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读吧】长沙:走到湘江去看一看【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50146)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9/20 22:18:09

--  【公共读吧】长沙:走到湘江去看一看【知青公共频道】


.

.

动感视频 记录生活
优美图文 大家报道

知青公共频道 欢迎赐稿指导


【公共读吧】长沙:走到湘江去看一看【知青公共频道】

老马哥的BLOG

浏城桥楚墓

【浏城桥楚墓】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城东区浏城桥。1971年配合人防工程清理了一号墓,这是目前长沙出土的形制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墓坑为长方形土坑,带墓道,坑长5.81米,宽3.97米,深7米,上部还残存二级台阶。葬具为两椁一棺,椁周围填0.6米厚的白膏泥。椁为长方盒形,外椁长4.5米,宽2.88米,高2.04米;棺为悬底弧棺。随葬品共262件,其中陶器53件,组合为鬲、鼎、簋、壶、缶、敦等,另有铜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车马器。根据随葬的器物推测,墓主为楚国大夫一级的官员,时代为战国初年。1982年,在1号墓附近又发掘了5座时代与一号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规模均小于一号墓,且无棺椁保存。

北津城遗址

【北津城遗址】位于长沙市岳麓区三汊矶。西依谷山,东临湘江,以水为防。整个城址呈三角形,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址西北和西南有一道土筑城墙,长约2100米。夯土城墙南高北低,横断面呈梯形。南段城墙底宽约14米,上宽约7~8米,高约10米;北段城墙底宽约8米,上宽约4米,高约5~6米。城墙南北两方各有一自然缺口,俗称"北门口"、"南门口"。城墙外环绕一串水塘,当是原护城河的残迹。城内地势起伏不平,有一长片稻田自北门口到城南东折濒江,可能为原来城中水道之遗痕。1981年以来,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此处及其周围进行了多次调查和部分试掘,在城墙夯土中及城内城墙附近,发掘出一批战国至西汉初年的遗物,有战国铜?、西汉筒瓦、板瓦、瓦当等。城外北面有一片土冈,冈上发现一批西汉中期的墓葬。城外西北为望城县谷山山脉,跨城址约1.5公里的两山峰顶之间有一块小坪,俗称"鞍子坪"。在坪中发掘出大批西汉时期的筒瓦和瓦当,坪下山脚处还发现一批西汉墓葬。城外西南约100米处有孤山一座,俗称"东瓜山"。从山脚至山顶,西汉筒瓦、瓦当碎片到处可见。考古材料证明,此处是西汉时期的古城遗址。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长沙市雨花区文物保护单位。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的西南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东屯渡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有东西两冢,形似马鞍,又称马鞍堆。堆上分布西汉墓3座,一号墓位于东冢稍偏北,墓主为二号墓墓主之妻辛追;二号墓位于西冢,墓主为西汉长沙王丞相、?侯利苍,死于吕后二年(前186);三号墓位于东冢一号墓的南端,墓主为?侯之子。一号墓于1972年1月16日至4月28日由湖南省博物馆配合马王堆疗养院的基建工程发掘。1973年11月至1974年对二、三号墓进行了发掘。三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组成,方向正北。封墓填坑情况基本相同,棺椁四周及顶部填塞30~50厘米厚的木炭,底部及木炭层外均以白膏泥封固,最后填五花土夯实。三墓均为棺椁数重。二号墓因被盗,尸骨腐烂无存,三号墓仅存骨架。一号墓尸体保存完整,皮肤浅褐黄色,润泽有弹性,五官清楚,黄黑色头发,口内尚存牙齿16颗,经鉴定为女性,年龄50岁左右,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经解剖,死者生前患严重冠心病和多发性胆结石等多种疾病,其肠胃内有甜瓜子138粒。出土时,棺内有20厘米深的无色透明液体。三座墓葬中,一、三号墓随葬器物保存完好,两墓各出土器物2000多件,可分为帛书和帛画、简牍、漆器、乐器、兵器、陶器、木俑、丝织品、竹笥及其他等10大类。帛画5幅,两幅为引魂升天图,两幅为出行仪仗图,一幅为气功强身图,色彩鲜艳,技法精妙。帛书20余件,内容有《易经》、《老子》(甲本和乙本)、《战国策》,以及天文、历法、五行、杂占等术数方面的书籍,总字数10万字以上。另外还有两幅地图,为西汉长沙国地形图和南部驻军图。这些珍贵文物,有的是从未见过的新资料,有的与传世文献有不同程度的出入。简牍共922支,其中医书竹简190支、木牍10支,内容有"八益""七孙(损)",涉及黄帝、彭祖等人,很可能与已佚的《黄帝内经》有关。漆器共500件,大多数为木胎,上有花纹和文字。器形有鼎、盒、壶、钫、盘、盂、耳杯、耳杯盒、奁、案、几、卮、勺、匕及屏风等10余种。乐器共8件,其中瑟、竽各2件,七弦琴1件,箫2件,竽律1套,竽律管一套共12支。其中琴、箫、竽及竽律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乐器及乐律。兵器38件,有戈、矛、剑、弓、弩、矢及矢服、兵器架等。陶器共51件。木俑共266件。丝织品有两大类,一类衣物成品,一类是未经使用的成幅织品,如纱、绢、绮、锦等,共61卷。丝织品共有20余种颜色。竹笥共98个,里面盛放的随葬品有衣物和丝织品、食物、中草药和其他植物、模型明器等。此外,墓中还出土博具1套,铜镜、角质梳篦等梳妆用具2套,"辛追"印章1枚,及竹木杂器。二号墓被盗掘后残存的器物中,最重要的是三方印章:一为玉质私印,阴刻篆文"利苍",另二方为铜质明器官印,阴刻篆文"?侯之印"和"长沙丞相"。

西汉长沙王室墓

【西汉长沙王室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位于长沙市望城坡古坟垸。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由主墓和三座呈品字形环拱主墓的陪葬坑组成。墓主为西汉早期长沙国某代王后。1993年2~7月,长沙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配合湖南省财经专科学校基建工程对该墓进行了发掘。主墓为一带斜坡式墓道的岩坑竖穴木椁墓,全长37米,宽近16米,深约10米。分内外二层椁室,外椁四周用400余根粗短木材层层环绕叠垒,规模巨大,结构严谨,气势恢宏,宛如一座汉代"地下宫殿"。该墓由"梓宫"(棺柩)、"便房"(棺房)、"黄肠题凑"(短木枋)、"外藏椁"(回廊)等部分组成。这一整套埋葬制度正是《史记》、《汉书》中提到的"天子之制"。其墓主的地位、葬制均在马王堆汉墓之上。该墓虽曾多次被盗,仍出土了金、玉、漆、陶等类文物2000余件。其中大批漆器对深入研究西汉早期器物有重大价值,特别是出土了3件五弦漆筑,为全国首次发现的先秦两汉时期相和乐器的实物,对于中国古音乐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该墓出土的另一件文房用品--漆盒砚长台,亦称稀世珍品。漆砚盒宽约20厘米、高12厘米,砚石圆形,嵌于漆盒中,旁侧还配置墨块,装饰精美,构思奇巧,十分罕见,可称之为汉砚中的佼佼者。

贾谊祠

【贾谊祠】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亦称贾太傅祠、贾谊故宅。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街太傅里。贾谊(前200~前168),河南洛阳人,汉文帝时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后遭权贵周勃等人所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居长沙3年,有"贾长沙"之称。其故宅规制,初时无考,晋代长沙郡公陶侃曾居此,故又一度称陶侃庙。唐代杜甫、韩愈、李商隐、刘长卿等均有吟咏诗句。宋、元时,祠几度兴废。明成化前为兵营,成化元年(1465),长沙太守钱澍赎回修葺,仍复祀贾谊,李东阳《汉长沙王太傅贾公祠记》详其事。万历八年(1580),兵备道李天植于祠内增祀屈原,又有屈贾祠之名。清康熙、乾隆两度重修,嘉庆间,巡抚左辅再修贾祠。光绪元年(1875),粮道夏献云、巡抚王文韶择地另建屈祠,此处仍为贾祠,同时大兴土木,在贾祠后增建清湘别墅、怀忠书屋、古雅楼、大观楼等,又叠石造池,构成一典雅园林建筑群。惜1938年毁于长沙大火,已荡然无存。今贾谊祠为长沙大火后复建,仅陋室一间,建筑面积56平方米,坐东向西,砖木结构,青砖墙,小青瓦硬山顶,室内东向砖墙设龛,额题"太傅殿",龛内供木雕描金贾谊坐像一尊,1971年像被盗,至今下落不明。贾谊祠前,太傅里小街的一侧有两眼水井,其口敛腹阔,状如壶,传为贾谊所掘,因杜甫有"长怀井依然"之绝句,后人又称此井为"长怀井"。另外,原秋风亭内置一独脚石床,亦传为贾谊所用,但此物早失。贾谊祠有"长沙最古的古迹"之誉,常年到此寻幽访古者不少。1988年7月,配合基建工程,长沙市文物考古部门发现贾谊祠遗迹和有关碑文数通,为确定贾谊故宅提供了科学依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修复贾谊祠、建设贾谊馆的规划正在组织实施中。

