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乡音:我余悸什么——读《意淫》
谢谢乡音的谢谢。本来想要在《意淫》文章后继续跟帖,元旦前后忙,没想到07年网页随日历一同翻过,只好另挂一帖。
首先我把表述过的基本观点重述于下:
1、 很惋惜Y老师。
2、 在此,我不再重复对极左和整人的痛恶。
3、 退回到四十年前,我们当时对此事是什么认识?
4、 对于“意淫事件”的理解与表征,乡音的文章留下了思考的问题空间,这正是文章的厚重之处,但是网友对“书记”的诅咒和痛恨不经意地把此文简单化了。
5、 如果当时那位“书记”“虎视耽耽注视学生的班主任”和作者提到的L如果都认为正在进行一场纯洁教师队伍的斗争,今天回过头来看,又未看到这一点,那不是仍叫人心有余悸吗?
那么我读《意淫》一文,看了网友的跟帖,心有余悸的实质什么呢?我想发生在四十年前那件“意淫”事件,根据乡音提供的全部文字来看,肯定是一件疯狂年代极左荒谬的整人事件。可是,我们不能脱离当时历史,特别是脱离当时人的道德观念和人们对“性”的认识,只用极左、整人、诛心来简单的评价整个事件的发生。
我担心用当代人对“意淫”的理解和表征,通过文学的情感乱码,来破译四十年前的历史和政治,一不小心很容易出现情境迁移中的错位。我思忖,以我当年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如果自己处在Y老师的位置,性压抑性扭曲,我也可能出现同样的举动从而逃脱不了挨整的悲惨命运。如果自己处在“书记” 的位置上,虽不会像书记那样上纲上线整Y老师,但同样可能在思想上批判Y老师,为了防范女学生被性侵犯,从而不得不让Y老师离开教学岗位。想到这些我心有余悸。
今天如果按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的定义用来评价四十年前文革中的人,我可以说,当时全民的思想都在发高烧,讲胡话,绝大多数人心理健康缺失。你人格完整吗?没有。你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用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理解接受,使自己在各种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吗?没有。你有健全的辨别真伪、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能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支配自己的言行吗?没有。如果“有”,文革的疯狂就不可能发生。在那个年代,Y老师和书记,还有L们,其实都处于一种人性的严重扭曲中。Y老师被极度扭曲,今天大多数人都很理解。那位“书记”被极度扭曲,今天很多人似乎不能理解,所以引来网友一片咒骂。当年被谴责的人,今天人们为他抱屈;当年的道统,如今一片谴责。我想真实的历史也许不是这样简单。
如果冷静的回顾四十年前的场景,我们会清楚的记得,人们普遍缺乏性知识,即便对自己的身体也十分无知。封建封闭的道德观念几乎是我们共同的行为规范。如果Y老师不是被L所诬陷,他确实是抱着学生的毛衣睡,那至少是性心理被严重压抑和扭曲的结果。在今天看来,Y老师的行为,完全是他的私事,无可指责。然而处在那个年代,在当时的政治道德氛围中,一旦亮相肯定不再是一件私事了。我不相信包括乡音在内的教师和学生当
乡音的文章对“意淫”的理解和表征侧重政治和文学的角度,而忽视了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由此网友又从当代人的眼光,顺着政治和文学的角度来解读《意淫》,我以为这样解读《意淫》一文与历史的真实可能有一定的距离。
四十年前极左非理性的情绪化的批判教人不寒而栗,由此Y老师被冤屈了。反过来,我们用当代人对“性”的理解,从情绪化的习惯的思维角度来解读历史,我们的思想法庭量刑能准确么?不同样有可能产生新的冤屈么?能不叫人心有余悸么?
(如有可能,请版主将乡音《意淫》一文转发08年版)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48683&star=2&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