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淮羽专栏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86) ---- [原创]旅伴白描--冬 爹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6&id=7946) |
-- 作者:淮羽 -- 发布时间:2008/3/26 11:36:51 -- [原创]旅伴白描--冬 爹 冬 爹 ----旅伴白描 冬爹姓刘,大名冬生。国字脸,鼻直口阔,肩宽背直。他可能一辈子没量过身高、秤过体重,我估计他是一米七五,七十公斤。他长期是青色对襟布扣上衣和扎头直档裤,围黑色长头巾,晴天除了打赤脚,就是穿圆口布鞋,雨天下田蓑衣斗笠,不下田则纸伞木屐。他不苟言笑,一天难说几句话,几天难得笑一回,时刻给人一种威严感。 我下放当知青是插队落户,被安排在冬爹家。冬爹第一次见到我时,先上下打量了一遍,露出了一丝谨慎的微笑,然后当场吩咐了六个字“让他和新民睡”。 冬爹一辈子遭遇了三件伤心事:三十来岁丧妻,四十多岁丧子,六十多岁时,结婚不到一年的长孙女暴病身亡。冬爹实际上养大了两代人。我到他家时家里九口人:冬爹和续弦的小脚老伴、儿媳、两个孙子、两个孙女、一个孙媳、一个尚未满月的曾孙女。新民是冬爹的第二个孙子,当时十八岁,在大队当打米机和抽水机机手。 四代同堂的冬爹家里有五间木架子茅屋,屋里家具用具齐全,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静静,大男小女穿戴整齐,柴米油盐也能细水长流,是生产队里的上等户。在堂屋西侧的正房里,我和新民的床与冬爹老俩口的床一正一横开着,我们睡侧床。 冬爹虽然一脸的冷峻,却从不发脾气,很难得骂一句人,然而在家里却有着绝对权威。全家人在堂屋吃饭,一张四方棋盘边矮桌,冬爹固定坐上首东侧,他让我坐在他旁边,两个孙女一直站着吃饭。餐餐饭菜上了桌,冬爹先入坐,他总是右手肘撑在桌上,先伸出筷子拨弄拨弄菜,再召呼大家吃。冬爹是不起身盛饭的,由小辈们抢着添。饭后照例有儿媳或孙媳送上一盅茶,冬爹三两口喝完茶才起身去卷喇叭筒抽。饭桌上也有些话题,多半是各自从外面得来的新闻,但冬爹一般不言语。有时大家都为一件事笑得很响,冬爹也难得抿嘴笑笑。遇到不爱听的,他便皱皱眉头,大家就会知趣地打住。 冬爹是种田的老把式。干活井井有条,利利索索。他说“功夫在手头,一日歇九回”。他犁田耙田,哪怕牛的性子再烈,他上衣也不溅泥。筛米打草鞋、驾船打撒网、整屋打参筒这些易学难精的活,他都是一把好手。七十岁的人了从不闲着,在队上是十分劳力,家里莱园修整得象一封书。落雨天还要搓搓挑绳、打打草鞋。 冬爹读过半年私塾,考过我不少农家杂字,还记得些“稻草捆秧父绑子,竹篮装笋母怀儿”之类的对联。这使我找到了打开老人家话匣的钥匙。从《三字经》到《增广贤文》,还有些被传统花鼓戏演绎的历史故事,象“陶澍访江南”、“薛仁贵征东”等都是冬爹感兴趣的。 冬爹是佃中农,对新社会有感情。堂屋里的宝书台是他自己用土砖砌的,又大方,又精致。我用广告颜料在台座上画了一艘破浪前行的轮船,写上“大海航行靠舵手的”行草字。又在上首领袖像两旁用仿宋体写上“听毛主席话 跟共产党走”的对联。写字画画时,冬爹始终坐在旁边陪着,脸上一直挂着微笑。 但是,冬爹背地里还是保留了一些“四旧”。象每到七月半,他是一定要给亡人烧包的。好在我也不知从哪里学到了“今逢中元之期,谨备冥钱一封,上奉故显考……”之类的东西,这更是被冬爹赏识。渐渐的,我们真成了忘年交。我一直叫他“嗲嗲”,他对我的称呼由小吴改成了卓林。 冬爹的旱烟是自己种的。施肥捉虫,呵护备至。烟叶又大又厚,收起来用竹片夹着晾晒,扎成把挂上屋檐,隔几天取几片卷紧压在床脚下,切的时候还放几根当归须须,切出的烟丝细如发,黄如金,用个竹烟筒装着,十分爱惜地卷成喇叭筒抽。我是从他那里学会卷喇叭筒的,那带点当归香的喇叭筒比当时一毛三分一包的红桔烟好抽得多。后来我从城里带去一些薄薄的卷烟纸,两个人对抽起来更觉得香。 农闲季节的每天晚饭后,冬爹总把我叫到堂屋里,桌上一包壶用“三皮罐”老茶叶泡的茶,再加上一竹筒烟丝,便成了我们最惬意的休闲。平时寡言少语的老人此时也有了说不完的话,他喜欢回忆青壮年时期一些有声有色的故事,比如哪年在狂风恶浪中行船、哪年到省城做买卖、哪年倒垸子如何拆屋扎排,哪年在洞庭湖里捕到一条三十六斤的大杆鱼等等。他还教给我很多农谚和农作技巧。