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茶陵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99) ---- 40 年前上山下乡的回忆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99&id=27304) |
-- 作者:吴大哥 -- 发布时间:2009/1/9 23:06:33 -- 40 年前上山下乡的回忆 40年前,本“三个面向”分配的我们,在老人家的伟大号召下,马上毕业,“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刚刚听完教导主任的动员报告,经张主任改动的“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说酃县山水甲桂林”名言已为大家传颂,大家还加上“茶陵山水甲酃县。”茶陵就是我们即将下乡的县城。吉辰的那张小小的毕业留影,记得是离校前,莫同学的父亲在曙光照像馆工作,到学校为我们大家的义务拍摄。那张小小的照片,莫不是集中了同学之情,同学之谊呢! 40年前的今天,同学们在母校前坪,全班挤上一台大客车,告别父母亲友,充满激情地往大有作为的地方!我没有坐到座位,只能站在汽车的过道上。我们的目标是茶陵,那时路不好,颠簸得很多同学都晕车,车到醴陵,准备过轮渡时,我们下车,我哇地吐得昏天黑地。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后面的路怎么走啊?在徬彷之中,有同学用一根扁担架在两椅子之间,让我坐下。坐扁担虽然不如椅子,但毕竟有了座位,我翻腾的胃才得以平静。我是坐在扁担上到达茶陵。我真要感谢我的那同学。现在看来,那根小小的扁担,不是凝聚着同学之情? 我们班28个人分配到八团公社东冲大队。我们18人又分到山上的山佳村生产队。到山佳村了,乡亲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城里人来这里,大家热情的燃放起编炮,把我们迎进原来大跃进时建造的生产队食堂。这里已经摆开了四桌,饭菜业已上桌,大家这才知道已过了中午时光,走了这么些路,是饿了。我们很规矩的坐下,文明的吃起来。这里的菜虽然不丰富,但决体现着贫下中农们的热情。荤菜不多,好几个菜上面飘着肉丝。冬笋还是城里珍贵的菜肴。我们谦让着才吃了一碗饭,不知谁发现还有许多乡亲们都在用希奇的眼光看着我们吃,就吆呵了一声,“我们让贫下中农同志们先吃!”大家“哗”地一声站起来,让看热闹的老乡们入席。老乡们好象早就等待这句话了,也不讲客气地坐下吃起来。不到十分钟,桌子上的饭菜一扫而空。这时我才知道,我们上山下乡来到了一个贫穷的地方。 下乡才几天,就饱尝了生活的甜酸苦辣。一切都要靠自己。除了第一餐饭是老乡们做的,后面都得要自力更生。首先就要吃饭,吃饭就要烧柴,柴在哪?在山上。早上队长就安排我们上山打柴。派了能干的岩生和年幼的黑乃(乃就是小孩,意思是长得较黑的小孩)教我们。打柴要砍那些已经干枯的树或树丫。冬天的杂树大多是光光的,而我们以为是死树,结果一刀砍下去,还是生树,不能做柴烧。岩生们笑我们这些城里人“只砍生树,不见枯枝”。好不容易找到干柴,又不会捆柴。只见岩生随手砍下两根枝条,打个活套,把柴火锁住,随手扭打几下,一把又墩实又便于背扛的柴火就完成了。我们不会捆,好在大家都带了绳索,用麻绳捆柴,方便多了。实际一操作,才觉得我们的幼稚,岩生们的伟大。因为绳子是软的,好不容易捆在一起的柴火,三颠两抖就松了。又要停下来重捆。几个小时下来,我们背回的是各式各样的柴捆。有的用扁担挑两小捆;有的用绳做个抓手,象提包形式的提回一捆柴;有的打个背带,象背书包一样背回一捆柴。到底人多好办事,虽然每人只打回几十斤柴,但堆在一起也好大一堆,够几天烧了。 18人一起生活,无疑困难重重。接着我,青年农民,颖PK,还有梁班长(已英年早逝)四人分到山腰的桃坪村。那时出工回家,除了偶尔到老乡家坐坐聊天外,几个人只能伴着昏暗的煤油灯。那时的我们,每人带来一支口琴,无聊时就吹几曲,什么和声,颤音都会了几招。《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我们的流行曲目。悠扬的琴音里,渗透着几多欢快欣,几多乡愁,几多情谊,几多辛酸! |
-- 作者:湘琴缘 -- 发布时间:2009/1/9 23:16:10 -- 好真实的描叙,好文! ![]() ![]() ![]() ![]() ![]() |
