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原创】犟牛:枝柳岁月【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44272)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7/12 10:39:46

--  【公共原创】犟牛:枝柳岁月【知青公共频道】


.

.

动感视频 记录生活
优美图文 大家报道


【公共原创】犟牛:枝柳岁月(一) 参战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21&ID=41134&page=1

六一沅江活动,偶遇手持“枝柳知青”队旗的殷老师,稍一交谈,便感觉他是位热心负责的忠厚长者。殷老师将他的电话号码抄给我,希望我多投稿,我也连连答应,尘封的往事一下子在记忆里复活起来。在靖县乐园里得知“小午子”曾在靖县太阳坪修过枝柳线,还有秋语、朱纪飞等好多朋友好像也上过三线,那我们真是一股道上跑的车,有过相同的难忘经历。那是激情澎湃的岁月,那是青春飞扬的年华。到新开辟的“枝柳知青”栏目一看,原创回忆文章很少,我就来个抛砖引玉,一起来打开那段尘封的记忆吧。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枝柳岁月

               (一)   参  战

    一九七一年的初夏,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生产队派我去枝柳铁路工地顶替回家的农民工,从此开始了一段我人生中引以为荣的经历。

    好事很少落到我的头上。作为出身不好的知识青年被驱赶下放到“鸟不屙屎”的边远山村,远离了外面的世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经习惯了石头缝里刨食,对枝柳铁路动工兴建的消息也毫不在意,跟我没什么关系。直到这年队上派去修铁路的农民从工地跑回来坚决不肯再去,队长才把目光投到我的身上。上面摊派的“修三线”民工任务是不能打折扣的,但因为离家远,当地农民都不愿去,派个知青去顶差是最好的安排。这安排叫我喜出望外,工地上年轻人成堆,文化生活丰富,吃得饱,还多挣工分。我在队上出工一天只有九分工分,修铁路每月工资36元,留6元零用,交生产队30元,每天记10分工再加记一个早工3分共计13分,一个月下来近400工分,一年下来近5000分,比出农业工要多挣一半,何乐而不为之?

    光棍出门,不需运神,挑起铺盖卷和简单的行李,翻山越岭百多里,就来到了永顺县和古丈县的交界地、酉水河边的会溪坪。会溪坪在王村的下游,是一片平坦的河谷地。古代的酉水河因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鄂沪,是经沅水通往湘西腹地的一条重要通道。会溪坪以上是土家族聚居之地,以下是汉族管辖地区,王村就因原来土司王驻扎于此而得名。官家与土司经常在会溪坪这一带发生摩擦,据当地老人说,以前会溪坪其实是叫“会战坪”的,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希范与实为土司王的溪州刺史彭士愁在这里打了一场恶战,土司王兵败归顺臣服,双方在此缔结盟约、划疆而治,在会战坪铸立5000斤铜柱为证,这就是有名的“溪州铜柱”。因为即将修建的枝柳铁路经过此地,而且这里属于不久后也要动工的凤滩水电站、五强溪水电站淹没区,溪州铜柱作为重要历史文物被迁移到上游的王村。据说原来铜柱里灌满了铜钱,但我来到会溪坪的时候,只剩下一根八方形的铜柱外壳泥糊糊、孤零零地还倒在路边等着运走,铜顶子也不见了,踢了一脚感到沉甸甸地纹丝不动。拭读铜柱铭文,乃是一篇宣扬马希范平定叛乱文治武功的长篇文言文,半懂不懂,末尾是一首七言诗,记得其中两句是“五溪之险不足恃,我旅争登若平地; 五溪之众不足凭,我师轻蹑如春冰。”心想不知道当年土司王是否看懂了汉文?走过会溪坪,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战场厮杀声,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个巨大的工地又再一次成为“枝柳会战”的场所,经过这里的枝柳铁路将把古老的湘西与现代世界连接,为湘西人民装载来幸福。想到我即将成为枝柳铁路的一名建设者,心生兴奋,全然不觉得长途跋涉的辛苦,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

(未完待续)




远眺王村






溪州铜柱


这是土司王的宫殿——老司城的祖师殿,离我的下放地不远,但当年因为一心挣工分,舍不得丟工一直没去参观过,据说原建筑连一根钉子也没用,巨大的柱子是用马桑树做的,当地叫“蛤蟆树”,这种树现在只能看到低矮的灌木了,不知道那些粗大的房柱是什么年代的树料。老了走不动了,却突然想念起这个地方,真想去一趟,弥补年轻时候的遗憾,反正现在也挣不到工分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游客晏生:在沅江小午子就把犟牛介绍给"枝柳"的一位殷编辑.殷编辑听说犟牛修过枝柳线,便要犟牛写点有关修枝柳文章故事.犟牛满口答应,并讲了一些惊人的故事,我一直坐在他们身边听.回来后我一直在望着犟牛的故事快发上来,今天怎算盼来了.精彩的故事还在后头,大家注意看.