走马楼孙吴简牍

【走马楼孙吴简牍】1996年7~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对市中心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平和堂商厦"建设区内古井群及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共出土了铜、铁、木、竹、陶、瓷等各类文物3000余件,其中,编号为J22的古井出土了三国孙吴纪年简牍17万余片,取得重大考古收获。出土简牍呈灰褐色。按其形制分大小木简、木牍、竹简、封检、标识签牌等。据初步清理结果,其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为券书类,包括佃田租券书和官属各机关之间钱、米、器物调拨券书;二为司法文书类,主要涉及一些文化、经济案件的审理、申述、复核的具体内容和有关程序;三为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类,主要记载户主姓名、年纪、身材状况等;四为名刺、官刺类,涉及赠物、问安、行政公务方面的内容;五为账簿类,比较详细地记载了钱、布、米、器物、租税等方面的出入账目。三国时代的文献史料,由于战乱的原因,传之后世的极少,长沙走马楼出土的这批内容丰富、形制特别的简牍涉及三国时代吴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租税、户籍、司法、官职诸多方面,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交往、经济关系等,再现了距今17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画面,可大大增补史籍之阙,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走马楼这批简牍数量巨大,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它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文书、满文老档一起被誉为中国古史研究文献资料的五次大发现,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为全球考古界瞩目。长沙市政府已决定在河西龙头山建立简牍博物馆和简牍科研机构,清洗、脱水、整理工作由长沙市文物部门在国内外专家的指导下积极进行。


[编辑:知青公共频道]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9/20 22:20:26

--  

麓山寺

【麓山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岳麓山腰。为湖南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初名慧光寺,唐初易名麓山寺。明神宗万历年间赐名万寿禅林,清时改称万寿宫。民国初年复麓山寺名。古寺几经修葺,至民国初年,殿宇尚完整,保持原有格局。1944年,日机轰炸,寺大部被毁,仅存观音阁,今寺均为重建,基本上恢复了旧貌。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南北两侧辅以禅堂、斋舍。其中以大殿为全寺核心建筑,面阔7间,重檐歇山顶,副阶周匝,外形及柱网均仿唐建筑风格。殿内重塑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寺自西晋至今,历时1700余年,既是宗教活动场所,又为历代文人骚客游憩题咏之处,唐杜甫曾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句。唐开元十八年(730),李邕撰《麓山寺碑》,至今尚存。观音阁有"万亿香海水,千百日月光"门联,传为麓山寺创始人法崇禅师所题。1983年,国务院公布麓山寺为重点开放的寺院之一。现寺内设宗教专门管理机构,接待中外游客及宗教界人士。

橘洲

【橘洲】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湘江中。为长沙市重点名胜之一。全洲南北纵长3公里,最窄处仅40米,面积51公顷。相传西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始成此洲,以产佳橘而得名。元代洲上建有水陆寺,因而又称水陆洲,寺庙久已无存。唐宋以来,以风景秀丽著称,"江天暮雪"为潇湘八景之一。1904年后,长沙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洲上曾建有英领事馆和长沙新关。1962年,橘子洲头辟为水陆洲公园,1967年更名为橘洲公园。公园占地14.15公顷,遍植美橘,成为橘园,有37个品种、2359株橘树。金秋季节,红橘缀满枝头,观赏游人如织。四周碧竹环拥,两岸亭廊相对,绿草如茵,藤架如伞。临江最南端古洞庭宫旧址上建有望江亭,凭栏俯瞰,江水滔滔,如在巨轮上。亭旁建有诗词碑,高4.8米,北面镌刻毛泽东手书"橘子洲头"四字,南面镌刻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词一首。

陶公庙

【陶公庙】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陶真人庙。位于长沙市东15公里朗梨镇上,北枕临湘山,西濒浏阳河。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505),以祀东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淡、侄孙陶?。相传淡、?二人结庐修炼于此,后羽化为仙。清咸丰二年(1852)封陶淡为孚佑真人、陶?为福佑真人,并列祭典。庙依临湘山而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布置山门、戏楼、前殿、后殿等建筑物共1570平方米。平面作二阶梯,左右辅以崇垣,弓形封火山墙,庙貌更加赫然,故史有"狮岭仙迹"之谓。戏楼是陶公庙建筑群之精华,台的平面呈方形,以花岗石支撑台枕,以减少四根落地圆木金柱的负荷,台面铺木板,歇山顶,覆黄琉璃筒瓦,正脊和垂脊均有脊饰,正脊中立宝瓶,两端鳌鱼收尾。台的四檐翼角高翘,檐下饰如意斗拱和龙凤,天花有藻井作描金双龙戏珠图饰,金柱和檐柱的正面均悬近现代名家楹联,戏台的踢脚线都做成镂雕山水人物故事花板,间以坐狮栏柱,可谓极精之雕刻艺术品。前殿是陶公庙的主体部分,面阔5间,进深2间,小前瓦,抬梁式屋架,前檐下的券棚作饰,檐枋上雕刻极繁,正面格扇门上亦雕八仙人物和山水图案,殿内金柱为花岗石方柱,柱础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原殿中祀陶真人像,额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题"德化无疆"、清穆宗载淳御笔"民赖恩福"等匾,惜毁于"文化大革命"。陶公庙已历1400余年,各代均予修葺。1986年,长沙市人民政府拨专款维修山门、戏台,并得到香港同胞李伯忠的资助,二期工程正在进行,长沙地区民俗博物馆亦在此筹建。

隋舍利塔

【隋舍利塔】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清风峡南侧,爱晚亭右前方。相传隋文帝杨坚为感戴僧尼智仙抚养之恩,诏令在全国各处名山建佛塔以藏舍利子,是塔故名隋舍利塔。塔建于隋仁寿二年(602),五代时被毁。民国初年,麓山寺僧寻得遗址将塔复建。1957年修整时,在塔外加修石护栏。"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近年已按原貌修复。塔用花岗石构成,外形酷似一僧帽,分三层,底层为塔基,作须弥座式,四角作芭蕉叶形,浮雕力士像;中层以整块花岗石琢成圆形,两端收分似纺锤;上层为一僧帽状石,通高3米,边长1.3米。塔的前方竖花岗石碑一通,碑高1.6米,宽0.5米,正面刻"隋舍利塔",碑阴刻"共建菩提"。

铜官窑遗址

【铜官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南距市区27公里。此间沿湘江东岸5公里河滨,已发现瓷窑遗存19处,每处范围最小约300余平方米,最大约1万余平方米,共计约30万平方米。根据发掘的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上的纪年铭文,可知为唐代窑址。发现于1957年,后经1974年、1978年、1983年多次调查发掘,出土瓷器1万余件,分别收藏在长沙市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内。出土瓷器品种之多、形式之丰富,在唐代瓷窑中实为罕见。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有特殊成就,尤其是釉下彩绘和釉下题诗题句,为研究唐代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研究唐代文学史和书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彩绘为褐绿色,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人物、山水、花草、鸟兽,无不兼备。人物画如"竹林七贤"罐、"莲花太子"壶等,有吴道子画风。山水画在极为有限的画幅内,表现出风旋浪急、水卷云飞的汹涌动态和高远无垠的境界,准确地把握了处理空间的技巧。花草画主要描绘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简洁淡雅,意境优美。鸟兽画描绘动物品种繁多,所绘动物或伫立,或飞翔,或凝神觅捕,或戏弄花蕊,各尽其致,各异其趣。彩绘画反映出铜官窑艺人高超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即兴抒绘的艺术造诣,是极有价值的唐代美术作品。在瓷器上题写诗词、谚语、格言或俗语,以书法艺术和诗词的美学意味来装饰瓷器,是铜官窑的一大创造。已发现的诗词约100余首,联句和单句约30余组,诗词与题句多为不曾见诸著录的唐代民间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大众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生存状态。该窑的瓷器曾广泛流传在江淮一带,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国亦有发现,英、美、瑞典等国博物馆也藏有此窑精品。现窑址上还保存着一些兀立于山头的"窑包"、依山而卧的"龙窑"、堆积遍地的瓷片。

孙隐山

【孙隐山】位于浏阳县城东。相传为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栖隐之处。山麓有升冲观、洗药桥、洗药井、炼丹台等胜迹,皆因纪念孙思邈而名。孙思邈(581?~682),唐代隐士,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通百家,善谈老庄之学,兼通阴阳推步,曾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诏为国子学士,不受。唐太宗诏至京师,辞不受命,返山隐居。年百余岁卒。著《千金方》93卷和《千金翼方》,两书记录了大量的古代医方及其适应症,内容非常丰富。升冲观在孙隐山东北麓,滨浏阳河。始建年代不详,宋、元即有之。观原有前后两进,分别供奉儒、道、释三教神像。前殿铜铸药师像,高2.3米,惜于1958年由当地街道办事处组织人力以破除迷信为借口捣毁之。孙隐观殿宇也被拆毁,今仅存后殿,由县竹器厂占用。殿内神像及其他古物,已荡然无存,仅殿后四株古樟无恙,树高20米,郁郁葱葱,生气盎然。洗药井在升冲观后殿右侧围墙附近,井为圆形,口径约50厘米,皆用青条石砌,井水清澈微苦,传为孙思邈洗药而致。近处居民多汲用此井水。1979年,浏阳县房产公司建民房于升冲观侧,竟将古井填毁。洗药桥在县城东门外、浏阳河港口处,即今济川桥。此桥为明代嘉靖元年(1522)重修,清同治六年(1867)水毁,后由当地群众集资重修。1964年县人民政府改建以钢筋混凝土桥代之。现桥高7米,长20米,宽6米,为浏阳县出入之要道。"药桥泉石"为浏阳县八景之一。

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位于长沙市麓山岳麓书院南面护碑亭内(护碑亭1962年建)。唐开元十八年(730),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前人谓是李邕化名,真伪无考)勒石。碑为青石,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圆顶。有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清晰无损,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余字。字体楷书。因年久碑面风化,部分断裂,现存1000余字。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词章华丽,笔力雄健,刻艺精湛。因文、书、刻工艺兼美,故有"三绝碑"之称。又因李邕曾官北海太守,故亦称之为"北海三绝"碑。是长沙市尚存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麓山寺碑曾为历代艺林、文豪所推崇,宋代米芾于元丰三年(1080)专程前来临习,并刻"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于碑阴。李邕(687~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曾官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攻文、善书,取法二王(羲之、献之)而有所造。

