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读吧】 《秦俑该不该大规模发掘 一号坑第三次开挖引争论》【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41695)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6/16 15:42:59

--  【公共读吧】 《秦俑该不该大规模发掘 一号坑第三次开挖引争论》【知青公共频道】

秦俑该不该大规模发掘 一号坑第三次开挖引争论

2009年06月16日 13:33   来源:南方日报   李培

发掘引人瞩目,保护更受关注。图为兵马俑一号坑正待修复的陶俑。


    ■ 核心提示

    在一些专家眼中,秦兵马俑即将迎来一个“考古和旅游”的双重兴奋期。

    在国内考古界“沉寂”多年的秦兵马俑博物馆,6月13日正式对外宣布:该馆第一次以独立资格组织考古发掘队开展的考古工作正式拉开。这是秦俑一号坑在时隔24年后的第三次发掘。兵马俑博物馆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逐渐完成俑坑北侧约2000平方米的发掘,最终将俑坑北部从东向西完全贯通起来。

    尽管在首日的发掘中,带彩绘痕迹的陶俑、“亲密无间”的战车以及铜箭头的发现被媒体形容为罕见,但本报记者求证后得知,这些发现在秦兵马俑之前的发掘中也有先例。有专家甚至将其比喻为一场悬念很少的考古发掘,“一号坑大部分情况都在专家掌控之中,甚至200平方米能出土150个左右陶俑的数量都能估算出来”。著名秦汉考古研究专家焦南峰说,由于兵马俑发掘工作搁置多年,此次发掘主要是增加公众看点。

    也有专家提出“不宜大规模发掘兵马俑”的建议。尽管一线考古专家称,对于彩俑的保护技术已攻克,这是第三次发掘能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一大因素。但就连此次发掘考古顾问、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也表示,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俑身彩色泥块脱落或与俑坑内泥土混杂等问题至今仍未解决,还很难修复到位。

    作为新中国建国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秦兵马俑再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条件是否成熟?围绕陕西省内诸多皇帝陵———秦始皇陵、乾陵等挖与不挖的争议,记者分别采访了此次秦俑发掘领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曹玮研究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著名秦汉考古专家焦南峰。

    1.陶俑色彩保护仍是研究课题

    【“如果现在还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那么在100年内秦始皇兵马俑将会遭到严重腐蚀,届时,兵马俑坑看上去与煤田没有什么两样,将没有任何美学价值。”多年前,北京科技报就曾报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环境专家的一种担忧。从兵马俑建馆开放后,类似的新闻几年一次,从未间断。

    更有报道称,一个科学家把一张白纸放到兵马俑博物馆内,24小时后,它已满布炭微粒,变成灰黑色,正是这些污染物令兵马俑失去光泽。由于这些质疑,国内一直有专家呼吁:不要再挖兵马俑了!】

    记者:有些专家一直有疑虑,更多的兵马俑被发掘出来后能否安然无恙?

    曹玮:对于兵马俑一号坑我们曾经做过两次发掘,中间停顿了20多年,这是不正常的。今年初,我们馆获得了国家文物局发掘兵马俑一号坑的资格,这意味着,将来几年,一号坑的发掘不会停顿了,即将步入一个逐渐发掘的正轨。

    出土陶俑的保护技术也没有任何问题。有人说,陶俑、陶马原来有朱红、粉红、粉绿、粉蓝、枣红、粉紫、中黄、橘黄、白、黑、赭等颜色,但是出土后基本全部褪色,现在的陶俑基本都是青灰色的,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起码一号坑里的陶俑在秦末就经历过大火焚烧,本身色彩保护很困难,并且这里的黄土透气,空气早就渗入了,颜色在2000多年里已经逐渐丧失了。所以,出土的都是一些彩色痕迹,对于陶俑彩色的保护技术,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以前的发掘是有过遗憾,但上世纪70年代,全国考古水平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当时的技术与现在没办法比,现在我们攻克了这些技术难关,如果一直停滞不挖,其实是不正常的。