[编辑:知青公共频道]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7/12 10:44:26

--  【公共原创】犟牛:枝柳岁月(二) 牺 牲【知青公共频道】


.

.

动感视频 记录生活
优美图文 大家报道


【公共原创】犟牛:枝柳岁月(二) 牺  牲 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21&ID=41134&page=1

枝柳岁月(二) 牺  牲   

                    


    如果把青藏铁路比喻成给藏族人民带来吉祥的天路,枝柳铁路则是环绕在湘西人民腰间五彩斑斓的幸福彩带,绿色是沿途的群山,蓝色是一湾湾清澈见底的碧水,红色则是绚丽的山花,还有建设者们洒下的殷殷热血。

    枝柳铁路北接焦(作)枝(城)铁路,起于湖北的枝城,逶迤南来,经常德地区的石门、慈利进入湘西,途经大庸(后单独划出成为现在的张家界市)、永顺、古丈、吉首、泸溪、凤凰六县,通往怀化地区的麻阳、怀化、洪江、会同、靖县,再进入广西,止于柳州,连接湘黔、湘桂、黔桂、桂昆等铁路,成为穿越大西南腹地的动脉。它在湘西境内约有200公里,基本上是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间穿过。

    我所在的连队隶属永顺县铁建指挥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抢修便道,以便运输铁路建设设备和物资,铁路通车后便道就成为陪伴铁路的辅道。同时我们民工队伍也配合铁四局、大桥局等工程建设单位完成一些路基和车站的土石方工程。永顺县境内的便道从本县交通最不发达的长官、永茂公社通过。(去年有湖知网友结伴经王村乘船到小溪游玩,看到大片幽静的原始次生林,小溪离公路铁路不远,当年自然环境相似。)说起这地方有多闭塞,有个真实的笑话:直到此前,这两个公社都还没有通公路,去县城要走山路、经水路,再转汽车,百多里路慢的要走两三天。县里经常召集公社干部开会,常常是开会的干部还在回家的路上,下次开会的电话通知已经又打到了公社,只好通知中途折返县城开会。无奈,公社干脆派一位副书记兼副社长长驻县城,有情况汇报和任务布置通过电话与书记、社长联系,人称“开会书记”。所以上上下下对于修公路、通铁路都是非常支持的。各连队在便道沿线一字排开安营扎寨,昔日寂静的山林顿时成了沸腾的工地。没有挖掘机、推土机、装卸车,锄头、箢箕、扁担、钢钎、八磅锤就是我们的劳动工具。不论寒暑日夜抢进度,白天人声鼎沸、炮声隆隆,夜晚挂起马灯、汽灯甚至点燃松明、篾条火把“挑灯夜战”。刚睡下就听见指挥长喊开了,指挥长是县武装部副部长,战争时期的弹片留在脑颅里,一入睡就梦见战斗:“同志们冲啊——!”真是“梦里还在喊杀声”。不到一年时间,便道拉通,队伍便转移到酉水河边的公路大桥工地。

    酉水公路大桥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这里是王村下游峡谷中最狭窄的地段,两岸悬崖峭壁,河水湍急,要建的是一座双曲石拱桥,在两边河滩各建一个桥墩,一拱跨过河。两墩相距百多米,古丈一侧的桥墩高80多米,桥拱的跨度、桥墩的高度在当时都创造了全国之最。由于当时的技术、设备和材料条件,桥墩不是水泥浇筑而是用我们就近人工开采的巨型花岗石一块块抬上高高的脚手架垒起来的。一些连队分布在酉水河沿岸开采建桥需要的沙石料,我们连队则驻扎在县指挥部附近负责开通桥头的公路。