密印寺

【密印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十方密印寺。位于宁乡县大?山毗庐峰麓。唐元和二年(807),丞相裴休居官潭州时修建。后枕崇山,前为开阔地,有山泉小溪绕寺而下,汇入山下的黄村水库。寺宇规模宏伟,占地9800余平方米,以山门、寒山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布置禅堂、祖堂、斋堂、讲经堂、兵房等建筑,辅以寺周来木井、油盐石、白果含檀等十景和裴休墓等名胜古迹,自然与人文景观谐美,堪称名山胜地。密印寺山门平面作八字形,立向为三间硬山、三层牌楼式,各层上部覆绿琉璃筒瓦和脊饰,通高19.5米,阔27米,砖石结构。花岗石拱形门额阴刻楷书"十方密印寺",两侧门柱正面镌"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联语,门为双合木板门,面饰竹片嵌钉的八卦图,门后设厢房。大雄宝殿是全寺主体建筑物,建在高2米,长、宽均为40米的方形花岗石台基之上,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各脊均饰琉璃件,正脊中立宝瓶,两端以鳌鱼收尾,檐角远伸高翘,其下各悬一铜玲,檐下作券棚,石柱木梁枋之间有雀替,檐枋上浮雕人物山水。正面18扇格门雕刻唐僧取经、野鹿含花、凤狮花鸟等图饰。金柱、檐柱用圆花岗石琢成,内金柱分三截,中部正面镌国民政府谭延等要员的题词,下部均有圆形石础。殿中原供释迦牟尼及药师、阿弥陀佛三大塑像,惜毁于"文化大革命"中。仅存石佛座现已修复,须弥座式。殿内东、西、北三面砖墙上,嵌模制堆塑佛像砖12182块,故大雄宝殿俗有"万佛殿"之称。佛像表面均施赤金,整个殿堂金光熠熠。禅堂在大雄宝殿后,为民国19年(1930)重修。两侧斋堂有"千人桌"、"万人床"之称。又传寺藏有钟重5048斤,大藏经5048卷,寺产田5048亩,有"三五藏"之谓,其盛况可见一斑。密印寺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是?仰宗的发祥地。清初住持僧改换门庭为临济宗寺院,历300年之久,民国27年(1938)又复为?仰宗十方丛林。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曾多次派代表团到?山参观。1983年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并派专人管理寺院,接待参观客人。

道吾山

【道吾山】在浏阳县城北约8公里集里乡道吾村境内。是长沙地区名山之一。相传唐大和年间(827~835),有僧名宗智者,入山未及顶,为巨石所阻而坐石穴。忽有白衣老人自称沙伽龙,近前致礼说:"师为开山祖,待师久矣。"宗智答道:"吾志唯此,道成吾矣。"语毕,风驰电掣,石裂道开,宗智从此割茅斩棘,辟地开山,并以"道吾"名此山,建道吾寺。唐文宗时(827~840)为护国兴华大禅院。历代游人题咏甚多。道吾山峰峦叠嶂,怪石深壑,山泉涓涓。山上古迹甚多,前人记有二十四景:祖师岩、冷泉井、回龙桥、引路松、挂剑泉、老龙潭、明月湖、龙卷田、虎爬丘、莲花峰、兴华寺、白龙泉、五老峰、罗汉洞、白鹤山、挂榜山、吾山雪霁、失马桥、龙形石、棋盘石、雷劈石、定心桥、裴休亭。兴华寺位于道吾山莲花峰麓,平面作回字形,前后共三栋。山门额书:"兴华禅寺",并有"湖山胜迹"横匾。东、西另建有伽蓝、土地两祠。中为正殿,高约12米,正面三开间,宽26米,进深20米。殿内供木雕释迦牟尼坐像,旁塑伽叶、阿难像,两侧另立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泥塑像,正中悬"海印流光"匾。殿内金柱和檐柱均为径约1米的木柱,屋面覆铁瓦,每瓦正面铸"大明"字样。后为方丈室,四壁题有古今游人诗句。谭嗣同孩提时代即有赞道吾山诗:"夕阳恋高树,薄暮入青峰。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1958年浏阳县人民政府在此兴修水库,兴华寺被拆除殆尽。从道吾山麓沿曲折的登山小径,直至兴华寺处约2.5公里,两旁尽植松柏,皆苍劲挺拔,这就是引路松,相传为明代兴华寺住持僧所植。原有365株,1930年以前尚存200余株,是时国民党军队陈光中部驻此,为阻止红军进攻伐去古松100余株构筑工事。其后又陆续遭滥伐,今残存100株,却依然生气勃勃,每株径粗两三人合抱,高10米有余。道吾山水库修建后,许多名胜和景观虽已名存实亡,但却增加几分湖光水色,令游者兴趣盎然。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9/20 22:21:29

--  【公共读吧】长沙:走到湘江去看一看3【知青公共频道】

裴休墓

【裴休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乡县?山乡清溪村。东距县城约92公里,距密印寺2.5公里。墓葬处在?山的一脉--端山的山腰,坐西朝东,以花岗石及青石砌成,直径4米,墓首竖花岗石刻"唐故相国裴休之墓"墓碑。碑左右有石刻对联:"亮节高风乾坤并老,慈怀道气天地长存"。裴休为唐代孟州济源人,字公美,咸通初年(860)官至吏部尚书,曾任湖南观察使,好佛法,为灵佑禅师奏建密印寺,自为灵佑弟子,死后即葬于?山之端山。"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周围的石砌墓围及石刻均被破坏,1982年按原貌修复。

石霜寺

【石霜寺】位于浏阳县金刚乡石庄村石霜山,因山而名。唐僖宗李儇(874~888)时,由宰相裴休奉旨监建。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参差错落,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自唐至清,屡经修葺。现存殿宇尚有大雄宝殿、关圣殿、云水堂、洪音阁、祖堂、方丈室、客膳厅、花蓼阁等。另有部分石碑木匾幸存。大雄宝殿居建筑群中心位置,总面积764.4平方米,高18米,建于花岗石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副阶周匝。方丈室居全寺最高处,结构同大雄宝殿,但较矮小,面积250平方米,高11米,硬山屋顶。寺内幸存清代至民国年间匾额10块。寺外有千年古樟,周围环境幽雅。石霜寺是禅宗杨岐派、黄龙派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特别在日本国声望尤高。1988年底,长沙市宗教部门筹资对其进行修复。

开福寺

【开福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新河开福寺路一侧。长沙市佛教协会设于此。五代时马殷始建会春园,后马殷之子马希范改园为寺。宋、元、明、清各代曾予维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六十年(1795)曾两度毁于火,民国时亦两次修葺。现存建筑具有清代寺院风格。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311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放生池、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东有客堂、斋堂、摩尼所、方丈室、藏经楼;西有讲经堂、禅堂等。山门巍峨共三层,正中横额"古开福寺"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总兵陈海鹏题,两侧石联刻"紫徽栖凤,碧浪潜龙",为嘉庆十一年(1806)韩蔚题。大雄宝殿为全寺主体建筑,面阔五开间,一明二次二梢,石柱,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正脊以琉璃方格砖砌,中立宝瓶,两端以兵书宝剑收尾,四檐角悬风铃,殿内供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泥塑像,十八罗汉像置于东西两壁龛内。自宋以来,开福寺渐具园林风景,寺院建筑融于一体的特点。寺内及其附近紫徽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鸳鸯井等,相互辉映,为古刹增色不少。清光绪十二年(1886)王运、王行谦等在此组织"碧湖诗社",传为盛事。1949年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文化大革命"中,开福寺遭破坏,殿内佛像全毁,所藏经书字画散失殆尽。1980年佛教界在人民政府资助下先后修葺山门、大雄宝殿等。1983年,国务院公布开福寺为重点开放佛寺。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东麓青枫峡口。北宋开宝九年(976)由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创建,咸平二年(999)经州守李允扩建,形成讲学、藏书、供祀三位一体的基本规制。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颁赐"岳麓书院"匾额,于是名闻天下。南宋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抚使刘珙复建,并延请张NC12B主教事,使书院出现鼎盛局面。张NC12B反对科举利禄之学,以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其"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教学方法,至今仍有借鉴之处。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交流学术,一时成为盛事。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至潭州,扩建书院,延请大儒,颁《白鹿洞书院教条》于岳麓书院,使规制一新,道传三湘。岳麓书院被比作先秦时的"洙泗"、"邹鲁",与嵩阳书院(河南)、白鹿洞书院(庐山)、应天书院(河南)一起,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张、朱主讲时期,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吴猎、赵方、彭龟年、游久言、游九功、陈琦等,被称为"岳麓巨子"。宋末元兵南下,书院诸生抗元守城,"荷戈登陴,死者什九"。元代以后,学院屡毁屡建,时废时兴,历经沧桑,不辍优良学风,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材,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李元度、唐才常、沈荩等,概出于此。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赵尔巽奏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6年成立湖南大学。1953~1959年,湖南师范学院、中南土建学院相继使用书院房屋,1960~1961年,移交湖南大学使用。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1980年,湖南人民政府决定拨款修复岳麓书院,1986年10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修复后的书院,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30平方米。主轴线上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及主体建筑文庙、百泉轩,大门两侧为斋舍。另有崇道祠、四箴亭、濂溪祠、船山祠,分别祀张朱、二程、周敦颐和王船山。

张浚墓

【张浚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乡县官山乡官山村。东距县城约70公里。墓葬位于NC12C山一脉的官山南麓,背依九曲奇峰,前为?水。原以花岗石砌成墓围,前立石华表,以三合土筑成凸字形封冢,冢首竖青石墓碑,碑高1.6米,宽0.6米,碑文为"宋元辅封魏国公张公德远之墓"。山脚距墓约50米处有祠,清同治八年(1869)建。"文化大革命"中墓、祠均被毁。1981年,按原形式恢复,冢以黄土夯筑,表封混凝土,并觅得原墓碑依原样竖立。现全墓长9.6米,宽6.8米,冢高1.5米,径4.7米。张浚字德远,四川绵竹人,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进士,力主抗金,官至枢密院使,封魏国公。孝宗隆兴二年(1164)病死在江西余干,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死后移柩潭州(今长沙),时知州张孝祥为其营葬于宁乡。

