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大哥
-- 发布时间:2009/12/8 23:01:22
-- [原创]西行额济纳(一)心中的胡杨(二)从银川到阿拉善左盟(三)千里穿越
西行额济纳(一)(图片较多,请稍等) 一、心中的胡杨
胡杨树是我心目中一种神奇的树,它高尚纯朴,吃苦耐旱,经得起风沙,抗得住委曲。同时又是一种无比绮丽的树,它型如卫士,姿态万千,所以人们常常把它与边疆和战士相联系。 最早认识胡杨是1983年从作家孟晓云的报告文学《胡杨泪》里。作者把胡杨看做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象征,有着铮铮傲气,“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地一千年不朽”是它的形象写照。胡杨是大沙漠上最古老、最罕见、最珍奇的树。俗称“胡桐”。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品种,从它的命名就知道它是我国西部的特产,这种树生长在边塞,中国古人称边塞这一带为“胡地”,生长在“胡地”的杨树,便被称呼为“胡杨”。就像胡琴、胡椒、胡麻的命名,它是西部大漠上最耐旱的高大乔木,可与内地的银杏树比美。在西部边陲,胡杨高大,树干弯曲,树皮多皱褶,象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 孟晓云报告文学写的是我们湖南湘乡东郊乡茅浒洲的一位自学成才青年钱宗仁。钱宗仁是那个年代求学知识青年的典型。1964年8月,他远走新疆,在阿克苏地区开荒种树,先后在《新疆文学》、《新疆日报》、《阿克苏报》上发表文章。“文化大革命”中,钱宗仁被列为“黑七类”;遭游团、批斗和酷刑,1970年,钱宗仁被遣送回湘乡“改造”。1974年落实政策时,钱宗仁重返林场;1975年底,他利用字典和废纸研究汉字结构,创造出汉字笔顺号码排字法;1978年秋,他被借调林场子弟学校以工代教;1981年取得新疆广播师范大学结业文凭;1983年,钱宗仁到塔里木农垦大学任教师;1984年考入北京工学院数学系进修。这年,《胡杨泪》发表后,不少海外华人,友人来函支援他赴美国深造,他一一婉言谢绝。1985年4月,他被借调到《人民日报》社工作,10月,因患晚期肝癌病逝于北京军区医院,终年仅41岁。孟晓云把钱宗仁喻为一棵扎根在边疆的胡杨,一个曾被忽略的倔强的灵魂。他在大漠荒野和暑天雪地中扎根成长,与沙漠旱风和戈壁盐碱抗争,……他不抱怨,不灰心,他个人的悲剧,是知识青年的不幸,也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他是我们这代人的杰出代表,是我心中崇尚的胡杨! 钱宗仁
二十年后,刀郎的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他那沙哑苍劲的喉咙,吼出“任我是三千年的成长,人世间中流浪,就算我是喀什噶尔的胡杨,我也会仔仔细细找寻你几个世纪……。”那时候,刀郎动情的摇滚歌声再次把我的思绪带到西域,带到沙漠,带到胡杨林。虽然刀郎用胡杨形容自己寻找幸福、寻找爱情的坚帧和曲折,形容自己就是象胡杨一样执着和追求。也可见胡杨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你是大漠西域的生灵,你是祖国边陲的瑰丽宝石,你是顽强、不屈、与天地抗争的英雄。胡杨林,我对你情有独钟!为了早日去观赏胡杨,我精心策划了一次西部行。我在网上查询,寻找了许许多多有关胡杨林的介绍和前往胡杨林的几条路线。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胡杨林,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胡杨林区之一。近几年,当地为了开发旅游,每年都要举办胡杨节。从9月底胡杨叶发黄到10月中下旬胡杨叶落光,那短短的一二十天时间是额济纳旗的游览旺季,也是观赏胡杨林的最佳季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