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读吧】推荐《日有所诵》【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39727)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5/31 2:35:40 -- 【公共读吧】推荐《日有所诵》【知青公共频道】 【公共读吧】推荐《日有所诵》【知青公共频道】 编者推荐《日有所诵》是专门为小学各年龄段孩子编写的一套诵读丛书,它选取中外文学史上从古到今最著名的经典作品,加以注释和赏析。它是一套旨在提高小学生文化素质的经典诵读本。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5/31 2:36:19 -- 编辑推荐 用儿童的语言,讲述孩子身边的科学…… 所选文本特别适合朗读,让儿童在朗读中,倾听文本内在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成长。让儿童阅读属于自己的经典,为儿童引读适合他们的名著,经典阅读,奠定儿童精神成长的大格局。 精选适合年龄小学生诵读的童谣、童诗、古诗、现代诗歌、散文诗等诗性文本让诗心永驻,让童心飞扬……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5/31 2:49:06 --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5/31 2:49:46 -- 日有所诵,诵出精彩和快乐
女儿放假了,早上不那么紧张了,读书的时间也相对延长了,最近女儿一直在读三年级的《日有所诵》,听着泰戈尔的〈飞鸟集〉,那一首首有内涵的经典小诗让我思索和回味,真不愧是杰出的诗集。 海水啊,你说的是什么? 是永恒的疑问。 天空呀,我回答的话是什么? 是永恒的沉默。 这是一首关于天空和海水的对话,海水每天不停的汹涌,像是在对天空说话,天空忍不住问海水,海水依旧是波浪起伏,天空就认为这是沉默。
通过讨论,女儿很快就有感情地背会了这首诗,我们又展开联想,自己创造和仿写了各自的小诗: 孩子啊,你做的是什么? 是快乐的事情。 妈妈呀,我回答的是什么? 是不断的成长。
妈妈啊,您做的是什么? 是幸福的思考。 孩子呀,我回答的是什么? 是督促的提示。
哈哈,读完自己的作品,我们会心的乐了。这首小诗也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你离我又多远呢,果实呀? 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 这首诗泰戈尔还是采用的对话形式,却寓意深刻。我问女儿:“花为什么要问果实离它多远呢?” 女儿想了一会儿:“因为花凋谢了才有果实,所以花看不到果实!” 还真是,花开的时候,果实就是在酝酿中,只有花落了,果实才能快速的成长。 “那我们来模仿一下如何?”为了更理解其中的意思,我鼓励女儿写自己的诗。 “好,这个简单,看我的!”小丫头总是很好强。 你离我有多远呢,梦想呀? 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努力呀。 梦想需要努力才能实现,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女儿的解释还不错。 你离我有多远呢,快乐呀? 我是在你的心里呢,你呀。 女儿听了哈哈大笑:“什么你呀,你是谁呀?” “你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一个动物,一种花草,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自己快乐的权利,只要你想拥有快乐,就寻找和创造,快乐一定能属于你!就像现在,你不是很快乐吗?”我有自己的理解,不怕女儿的将‘军’。 女儿笑嘻嘻的回答:“还可以,没我的好!”得,人家就是自信。 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 他的力量, 就是生长的力量。
上帝希望我们酬答他的, 在于他送给我们的花朵, 而不在于太阳和土地。 这首诗通过一个人的成长来诠释我们要珍惜的一切,而不是碌碌无为的去看待自己成长的时光。 女儿有点不太懂,她觉得这就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太阳和土地像爸爸妈妈,花朵是自己学到的知识。 我说:也对,爸爸妈妈也希望孩子能学到更多,但这里的花朵我认为是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哦,女儿想想,说也对,只有自己成才了,才能让爸爸妈妈生活的更好,让爸爸妈妈更开心。 我欣慰的笑了,孩子的心像海洋和天空一样宽阔,只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努力,装进去的不只是爸爸妈妈和知识,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和去实现它的动力。 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练心的过程。鲁迅先生说: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女儿做事情一贯较慢,但也能完成,通过我们的讨论和仿写,女儿背〈日有所诵〉的热情明显提高了,而我也在读经典诗歌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需要学习需要进步的动力。
坚持是一种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精神,是一种为了目标奋斗不止的品格,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艰难过程。在孩子面对一些不能坚持的问题时,需要我们毫不吝啬的伸出手,扶孩子一把,让她以良好的心态把某个过程坚持下来。我坚信,孩子在坚持过程中,一定能逐渐爆发出巨大能量,也能让孩子产生一种积极变化。
日有所诵,诵出精彩和快乐,诵出收获和进步,我们一定会坚持!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5/31 2:51:40 -- 小孜这学期以来,阅读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小孜这学期以来,阅读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课外本上的好词好句摘抄、仿写、背诵,都自觉自愿的完成,我也感觉到她在阅读背诵时的快乐和得到的提高,这一切归功于一本书《亲近母语 日有所诵》,这本书是老师推荐买的,作为孩子们的阅读教材。老师眼光真不错,衷心感谢! 书里是古今中外精选出来的儿童诗、古诗词,话说诗歌一向是语言的精华,优美有趣的童诗,不仅吸引小孜,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小孜课外本的好词好句摘抄和仿写: 摘录几首小孜仿写的诗歌(仿写是仿照原诗的结构自己改编) 我的秘密 夏天的傍晚 高高的阳台, 我摘一摘 迷人的芳香, 放在手心里。 于是我笑着 跑回家, 让妈妈猜 我手中的秘密。 (写的是她摘缅桂花的情形) 画月亮 我要画个月亮,像小船一样弯的月亮, 像香蕉一样黄的月亮。 