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知青组(十)
……之 再聚首
昨天,他们还是叫“同学”。今日,他们就叫“农友”了。他们组合在一起。男生:文子、京子、衡子;女生:华子、珍子、玲子、江子。
续 前……
那是四十年前,姑娘、小伙,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四十年后今天,老头、老妪,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年华已逝、青春不再。 当年知青组的六人,除了英年早逝的京子以外。文子、衡子、珍子、玲子、华子、江子 还经常聚聚:回忆回忆以往的往事、调侃调侃以往的趣事、取笑取笑以往的糗事……
我们也曾经去过京子的家里,看望他的老父老母。二老看见我们,自然是百感交集,老泪纵横。
自从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全部离开知青组离之后,我们还没有机会再回知青组去看看呢。
但多少年来,也从来不曾忘记过。我们相聚在一起时,说得最多的还是怀念那种清贫而又淳朴的知青组,劳累而又快乐的知青生活。
去年年底, 我们有幸参加了由《株洲晚报》组织的“情系浏阳河,第二故乡行”活动,来到了阔别40年的浏阳山村。回到了40年前下放的生产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
我们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一边走,一边在寻找当年的足迹:
我们来到大山前。山,还是那么高大,但是树木好象没有那么茂密了。我们还找到当年文子和华子误砍漆树的地方,那些漆树早已不见踪迹,留下的只是参差不齐的灌木丛。
我们来到知青点。当年我们的住房早已经没有了 ,变成了 一块菜地。根据方位,我们还能依辨别出一点房屋的轮廓。
“这块地方应该是我们男生的住房。”
“这块好像是灶屋。”
“那里堂屋”……我们都在找着,猜度着。
我们来到小河边。水,还在长流 ,但是河床好象没有那么宽敞了,水也没有那么清澈了。触景生情,想起当年为了争执谁游泳、谁做饭的“锤子、剪刀、布”,在这里打水仗的场景,个个不禁开怀大笑起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正在旁边玩耍的孩子们,被这群老头老太的爽朗笑声所吸引。大概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一条小河有什么好看,有什么好笑的呢。
我们相约,明天暑期还来这里,我们一起游泳、戏水。再来“锤子、剪刀、布”,看看轮到谁下水游泳,谁专门负责看管衣物当服务生。
这条小河周围不变的是那坐独木桥。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它还在,还是那么坚强地站在那里。只是年岁太久,它苍老了。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上去,晃晃悠悠的。桥在晃荡,人在晃悠,思绪在飞扬……倒也独有一番情调。
暮色降临了,那农舍的袅袅炊烟升起来了,那农家的鸡鸭们也 回家了……这一切农村的自然景色,更加勾起我们怀旧的情绪。
老照片一张:
[
这张老照片,是纪念知青下乡三十年的(1998年)聚会留影。照片上的11人,全部是下放在浏阳县升平公社民强大队的知青,只是不在一个知青组而已。文子、衡子、珍子、玲子、华子、江子 全在里面,今非昔比,您能看的出谁是谁吗?
让我告诉您:
照片中第一排左起第一位穿花裙子的女士就是漂亮、善舞的江子;第二位是心灵手巧的玲子;第三位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珍子;最旁边、穿旗袍的就是知足常乐的华子。
后排男士:第二位白衬衣、红尖领毛衣的就是勤劳,聪慧的文子;挨着他的第三位,(正中间的)就是最“臭美”的老帅哥衡子。他俩正好一左一右站在江子的后面。
…… ……
青山不老,清水长流,知青不了情……
全文完,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