  山区的寒冬来得早,凛冽的寒风在河谷肆无忌惮地肆虐,临时搭建的工棚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白霜。我们的工棚都搭建在河边的偏坡上,周围钉上木板,屋顶盖油毛毡,工棚内是用树木搭的通铺,夏天像蒸笼,冬天如冰窟。那天轮到我帮厨,天还没亮,勉强睁开惺忪睡眼,钻进工棚旁的伙房,抱起一抱柴就往灶膛里塞,却怎么也塞不进去,好像灶膛里有东西堵着。捻亮马灯一瞧,有团黑糊糊的东西在动,莫非是野兽?吓了我一大跳。炊事班长被我惊醒,边喊边戳,从灶膛里钻出个活人来。借着马灯的光线,我认出他是我们连队新报到的民工,不到二十岁的样子,只穿一套单衫裤,哆哆嗦嗦地抱成一团。原来他是被子太薄,冷得睡不着,钻进了尚有余温的灶膛取暖。听着炊事班长的呵斥,他只是低头一言不发。我从自己简单的行囊里找出一件棉背心递给他,他腼腆地冲我笑笑,抱着棉背心回工棚去了。

    永顺一侧的桥头是一座险峻的石峰,峥嵘突兀的山头向河流伸出,站在山头俯瞰,下临无地,激流卷着漩涡冲刷着河岸。我们把石山称为“老鹰嘴”,任务是把鹰头劈掉一半,从石壁上开出一条路来。刨去浅浅的土层,便是坚硬的岩石,民工们每天腰系绳索从悬崖顶上下到工作面,叮叮当当的锤声在峡谷里回响。表层的风化岩除尽,最艰巨的攻坚战就开始了。

民工们在悬崖上打炮眼,装填炸药,安装雷管和导火索,峡谷里每天响起震耳欲聋的炮声,腾空而起的石块落在激流里如同万炮齐发,溅起高高低低的水柱,激起一片水声。我此时已被抽调到工地广播站,正在爆破工地的正对面,每次爆破都会有些石块远远地飞过河来,所以每次爆破前号声响起,我们都要钻进洞里躲炮。说来也巧,有时候石头简直就是追着人跑。一次,我刚刚钻进洞,爆炸声就响起来,接着就听见石头噼噼啪啪地落在附近,把一片灌木丛打得七零八落。洞口外距离我不到五米的地方放着一只盛满水的木桶,一块飞石呼啸而来,不偏不倚地砸进水桶,水桶“澎”地一声爆裂开,桶板都成了碎片,桶里的水飞溅到身上,惊得我半天合不拢嘴。

    命运虽然眷顾我,让我有惊无险,但悲剧终于接二连三地发生了。第一位遇难的是位炊事员,号声响起时他正在端碗吃饭,当爆炸声响起他知道已经来不及跑进伙房后面的躲炮洞,急中生智,端着饭碗就钻进了床下。谁知一块飞石正巧砸在床铺上,砸穿了床板把他砸死在床下,人们把他抬出来,他的嘴里还含着一口没有咽下的饭。第二位是位技术员,听见号声他坐在桌前,没有从图纸上回过神来。听到飞石砸在头顶房梁的声音,他本能地起身退了一步。如果他不动就好了,这一退,带着巨大势能落下的飞石把粗大的房梁砸掉半边,然后正好砸在他的后脑勺上,又擦着后背落地,把地面砸出一个坑。他断了气却没有出一滴血,指挥部工地医疗站的医生说他的脑子和内脏都震碎裂了。
排除哑炮发生事故是最惊心动魄的了。为了赶进度,我们连队在悬崖上凿出个直径五尺、深有六七尺的大洞,然后在洞底打炮眼,装填了一百多公斤炸药。那天一共是七炮,号声响起后,点炮手们点燃导火索迅速爬出洞口躲藏,数着爆炸声。密集的爆炸声响过,有的人说是七声,有的人说是六声。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三分钟过去了,四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还没有动静,大家纷纷从躲炮洞里探出头来。一个年轻的身影从对岸隐蔽处闪出来向悬崖上攀爬,我认出那就是我们连队那位曾经躲在灶膛里的土家族青年,他仍然穿着那套玄青色的土布衫裤,他自告奋勇要去看个究竟。他灵巧地攀上了悬崖,消失在洞口。又是一阵死一般的沉寂和漫长的等待。忽然一声轰响,从洞口喷射出大股碎石,裹夹着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冲天而起。我起初以为是堵炮眼的破布,定睛一看才看清那是他!