张?墓

【张?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乡县官山乡官山村。与张浚墓相邻。九曲奇峰下有一马蹄小山,叫罗带山,罗带山东侧为张浚墓,西侧为张?墓。原墓以花岗石砌成墓围,三合土封冢,青石墓碑,碑高1.5米,宽0.8米,碑文为"宋大儒张南轩先生之墓"。墓前有石柱四根,山下有南轩祠,明代大学士杨廷和撰有碑记,为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文化大革命"中墓、祠均被毁。1981年,封冢墓围皆按原形修复,黄土夯筑,混凝土封表,并觅得原墓碑竖立原处。现全墓长11.2米,宽10米,冢高2米,径5米。张NC12B字敬夫,一字乐斋,号南轩,张浚之子,四川绵竹人,后迁衡阳。幼师事胡宏,得理学真传,历任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时与朱熹齐名。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在长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讲学多年,学者称南轩先生。淳熙七年(1180)卒,葬于其父墓侧。

赵汝愚墓

【赵汝愚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妙高峰北麓青山祠。占地约500平方米。墓葬坐南朝北,南依妙高峰,北碟高约4米的石基,使墓地成为依山之台地。台地中部有椭圆形墓冢,以花岗石砌墓围,南面依山处砌高约2米的围墙,东南角有门与外相通,北面临石基有石护栏,东西各立华表1根。石基中间有台阶30余级。基壁上嵌石碑,碑上首刻"南宋忠定赵福王墓",下首刻"南宋庆元二年丙辰安葬,清宣统二年庚戌续修",中间为清末长沙名士叶德辉所撰碑记。台基前方约10米处右侧有墓庐。赵汝愚为饶州余干(今属江西)人,宋宗室,官至右丞相,被韩?胄所诬贬永州时经衡阳遇害,后追封为福王,谥忠定。因死于旅途,葬址说法不一,此墓或为衣冠冢。原墓"文化大革命"中部分被毁,现长沙市人民政府和天心区人民政府正计划逐步修复。

"禹王碑"石刻

【"禹王碑"石刻】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原刻在南岳岣嵝峰,故又名岣嵝碑,相传为夏禹遗迹。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游南岳,始见其石刻,即摹拓全文,复刻于岳麓山左峰石壁。面宽110厘米,高184厘米,共77字,每字径约17厘米。明嘉靖三十年(1551),太守张西铭建护碑亭;崇祯三年(1630),兵道石维岳重修亭台,围以石墙,南北设门司启闭;清康熙年间,周召南、丁思孔重修;民国24年(1935),周翰又重修碑亭,并刻"禹碑"额。今石刻虽有剥落,概貌尚存。南岳禹碑,典籍屡有记述,确凿可信。唯字体奇古,昔人目为蝌蚪书,不类殷周钟鼎款识,无偏旁义事可寻,既难于尽识其字,自无由通读其文。石刻有释文,自明杨慎始,其后,复有多人相继作释,文句互异,大抵皆以意测度为之,非果有所本。

天心阁古城墙

【天心阁古城墙】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处西北。明洪武年间(1368~1398),长沙守御指挥邱广营建长沙城垣,将元代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今仅存天心阁古城墙一段,余已拆除。明末,张献忠率部攻入长沙,城墙曾遭破坏,清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驻节长沙,拆运明藩王府砖石修筑城墙,使长沙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占长沙之后,抚台骆秉章、毛鸿宾、恽世临、李翰章、刘琨等先后重修,对天心阁段古城墙着力加固,设炮台9座,并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辛亥革命以后,拆除长沙城墙,修筑环城公路,惟留下天心阁一段古城作为胜迹。当时有联云:"阁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今存天心阁古城墙,长226.2米(为明代所筑古城墙的1/35),高13.4米,顶面宽6.1米,占地5125平方米。1983年,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拨款,进行全面维修。

云麓宫

【云麓宫】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峰顶。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嘉靖年间(1522~1566),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后圮。隆庆年间(1567~1572),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其建筑均石柱铁瓦,古朴典雅,并在宫后增建望湘亭,供人凭栏远眺。明末及清咸丰初,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清同治二年(1863),按原格局再加以修葺,并在殿前后左右建五岳殿、天妃殿,又增建宫门。进士吴獬游此时为宫门题写"对云绝顶犹为麓,救道安人即是宫"一联,联内隐"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作。抗日战争期间,云麓宫殿堂、神像、碑刻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道人邬云开、吴明海等筹款修复。于望湘亭中增置纯阳真人(吕洞宾)浮雕石像,并刻真人所著《百字铭》。亭壁挂清人黄道让"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木刻楹联。"文化大革命"期间,云麓宫遭到严重破坏。现存道宫房屋600平方米,部分建筑由长沙市宗教部门管理。长沙市道教协会设此。云麓宫地处岳麓山巅,四周古木参天,景色宜人,是游人品茶、谈联、观景、歇憩之地。

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长沙市西区三兴街115号。省、市伊斯兰教协会设此。康熙五十年(1711)来自晋、豫、陕等地的穆斯林商人集资兴建,称客寺。民国7年(1918)南京旅湘的穆斯林客商集资建镜陵义学于客寺南侧。但这些建筑均毁于1938年长沙大火。原寺规模较大,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由大殿、水房、南北讲堂、殡仪室、教长房等组成,为中国传统庙堂式建筑。现清真寺为1938年大火后重修,占地1400平方米,一般居民式建筑,由礼拜堂及几间附设用房组成,长沙市穆斯林礼拜及三大节日等教事活动都在这里进行。"文化大革命"中,寺内所存历代阿訇抄写的《古兰经》等被焚,仅存明正德年间瓷香炉一个,上燔阿拉伯文。清真寺恢复教事活动后,曾先后接待了巴基斯坦、赞比亚、津巴布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友人多批。1985年,人民政府先后拨款85万元,择白沙古井之上方兴建清真古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大圆顶阿拉伯式建筑。

谭嗣同故居

【谭嗣同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大夫第官邸。位于浏阳县城关镇北正路。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10000平方米。故居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二进院布局,东侧有园囿,前栋临街,面阔5间,进深2间,二层硬山顶。中堂与后堂之间有一过亭,歇山顶,封火山墙,盖小青瓦,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基本保存完整。

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长沙市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处西北古城墙上。始建年代不详,乾隆年间始有登天心阁的题咏。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长沙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崇垣跨其脊,特建阁以振其势。清同治二年(1863),巡抚恽世临、李翰章扩建天心阁,高15米。1924年,赵恒惕主湘政,对阁宇进行全面整修,增建轩、廊与主楼相连,形成完整格局,并以天心阁为主体辟公园,对游人开放,登阁者每人收铜元二枚,是为天心阁收门票之始。1938年,天心阁及园内建筑群尽毁于"文夕大火"。1982年,市人民政府邀集专家们多次商议,确定了复建天心阁的实施方案,总投资105.8万元,由长沙市城市建设局承建。工程于1983年2月正式动工,至1984年11月下旬全部竣工,12月1日举行落成仪式。重建的天心阁,主体工程建筑面积846平方米,其中主阁一仍旧制,凡三层,栗瓦石栏,檐牙高啄,高11.6米。左右增建游廊连二副阁,高10米。全阁系钢筋混凝土及其他材料构成。

爱晚亭

【爱晚亭】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青枫峡台地上首。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倡建者为岳麓书院山长罗典。诗人毕秋帆取唐代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而易名"爱晚亭"。为重檐攒尖八柱方亭,石木结构,碧瓦石栏,花岗石座基,东西两向有石级。右绕清泉,左环碧嶂。依岸丝柳,迎春滴翠,满谷古枫,霜秋酡颜。原亭几经重修,宣统三年(1911)程颂万修葺时,于外檐方石柱上刻罗典撰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抗日战争期间亭毁。1952年重建。占地101平方米,东向上额悬挂亭名横匾一块,"爱晚亭"三字系毛泽东1950年12月题写。1913~1918年间,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有志青年常来此聚会,讨论时事或锻炼身体。

三闾大夫祠

【三闾大夫祠】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河西湖南大学知新村内。清嘉庆元年(1796)建。坐西朝东,依山面江,共五院,一字排开。中院为主体建筑,系四合院半封形,有廊通左右。面阔3间,两侧各接一耳房,硬山屋顶,青瓦铺面。檐下额枋,依稀可见彩绘图案,格扇门窗,体小古朴。左右各院,已改为湖南大学学生宿舍,原貌全非。祠周围已建学生宿舍楼数栋,昔时"殿宇巍然"之景已不复存在。祠内尚存石碑一通,为嘉庆二年长沙郡守张?撰书,碑文记载倡建三闾大夫祠的经过与原因,以及建祠的景观。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9/20 22:23:27

--  【公共读吧】长沙:走到湘江去看一看4【知青公共频道】

刘少奇故居

【刘少奇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乡县城南30多公里的花明楼乡炭子冲。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此。故居为一所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农舍,前迎池塘,后依山峦,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600平方米。从槽门入,过地坪,正堂屋左边为邻居,右边为刘少奇故居,有堂屋、正房、饭堂、厨房、烤火房、碓屋、猪牛栏屋及杂屋等,计茅屋、瓦屋20余间。双页木门,支撑窗,土砖泥墙,檐下走廊,中留天井,外筑院墙。"文化大革命"中故居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3月按原貌修整后对外开放,以供瞻仰怀念。大门额上悬挂邓小平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横匾。同年11月,在故居南侧约500米处新建的纪念馆落成开馆。