    焦南峰:我觉得,现在还不是大规模发掘兵马俑的时机。但一号坑小规模的发掘是完全可以的,秦兵马俑博物馆20多年没有发掘了,沉寂了太长时间,应该有一点新东西展示出来,想法没有错。特别是对比20年前,我们的发掘和保护技术都有了长足进步,再发掘一点是无可厚非的。

    残存在陶俑表面的颜色,我们的技术可以保证完全保存。但有些陶俑的泥块掉下来,颜色脱落混在土里,如何把这些颜色从黄土分解出来粘回兵马俑上,这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考古本来就是带有遗憾的科研过程,说得直白一点,如果出土陶俑色彩不受到一点损害,专家们也就不会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来做。

(责任编辑:程海宏)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6/16 15:47:45

--  
记者:这次兵马俑发掘,是否可以代表国内考古的最高水准?挖多少比较合理?

    曹玮:如果从发掘角度上,恐怕代表不了目前中国考古发掘的最高水平。因为相对新石器、商周的某些遗址,兵马俑的发掘还简单一些。但在某些方面,比如恢复“车”的方面,能代表一种最高水平:陪葬坑中有一些朽烂的木车,我们通过灌注一些石膏等办法,把木车原来的痕迹显现出来,了解清楚它的格局,恢复成一个模型,我们做过很多非常成功的例子。

    我们现在除了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在秦始皇陵周围也发现了600多处各种遗迹,基本上都没有发掘。应该说,一号坑只是秦始皇陵很小的一部分、只是一个点,现在对这一个点进行更为充分的发掘,是不为过的。一号坑虽然达1.4万多平方米,但只是这个陪葬坑系统里的九牛一毛,可惜现在连这个点的情况我们都不完全清楚,这个进展与我们目前的技术不成比例。

    焦南峰:我认为对兵马俑发掘的面积仍然要慎重。在考古上,同类的东西挖一些留一些,是比较科学的。比如发掘二、三号坑的时候,就有专家提出三三制原则:三分之一彻底挖开再修复,三分之一挖开后不修复,还有三分之一则不挖。

    对陕西省境内大遗址的保护,有些老先生也提出来,要把其中一个皇帝陵发掘清楚,其他同时代的陵墓都保护起来,都不挖。根据一个陵的发掘,了解这些陵墓的整体规模、布局和范围。比如已知的陕西西汉11个帝王陵,目前只发掘了一个汉阳陵,其他都不动。

    2.秦俑军阵布局或有更多破解

    【除了一、二、三号陪葬坑,专家已发现比较重要的秦始皇的陪葬坑有: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吏俑坑、青铜水禽坑,以及各种附葬坑等,范围大得很。焦南峰认为,“国家文物局之所以批准一号坑的发掘,也在于我们对坑里了解情况非常清楚了。我觉得几乎是没有什么悬念,可能出土的东西都知道了。出现意料之外的大发现,估计很难。”】

    记者:一号坑既然是秦始皇陵陪葬系统的一个点,发掘后可能破解出什么?

    曹玮:媒体上猜测的文官俑、将军俑、绿脸俑、外国人俑,都只是一种太过微小的猜测,因为我们对秦始皇陪葬坑了解得太少了。什么叫文官俑?因为陪葬俑的风格是写实的,但我们对陪葬坑总体把握太少,文官俑究竟怎么定义,都是未定的事。

    当年,发现一号坑后,就有人提出要成立一个秦俑学,现在看来,这就有无限夸大的倾向,因为后来我们在汉阳陵也发现了陪葬陶俑,是否也应该有汉俑学、唐俑学呢?所以,我们的认识必须随着考古的进展提升,这也是再次开启兵马俑发掘的原因。

    总体来说,一号坑未来5年发掘的过程中,我们可能破解更多关于秦俑军阵的布局问题,并且更进一步了解秦始皇的用俑陪葬的制度。秦始皇制作真人大小的陪葬俑,他是空前绝后的。汉代帝王都不采用真人大小的陶俑了,用雏俑,这其实在战国时期楚国帝王陵出现过。可以说汉代帝王继承了楚国陪葬制度,因为他们是楚人,与秦始皇的陪葬陶俑风格不同,但又有一定的承袭。这是什么原因?都可能被破解。