    那天填充的炸药本来就多,凿出的洞子就像一个粗大的炮膛,延迟爆炸的哑炮把他像炮弹一样发射到半空。这位我不知名姓的土家族青年农民实现了他短暂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飞翔。当他升到高空,他的衣襟和肥大的裤腿被气流吹得张扬开来,像老鹰展开的翅膀。我仿佛看见他睁开眼睛,从未曾有过的高度俯看正在修建的大桥,他没有见过呼啸而过的火车,也许连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也没有见过,但他今天要把年青的生命留在这里了。他似乎又把目光转向了远处,那里有他的父母亲人和熟悉的山川家园。所有的人都惊呆了,整个工地鸦雀无声,那似乎只是一瞬,但又似乎是永恒。

    现在他开始降落了,手脚都伸开着如同一个“大”字,像一片落叶打着旋飘向大地,像一只苍鹰鼓着翅膀飞向山林,像离家的孩子扑进母亲的怀抱。对岸的人都奔上前去,但已经太晚了。他重重地摔落在靠近激流的河滩上,汩汩的鲜血流进河里染红了河水。

    指挥部为遇难的技术员举行了追悼会,会场悬挂着巨幅挽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汽车经过我们新开通的便道送走了他。民工后事处理就简单得多,装殓一身新衣服,安排一口白木棺材,同村寨的民工们扶柩把他送回家安葬,工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

    那以后,指挥部开始特别强调安全施工,并从县里调来了专门的爆破员。当秋风再一次吹拂河面,民工们在悬崖上凿出了一排巨洞,一共填充了一吨多炸药,那是我们工地的最后一炮。凄厉的号声在河谷里久久荡漾,高音喇叭里一遍又一遍广播着通知,戴柳条帽的安全员们在每一栋工棚搜索检查,毫不留情地把人们赶进洞,我们揣揣不安地期待着那惊天动地的时刻。沉闷的炮声终于响起,伴随着一阵地动山摇,远不如平时放岩炮的清脆,没有过来令人恐惧的飞石,对岸腾起黑色的烟尘如同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大量的土石哗啦哗啦地倾泻到河谷里,顷刻间筑起了一道宽厚的围堰。当烟尘渐渐飘散,半边山头不见了,伫立千万年的石峰在一瞬间改变了容颜。那一天各个连队都放了半天假,打了一顿前所未有的丰盛的牙祭。
在工地上先后还发生过病死的、淹死的、毒蛇咬死的、塌方压死的,但我总不能忘记那不知名姓的土家族青年。几年以后,我路过早已竣工的大桥工地,眼前又浮现出他那张腼腆稚气的笑脸。当年的工地已经找不到人为的痕迹,我们搭建过工棚的偏坡长满了荒草和野花,很难想象那样陡的坡度怎么能够搭建工棚。我在茂密的荒草和野花中穿行寻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仿佛什么也没有改变。没有标志,没有墓碑,只有河水仍如往日一般流淌。我忽然感觉巨大的桥墩像是一块无字的丰碑默默地矗立在酉水河畔,铭记着为工程献身的人们。他们是普通的农民也是英雄,无愧于祖先的英雄。当年从这片土地上走出过多少英雄好汉,抗倭寇、战洋人、平内乱、御日寇、赴朝鲜,血洒疆场。就在百多里开外的川湘公路上,当年为了抢通这条通往抗战大后方的运输线,湘西人民也曾慷慨付出巨大的牺牲。凭吊英雄让我的灵魂受到一次熏陶,经历了一次洗礼。

    人生需要回头看,有些经历当时并不在意,但也许正是一生的意义及价值所在。我永难忘记参加修建枝柳铁路的岁月,我的务农经历对于社会、对于接纳我的农村、对于自己可能都毫无意义,在历史上也留不下任何痕迹,但我曾经挥洒过汗水的枝柳铁路和辅道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我只是千军万马中的一员,哪怕我的贡献渺小得微不足道,但回顾枝柳岁月,那是我生命篇章中的华彩,是我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我可以告慰自己:青春无悔。







修建中的公路桥墩,现在它已经有五分之四淹没在水下,再也看不到它当年的雄姿了。

工地合影,远处白色的桥墩是修建中的枝柳线铁路桥。



[编辑:知青公共频道]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7/12 10:54:31

--  枝柳的队旗在南洞庭湖闪亮登场

枝柳的队旗在南洞庭湖闪亮登场


--  作者:陌生鱼
--  发布时间:2009/7/13 16:49:35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9/7/13 20:29:02

--  
谢谢友情周末版主的精彩编辑!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7/14 22:00:14

--  

陌生鱼语录:浏览,是一份难得的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