浏阳文庙

【浏阳文庙】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浏阳县城镇磨石街(今圭斋路)。始建于宋代,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迁于今址。道光二十三年(1843),县令沈履正又迁崇圣祠于文庙东,并重建大成殿,殿后增建魁文阁,加修庙内其他建筑,形成今浏阳文庙格局。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棂星门(已改建)、泮池(现为花坛)、大成门、御道、大成殿、魁文阁。东西辅以状元门、钟鼓亭、乐舞亭、厢房、回廊,环以朱色围墙。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砖石木结构,面积136.3平方米,高16.5米,重檐歇山顶,琉璃筒瓦铺面,青花瓷砖作脊,中置葫芦宝顶。殿内由32根石柱支撑梁架,分三层排立。正面以雕花镂空的中堂门作屏,三面置石栏围廊,殿后设御碑亭,布局严谨,古雅清幽。舞亭、乐亭分置月台东西,均为四角重檐攒尖顶方亭。魁文阁内原有清康熙乾隆所题"斯文在兹"、"万世师表"等匾额,已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庙为祭孔场所,原大成殿中立有孔子像,两侧为历代贤士牌位。清道光年间,曾制祭孔古乐器于庙内,并习以八佾之舞(庙内全套古乐器交湖南省博物馆珍藏)。1949年后,文庙大部分房舍被作为浏阳县一中教学使用。从1986年开始,省文物主管部门分期拨款进行维修,并指定浏阳县文化部门负责管理。现大殿、大成门、舞亭及东西厢房等主要建筑已维修竣工,基本再现清代格局。文庙将辟为浏阳博物馆。

新算学馆

【新算学馆】浏阳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浏阳县城关镇圭斋路文庙后山坡上。原名"魁文阁",为文庙附属建筑物,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进一步沦为外国列强的殖民地。时值一批救亡图存的志士仁人愤而发起维新变法活动。1897年,谭嗣同、唐才常、欧阳中鹄等人借魁文阁兴办起湖南近代第一所兼学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校--"新算学馆",设立算艺学堂,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学堂被迫关闭。新算学馆虽开办一年,却起了"为一邑风气"的作用。该学堂坐西向东,砖木结构,二进五间,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封火山墙,三合土地面。房舍前坪开阔,有香梓大树多株,枝叶茂密,四周植有多种树木,环境幽静宜人。

何叔衡故居

【何叔衡故居】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乡县城西70多公里沙田乡杓子冲。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诞生于此。故居为一所普通农舍,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平面呈方形,坐东朝西,土木结构,有正房、左右厢房计23间,小青瓦屋面,土砖泥筑院墙,占地约2600平方米。平头槽门,门额上端悬挂廖沫沙题写的"何叔衡烈士故居"七字横匾。门内地坪长35米,宽23米,穿过地坪即为正堂屋。双页木门,方格窗。檐下走廊,中辟天井。1972年后多次维修,复原陈列有何叔衡及其父母住房、书房等,以供瞻仰怀念。屋前有田园、小塘,屋后崇山峻岭,左为马里山,右为大树山,有清泉自后山而下,绕宅而流,风景宜人。

黄兴故居

【黄兴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城东约15公里长沙县杨托乡(今黄兴镇)凉塘。为一所泥砖青瓦平房的民居建筑。建于清同治初年,1874年10月25日,黄兴出生于此。1981年维修。占地面积约4300平方米。有房屋共12间,包括上堂屋左右正房和下堂屋左右正房及厢房、横屋过堂。砖木结构,坐西朝东。正门有廖承志题书"黄兴故居"门额。门额上端彩绘文房四宝、梅兰竹菊吉祥图案,两端有楹联一副:"蒙庆受福,长乐永康。"上下堂屋之间辟有天井,正厅前有六扇方格木门为屏,后有退屋,双坡屋顶,前栋屋脊正中塑福禄寿三星像。故居前临水塘,后接田垅,左右为邻居,院内多植橘树。

云山学校

【云山学校】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乡县城西50公里处水云山下。这里山势逶迤,颇为壮观。左右有天马山环抱,后与螺头山相接,背靠望北、双乳两峰,诸山秀丽,林木葱茏。有?水流经山麓,水上有步云桥,桥下涓涓清流,不舍昼夜。清同治三年(1864),邑人陕西巡抚刘典倡建云山书院于此,同治六年(1867)建成。辛亥革命后,改名为云山学校。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谢觉哉(人称"宁乡四髯")同在此读书和任教,并从事革命活动。青年毛泽东曾来此进行过社会调查。云山学校师生中,许多人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不巧功勋,如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李笏生、邓履平、谢南岭、李甲农、尹澍涛、杨晋稽、萧述凡、张福生、甘泗淇、刘雪初、刘立清、谢放等。学校被誉为革命者的摇篮。学校房舍为清代书院建筑,平面呈方形,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宏伟壮观。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有总会门、讲堂、藏书楼和先师殿;左右各列厢房两排,分16垒,共有房屋158间,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封火山墙。在学校南面有一开阔地坪,外高筑围墙,东西各辟门楼,东为"东云六门",西为"西云六门",歇山顶,三层牌楼式建筑,花岗石门拱,五级踏步,双合页太极图大门。二层嵌祁阳石匾额,刻"云山书院"四字,顶层有状元拜塔、洞宾醉酒、三星弈棋等彩绘壁画,甚为美观。总会门及讲堂面阔5间,朱漆廊柱,中有游亭、藻井。讲堂上悬巨形匾额一块,上书"名山讲席"。藏书楼又名山长课艺处,原悬挂何绍基手书"藏书楼"三字匾额,"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最后一进为先师殿即讲师堂,其正中设有讲坛,高约1米,左右各有房屋数间。整个学校外坪及天井花坛内均植有树木花草,环境幽静、清新。谢党哉曾为学校题"云山完小",保存较好。

曾国藩墓

【曾国藩墓】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城西南15公里处望城县平塘镇桐溪寺后伏龙山上。清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归葬于此,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墓冢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呈半圆形,底径5米,残高2米。茔地以花岗石墙围护。墓后立碑三通,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宽2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计22字,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约50平方米,东西各立石阙一个,分别刻"曾太傅墓东阙"、"曾太傅墓西阙"字样,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围墙而下,与墓庐相连,通道边有石马、石狮、石虎及翁仲各一对。原墓庐内立龟负青石碑一通,距墓庐300米处有御碑亭。今墓庐及御碑亭不存。

何绍基墓

【何绍基墓】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南郊雨花乡石人村石竹坳东山坡。墓坐西朝东,花岗石砌墓围,直径5.6米,土冢高0.8米,径4米。冢首竖祁阳石墓碑三通,主碑高2米,宽0.6米,阴刻楷书"何公子贞大人墓"。两侧耳碑高1.7米,宽0.5米,阴刻碑文内容为其生平简介。1958年兴修农田水利时墓围被毁。何绍基(1788~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暖叟,湖南道县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至国史馆、武英殿总纂,精于经史、说文,工书法,自成一家。

谢觉哉故居

【谢觉哉故居】宁乡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乡县西郊沙田乡堆子山南馥冲。1883年4月26日谢觉哉生于宁乡县沙田乡萧家冲一个农民家庭,后家境小康,搬迁到南馥冲定居,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故居系一所普通农家房舍,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占地约640平方米。二进,面阔3间,由堂屋、卧室、厨房、杂屋等组成。双合板门,方格木窗,青砖泥墙,双坡人字屋面,盖小青瓦,檐下走廊,中辟天井。有地坪,花岗石阶。前临农田,后依山坡,竹松环绕,环境幽雅。

徐特立故居

【徐特立故居】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城东43公里处长沙县五美乡。为一所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民居。始建年代待考。1914年改建,其后两次扩建并多次维修。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过厅、庭院、上屋等,左右建厢房、杂屋。1916年,徐特立在此开设五美高级小学后,房舍除上屋东侧及东厢房计九间留用外,其余均归学校管理。故居原从东厢外院侧门出入,院内有水井一眼,檐下形成回廊,小青瓦屋面,方格窗向内支撑。前临田野,后靠小山,周围松柏、香樟、翠竹环绕,十分幽雅。西侧新建五美中学校舍和操坪,与之连成一体。1980年,故居修缮一新,并复原陈设有徐特立夫妇和徐乾以及教员陈昌、毛达恂等人的住房。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城南书院路妙高峰下。它的前身曾称为湖南师范馆、湖南全省师范学堂、中路师范学堂。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1911年校址迁建长沙书院坪"城南书院"旧址后,改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他立志救国救民,刻苦读书,顽强锻炼身体,进行农村调查,主办工人夜学,创建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20秋至1921年冬,他先后被学校聘任为附属小学主事、师范部国语教员。这一时期,毛泽东已秘密从事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组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工作。与此同时,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如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夏曦、萧三、任弼时、廖沫沙、周谷城等均曾在学校学习或工作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舍系仿日本青山师范(今东芸大学)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栋之间或有走廊,或由亭楼连接,形成四合院落。1938年毁于长沙大火。1966~1968年复建。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有第八班教室、工人夜校、附小主事室、阅报室、君子亭等10处纪念点复原陈列,对外开放。1983年还专辟有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和校史陈列室,展出有毛泽东当年写的《讲堂录》笔记、《夜学日志》等文物照片,以及1950年12月毛泽东为学校题名"第一师范"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题词。

谭嗣同墓

【谭嗣同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浏阳县城南约8公里处牛石乡小水村石山下。1904年6月,自县城迁葬于此。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墓呈半圆形,小圆扁卵石铺盖冢顶,三面立石柱,青石板圆围。前有拜台,两侧护围,成八字状。后立墓碑三通,祁阳石质,主碑刻楷书碑文:"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高2米,宽0.7米。墓地前方有石马、石虎各一,华表一对,镌刻联语:"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1958年兴修水利,华表及石围板全部被撬走。1983年9月,墓地复原并整修,拜台的下方增筑护坡,并修85级水泥砖石踏步的山径,方便上山凭吊。

