的存在,仿佛在告诉我们,真实的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华民族,曾经为了民族自由和抵抗外来侵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的人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一个和平的环境。
  
  惠通桥的炸毁,就意味着滇缅公路的运输能力就此中断。为了向紧需抗战物资的大前方输送物资,必须另找一条新路线替代滇缅公路,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于是“驼峰航线”这时被设计出来。“驼峰航线”西起印度亚山姆省,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贵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1942年开始,“驼峰航线”最终形成强大的运输能力,替代当时已经被“剪断”了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接受外援的惟一“血管”。执飞驼峰航线的就是当时美国人陈纳德率领的著名的“飞虎队”。据悉,从1942年到1944年期间,飞虎队通过“驼峰航线”,为中国运送了多达80万吨的抗战物资,有力的支援了中国抗战和亚洲反法西斯战争。据战后美国官方的数据,美国空军在持续三年零一个月的援华空运中,在“驼峰航线”上一共损失飞机468架,平均每月达13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共计1579人。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7 8:49:58
燕归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VIP)
文章:24
积分:1408
注册:2007年5月4日
9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燕归来

发贴心情

一寸河山一寸血  松山战役最真实的写照

背景资料:

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一度推进至云南保山一带,并在松山扎营盘踞,扼守惠通桥,以图在此切断滇缅公路,切断中国的抗战“生命线”。日军为此修筑了纵深达数十公里的强大防御体系,扬言中国军队不死十万休想攻下。
  
  1944年6月,“国门逐倭”滇西大反攻的关键一战——松山战役正式打响。
  
  松山会战从1944年6月4日远征军陆军第71军新28师开始攻击,至7月1日陆军第8军奉命接替第新28师担任松山围攻任务,再至9月7日歼松山守敌,一共历时长达3个月零3天。其中,第8军各部自7月3日起至9月7日止,历时两个月零4天,先后动用36个步兵团及一个兵部营的兵力,发起9次大规模攻击,重兵器兵团和杂兵大部分抽调成步兵,军师直属部队均直接参战。
  
  此战共毙敌军113联队及56师团野炮部队3000余人,包括野炮第3大队长金光惠次郎少佐;俘获日军近30人。在这块不足两平方公里的阵地上,远征军共伤亡7600余人。仅阵亡军官达157人,是中国抗日战场上局部战役中战死军官最多的战役。
  
  松山大战,日军溃败,中外震惊。松山战役是中国军民抗战乃至整个太平洋战争中全歼日军的光辉战例。它拔掉了日军钉在滇缅公路上最大的一颗钉子,使中国军队以及作战物资能通畅的运往目的地,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顺利。
  
  据戈叔亚介绍说,松山战役被当时日军称为“玉碎战”,“玉碎战”即是日军在战场全军覆没的战役,这样的战役在二战期间的亚洲战场,日军仅仅遭遇三场,另外两场是在云南的“腾冲战役”和缅甸北部的“密支那战役”,而这三场战役均是由中国军队直接参与并主导的战役。
  
  二战史学家戈叔亚认为,松山战役应该是在二战期间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场战役,因为只有这场战役的胜利,才彻底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从中国西南直入中国后方、直逼当时中国政权所在地重庆、打败中国的梦想;只有这场战役,才较好的实现了盟国军队要在亚洲战场上进行的一场绝妙的联合作战;也只有这场战役,才创立了东方盟军联合作战的典范。

       松山血战历时120天,官兵阵亡8000余人,日本守军除一人化装突围全部战死,无一人被俘或投降,双方阵亡人数之比接近6:1。另外,中国军人伤者逾万。

       松山,宛如一座高耸的抗战纪念碑,永远屹立于怒江之畔。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7 8:54:12
燕归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VIP)
文章:24
积分:1408
注册:2007年5月4日
10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燕归来

发贴心情

7月16日  腾冲   祭拜国殇园 慰问抗日老兵  心灵震撼  无语问苍天!