    此外,针对一号坑的发掘,我们期待俑的身份不断增加,服饰、铠甲都出现一些更多种类,扩充我们现有的认识。

    焦南峰:我觉得,国家文物局之所以批准一号坑的发掘,也在于我们对坑里了解情况非常清楚了。我觉得几乎是没有什么悬念,可能出土的东西都知道了。出现意料之外的大发现,估计很难。

    3.秦始皇陵百年内不可能打开

    【经过前期地面探查,整个秦始皇陵园现在探明的面积有56.25平方公里。埋葬秦始皇尸骨的封土堆在陵园的中心位置。封土堆原高50丈,合今115.5米。封土堆下面就是地宫。封土堆周边就分布着兵马俑坑、马厩坑等陪葬坑和埋葬着王公贵族、皇亲国戚的陪葬墓,以及排水系统等地下建筑。整个秦始皇陵园在秦时还有宏大的地面建筑,以及地宫围墙、陵园围墙等。秦陵地宫在秦始皇陵墓体系中,比兵马俑意味着更核心的部分。】

    记者:陕西有人多次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的计划,这些计划都被国家文物局坚决否决。秦陵地宫的发掘目前有日程表吗?

    曹玮:至少100年之内,不可能。因为秦始皇陵的600多处遗迹,我们必须有充分了解后,才能动最核心的地宫。特别是像兵马俑这样的俑坑,出土的无机物陶俑的保护目前已经不是问题,但陵墓中大量出土的有机物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比如丝绸、纸张等的保存,非常难。举一个例子,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出土后一直放在冰箱里,专家们不敢拿出来,一拿出来就会变色。所以至少在100年之内,我们不会动秦陵地宫。

    我觉得,兵马俑以及秦始皇陵周围陪葬坑的发掘,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就像庞贝古城发掘了200多年,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一个考古队非常专业地从事这个工作。现在,我们成立了自己博物馆的考古队,也就意味着会更加专业。尽管我们不会打开秦陵地宫,但专业考古队成立后,相关的考古勘探和科研保护就不会停。

    焦南峰:我始终认为,中国秦汉时期的帝陵,与埃及金字塔不一样,埃及金字塔,进去之后,把东西拿出来,金字塔还安然无恙。中国的帝陵,土是堆上去的,考古发掘完整挖完的话,就意味着要把封土全部搬走。然后把大坑整个挖出来。这样就意味着秦始皇陵也就没有了,就基本意味着这个遗迹最原始的信息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主张,能不挖都不要挖。

(责任编辑:程海宏)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6/16 15:48:09

--  


    记者:陕西省内这么多重大帝王陵,举国关注,这么多年来都没有主动发掘过?

    焦南峰:一般都是哪个文物遗址遭到破坏威胁时,我们才不得不去发掘。特别主动的不多。这两年在汉阳陵、周公庙有一些主动发掘,多是为了解决一些重大课题。比如,被评为2008年十大考古发现的周公庙遗址,本来有很多大墓,但是我们只挖了两座,剩下的都保存了。我们只是钻探调查,把整体范围搞清楚,然后设立一个保护区。因为如果一点都不发掘,就无法定性里头的价值,无法设立保护区,就可能被村民种地或基础建设破坏掉。

    我们还要经常和盗墓贼赛跑。2005年,发掘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时,我们钻探了解情况的同时,盗墓贼也在活动,后来政府派了武警部队,才划成保护区,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要知道,中国古代帝陵不只是一个坟堆,还有各种祭祀黄帝的礼制建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现在我们的考古发掘连这些外围的系统都没有完全搞清楚,所以,主陵不到一定时间绝对是不能发掘的。

    记者:文物技术是主要的制约吗?