我便把“三国”、“聊斋”、“水浒”中的一些故事翻来捣去。时间长了,他的两个孙,还有前后屋的几位长者也成了常客。 冬爹的儿媳我喊刘妈,特别勤劳贤惠,虽然一字不识,却笑不露齿,话不高声,会缝会绣,尤其会持家理事。除了一家人的吃穿安排外,每年跟我做一套大布衣裤和一双布鞋。冬爹的婆婆个子小巧,少言寡语,想事做事远不如儿媳,但对冬爹百依百顺,也从不干预家庭事务。冬爹的长孙老实忠厚,处事有理有节,话也不多,但手脚不闲。冬爹的长孙媳聪明乖巧,嗓门尖,会唱花鼓戏,听旁人说,若不是在冬爹家里做媳妇,她肯定会调皮。冬爹的两个孙女都象娘,又规矩,又能干,两个初中生插田割禾和飞针走线都是好手。 冬爹最疼第二个孙子新民,他每天从大队机埠回来,浑身上下,连鼻孔和耳朵里都是米糠灰,总要打一满桶水先在屋前禾坪中洗头。每当此刻,冬爹都会坐在门前阶基上看着他洗完,眼中充满怜爱。新民好学,常拿我写的字临摹,间常还写点小文章要我修改。每当此时,冬爹都会很舒心地微笑。新民十九岁那年参军到福州空军部队当地勤兵,走之前冬爹吩咐办了几桌饭,把本家同辈都请来庆贺。临行前夜,我和新民睡在一头嘀咕到半晚,冬爹虽没说话,却也一直未眨眼。送新民走时,冬爹只送到路口,但当我们一行走出好远好远再回头时,冬爹还站在原地未动,如同一尊石像。 新民到部队后每半个月都要寄回一封信,除介绍军营生活外,都是表达自己对家人、尤其是对祖父和母亲的敬爱以及与我的情谊。每封来信,冬爹都要我先在饭桌上念一遍,然后自己还要戴上他那副宝贝似的铜框老花眼镜看上几遍。回信都是我承包的,但冬爹都会要我先跟他读一遍再寄出去,而且嘱咐我把新民的来信修改过后一同寄出。新民在文化学习上进步很快,往后走,他的来信变得通顺流畅,书写工整,还渐渐有些文采了,冬爹越看越高兴,还总说多亏了我。 我下放的第三年,冬爹的老伴得病去世。全家人都哭得伤心,冬爹却没掉一滴眼泪。他把丧事安排得比较隆重,亲戚邻舍来吊丧,冬爹也不言语,只是颤抖着手示意客人坐,示意家人递烟上茶。从漆匠给棺材刷油漆,到老伴入材封子口,冬爹都寸步不离地监督。老伴出殡入土后,冬爹又请来纸扎师傅躲在里屋扎了一栋冥屋,打了不少纸钱。刘妈还给婆婆剪制了几箱四时齐备的纸衣被。深夜焚化时,我先念了一段祭文,冬爹一脸虔诚,两眼红润,直到只剩下一堆白色灰烬才悄悄离开。我们都想把噩耗告诉新民,也好让他趁机回来探次家,但被冬爹制止了,其实他也只说了两个字:“不要!” 冬爹辛勤劳作一辈子,炼出了一副结实筋骨,一年上头连感冒也难得入侵一次,可想不到被幽门梗阻这个病给折磨得趴下了。 冬爹患病那年七十二岁,发病后胸腹堵胀,吃了东西咽不下,咽下去了又呕吐。大队赤脚医生开了消炎药;公社医院以腹痛待查作了两天留观,还是没弄清病根。我便提议送长沙大医院治疗。我们将老人送到省医学院附一院,很快被诊断为幽门梗阻,并作了手术。术后我和刘妈留在医院陪护。住院一个月,冬爹病情起伏无常,瘦得只剩下百来斤。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坚持要回家,说不要搞成人财两空。我们都拗不过,只好照办。 回到家里,冬爹一直卧床不起,只有中午挪到阶基上晒晒太阳。刘妈每天不是熬稀饭、炖鸡汤,就是煮面条、蒸鸡蛋,但冬爹吃到嘴里都吞不下。平日里最相信“人是铁,饭是钢”的老人预感自己巳为时不多,心里老盘算着后事。 临终前两天,他示意将本家两个堂弟叫来开了个家庭会,交代要向新民隐瞒自己的病情,就是死了也不告诉他,莫影响他奔前程;要把长孙往的厢房让出来,给我今后成亲做新房;说刘妈对刘家有功有德,要她把家当好,新民找对象让他自己作主,孙女以后要选准老实本分的人家;还说后班辈对自己在生巳经尽了孝道,死后不要图热闹,花空头钱…… 冬爹临终前的十来天都要我陪他睡。我瞌睡大,还打呼噜,每晚都想打起精神陪老人说说话,但他总不让。到他临终的那天早晨,朦胧中我突然感到胸口上承接到一股巨大压力,似乎一块陨石落到身上。我猛然惊醒,原来是老人的右手压在我胸脯上,当我轻轻去移开时,才发现那只枯瘦的手已开始僵直…… 冬爹的丧事是由我和新民的哥哥按刘妈的吩咐操办的,是当年全大队最隆重的。冬爹的遗体等新民赶回来后才入棺。丧事办了三天,开追悼会时连禾场边的菜园里都站满了人。和新民兄弟一样,我也连续三天未曾上床,含着泪用炭精粉给老人画了像,写了挽联布置了灵堂,为老人作了悼词,出殡当晚又往新坟送了烟包……但无论怎样,都感到似乎还有很多该做的没有做,时至三十五年后的今天,还觉得欠冬爹很多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