待有时间再发。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7 8:55:06
蔡家湾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知青元老
文章:6781
积分:39368
注册:2007年3月21日
11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蔡家湾

发贴心情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抗日的勇士们。

谢谢燕归来的连续报道。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7 12:10:20
晓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1542
积分:27977
注册:2006年1月12日
1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峰

发贴心情
好图好文章!

谢谢燕归来的连续报道。


晓峰相册   http://janyl491117.photo.163.com 知足常乐,过好每一天         我的博客 http://janyl491117.blog.163.co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7 14:42:59
笔架山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1800
积分:34634
注册:2007年2月7日
1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笔架山人

发贴心情
好文好图,真正历史的画卷。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7 20:46:38
燕归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VIP)
文章:24
积分:1408
注册:2007年5月4日
1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燕归来

发贴心情

7月16日 天公有情泪如雨  

   今天早上安排去“国殇园”,一直晴好的天空突然淅沥下起雨来,上天也悲伤。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冒雨前往。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9 11:05:34
燕归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知青(VIP)
文章:24
积分:1408
注册:2007年5月4日
1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燕归来

发贴心情

7月16日下午拜访慰问抗日老兵

   1944年收复腾冲后,有大量的远征军战士流散在本地,有的是受了伤,也有厌战不愿回部队等等原因造成这一历史情况。据戈老师及当地民政部门调查,有好几千人留在保山一带。这些人多与本地人成家。但是解放以后,他们大部分人受到政治上的歧视,历次运动受到不公平的批斗,生活艰辛,连他们的子女也受到牵连。国民党反动派的后代自然不能升学,没有好的工作单位,这些老兵陆续离世,现在腾冲县大约还留下了七十多人,年纪都有八九十岁了。
  

       晨报记者在当地统战部门的协助下,找到了几位住在离县城不远的老兵地址,但都不是湖南籍的老兵,虽然让我们有些失望,但车队还是凑了几千元钱去探望。

       当我们来到一个贵州籍的远征兵(名李华生)的家,所有的人都无法掩饰震惊和愤怒。老人的家是路旁一破旧低矮的土砖屋,屋里一无所有,蛛网密布。连灶都没有,就两块砖头垒在一个角落,没有电,床上铺的是稻草和纤维袋。老人已经九十岁了,没有了劳动力,儿女也不养他。全靠一点民间捐助活命。在他家墙上挂着一块小匾,上写着“中国远征军 英雄”等字样,天啊,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过的日子吗?我们纷纷质问统战部的干部,为何政府这样对待抗日老兵,统战部的干部无奈的摇头:国家没有政策,我们现在尽量争取一些民间捐款给他们。而他们最需要的还不是金钱的资助,而是政府能对他们这一生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很多老兵至死都没有瞑目。

     “死去的是英雄,活着的猪狗不如”,这是“国殇园”讲解员感概时说的一句话,当时不明白,现在又愤怒又无语。苍天也无语,只有雨下过不停。。。。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7/19 11:09:26
雪雪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1219
积分:32355
注册:2007年2月25日
16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雪雪

发贴心情
为中国远征军这段光荣历史感动!谢谢燕归来大姐的真情报道,您辛苦了!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8/2 0:48:05
晴天蓝蓝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版主
文章:1112
积分:13859
注册:2007年5月1日
17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晴天蓝蓝

发贴心情

    读燕归来的文章,感慨你的壮举,当年滇缅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成千上万的士兵不是死于战争,而是错误的导向把他们引入到了热带雨林里出不来,自然条件及其恶裂,大量的士兵死于瘟疫.缺吃,缺医少药,而又迷失方向.

能进行这样的旅行一是自己要有一定的经济,有车,还要有爱国之心,敬佩这些年轻人.

据说一个人在经历了大苦大难而活着的人,以后会长寿的,这就是这些老兵能在90多岁时还能耳聪目明,身体健康.感慨他们的人生.祝他们寿比南山.社会上,政府应该给予统计,像这样的人应该按老干对待.把他们接到地方上的老干所,安度晚年,衣食无忧才好.感谢燕归来,让我们又一次学习了,历史不能忘呀.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8/5 17:32:30

 17   17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