杨开慧故居

【杨开慧故居】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县清泰乡(今开慧乡)板仓。距长沙约70余公里。始建于清末,土木结构,盖小青瓦,面垅背山,坐北朝南,前筑以防护矮墙,形成院落。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房舍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前栋为双面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三级踏步上入过厅,门额悬挂"板仓"二字横匾;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多作杂房、配房。栋栋之间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内植桂花和女贞树。院落西部为一畦菜地,院外有水塘一口。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生在故居后进东头北间。1966年11月维修后开放,并复原陈设了杨开慧住房、杨昌济夫妇住房以及毛泽东、杨展等的住房。1980年修缮时,在墙缝中发现有杨开慧1928年在家居住时所写手稿信札多件。距故居右侧300米处的棉花坡山头上,建有杨开慧陵园一处。1930年11月,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就义后,归葬棉花坡北向山坡。毛泽东寄30块银元,以与杨开慧所生三个儿子的名义立碑三通。1959年修建纪念亭、纪念塔于墓前。1967年4月重修墓地并建陵园,1969年杨母向振照与之合穴,新建合葬墓于今地,占地约1.3公顷。从山脚至墓区约150米,由三层梯形平台相连,每层有石阶,近百余级。墓冢在最上层正方形平台之中,平台边长18米,石砌墓,为混凝土结构,大理石贴面,墓长6.6米,宽5.8米,高0.4米。墓碑横置斜放,横长2.7米,宽2.3米,汉白玉石质,刻楷书碑文"杨老夫人与开慧烈士同穴"。碑后墓石上刻有建墓年月铭文。与墓平行,墓后另建大型词碑一方,镌刻毛泽东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墓地四周苍松环绕,以慰英灵。杨开慧祖父书樵与父亲昌济的合葬墓以及堂兄开明烈士墓亦在陵园的松柏樟梓之间。

永恒堂

【永恒堂】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区外湘春街50号。始建于1906年,初属英国教会,1912年由美国基督教北美长老会接收,是年4月,长沙基督教长老区会正式组成,由中外信徒捐款于1917年重建教堂。1927年长沙区会加入中华基督教会,教堂定名为永恒堂。1947年湖南基督教大会在这里成立。1958年9月长沙市天主教、基督教组成联合生产委员会,永恒堂部分房屋辟为生产场所。"文化大革命"期间,永恒堂礼拜活动停止,教堂改作仓库。1980年2月随着国家的宗教政策落实,永恒堂得以恢复,成为基督教在长沙市区惟一的教堂。长沙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长沙市基督教协会设在这里。永恒堂占地面积6498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坐东朝西,二层砖木结构,外形为中国古典形式,重檐歇山顶,筒瓦屋面,内部则以西方教堂装饰,栗色板门,几何图案,格局南北对称,天花作穹隆状,堂内作十字形,东头为牧师布道之讲台,西头为教徒作礼拜活动之广庭。左右建有教会人员的用房,空隙之地植玉兰等树木花卉,环境肃穆幽雅。

刘道一墓

【刘道一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河西岳麓山青枫峡上。1912年3月,自湘潭迁葬于此,其夫人曹庄与之合墓,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墓呈半圆形,底径3米,高0.5米,茔地及坟堆皆以花岗石铺砌。墓后立碑三通,主碑刻谭延书"烈士刘道一曹庄墓"八字,高1.41米,宽0.52米;左右附碑刻刘道一胞兄揆一所撰碑记,高1.3米,宽0.45米。墓前有石凳、拜台、香炉、石方柱置于左右两侧,四周阴刻小楷,书刘道一生平事略。登山石径由墓左斜穿而过。

陈作新墓

【陈作新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云麓宫下方,黄兴墓庐东南角。1912年葬此。占地面积约145平方米。墓呈圆形,花岗石墓基,三合土盖顶,封土堆底径3.2米,高0.3米,片石圈围。墓后立祁阳石碑三通,主碑刻"恤赠左将军湘军首义都督陈公作新府君之墓"19字,高1.5米,宽0.56米;左右附碑高1.3米,宽0.42米,分别刻"孤子基立"、"民国元年十一月?旦"字样。墓前原铸塑铜像一尊,"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有石径直通墓地。

禹之谟墓

【禹之谟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河西岳麓山麓山寺北侧。1912年10月,自双峰迁葬于此。占地面积约29平方米。墓呈三级台阶状,长方形,平顶,长245米,宽1.45米,高0.8米。茔地及坟堆皆以花岗石铺砌。墓后立汉白玉碑三通。主碑刻"烈士禹之谟墓"六字,高1.47米,宽0.5米。左右附碑分别刻墓主禹之谟遗作《告同胞书》手迹和朱杞、颜昌尧所撰墓志铭,均高1.27米,宽0.43米。墓前有石案、石礅、拜台及护栏等设施。

蒋翊武墓

【蒋翊武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半山亭上方、麓山寺正门下约20米处。1916年9月,自桂林迁葬于此。墓区为一空旷平地,占地约400平方米。墓冢居中,花岗石砌平台四级,上建有方形顶碑塔,高约4米,花岗石琢成,中嵌汉白玉墓碑,高2米,宽0.7米,碑心朝东,楷书"蒋公翊武之墓"六字。墓前有片石山道导入。墓后青松赤枫。

焦达峰墓

【焦达峰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禹王碑下方。1916年10月重新安葬于此。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墓呈圆形,平顶,底径1.2米,高0.7米,墓冢及茔地均以花岗石铺砌。墓后立汉白玉碑三通。主碑刻楷书"陆军上将光复湖南大都督公达峰之墓"17字,高1.45米,宽0.52米;附碑高1.25米,宽0.44米。墓上方立有刘人熙题书"浏水坠泪之碑"一通。石碑两旁刊刻"达向九霄云路近,峰连五岳众山低"联语,墓前有拜台、香炉及石凳等设施,整个墓地外围石栏,南北两向辟有入口,其入口石柱上刻联语一副:"大翼垂天九万里,长松拔地五千年"。原铸有铜像一尊立于墓前,"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蔡锷墓

【蔡锷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白鹤泉左后方山上。1917年4月12日,自日本归葬于此。占地面积1620平方米,墓冢、墓碑及整个墓地均以花岗石铺砌。宽阔的平台基座上建圆形尖顶墓塔,底部周长12米,通高9.1米。墓碑方形,高4.8米,正面嵌紫铜板碑心,楷书镌刻"蔡公松坡之墓"六字,高3.7米,宽0.45米。墓塔四周环以栏杆,东入口护栏石板24块分别刻有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热河、察哈尔等省省长兼督军所献铭文。墓地周围均筑以围墙,外铺以围栏。墓地左右均有石梯导入。墓区正下方建有墓庐一所,专辟有"蔡松坡先生生平事迹展"陈列室。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9/20 22:25:41

--  【公共读吧】长沙:走到湘江去看一看5【知青公共频道】

黄兴墓

【黄兴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云麓峰以北的小月亮坪上。1917年4月15日,自上海归葬于此。占地面积1013.6平方米。墓地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导入。墓上建方石座尖顶碑塔,通高约11米,墓碑系一整块乳白色岩琢成,呈四棱形状,阳面嵌紫铜镌刻"黄公克强之墓"六字,阴刻隶书,墓四周环以石柱铁栏围护,气势雄伟,肃穆庄严。墓区右下500米处,建有墓庐一所,专辟墓主黄兴生平事迹展览,全面介绍其生平伟业,供人们瞻仰。

谭烈士专祠

【谭烈士专祠】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浏阳县城关镇西才常路。建于1913年,为二栋一亭之旧式祠堂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前门、地坪、前厅、中亭和后堂。硬山顶,盖小青瓦,封火山墙。前门牌楼式,中嵌"谭烈士专祠"石额一方(白玉底金字),竖刻楷书。进门两侧各有门房一间,过地坪登三级台阶入前厅。前栋门阔3间,进深2间,前有木栅,后有寿字花格木门,抬梁式梁架,单檐。中亭六柱,四石二木,彩绘六角藻井,梁枋上刊载"谭远遗堂自建民国二年秋月"字样。中亭左右另辟天井各一。后栋为厅堂,原有谭烈士牌位及遗像,康有为等所撰对联,梁启超书赠"民国先觉"条幅和"远遗堂"匾额等陈设,"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不存。现为谭嗣同纪念馆。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荣湾镇刘家台子(现为新民小区)。新民学会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在五四时期组织的革命团体。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罗章龙等13人在蔡和森家里开成立大会。当时,学会的宗旨是"砥砺品行,革新学术,改良人心风俗"。五四运动期间,学会经常组织会员讨论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方法,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在思想上、干部培养上作了重要准备。中共一大召开之前,学会停止了活动。旧址原为蔡和森1917~1920年在长沙的寓所,已毁于战火。1986年按原貌复建,占地约5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木结构,青瓦平房,面阔3间,进深1间,有堂屋、正房、厢房、杂屋等。房外环以竹编院墙,左有菜地,前有朝门、水塘。朝门悬挂"NC12C痴寄庐"匾额。整个旧址按原貌布置陈列,有蔡和森等的住房和成立会会议房间,其偏东向另辟辅助陈列展览,全面介绍了新民学会存在三年的活动史迹。

刘昆涛墓

【刘昆涛墓】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云麓宫下。1920年自株洲迁葬于此。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墓地有二级平台,由西侧各30余级踏步环绕导入,均为花岗石砌筑。墓在上层平台正中央,墓冢圆形,底部周长13.5米,墓碑塔形,方柱锥尖顶,通高6.8米,刻"刘昆涛之墓"隶书五字。墓后片石砌筑墓围,高约3米,中嵌碑屏,由汉白玉碑五通组成。主碑高1.65米,宽0.6米,刻"护法元勋,军政府颁"碑文,左右碑刻分别刊载墓主人生平官职及建墓年月、碑记等。墓前有拜台、石凳、地坪和石栏等。地处高台之上,视野开阔,盘山车道经墓下穿过。