哦,还有, 像小猫弓着腰,睡觉的模样 像姐姐笑弯了眉毛的模样。 我要画的月亮,是比橙子还要甜的月亮。(原诗--画太阳) 请进来 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我是大熊猫。” 你要真是大熊猫,就让我们看看你的黑眼圈。 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我是孔雀。” 你要真是孔雀,让我们看看你的大尾巴。 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斑马。” 你要真是斑马,让我们看看你身上的斑纹。 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我是雨。” 你果真是雨,就请进来吧,你自个儿往小孔里落。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5/31 2:52:53 -- 邱凤莲: 经典诵读对儿童成长作用的研究课题情况汇报 邱凤莲: 经典诵读对儿童成长作用的研究课题情况汇报 邱凤莲 经典是人类思想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泱泱文化的源头。它历经岁月的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它传递着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也传递着人类共同的真善美的精神。经典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的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所以说,儿童诵读经典,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继承,同时通过诵读咀嚼我们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华,探寻语言的源头,可得到多方面的滋润和营养。 为了更方便下面的叙述,我想首先和大家说明的就是我们提倡诵背的经典不仅仅指传统文化的经典,不仅仅指唐诗宋词,指诸子百家,也有现代的优美诗歌、散文,有我们世代相传的童谣民歌,还有外国的部分作品。因为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所选多为诗性文本,以及一些易于记诵的琅琅上口的篇章片断。 其实目前,西方一些国家也提倡孩子读荷马史诗、圣经等经典作品,美国还有一些学校,教学内容基本以西方经典为主,其他科目略学或不学。在华语领域,是否应该让孩子诵读经典的问题,讨论很多,争论也很多,实际上,就传统经典而言,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读经的传统已经断了将近一百年,这一百年,由于受到狭隘理性主义的影响,我们甚至把背诵传统经典看成是落后蒙昧的。 但是如果现在的孩子完全不读经,不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不知道传统文化向哪个方向走,这难道不是蒙昧?虽说传统经典中有一部分东西不适合今天的孩子诵读,但是如果我们因此丢弃所有的经典,则是不明智的做法,那等于丢弃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孩子来说,要学习母语,读传统经典是一个必需的过程,它不仅让我们的传统可以有所依托,有所附丽,不仅可以让孩子在诵读这些蕴含着千年历史的语句时,在心灵深处和古人对话,它还可以让孩子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咀嚼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探寻母语的源头,吸取传统的营养。这是超越时空的,这也是超越所有的这样那样的人为界限的。想一想,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些传诵千年的篇章,如果我们满眼都是洋装、洋文,我们靠什么来认同我们的民族文化?靠什么区别于别的国度?何况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经典,恰恰都可以成为我们孩子的根基中最闪亮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想法是,诵读经典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不能不知道孔子、孟子、老子,不能不知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能不知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随着社会的发展,让孩子诵读经典的呼声重新在全球华人中得到响应。 目前在台湾“读经”的孩子已超过百万,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孩子加入到“读经”行列。1998年,南怀瑾先生领导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读经”引入大陆,与此同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也发起“古诗文诵读工程”。 扬州地区早在1990年,就在陈秉章老师的领导下,开展了古诗文辅读实验。 2000年以来,“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也身体力行,选择适合孩子读的经典,先后编写出版了《经典诵读》、《小学生经典阅读》等教材,引导儿童诵读经典,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经典诵读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群的认同。 但是,目前来说,这种认同还停留在表层,依赖着一些专家的宣传、鼓动,甚至还有很多人对诵读经典持观望、甚至怀疑、反对的态度,不管争论如何,既然已经引起争论,至少说明这件事情目前已经有人在做,而且这件事情已经成为公共话题。这应该是一点进步了。 争论的原因,我们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孩子读什么样的经典存在争议。这一点,在十五期间,“亲近母语”总课题组已经做出了尝试和选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传统经典都是适合孩子读的,我们提倡诵经,并不是就将四书五经,将古人所学一股脑儿全塞给孩子,而是给孩子量身定做,选择适合他们读的国内、甚至国外的传统或现代经典作品。本课题将在这一方面继续作出探讨和研究;第二,人们对诵读经典对儿童成长的实际作用持怀疑态度。有人担心孩子读不懂,有人则干脆怀疑读了有什么用、或者有什么反面作用。其实读不读得懂经典,没有必要担心。第一,我们在给孩子读传统经典的时候,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不要求六七岁的很小的孩子读大段的古文。是慢慢往上长的。第二,虽然孩子一下子还不可能全明白,但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句子想必大家还记得,好像这并不妨碍陶渊明成为一个伟大诗人。