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茶陵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99)
----  《知青之歌》作者任毅:我差点被枪毙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99&id=48980)

--  作者:格之明
--  发布时间:2009/9/6 0:40:45

--  《知青之歌》作者任毅:我差点被枪毙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知青之歌》作者任毅于2008年11月30日在芜湖 “淬剑池” 网站主办的题为 “我们曾经的青春岁月” 知青下乡40周年座谈会上,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创作《知青之歌》的酸甜苦辣。(节选)

知青兄弟姐妹们、朋友们:

      我是任毅,南京市第五中学六六届高三毕业生,1968年12月26日插队如今南京的江浦县,插队期间,编写了《我的家乡》歌曲,也就是后来传遍全国的“知青之歌”。

为什么写知青之歌

      1966年,当我刚刚从南京第五中学高中毕业,大家都忙于六月份的高考,可是5月份那场祸国殃民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时间大家都茫然和不知所措,内心的青春热血和外来的政治刺激疯狂地涌入了我们的大脑,我们成了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天不怕、地不怕、人不怕的天之骄子。

      我们争先恐后地挤进这灵魂的屠场,我们自觉地自我阉割,并努力地去阉割别人。我们犯过错误,我们也被错误所害,我们过早地卷入政治,又被政治无情抛弃,这就是我们老三届最大的悲哀所在。

      我们生活在理想主义时代,当上山下乡来时,我们的理想瞬间破灭,我们根本无法选择自已的命运,等待我们的是艰辛苦难和破灭。许许多多的同学抱头痛哭,但都于事无补。那面猎猎飘扬的上山下乡的大旗下,写着无知无奈。
     今天看来,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谈不上是悲剧,只是具有悲剧之影的一场闹剧。这一代人几乎只有闹剧而没有悲剧,只是这闹剧太残酷了,用梁晓声先生2008年9月18日接受南京《现代快报》采访时那句话:知青是被时代抛弃的一代,太精彩也太经典了。
      当年的知青运动把我们这些千百万毫无社会经验的老三届学生,一脚踢到农村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让我们为最起码的生计而苦苦挣扎,让我们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去体会课本中所学的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留良汰劣”的自生自灭的自然规律。
       艰苦的农村生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空虚,那时候我们常常感到,我们的心仿佛被一只粗糙的大手反复揉搓,直感到钻心的疼痛。刚下农村时的一点点美好善良的愿望,都被农村严酷的现实击得粉碎。所谓的“农村”、“农民”、“贫下中农”根本不欢迎我们,说我们是分配下来的,不要不行,是来分他们的粮草的。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可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两句话都是他老人家讲的,不敢讲哪句话正确,哪句话不正确,也不敢讲这两句话是否前后矛盾。然而,就是这两句话时时刻刻困扰着我天真的灵魂,我们根本无法选择历史,选择人生,我苦闷过、彷徨过、思考过,而我的抗争和觉醒只是一瞬间的事,是许许多多量变发生了质变的原委。

      因此在那时我写“知青之歌”也就不奇怪了,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相信那个时代,我不写这首歌,也有其他知识青年去写,只是这历史的必然落在我的肩上,让我在这灵魂的屠场里重铸灵魂。

      这支歌在短短的半年中,竟然传遍了中国大地,成为建国以来末经报刊发表,电台广播传播最广的一支歌,连当时的莫斯科广播电台也播放了,这在近年发行的CCTV“百年中国”中,有了详细的注解。

事发上海      被判死刑

      1970年春节期间,上海普陀区回沪过春节的知青,在里弄里哼唱《知青之歌》,又很快地传到该区的中学,中学的领导将这情况向区、市委汇报,市委又立即向中央汇报。姚文元专门做了“要抓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要查清作者情况,要对黑歌进行批判”的批示。张春桥对这个问题抓得也很紧,上海市革委会有专门的小组在抓这项斗争。

      2月12日 ,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派人来到南京五中,要了解我的全部情况,提供上海所需要的有关材料。上海、南京两地公检法于2月13日 去了我当时插队的江浦县进行联合调查,同一天,南京五中又把这些情况向《新华日报》、《新南京日报》进行了汇报,当时南京市委书记方敏指示责成南京市文教局连夜召开会议,组织专门的班子立即行动。

      2月19日 夜23点,以“创作反动歌曲、破坏知青上山下乡、干扰破坏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战略部署”将我逮捕。从此后铺天盖地的大批判开始了,我在全市被公开批判数十场。

     5月25日 ,南京市公检法、军管会向南京市委写了“判处现行反革命任毅死刑立即执行”的报告。

      6月6日 ,市委研究同意市公检法、军管会的意见,报省委审批,7月11日 批复判处任毅有期处刑十年。

      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落差呢?十年是那个时代现行反革命判刑的“起步价”。

许世友刀下留人

      后来我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到事情的原委,是当时江苏省革委会主任许世友将军救了我。

      在2002年,许世友的秘书李文卿上将写的《近看许世友(1967-1985)》给了详细的说法:“黑脸也罢,红脸也罢,草菅人命的事,他绝对不会干的。曾经有个南京下乡学生写了首知青之歌,一度流传全国,到处传唱,惊动了四人帮,江青、张春桥硬说是煽动知青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定性为反动歌曲,下令追查,南京市公检法很快抓到了作者,竟然判处死刑!

