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5 11:10
几年前在书店看到几本亲历中国丛书,是翻译的早期来华外国人士的亲历记述,很惊奇地发现我手中居然有几本原著,这本被译为<<帝国丽影>>的恰好是其中一本。
原著和译本的封面
如此书的前言"描绘中国-画家的使命"所说,作者的中国之旅纯粹是为了作画,并以此书传达画家本人对中国的印象。与早期的译著不同,此书附上了原著中全部的画作,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半的画作变成了书中黑白的插画,只有四张彩页忠实地保留了原画的色彩。
当初买这书的原著,纯粹是因为封面很漂亮。蓝色的封面上金光闪闪的书名、作者名,还有一座精致的宝塔(貌似颐和园的琉璃塔),书脊上三个大大的中国字"李通和"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而且书极便宜,所以管它写的是什么,先买了再说,结果是邮费居然比书还要贵。
收到书,发现是画作加游记, 心中有点小小的得意,实在是买赚了。对照着一幅幅写实的水彩画,随作者从香港、澳门、广州到上海、苏杭,再转道北戴河、山海关过天津到北京,一路游览清末的中国。书中还附上了允许画家去热河的护照,和慈禧发出的特许画家进入颐和园绘画的敕令。巧的是画家刚刚在寒风中画完颐和园,在北京逗留的最后一周中,听到了慈禧的死讯。当时是1908年11月底,而此书1909年就出版了。算算时间,实在是佩服当年的出书效率。想想画家先是坐船到上海,办了个画展,然后的行程没有交代。就算他直奔英国,还要留给他写书的时间,加上40幅画作全要彩色精印...... 啧啧,这出版社的效率完全可以媲美当今的盗版书商,不能不让人佩服啊。
画家的全名是Thomas Hodgson Liddell,想来"李通和"是各取三个名字的前几个字母谐音而成。原著的封二上有一方中国印,是篆体的"李岱洛",这应该是姓的谐音。而<<帝国丽影>>中把名字翻译成"托马斯-霍奇森-利德尔",完全的音译,怎么看都没有作者自己使用的中文名有韵味。
(在网上某人的相册中发现了此书画作的扫描,省了我不少事,特向那位好心的某某表示感谢。)
从九龙眺望香港
香港晚炊
广州一景
澳门街景
广州船民
珠江渔舟
上海城墙边的布头寺(城隍庙)
湖心亭茶楼
龙华寺
鸬鹚渔船
光福石桥
平湖城墙、寺庙和水门
平湖贞节牌坊
杭州北门
山海关客栈
山海关道路
长城南口关
鼓楼看北京:左为煤山,山脚为紫禁城城门,右为北海
颐和园"云辉玉宇"大牌楼
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
北京天坛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