湖南自修大学旧址

【湖南自修大学旧址】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长沙市中山东路原船山学社内。1921年8月,中共湖南党组织的负责人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等利用船山学社的房屋及经费开办了以培养革命干部为宗旨的"湖南自修大学"。李达为第一任学长,李维汉、夏曦、夏明翰等均曾在校任教。该校取古代书院及现代学校二者之长,以自修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造就人材。1922年9月附设了补习学校和初中班,吸收工农青年学习文化和革命理论。1923年11月,湖南军阀赵恒惕借口"所倡学说不正,有关治安",将其查封。旧址房舍始建于清光绪初年,为单层三进四合院,砖木结构,山字墙,小青瓦屋面,朱漆门窗,方砖铺地,坐北朝南。1938年毁于"长沙大火"。1954年,在其遗址上重建并恢复自修大学部分房屋,计991.14平方米。复原陈设了毛泽东和何叔衡的卧室、湖南学生联合会办公室、自修大学图书馆等。1964年对外开放。旧址门额"船山学社"四字系毛泽东手迹。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城东清水塘。该处当年是城外荒郊,环境僻静。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回到长沙,积极开展建党建团活动,同年10月10日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1922年5月前后,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湘区辖今湖南全省及江西萍乡地区),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等为领导成员。毛泽东以湖南省第一师范教员身份租佃清水塘22号房屋一栋,即区委机关所在地。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在此居住工作,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等都曾来此开会、联络,开展湘区的革命斗争。1923年4月,毛泽东去上海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湘区委员会由李维汉接任书记,机关所在地移迁别处。旧址系一栋坐落于一个大菜园之中的青瓦平房,砖木结构,面积118.1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开东壁,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住房,共6间。前有围墙庭院,临清水塘,后有杂屋竹林。1951年几经维修,逐步复原了室内陈设并对外开放。1969年复原周围环境。

黄爱、庞人铨墓

【黄爱、庞人铨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的桃花山上。1927年1月重新公葬于此,为黄、庞之合葬墓。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墓冢及茔地均为花岗石砌筑。墓呈立体方形,通高5.8米,基座台阶式,平面4.5米见方,中筑墓座。墓座下部四角以石柱支承碑座,每根石柱长约1米,方体圆顶;上部墓碑,嵌汉白玉碑心,刻"黄爱庞人铨烈士之墓"九字,高1.13米,宽0.46米。墓前有栏杆围护,后砌护坡石墙,左右两侧有五级台阶导入。设计独具匠心,建造十分精细。"文化大革命"中受轻微破坏,后修复。墓主黄爱、庞人铨,湖南劳工会组织创始人,1922年1月17日在长沙同时遇害。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里仁学校。位于浏阳县文家市镇西街头。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进攻中心城市失利后,毛泽东领导的各路部队在文家市会师。9月19日,毛泽东在里仁学校主持召开了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放弃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把部队行动计划由原定夺取长沙改为向湘南进军,以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翌日,毛泽东在会师大会上代表前敌委员会向全体起义战士作了动员,随后率部南进,途中因情况变化,部队上了井冈山,从而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1930年,文家市多为工农革命军活动据点。此间,工农革命武装部队在里仁学校房舍墙壁上书写了许多革命标语,保存完好的有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书写的"打土豪分田地"以及1930年苏维埃政府颁布的十大政纲等10余条,都成为历史的见证。书写标语的小巷后称标语巷。里仁学校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原名文华书院,1912年改名为里仁学校。旧址坐南朝北,占地约5000平方米,1964年维修,复原有前敌委员会会址、毛泽东等部队主要领导的卧室、战士住房及伙房、会师操坪等处。1977年在旧址西侧兴建"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占地1040平方米,展出有秋收起义的大量文物、照片及1930年毛泽东、朱德率部在文家市歼敌获胜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有关资料。

郭亮墓

【郭亮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望城县西湖乡和平村刘家坡山腰上。1928年4月,自长沙归葬于此,1957年修复,其妻李灿英、胞兄砚章与之合墓。占地面积45平方米。茔地及坟堆均镶嵌铜官烧制的绿色构件。墓呈半圆形,水泥封顶,墓后立碑三通,主碑横书"中共党员",竖刻"烈士郭亮李灿英墓",碑额上刻有红色五星一颗,墓围直径5米,陶瓷桌一张,陶瓷凳数条。由石阶40余级导入墓区,两旁植常青松柏。前临池塘,后依群山,左侧有墓庐一所,计6间,右侧为一片竹林。

林修梅墓

【林修梅墓】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下湖南大学知新村后山坡上。1928年11月,自广州迁葬于此。占地面积226平方米,墓呈半圆形,茔地片石铺砌,坟冢花岗石盖顶,底径5米,高约0.9米;附碑左刻"奉令国葬",右刻"民国十七年十一月?旦",均为2米高,0.78米宽。墓前原有拜台等设施及墓庐,"文化大革命"中随墓同时破坏,今不存。墓地1987年修复,有百余级石梯导入。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初在长沙市东长街(今蔡锷中路)徐祠巷徐家祠堂,后迁寿星街2号。1937年10月至12月9日,中共中央先后派徐特立、高文华从延安抵达长沙,建立起八路军驻湘通讯处,高文华任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书记,徐特立为八路军少将参议、驻湘代表,王凌波为通讯处主任。1938年10月27日,周恩来、叶剑英曾来湘指导工作,居住在寿星街2号。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主要工作是: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抗日救国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的主张,与国民党湖南地方当局交涉释放被捕的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吸收革命青年赴抗日前线。同时,配合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大力发动湖南的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11月12日长沙大火后,通讯处撤离长沙。旧址建于清末,为南方祠堂格局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后重建正厅。1975年重新复建通讯处部分房舍,占地约460平方米,二进,面阔三间。第一进为二层木结构楼房,底层为厅,有黑漆双扇木门及左右配房各一间,楼上是通间,可由东西两向板梯上下。第二进为堂屋,十扇花格朱漆木门作屏墙。堂屋陈设有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有关历史文物、资料等。

忠烈祠

【忠烈祠】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方。建于民国28年(1939),为纪念国民政府第四路军抗日阵亡将士而修。坐西向东,有花岗条石台基,平面作长方形,面阔3间,进深2间,建筑面积206平方米,花岗石柱,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有脊饰,正脊中立宝瓶,两端以兽吻收尾。祠内现存"久武且仁"额,为刘建绪题,谭延书,正面檐柱镌联。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9/20 22:26:23

--  【公共读吧】长沙:走到湘江去看一看6【知青公共频道】

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旧址

【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旧址】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开福区熙宁街三角塘28号。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湖南地下党最高领导机关在长沙的秘密据点。委员会成立于1942年12月,抗战胜利后,机关据点迁驻长沙市区。1945年10月在长沙召开会议,研究恢复党组织和重新进入城市开展工作等问题。委员会由书记周礼以及刘亚球、张春林、刘鼎组成。此后,周礼等在此居住工作。旧址系一栋板壁构成的两层楼房,坐西朝东,上下正房各两间,楼上东向有木栏走廊,楼下有内房和厨房各一间,登楼有板梯,门面以缝纫铺作掩护。旧址与邻居29号之间,楼上地下都有侧门相通。当时一般不由28号前门出入,而走29号侧门,并设有暗号。整个旧址占地91.05平方米,保存较好。

陆军73军抗战阵亡将士公

【陆军73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上方。建于1946年春,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抗日战争期间三次"长沙会战"系国民党正面战场之重要战役,时由三湘子弟组成的陆军第73军于长沙外围抗击日军。该部所属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及将士,第77师、193师、50师、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众多官兵壮烈殉国。1945年8月日本投降,该军最后一任军长韩俊指令专人督修公墓于此。公墓由忠义观、陵墓、墓碑、石阶、墓庐几部分组成,均以花岗石铺砌。从山坡下到墓区约百余米台阶石级,墓呈正方形,二级基座,边长3.1米,墓座居中,高1.1米。墓碑方柱平顶,立于墓座之上,通高4米,宽0.8米,正面向东,中刻楷书碑文"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14字。碑阴及两侧分别刊"凛冽万古"、"碧血丹心光耀天地"、"名山忠骨万古长存"等颂词。墓冢两旁两排石凳,整齐分列。前有大型拜台,长1.93米,宽0.84米,高1.06米。墓后为存放阵亡将士骨灰处,门洞三个。中门额题名"忠义观",两侧楹联"忠照大麓,义塞苍冥",左侧门题名"义履",右侧门题名"仁蹈"。忠义观内平面呈"由"字形。阵亡将士骨灰按部队番号分别安放。墓后山上还多层排列着第70军所属之官兵坟堆。"文化大革命"中,墓地局部破坏,但基本保持原貌。

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

【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东风路东侧烈士公园南门和西门中轴线交汇的山阜上。1959年建成,占地1080平方米。纪念碑为塔堂合一的现代建筑物,通高38.6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纪念馆,平面呈八方形,塔身南向正面嵌汉白玉碑心,镌毛泽东题书"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手迹。下部纪念堂,平面为不等边八边形,出抱厦,堂四角有壁龛,后设祭堂,竖白玉石奠基碑一通,碑文:"近百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湖南人民英雄烈士永垂不朽",堂顶用斗拱、藻井。东西两厢为纪念陈列厅,陈列有郭亮、夏明翰、杨开慧等近百名湖南著名烈士的遗物、遗像以及全省7600多位烈士名册。塔堂均有明显收分,以示崇高。塔顶为朱色斗拱承八角绿琉璃攒尖宝顶,其余平顶,女墙上用绿琉璃镂空花脊。塔堂利用山势作台基,全部花岗石贴面。堂前石级两侧各置一石鼎,整块花岗石琢成。除西、北、东为多层石级外,南向为月台,外以石栏、墀首壁龛和双折石级上下,更显庄严肃穆。