    焦南峰:对。我自己也曾有过非常大的遗憾,当年我主持汉阳陵的发掘工作,汉阳陵的陪葬陶俑虽然比秦兵马俑小,但是都穿着丝绸衣服,可是千年过去,丝绸衣服都粉末一样朽烂在泥土里了,如何将这些粉末从泥土里分解出来然后再恢复成丝绸,这是目前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出土后的汉阳陵陶俑都是光着身子,这就是一大遗憾。

    但考古工作无法不伴随遗憾,没有遗憾,就不可能有后来文物保护技术的展开。某种程度上,考古专家也在从事一个有点无奈的职业,因为任何文物保护技术从根本上讲都无法保证文物永世不灭,一万年不坏不可能。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不挖,那样我们对古代的认识又无法进步。要不要挖?什么时候挖?挖多少?这是一个永恒的悖论。

    记者:陕西有人多次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的计划,这些计划都被国家文物局坚决否决。秦陵地宫的发掘目前有日程表吗?

    曹玮:至少100年之内,不可能。因为秦始皇陵的600多处遗迹,我们必须有充分了解后,才能动最核心的地宫。特别是像兵马俑这样的俑坑,出土的无机物陶俑的保护目前已经不是问题,但陵墓中大量出土的有机物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比如丝绸、纸张等的保存,非常难。举一个例子,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出土后一直放在冰箱里,专家们不敢拿出来,一拿出来就会变色。所以至少在100年之内,我们不会动秦陵地宫。

    我觉得,兵马俑以及秦始皇陵周围陪葬坑的发掘,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就像庞贝古城发掘了200多年,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一个考古队非常专业地从事这个工作。现在,我们成立了自己博物馆的考古队,也就意味着会更加专业。尽管我们不会打开秦陵地宫,但专业考古队成立后,相关的考古勘探和科研保护就不会停。

    焦南峰:我始终认为,中国秦汉时期的帝陵,与埃及金字塔不一样,埃及金字塔,进去之后,把东西拿出来,金字塔还安然无恙。中国的帝陵,土是堆上去的,考古发掘完整挖完的话,就意味着要把封土全部搬走。然后把大坑整个挖出来。这样就意味着秦始皇陵也就没有了,就基本意味着这个遗迹最原始的信息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主张,能不挖都不要挖。

    记者:陕西省内这么多重大帝王陵,举国关注,这么多年来都没有主动发掘过?

    焦南峰:一般都是哪个文物遗址遭到破坏威胁时,我们才不得不去发掘。特别主动的不多。这两年在汉阳陵、周公庙有一些主动发掘,多是为了解决一些重大课题。比如,被评为2008年十大考古发现的周公庙遗址,本来有很多大墓,但是我们只挖了两座,剩下的都保存了。我们只是钻探调查,把整体范围搞清楚,然后设立一个保护区。因为如果一点都不发掘,就无法定性里头的价值,无法设立保护区,就可能被村民种地或基础建设破坏掉。

    我们还要经常和盗墓贼赛跑。2005年,发掘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时,我们钻探了解情况的同时,盗墓贼也在活动,后来政府派了武警部队,才划成保护区,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要知道,中国古代帝陵不只是一个坟堆,还有各种祭祀黄帝的礼制建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现在我们的考古发掘连这些外围的系统都没有完全搞清楚,所以,主陵不到一定时间绝对是不能发掘的。

    记者:文物技术是主要的制约吗?

    焦南峰:对。我自己也曾有过非常大的遗憾,当年我主持汉阳陵的发掘工作,汉阳陵的陪葬陶俑虽然比秦兵马俑小,但是都穿着丝绸衣服,可是千年过去,丝绸衣服都粉末一样朽烂在泥土里了,如何将这些粉末从泥土里分解出来然后再恢复成丝绸,这是目前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出土后的汉阳陵陶俑都是光着身子,这就是一大遗憾。

    但考古工作无法不伴随遗憾,没有遗憾,就不可能有后来文物保护技术的展开。某种程度上,考古专家也在从事一个有点无奈的职业,因为任何文物保护技术从根本上讲都无法保证文物永世不灭,一万年不坏不可能。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不挖,那样我们对古代的认识又无法进步。要不要挖?什么时候挖?挖多少?这是一个永恒的悖论。


(责任编辑:程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