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专题】学术泰斗季羡林、任继愈同日辞世【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44326)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7/12 22:12:48

--  【公共专题】学术泰斗季羡林、任继愈同日辞世【知青公共频道】


.

.

动感视频 记录生活
优美图文 大家报道


【公共专题】学术泰斗季羡林、任继愈同日辞世知青公共频道

学术泰斗季羡林、任继愈同日辞世(组图)

2009-07-12 10:30:08 华声在线 

2009年7月11日,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任继愈、季羡林同日辞世。
  从学术成就来看,就学术影响而言,或拿治学品格以论,两位先生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痛悲、举国痛惜!

季羡林在北大校园散步(1997年10月10日摄)。

1936年,季羡林(左)与同学在德国。新华社发
  

季羡林在家中书房查阅资料(1996年3月4日摄)。新华社发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个人资料)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
  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曾在济南三合街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 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
  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著名学者任继愈逝世 一生低调不图虚名

履霜坚冰人未老,天风海浪自悠悠。——任继愈
  本报讯(记者卜昌伟陈荞)7月11日凌晨4时30分,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因病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为了悼念任继愈先生,国家图书馆将于7月13日至7月15日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学术报告厅设置灵堂,供社会各界人士吊唁。7月17日上午10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任继愈遗体告别仪式。
  任继愈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馆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任继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学术成就卓越,影响深远,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优秀代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作为高校哲学基本教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工作者。1964年,任继愈奉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之命,组建了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使之成为培养宗教研究人才的摇篮。在1987年至2005年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18年间,任继愈积极推进图书馆建设,为繁荣发展国家图书馆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虽已过耄耋之年,任继愈依然不遗余力、老骥伏枥,为让尘封已久的古代文献焕发出新的神采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主持下,总字数过1亿的《中华大藏经》历经十余年完成了107卷;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文津阁《四库全书》也已影印出版;他主持编写的《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等工具书填补了新中国宗教研究空白。
  作为与任继愈相识50多年的老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前所长杜继文教授透露说,任先生两三个月前因病住进医院,自己多次去医院看望他。“三四天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任先生的去世也在大家意料之中。”北京大学的唁电评价称:“任继愈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长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他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师德风范和学术成果将成为北京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要著作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自选集》、《墨子与墨家》、《韩非》、《老子新译》、《天人之际》、《念旧企新》、《任继愈哲学文化随笔》、《竹影集》等;与人合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等;主编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哲学典》、《中华大典宗教典》、《中国哲学史》(大学教科书)、《中国佛教史》、《中国道教史》、《道藏提要》、《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稿源:新华网] [责编:邱飞]


[编辑:知青公共频道]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7/12 22:22:30

--  国学大师季羡林走了,他留了什么我们这些后辈?

国学大师季羡林走了,他留了什么我们这些后辈?