      当案件报省革委会领导审批,许司令看了非常仔细,看后讲:一个学生娃子,十八九岁,又没有什么前科,怎么能说杀就杀?当即批示:该人年轻,个人历史简单清白,没有死罪。大笔一挥,救人一命。这位知青后来被改判十年徒刑,文革后被平反释放。”
        

        (当时上报21个政治犯、刑事犯死刑,审批了20人,许司令刀下留下任毅!)

         1987年,在许世友将军逝世两周年时,我专程到了河南新县,拜谒了将军之墓,给他点上中华烟,洒上五粮液酒,深深地鞠了三躬。
      

         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我度过了九年,九年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我的青春、我的大好时光在这里消耗贻尽,但是我坚信一点:我可以坐一时的牢,但决不可能坐一辈子的牢。当真太没有公理了。因为这毕竟不是我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如今走过那一段历史和人生的老三届们已经老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已经下岗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很自然地涌上我的心头。我们留不住今天,如同我们留不住昨天一样,艰辛的,美好的,对于我们老三届来讲都已经远远地过去了。唯有心灵的丰碑永存!


丝毫不感到后悔

      我对于我过去的所作所为,丝毫不感到后悔。人活在这世界上,应该留下一点东西,从这点上让我留下了,留在“百年中国”里,留在《南京五十年大事》里,留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里。

      羽泉在南京举办了音乐会,那首《南京知识青年之歌》全场轰动,万人起立鼓掌。

      活着比什么都好,如不是许世友将军刀下留人,我怎能站在这里?

      克制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老三届的人渐近老态,心态也渐近平和,这是历史、生理的使然。什么人说过,我不记得,但我相信:忘记自己的年龄就是最好的青春。
      

      谢谢大家!
              

                           2008年11月30日 下午芜湖小九华商业街办事处



http://www.56.com/n_v140_/c27_/2_/17_/yzj_river_/zhajm_119228365623_/304000_/0_/20623865.swf






--  作者:吉辰
--  发布时间:2009/9/6 0:49:31

--  
明天仔细看
--  作者:老何
--  发布时间:2009/9/6 8:42:24

--  

当年,我们唱过这支歌。但不知道它的作者却险些因此丢命。

《知青之歌》及其遭遇必将载入知青史册!


--  作者:灵灵仙子
--  发布时间:2009/9/6 22:38:47

--  
《知青之歌》当时是一个轰动全国的案件。这首歌传到我们那里的时候已是残缺不全,但我们还是喜欢唱。他唱出了那时候我们的心声。
--  作者:吴大哥
--  发布时间:2009/9/8 23:12:48

--  
感人的故事,动听的旋律。从歌词的内容看,没有什么不好的内容,只是表达了对家乡的恋倦。在那个极左的年代,是什么荒唐的事都做得出来,就是我们自己,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了那个潮流。在当时,能够先知先觉的人是极少极少,凤毛麟角。否则就不会有张自新的牺牲!历史就是这样,永远以自己的规律向前,向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作者:吉辰
--  发布时间:2009/9/9 0:59:02

--  
知青中人材济济
--  作者:吴大哥
--  发布时间:2009/9/10 10:02:06

--  
以下是引用吉辰在2009-9-9 0:59:02的发言:
知青中人材济济

习近平就是知青,即将是中国的**领导人物!


--  作者:古潭静子
--  发布时间:2009/9/10 10:37:45

--  
以下是引用格之明在2009-9-6 0:40:45的发言:
[upload=jpg]UploadFile/2009-9/2009960342848991.jpg[/uplo

      
     《知青之歌》作者任毅:

     活着比什么都好,如不是许世友将军刀下留人,我怎能站在这里?
     克制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老三届的人渐近老态,心态也渐近平和,这是历史、生理的使然。什么人说过,我不记得,但我相信:忘记自己的年龄就是最好的青春。
      


     “  知青之歌”是感人的,歌曲后面的故事更让人心酸。我们要把那难忘的历史记住,告诫后人,不能重演。

      谢谢格子明君。拜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