-- 作者:灵灵仙子 -- 发布时间:2009/1/10 12:12:50 -- 看了吴大哥的文章,眼泪和着回忆一起喷涌而出! 1969年的元月5日,我们被装上了一辆装货的解放牌汽车,后面的拖车放着我们的行李。车厢里很挤,没有能够放下座位的地方。一群少年被送进了井冈山的大山里。车上的人都哭了,我却没有流下一滴泪。不是我的意志很坚定,也不是我对……很…… 实在是无奈! |
-- 作者:灵灵仙子 -- 发布时间:2009/1/10 12:35:21 -- 这次去湖区,下在那里的知青说下在山区人很幸福!我看到的湖区是一坦平阳,阡陌纵横,膝盖不用弯成九十度的角就能行走如飞,不用小心掉下山谷,不用防止滚下山坡。湖区一望无际的良田,粮食有的是,用不着吃返销粮,更不用吃红薯;交通方便,用不着回家要走上百里的路才有班车、那时我们回家只有装木材的车子,还要司机发善心,若是遇上不轨的司机就麻烦了,所以我宁肯走路也不搭便车。 八团的腌菜汤是知青下饭的家常菜。不是人不勤快,而是山高水冷,日照少,庄稼不长。水恶,消化很快,在家里吃3两米就够了的话,在山里吃一斤米才够。 |
-- 作者:吴大哥 -- 发布时间:2009/1/10 21:47:42 -- 40年前的一次探路 才下乡几天时间,就想回家。怎么回去呢?生产队离公社15华里山路,公社到县城90多华里,没有班车,坐班车要到三十里外的洲陂或高陇镇。很不方便!生产队老乡告诉我们,这里有条路能够到攸县的峦山,也只有三十多里地。峦山有船到酒埠江,酒埠江有班车到礼陵、攸县、湘潭。我们翻开带来的地图,找到八团和酒埠江,原来八团经茶陵到酒埠江的路形似马蹄,八团和酒埠江是马蹄的两极。哈,看来我们将找到一条捷径,回家的捷径! 那天是雪后初晴,我们决定去探路。贫协组长老刘的儿子黑乃自告奋勇为我们带路。黑乃的外婆家在峦山,他经常去那里。我们几个就此上路了。东瓜同学穿着高筒套鞋,手持一把柴刀打前锋,其他同学有的拿篾竹,有的拿木棍,颇有披荆斩棘,开路先锋的气势。 从山佳村后山翻过来,一路都是平缓的土路,出奇的好走,原来这是林场伐木工人开出运木材的路 。翻过毛栗山就到了小英甸。这里与攸县交界。当地老百姓流传“不穿七层棉,难过小英甸”,形容这里高寒山区的气候恶劣。走不多远的三叉路口,树着一块界碑,是清朝时代的遗迹,上面刻着“攸县界”,左往哪,右往峦山。进入攸县后,都是石板路。原来这里均是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处处皆是。黑乃告诉我,我们队烧石灰的胚子要到这里来挑。石灰胚子就是烧石灰的石灰石,后来成为我们知青最苦的劳动之一。二十年以后,这里成为国家地质公园的范围,去年我还带领单位的同事来这里休闲。 青年最有探险精神,探索也是享受。大概由于心情愉快吧,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峦山。峦山镇处于四面环山的小平原上,一条小河从镇前流过,小河流到酒埠江,58年在那里筑起大坝,成为水库,坝区的水面有上十里长,成为著名的酒埠江电站。湘东钨矿的电也是来自酒埠江。峦山镇比八团牛气多了,这里有供销社,医院,还有铁铺、饭店,这每逢阴历二、八赶场,是当地的商业中心。在饭店里,我们从 服务员口里证实了:这里下去不远就到码头,每天两班轮船,网酒埠江。酒埠江每天有到礼陵,湘潭的班车! 这条路,在后来几年一直是我们回家的黄金小道,路近、费少、方便! |
-- 作者:吴大哥 -- 发布时间:2009/1/10 21:49:40 -- 那时我们才16岁! |
-- 作者:灵灵仙子 -- 发布时间:2009/1/11 13:35:13 -- 那时我们才16岁! 我们也是这么大就开始做童工。现在这么大的孩子好幸福! |
-- 作者:青年农民 -- 发布时间:2009/1/12 22:36:16 -- 那时我们才十六岁 |
-- 作者:涂民 -- 发布时间:2009/1/16 15:47:44 -- 老照片如何传 |
-- 作者:灵灵仙子 -- 发布时间:2009/1/16 16:06:13 -- 以下是引用涂民在2009-1-16 15:47:44的发言: 老照片如何传 先把照片压缩在200K以下,存在你的电脑中。 如果发主贴就点浏览,出来一个框,在你的电脑中找到那张照片点一下,再点上传就可以了;如果还要传就再点浏览——上传。 如果是跟贴就点回复——浏览——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