2009-07-12 08:29:25 华声在线

  季羡林先生病逝了。
  6月19日的《北京青年报》还报道说,“已年近99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近日受聘成为央视经济频道‘开心学国学’学术顾问,并现场挥笔题字‘为世界和平,为人类幸福,要学习宣传国学’和‘祝国学节目成功’赠予‘开心学国学’节目组。”20天前还在挥笔题字,咋这么快就病逝了呢?
  季先生曾幽默地说:“如果在往八宝山去的路上按年龄顺序排一个队的话,我决不在前几名。我曾说过,我决不会在这个队伍中抢先夹塞,我决心鱼贯而前,轮到我的时候,我说不定还会溜号躲开。从后面挤进比我年轻的队伍中。”在三年前的一次专访中,他还乐观地宣称:“我现在的身体很好。我要活到150岁!”然而,季先生终于还是没有在往八宝山的路上“溜号躲开”,并最终跌倒在100岁的门槛前。
  古人说,“寿则多辱”,意思是说,人太长寿了就容易丧失尊严、招致屈辱。南北朝的兼好法师在《徒然草》中甚至说:“寿则多辱。至迟四十以前合当瞑目,此诚佳事也。过此则了无自惭形秽之心,唯思于人前抛头露面,且于夕阳之日,贪爱子孙,而于万类情趣一无所知,思之实可悲可厌也。”。不过,于季先生来说,则是典型的“寿则多荣”,因为他的荣誉大都是在晚年得到的,而且年龄越大殊荣越多。在民间,他被尊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在官方,他被当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每年的春节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会去给他拜年,以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不过,他的“国学大师”等称号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有人质疑,季羡林的专业是印度语,怎么成了“国学大师”?虽然精通十几国的语言,但他在国学方面有多大建树?令人欣慰的是,季先生本人一直非常低调。他在审阅回忆文集《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的“编者前言”时不止一次的说过:“不要提什么‘国家’、‘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在前年出版的《病榻杂记》中,他更表达了要摘掉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项桂冠的意愿。那么,季羡林到底算不算是“大师”或“泰斗”呢?我的看法是:如果非要在当下的中国找出几个“泰斗”不可,那么季先生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如果说季羡林配不上“大师”的称号,那只能说中国现在没有“大师”。
  也许季羡林算不上“大师”,但他至少是一个可敬、可爱、可怜的老头。(搜狐博客 盛大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走了,他留给我们了什么?
  今天早晨9时,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老人于北京301医院逝世。看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我的心里猛地一沉,感觉又是一颗巨星的殉落。据说,季羡林老人去世的很突然,昨天下午精神还很好,还用毛笔题写了“臧克家故居”,为孔子卫视觉题写了“弘扬国学,世界和谐”,为汶川广济学校题写了“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老人精神很好,谈笑风生的。今天早上顿感眼皮无力,数小时就撒手人寰了。他老人家走得安然,走得幸福,走得让人敬畏和仰止。
  季羡林老人的去世惊动了国人,也惊动了世界。季羡林不愧为亿万人敬仰的大师,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都敬仰他的学识,他的人品。季羡林去世后的几个小时,国务委员刘延东赶到了301医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从会场赶到医院。温总理满含真情地讲:“我准备在8月6日为您祝贺生日,还准备了几个问题和您讨论啊。”我们知道温总理对季羡林老人很尊重、很关心,每年都亲自看望这位老人。今天,季羡林老人真的走了,轻轻地走了,他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
  我对季羡林了解不多,但是,从一些对他的介绍中知道了一些他的巨大成就和人生追求。我想季羡林留给我们的那些有形的知识自然是宝贵的财富,但真正的无价之宝还是他长命百岁的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季羡林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问题,就是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季羡林用一百年的时间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季羡林一生中把钱看得很淡,把名看得很轻,把人品看得却很重。他知道什么才是幸福,他懂得感恩,他总是谦虚。对照季羡林,我们却差得很远。一些人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有的人活得既无意义,又无价值。有的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走运了,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走进美食城,晚上来到娱乐城,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钻进骨灰盒,也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不走运的,就穷困潦倒,愁眉苦脸,终日为衣食奔波,长吁短叹,同样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只要认真解读季羡林,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任务的,孝敬父母,教养孩子,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而不是只是为了吃喝而活着,也不是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活着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作为和贡献。我想这应该是季羡林留给我们的最大的一笔财富。(桃花朵朵)

  “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季羡林弟子钱文忠忆恩师晚年二三事
  新华网上海7月11日电(记者许晓青 肖春飞)“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季羡林弟子、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11日通过电话向新华社记者回忆起季羡林先生晚年的学术生活。
  国学大师季羡林11日上午在北京辞世,在京录制《百家讲坛》电视节目的钱文忠难掩哀痛之情。他说:“我对先生为人处事的景仰,都已融入了之前所写的一些回忆文章中。”
  钱文忠说,老人在人生最后时刻仍惦念着弘扬国学,“真是争分夺秒,以拼命的态度抢回失去的时光。”
  得知先生辞世消息,钱文忠立即停止一切工作,赶往北京301医院。“大家心里都很乱,先生的后事处理也相当繁忙,对于方方面面的关心,由衷感谢。”他说。
  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11日,钱文忠在题为《哀告》的博客中写道:就在7月10日下午,季羡林先生还曾用毛笔为有关方面题写“弘扬国学,世界和谐”、“臧克家故居”等。其中,包括为汶川震区某学校题写了“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
  在季羡林弟子看来,老人在一个极其冷僻的文史专业领域里始终甘耐寂寞。钱文忠认为,老人的“看家本领”乃是以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梵文、巴利文等,进而试图解决印欧语言学和佛教史上的一些重大难题。
  “用在先生身上的形容词,最合适的大概还是‘纯粹’和‘平淡’。”今年43岁的钱文忠是季羡林先生年逾七旬后所收的北大燕园弟子之一。在钱文忠眼中,季羡林“既是长者,也是学者”。(新华网)[稿源:华声在线综合] [责编:邱飞]
【华声在线】本文网址:http://www.voc.com.cn/article/200907/20090712082924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