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7/12 22:22:30
-- 国学大师季羡林走了,他留了什么我们这些后辈?
国学大师季羡林走了,他留了什么我们这些后辈? 2009-07-12 08:29:25 华声在线 季羡林先生病逝了。 6月19日的《北京青年报》还报道说,“已年近99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近日受聘成为央视经济频道‘开心学国学’学术顾问,并现场挥笔题字‘为世界和平,为人类幸福,要学习宣传国学’和‘祝国学节目成功’赠予‘开心学国学’节目组。”20天前还在挥笔题字,咋这么快就病逝了呢? 季先生曾幽默地说:“如果在往八宝山去的路上按年龄顺序排一个队的话,我决不在前几名。我曾说过,我决不会在这个队伍中抢先夹塞,我决心鱼贯而前,轮到我的时候,我说不定还会溜号躲开。从后面挤进比我年轻的队伍中。”在三年前的一次专访中,他还乐观地宣称:“我现在的身体很好。我要活到150岁!”然而,季先生终于还是没有在往八宝山的路上“溜号躲开”,并最终跌倒在100岁的门槛前。 古人说,“寿则多辱”,意思是说,人太长寿了就容易丧失尊严、招致屈辱。南北朝的兼好法师在《徒然草》中甚至说:“寿则多辱。至迟四十以前合当瞑目,此诚佳事也。过此则了无自惭形秽之心,唯思于人前抛头露面,且于夕阳之日,贪爱子孙,而于万类情趣一无所知,思之实可悲可厌也。”。不过,于季先生来说,则是典型的“寿则多荣”,因为他的荣誉大都是在晚年得到的,而且年龄越大殊荣越多。在民间,他被尊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在官方,他被当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每年的春节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会去给他拜年,以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不过,他的“国学大师”等称号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有人质疑,季羡林的专业是印度语,怎么成了“国学大师”?虽然精通十几国的语言,但他在国学方面有多大建树?令人欣慰的是,季先生本人一直非常低调。他在审阅回忆文集《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的“编者前言”时不止一次的说过:“不要提什么‘国家’、‘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在前年出版的《病榻杂记》中,他更表达了要摘掉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项桂冠的意愿。那么,季羡林到底算不算是“大师”或“泰斗”呢?我的看法是:如果非要在当下的中国找出几个“泰斗”不可,那么季先生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如果说季羡林配不上“大师”的称号,那只能说中国现在没有“大师”。 也许季羡林算不上“大师”,但他至少是一个可敬、可爱、可怜的老头。(搜狐博客 盛大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走了,他留给我们了什么? 今天早晨9时,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老人于北京301医院逝世。看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我的心里猛地一沉,感觉又是一颗巨星的殉落。据说,季羡林老人去世的很突然,昨天下午精神还很好,还用毛笔题写了“臧克家故居”,为孔子卫视觉题写了“弘扬国学,世界和谐”,为汶川广济学校题写了“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老人精神很好,谈笑风生的。今天早上顿感眼皮无力,数小时就撒手人寰了。他老人家走得安然,走得幸福,走得让人敬畏和仰止。 季羡林老人的去世惊动了国人,也惊动了世界。季羡林不愧为亿万人敬仰的大师,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都敬仰他的学识,他的人品。季羡林去世后的几个小时,国务委员刘延东赶到了301医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从会场赶到医院。温总理满含真情地讲:“我准备在8月6日为您祝贺生日,还准备了几个问题和您讨论啊。”我们知道温总理对季羡林老人很尊重、很关心,每年都亲自看望这位老人。今天,季羡林老人真的走了,轻轻地走了,他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 我对季羡林了解不多,但是,从一些对他的介绍中知道了一些他的巨大成就和人生追求。我想季羡林留给我们的那些有形的知识自然是宝贵的财富,但真正的无价之宝还是他长命百岁的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季羡林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问题,就是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季羡林用一百年的时间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季羡林一生中把钱看得很淡,把名看得很轻,把人品看得却很重。他知道什么才是幸福,他懂得感恩,他总是谦虚。对照季羡林,我们却差得很远。一些人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有的人活得既无意义,又无价值。有的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走运了,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走进美食城,晚上来到娱乐城,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钻进骨灰盒,也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不走运的,就穷困潦倒,愁眉苦脸,终日为衣食奔波,长吁短叹,同样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只要认真解读季羡林,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任务的,孝敬父母,教养孩子,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而不是只是为了吃喝而活着,也不是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活着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作为和贡献。我想这应该是季羡林留给我们的最大的一笔财富。(桃花朵朵) “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季羡林弟子钱文忠忆恩师晚年二三事 新华网上海7月11日电(记者许晓青 肖春飞)“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季羡林弟子、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11日通过电话向新华社记者回忆起季羡林先生晚年的学术生活。 国学大师季羡林11日上午在北京辞世,在京录制《百家讲坛》电视节目的钱文忠难掩哀痛之情。他说:“我对先生为人处事的景仰,都已融入了之前所写的一些回忆文章中。” 钱文忠说,老人在人生最后时刻仍惦念着弘扬国学,“真是争分夺秒,以拼命的态度抢回失去的时光。” 得知先生辞世消息,钱文忠立即停止一切工作,赶往北京301医院。“大家心里都很乱,先生的后事处理也相当繁忙,对于方方面面的关心,由衷感谢。”他说。 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11日,钱文忠在题为《哀告》的博客中写道:就在7月10日下午,季羡林先生还曾用毛笔为有关方面题写“弘扬国学,世界和谐”、“臧克家故居”等。其中,包括为汶川震区某学校题写了“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 在季羡林弟子看来,老人在一个极其冷僻的文史专业领域里始终甘耐寂寞。钱文忠认为,老人的“看家本领”乃是以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梵文、巴利文等,进而试图解决印欧语言学和佛教史上的一些重大难题。 “用在先生身上的形容词,最合适的大概还是‘纯粹’和‘平淡’。”今年43岁的钱文忠是季羡林先生年逾七旬后所收的北大燕园弟子之一。在钱文忠眼中,季羡林“既是长者,也是学者”。(新华网)[稿源:华声在线综合] [责编:邱飞] 【华声在线】本文网址:http://www.voc.com.cn/article/200907/2009071208292421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