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

【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岳麓山又名灵麓山,简称麓山,因前人以其为南岳衡山之足,故名。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是湖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8平方公里,海拔300.8米,天马、凤凰、五屏诸山拱前,桃花、绿峨、金牛众岭附后,群山簇拥,依江面市,碧嶂屏开,秀如琢玉,层峦耸翠,山涧幽深,自然景观雄秀兼备。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寻。道家"真虚福地"云麓宫雄踞峰顶,"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麓山寺深藏半山密林之中。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坐落山麓,李邕撰文并书的麓山寺碑,世有"三绝"之誉。大禹神碑更具异彩。晋时陶侃,唐代裴休、刘长卿等一代才子在这里开舍结庐。近代名人黄兴、蔡锷、陈天华、刘道一、姚宏业等忠骨安葬斯山,名山更添雄气。现代毛泽东、蔡和森、李立三、何叔衡、李富春、向警予等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改造中国与世界之伟大理想,在这里研讨国家大事,探索革命道路,爱晚亭、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半学斋等革命纪念地,令人景仰。此外,还有响鼓岭、飞来钟、蟒蛇洞、清枫峡等数十处胜迹分布全山各处,引人神往。湖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财经学院等高等院校和许多科研单位汇聚名山前后。麓山集古代儒、道、释三家和近、现代文化于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山。麓山下多橘园,每当深秋时节,红橘挂满枝头,麓山秀中透艳。1949年后人民政府设公园建制,拨款增修各项基础设施,亭台楼阁点缀山间,登山幽径四处延伸,不时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国内外游人纷至沓来。1972年湘江大桥建成后,岳麓山、橘子洲与市区联成一片,山水、沙洲、闹市相互辉映,麓山更为壮观。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围山是长沙地区名山,以山青水秀、林木繁茂、名胜古迹众多而著称。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距浏阳县城100公里许,东南两面为江西的铜鼓、万载县境,北为湖南平江县,周围150公里。因冈峦围绕,盘踞四县,故名"大围"。公园面积4.7万公顷。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记述和吟咏。大围山北麓,古有玉泉寺,原建筑已毁,现山间有一石圆盘,传为寺中遗物。寺西为船底窝,洞口有如门立其中。北有西岭瀑布,又名龙须漕,十数丈水帘飞泻而下,声闻数里。其东鸡峰山顶,兀立一巨石,方整如棋盘,传为仙人对弈处。山麓有自然岩洞,一为风洞,冬暖夏凉,洞内广可容百数十人;一为云洞,洞内整日云雾弥漫。洞西一侧,一顽石大如房屋,中劈裂一缝如刀切斧斫,人称雷条石。此山峰顶群峦之间,形成一些积水洼地,俗名湖。旧有长湖、天心湖及烂泥、黄梁、金钟等湖,今多淤塞,但仍有清泉溢出,涓涓汇集为小溪,注入浏阳河。大围山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珍奇动植物较多,植物种类有23个群系、200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植物有香果树、伯乐树、伞花木、银杏等17种,药用植物740多种。七星岭之金钱柳,树高丈余,绿叶中空如串串古钱。白面石有株痒树,又称敏感树,若用手指轻抓树干,全树枝叶会颤动。五指石附近生长紫荆茶树两株,树形略似普通油茶,但却于每年盛夏六月开出淡红色茶花,实属罕见。大围山深沟幽壑交错,时有巨蟒、猿猴、云豹、棋盘蛇出没,锦云杜鹃、角雉、白鹤、地花鸡、相思鸟等珍禽亦在这里栖息。共有动物51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4种。大围山还是湖南省有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土地革命时期的遗迹较多,如1927年9月毛泽东率部与敌战斗之白沙战斗遗址,决定挥师井冈山的上坪会议会址等。当年书写的"打倒帝国主义"、"反对清乡烧杀"、"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等标语,至今还在这一带建筑物的墙壁上保留着,字迹清晰可辨。

石霜山

【石霜山】又名霜华山。位于浏阳县城东金刚乡境内。因山峻水激触石似喷霜而名。此山常年披绿,峰峦参差,自盛唐时敕建佛寺而远近闻名。前有浏翠峰,晴岚可掬,后有凤翔山,状如灵凤展翅;狮子山、象王峰左右相峙,中出小溪一泓,蜿蜒绕山而下,注入山麓金刚河。由金刚村循小路徒步入山,沿途有连理樟、笔架山、太子桥、山人椅、木鱼石、打鼓岭、仙人洞、十仓水、引路松、棋盘石、上马石、飞来塔、虎爬泉、盐醋井、九牛推磨、蛤蟆滴水、仙女晒鞋等十八景,处处耐人寻味,引人入胜。连理樟又称隔河相会,只见两株参天古樟,各从溪流一旁伸出,凌空相交,合为一树,生机勃勃有如华盖。在石霜寺稍东一侧,有百年银杏树一株,径粗两人合围,枝繁叶茂,历经沧桑。"左柏"是一苍天古柏,立于石霜寺山门外右侧,此树在唐代兴建寺庙之初,为一株小柏树,因向左倾斜有碍施工,寺僧便以石支撑扶正,故得名左柏。十八景中的其他景观亦都颇有传奇性。

黑糜峰

【黑糜峰】又名洞阳山。位于望城县境内。北距长沙市约30公里。主峰海拔590.5米,历史上释家将其列入长沙四大名山,道家则将其列入三十六洞天。山中云雾长封,翠光四滴,自唐代始,释道名家在此传法布道,遂名播远近。峰顶开阔,唐时兴建一道观,明代万历四年(1576)改建成佛寺,即洞阳寺。寺前后共三进,东、西配以厢房,今仅存后殿。后殿面阔3间,长8.6米,进深2间,深7.2米。柱、枋、梁均为花岗石,硬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枋上浮雕人物山水,工极精致。殿中悬"道高云洞"横额,传为唐代草圣怀素所题。两旁金柱正面镌联:"有仙则灵,听暮鼓晨钟,逸响遥分蓬岛外;引人入胜,看岳云湘水,普天齐付图画中"。殿内原供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菩萨泥塑像,均于"文化大革命"中当作封建迷信捣毁。大门外立两尊汉白玉雕石狮,造型讲究,线条流畅,应为明代遗物。从峰顶沿200多级石阶而下,两旁修篁夹道,细泉涓涓,抚人心脾。不远可见一巨石上阴刻一"寿"字,字高1.88米,宽1.07米,笔力浑厚遒劲,传为吕洞宾手书。黑糜峰上还有佛家石、鹰嘴石、洞宾岩等奇石,颇引人遐想。茶花拥翠、湘水扬帆等景观也能使人游兴盎然。清代高僧常静等人在此圆寂后葬于此山,佛家多来此拜谒。1985年当地政府成立黑糜峰旅游开发领导小组,筹措资金,组织人力,拓修道路,恢复名胜,名山风姿得以重现。

九溪洞

【九溪洞】位于浏阳县南坪山鲤鱼山下。距浏阳县城约30公里。又名九鸡洞、龙洞,为一天然石灰岩溶洞。长300余米,高14米许,最宽处约20米,两端各有洞口可出入,中有一条涓涓溪水穿洞而过。传说古时洞内藏一巨龙,因病求治于药王孙思邈,药王以治愈后应从善不伤人命为约,取山中樟叶夹入每片龙鳞之中,龙遂病愈,化成九只锦鸡飞出洞外而去,以此又名九鸡洞。今洞内留有"守洞鸡"、"七层楼"、"龙心石"、"子午水"诸景。洞尾出口处稍东,兀立一石,高约3米许,其状如鸡,但折一翅。相传孽龙化鸡飞出洞时,被猎人击落一只留在洞口,化为石,名守洞鸡。洞中有一孔,弯曲而进,似宝塔,有七层,故名"七层楼"。人可攀洞旋曲而上,在二至三层之间,巨石纷呈,千姿百态,若蹲狮、若罗汉、若枕、若床,不一而足。"龙心石"在洞口东侧,从岩顶倒悬于空,长约2米,呈褐色,状如心。"子午水"在岩洞中部顶端,每当子午时分,即有清泉叮咚滴下,其余时间皆不可见。洞内顶部和四壁的钟乳石,奇形怪状,炼丹台、读书台、沐浴盘等与孙思邈的传说有关。观音庙在九鸡洞进口外,为一木结构庙堂建筑,泥墙青瓦,飞檐翘角,正殿原祀观音泥塑像。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系清代建筑,已破烂不堪。九鸡洞于"文化大革命"初期改为五○九仓库,游人遂绝迹。

白沙井

【白沙井】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城南白沙街。自古以来为江南名泉之一,在长沙有第一泉之称。民谣称:"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沙水即指白沙井之水。此井不溢不竭,泉水清冽甘美,冲茶色味殊绝,酿酒芳香甘醇。晋代文学家谢惠连有"饮湘美之醇酹"之赋,唐杜甫有"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之佳句,毛泽东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吟咏,都是对白沙井的赞叹。白沙井最早只一眼泉,明末水分为二,其后又增二眼。井周绕以浅沟导水,靠山坳一面横立一石,上镌"白沙泉水"四字,高处有石栏围,汲水方便。1949年以前,长沙无自来水,南区一带市民均食用白沙井水,每日肩挑车推者络绎不绝,著名的茶楼酒肆均以"沙水茗茶"招徕顾客。1983年市政府拨款4万元,由天心区人民政府主持维修"白沙古井"。现长沙市群众已基本饮用自来水,长沙酒厂在井侧建立车间,以白沙井水酿成"白沙液",在国内名酒中颇具声誉。


--  作者:陌生鱼
--  发布时间:2009/9/21 16:55:38

--  
带走知识和愉悦,留下问候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