实际上,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所谓“会意”,是不需要字字详解的,只要大概领略也就可以了,在他逐渐长大的岁月里,这些早先积累的东西,会慢慢反刍,慢慢转变成他语言的营养。 所以本课题将就诵读经典对儿童成长的作用作具体的研究,以期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有所依托、有所延续,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根基。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对于每个年级段都作出了具体的诵背要求。而从孩子的生理特点来看,在12岁以前,孩子的发音器官达到灵敏的极限,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模仿能力、记忆能力也特别强。听读、熟读都能够促进他们的记忆和积累。同时,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学习语言时,运用音乐、节奏可以感到松弛、愉快和满足,产生兴奋的情绪,达到长时间记忆的目的,就是现在成人回想儿时趣事,也是韵律优美的歌谣、韵文最为记忆深刻。所以我们给儿童诵读的经典作品大部分都选择了一些押韵的诗性文本和一些琅琅上口、易于记诵的经典章节。让孩子在快乐的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积淀良好的语感,培养对母语的热爱。 现代科学表明,朗读时声音的振动能够转化为大脑的运动。生物发出的声音一般都是向外发送的,但是朗读和背诵时,它所产生的振动音能够与大脑深层部分发生共鸣,从而在大脑深处引起变化。朗读和背诵也都能够引发潜意识。大量反复的朗读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无我状态,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达到统一,记忆力得到提升。 熟读成诵——从古至今,这是人们一直沿用的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诵读的作用。古人读经,用的也是 “恭熟忘合灵”的五字心诀,其中的“熟”指的就是熟读成诵。这些都说明,诵读经典,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沿用的便捷、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我们通向慧识的一座桥梁。 在我们学校,诵读经一直坚持做着,我们读经的时间,一般是安排在早读课和课前两分钟。(举例我自己的班级,用的是亲近母语《经典诵读》的教材,每周一段或一首,早读课、课前,还没有《日有所诵》补充泰戈尔诗选、现代诗歌,有一段时间,班级里面兴起了诵背的热潮,正好我班在读三国,有几个孩子居然一段一段的去背三国,没有人提这样的要求,我也没有阻止他的热情。)2004年第一届论坛,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经典诵读剧目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赞誉。 我们就这样一直走着,诵经典、读名著,去年我的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叫《花开了,我们分别》,收在我的那本《大声读给孩子听》里面。我教那个班级三年,就这样一步步走过来,有好几个孩子由于没有接受过语言启蒙,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好,但是就这样熏呀熏呀,等到他们毕业的时候,很多孩子的作文已经写得相当不错,还有一部分孩子有了较大的飞跃。我想这一切还是应该归功于诵经典、读名著,我们是播种的人,我相信,只要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我们给他适宜的土壤、环境,哪怕他沉睡了一个冬天,哪怕他错过了一个春天,总有一天它会发芽。我想,我们经典是永远的,咱们的诵读也应该口耳相传,永远继续下去。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5/31 2:56:11 -- 让“日有所诵”成为现实 让“日有所诵”成为现实 这学期我们语文课上开展了“日有所诵”的活动,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把自己会背的古诗展现出来。 为什么要日有所诵呢? 其实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是日不间断的记诵,也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每天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锻炼的是定力和静气。 怎样引导孩子“日有所诵”呢?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1.持之以恒:引导孩子“日有所诵”当然应该做到每日诵读,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习惯成自然”,才能使孩子不觉得诵读是额外的负担。语文的朗读表在这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你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他打出相应的分数,这样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知道孩子的优势和不足所在,确定以后努力的方向。 2.熟读成诵:用各种形式的读来加强孩子的记忆,同时培养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可以水到渠成、熟读成诵。不过,对于有些稍长的篇目不一定要求孩子背诵,熟读即可。 3.适当指导:家长的适当指导有助于提升孩子“日有所诵”的兴趣和效果。可以参照读本中的赏析和注释,为孩子提供一些指导。但是孩子对作品只要大致理解、粗知大义即可,不必字字都落实。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各个家庭、孩子的情况不同,不能强求整齐划一,家长、根据孩子的情况,确定目标。可以每天读一首,每周背诵一首或者两三首。即使一篇不背诵,孩子在日积月累的诵读过程中,也会得到很大的收益。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5/31 2:56:42 --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5/31 3:33:03 -- 郭兰芳:日有所诵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5/31 3:34:00 -- 日有所诵 水滴石穿 琅琅书声 朗朗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