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读吧】 《语文随想录》【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57023)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12/11 12:14:54 -- 【公共读吧】 《语文随想录》【知青公共频道】 语文随想录 http://bbs.yuwenonline.com/dispbbs.asp?boardid=10&Id=32708
★语文考试中的测不准现象 为什么要把“成绩”和“学好语文”对立起来呢? 我感到这里有有一个误区存在:似乎追求语文成绩就一定要牺牲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其实,有了扎实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考试成绩会差到哪里去呢?现实是:某个或某几个教师认为“语文素养和能力”好的,未必在考试中有上佳表现,相反,被我们语文教师感到不怎么样的,却有好的表现。 这一现象怎么解释呢? --这一现象确实存在。我们都知道:数理化教师往往能够比较准确的估计出学生考试的成绩,而语文教师却常常处于“测不准”的状态。 --我们往往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之于“阅卷”特别是“作文的阅卷”。但这种指责,在多大程度上是准确的呢?是不是有道理呢? ★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红楼梦》为例 我想,至少说明这样几个问题: 1、“王熙凤的语文”和“林黛玉的语文”有联系,也有差异。 2、在治理贾府这个“社会实践”中,“林黛玉的语文”基本上不管用,但在调节人际关系、满足贾府公子哥儿等的精神生活方面,她又是大有用处的。在丰富贾府的精神生活方面,“王熙凤的语文”基本没有用,但要管好贾府,离开她还真不行。 3、“语文”的形式,不仅仅是书面语言,还包括口头语言。王熙凤基本不识字但口才极佳,因此“王熙凤的语文”更多地富有口头色彩。可见,语文不等于书面语。我们在研究“社会需要的语文”时,也不应只局限于书面语。“王熙凤的语文”自然也不是“文学”,所以,“社会需要的语文”也不应该仅仅只盯着“文学”。 4、整个贾府,除了“王熙凤的语文”和“林黛玉的语文”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语文呢?例如贾府上下日常交流时都说些什么、用什么“工具”来实现的呢?--这至少说明,“王熙凤的语文”和“林黛玉的语文”还不能包括语文的全部。 ★ 语文学科的承载内容的一个笔记从理论上讲,任何“基础学科”都可以承担很多内容--包括价值观、知识点、操作技巧等等--但是,每一门“基础学科”在承担这些内容时。都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视角、特有的形式和符合学科特点的方法。 语文过去被“政治”“篡位”,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对“基础学科承载多项内容”规律认识不足所造成的。由于“语文”课程内容和历史渊源,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规律、还不懂得如何利用好这一规律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相反,我们常常在自觉不自觉中充当了“篡位者”帮凶,从而使“语文”至今争议不断。 ★ 课文的作用课文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是学习的对象呢,还是学习的例子? --包括一些语文老师在内总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有哪些可以讲的。须知:这恰恰是没有办法回答的。因为所谓“课文”,在作家写作之时,并没有当“课文”来写,因而,一篇课文就像一张语文知识技能的“全息”照,当我们拿来当作课文时,可以这样说: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都不会有大错。但也恰恰如此,反而变得无从下手。 按照“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观点,现行的教材,每篇文章都是被组合进一定的单元里的。从整体教学来讲,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重点(当然现在这方面的还够完善,这另当别论)。每一篇被组合进“单元”的课文,都有实现“单元”目标的特定功能。现在,你孤零零地提出这篇文章,并且把这篇课文本身作为学习的对象,又怎么能讲得清楚呢? --而这,恰恰是我们许多人(包括一些语文教师)不理解的。 ★ 常有人问:怎样“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的看法----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 1、“阅读水平”不是可以“快速提高”的。 2、你所说的“阅读水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究竟怎么算“高”和“不高”?不清楚,又怎么说的清楚呢? 3、你所说的“学生”究竟是什么情况?他们的年龄层次、学段、兴趣爱好都不明晰,即使想提供一些“办法”,又怎了说得清呢? --不过,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可以几个建议: 1、“怎样快速提高阅读水平”--首先让学生读起来最重要。在操作上要确保每天不少于1000字。 2、“怎样快速提高阅读水平”--让孩子保持持续地阅读兴趣最重要。在操作上要多观察、少规定,善诱导、不强迫。 3、“怎样快速提高阅读水平”--不要太早灌输“主旨”呀、“段意”呀这些似是而非的所谓“阅读技巧”,而是扎扎实实的让他们记诵尽可能多地语言素材。 --说到底,一句话:马上读起来! ★
★
★ “有定法”和“无定法”的辩证关系“有定法”和“无定法”之间,也不是那么“界限分明”的。 我曾经有过一个观点,“世界上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不管是优质的还是劣质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教材、教师、学生等诸要素,只要有一个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样式。但这决不意味着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没有意义了,而是应该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以及“如何认识和应用研究成果”上有新的思路。 这一思路,在我看来,不是简单的给出评价、进行模仿,而是要具体并充分认识形成某一次“成功”或“失败”的环境要素、主体行为、预期目标、偶然因素等,从中梳理出规律--这些“规律”才是真正的“定法”。 在应用这些“定法”于新的教学实践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分析所面临的教学对象的基础上,从“适用范围和边界条件”的研究入手,创造性的应用,并对原来的“定法”作出补充,使其日臻完善。 --我以为,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的,这是不是可以称之为“有定法和无定法的辩证关系”。 ★
★ “唤醒”学生的“议论本能”议论文,这种划分是很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 我们首先应该把握究竟要通过所谓的“议论文”教学,想从哪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或者叫语文素养),才有可能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知识”还是“能力”入手,并不是主要的!按照新的“知识观”,这本来就是一体的。 对于一个学生来讲,“议论”或许是比“叙述”更早学会的!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语言本能”。小孩子就会“议论”!甚至于比他们学会“描述”更早!有效的“议论文”教学,当以“唤醒”学生的“议论本能”开始! ★
★
★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一位有志于成为语文教师的网友问:什么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我的回答是—— 我以为,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有: 1、较强的语言敏感性:同样读书看报,能比较敏锐的发现其中在文字应用和句子表达方面的问题。 2、比较好的记忆力:我曾经提到过“学好语文的四条标准”,其中相当一部分和“积累”有关,因此,教师本身应在这方面有所特长。 3、比较强的好奇心:这是语文作为“百科之首”的地位所决定的。课文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果不保持这样的“好奇”,是很难得心应手的。 4、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毋庸多言的。只是,这种“阅读”应该(特别是初为语文教师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定量的指标,并且要确保达到。我在“初为语文教师”时就曾给自己定过一个“五千、五百、二百五”的指标(即每天读不少于5000字,做笔记不少于500字,写随笔感想不少于250字),坚持了几年,收获不少。 5、随时写些什么的习惯:这个习惯对语文教师的意义,也是毋庸多言的。 ——以上这些只是我自己当了多年“语文教师”后的一些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
|
|||||||
-- 作者:利拉乖乖 -- 发布时间:2009/12/12 18:44: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