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图文】 《西哥:荷塘秋色》【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53418)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10/27 12:12:25

--  【公共图文】 《西哥:荷塘秋色》【知青公共频道】
>24)&0xff;return this.FONTMAP.substring(2*(id-1),2*id);}" color=#000000 size=4>荷塘秋色

                                                                        荷 塘 秋 色                                                                                         秋风煞煞迫秋凉,秋雾迷迷淹日光。                         

扁舟有心压秋水,秋花无意饰秋塘。                          

涟漪含影影成点,秋叶留色色转黄。                          

恰好秋雨萌兴趣,挥洒秋恋落莲乡。                                                                                        己丑年中秋作于怡然居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10/27 12:13:20

--  

题记——谨以此文献给知己西龙先生
一阵秋风一阵凉,一场秋雨一场寒。窗外,竹影在寒雨中婆娑,吾于陋室赏先生佳作《荷塘秋色》。
这是一首先生根据自己的摄影作品而创作的七言律诗,全诗对仗工整,韵律跌宕。开篇一句“秋风煞煞迫秋凉,秋雾迷迷淹日光”刻画了我国江南地区仲秋的特点,此时或出现较强降水,或出现阳春时节的雾霭沉沉。诗中一个“迫”字更是将还处在萌芽状态的西北风想迫切地登上舞台,那种急不可待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同时“迫”字也凸显了先生本人一种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的阳刚之气;而“淹”字则绘出了雾锁荷塘之纵深。第三句 “涟漪含影影成点,秋叶留色(shai)色(se)转黄”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写景,透过诗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伫立在寒雨中的弱女子想极力留住韶华,终因“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无可奈何,只能随他去的淡淡的忧伤。末句“恰好秋雨萌兴趣,挥洒秋恋落莲乡”中的“萌”字,把秋雨写活了,而且是有灵气、有思想地活着。
品读这首律诗,让我想起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诗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两首诗都是以画作诗,绘景寄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但由于两人生活的时代、环境不相径庭,因而对担忧的内容也各具千秋。            
苏轼生活在动荡的北宋,自五代十国的石敬瑭为实现做“儿皇帝”的梦想而向当时的契丹(后建国为辽)割让幽云十六州以来,中原地区完全裸曝在辽金的铁骑之下,1004年,北宋向辽称臣,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从此北宋有志之士开始为漫漫收复之路而奔走呼号奋斗。东坡先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借惠崇的《春江晚景》作诗明自己“驱逐辽人,收复中原”之志,当时的北宋政府奴颜厚耻,除了一味地屈膝投降、岁岁进贡,就是花红酒绿、醉生梦死。东坡的诗前两句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说画中景物,大宋美好的河山跃然纸上,面对这样的美景,谁个不怦然心动,流连忘返;面对胡人铁骑的不时侵扰,不断蹂躏,谁个不怅然而泣。可他从两两欲破群的归鸿中,看到的却是北归人收复中原的无奈和遥遥无期,尽管如此,东坡还是选择“更待江南半月春”,今生今世,矢志不渝。
先生生活在国泰民安的今天,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也截然不同,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呈现荷塘之秋韵,画中日渐干涸的湿地、不断缩小的水面,人去船空的渔舟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而诗中对秋之眷恋就是对家乡昔日秋之水草肥美,风调雨顺的怀念,而这一切已化作丝丝秋恋萦绕在先生的心田,诗中频繁出现的十个“秋”字便是见证。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10/27 12:1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