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读吧】 ★ 《中国知青史》【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33318)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22 17:48:31

--  【公共读吧】 ★ 《中国知青史》【知青公共频道】

大潮曾经迭起,而知青都已老去。1998年,两位曾插队内蒙的历史学博士,以时间为界,各著知青史一本(初澜、大潮),合称《中国知青史》,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套学术著作十年前未能广布,如今,98版《中国知青史》更芳踪难觅。 2008年,当代中国出版社从故纸堆里摸出这把知青的“无悔青春”,再次出版。有北大教授说,“这本书是内地出版知青书里最好的一本”。本书作者:《中国知青史-初澜》——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大潮》——刘小萌。

凤凰网读书独家网络首发《中国知青史》,并全程支持该书研讨会。【连载:中国知青史-初澜】【连载:中国知青史-大潮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22 17:49:14

--  【公共读吧】 ★ 《中国知青史》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评论

定宜庄,1948年生,北京市人。1968年内蒙插队,1974年回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著有《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等,《中国知青史-初澜》作者。

在我们上山下乡之前,在我们以为我们为中央提供了一个思路之前,已经有上百万的知青上山下乡了,他们是我们的先驱,这还仅仅说的是城市上山下乡。还有大量农村的回乡青年,他们比我们人数更多,付出的代价更多,如果我们不去为他们讲到这一点的话,可能我们任何人以为知青就是老三届,所以在这里我昨天特别请了(罗晓蓉),我觉得大家不要忘掉,在我们老三届之前还有先驱,这个是当年我写这个书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强烈的意识……我还是希望我们写的书还是希望年轻人看到,希望年轻人能够继续有兴趣研究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 【查看详情

多年后,《中国青年》杂志记者采访定宜庄:“你们举着理想主义大旗上山下乡,我特别羡慕你们当年的激情!”她微微一笑:“我从来没有理想主义,插队的时候,理想主义早已被打得粉碎了。我从插队到现在已经非常厌倦这个词,这个词在我身上已经不适用了!” 【查看详情

【初澜-前言】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除了“文革”期间有过短暂的脱轨之外,总的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是一场部署得相当完备,组织得堪称周密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22 17:49:57

--  【公共读吧】 ★ 《中国知青史》

刘小萌,史学博士。1968年插队内蒙古牧区,1973年回原籍河北农村。现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知青口述史》等作品,《中国知青史-大潮》作者。

在十年前我们出这本书的时候,知青当时是五十来岁,我们好多个知青还对未来抱有某种希望和幻想,可是当十年以后我们这一千七百万人的绝大多数,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用海外的一个知青研究者的话,就是概括了知青一代的一生,用五个字来概括,"从下乡到下岗",这个是我们这一代人付出的沉重代价。在十年前我们出这本书的时候,知青当时是五十来岁,我们好多个知青还对未来抱有某种希望和幻想,可是当十年以后我们这一千七百万人的绝大多数,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用海外的一个知青研究者的话,就是概括了知青一代的一生,用五个字来概括,"从下乡到下岗",这个是我们这一代人付出的沉重代价。 【查看详情

他没有知青情结。他怜惜所有与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人,比如他的妹妹刘小茁。这个姑娘15岁时在“工宣队”的强制下到延安安塞插队,新挖的窑洞还没搬进去就塌了,万幸捡回一条命。后来为了照顾哥哥,善良的妹妹放弃了回城,永远地扎根在河北保定。 【查看详情

【大潮-前言】本书主要研究“文革”以来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根据以上阶段划分,将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22 17:52:17

--  【公共读吧】 ★ 《中国知青史》

知青-读者语录选

【读者一 老三届学生】:就这两本书来讲,如果两位记者需要资料的话,我可以将我所收集的资料贡献出来。我首先认为这部书是一个好书,是研究我们文革可信的书。

【读者二 一个学生】: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文革过去三十年了,知青已经是过去了三、四十年这样的一个历史了,但是当我们现在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更多新的认识,包括对知青这样的定义,是不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读者三 57届清华附中毕业】:我家兄弟八个,往下插队到农村当知青的有四、五个,我是57届清华附中毕业,到青年工厂,跟这书里看的几个人我跟他们都是一块儿,所以我一看这本书挺感兴趣,所以就买了一本,想让你们签个名留个纪念,让我们兄弟几个都看看。

【读者四:66届高中 山西插队】:我是老三届中最高一届66届的高中,我在山西插队,待了23年才回来。我以前看到关于知青方面的书、回忆录、电视剧,都把知青说成一些打架斗殴这么一个群体,到处留孽债,我认为这不可信,我希望能这本书能给知青一个正确的评价。

【读者五 四川广安地方人】:现在我退休了,觉得有一个问题,知青对农村的发展还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在我们老家那边,现在在镇一级中学,现在他们的教育市场越来越差了,可是那个时候当时我们老师教功课的时候特别好,上课从来都不带课本,可是现在却越来越差,所以我就觉得是不是应该鼓励现在的老师也上山下乡一下。

【读者六 67届插队】:我反思自己,我插队的时候热血奔腾。今天来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这本书刘老师写得非常好,这书好是什么情况呢?这本面写得很客观,很伤心的一个悲壮史,这本书没看,刚拿到手。第二件事,我过年的时候去洛杉矶,我到那跟他们见面,今天你们把材料给我一份,二位老师讲得很好,一份给我之后带过去,他们带回来,他们有合刊,我希望中国和美国知青多沟通,多交流。

【读者一 老三届学生】:就这两本书来讲,如果两位记者需要资料的话,我可以将我所收集的资料贡献出来。我首先认为这部书是一个好书,是研究我们文革可信的书。

【读者二 一个学生】: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文革过去三十年了,知青已经是过去了三、四十年这样的一个历史了,但是当我们现在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更多新的认识,包括对知青这样的定义,是不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读者三 57届清华附中毕业】:我家兄弟八个,往下插队到农村当知青的有四、五个,我是57届清华附中毕业,到青年工厂,跟这书里看的几个人我跟他们都是一块儿,所以我一看这本书挺感兴趣,所以就买了一本,想让你们签个名留个纪念,让我们兄弟几个都看看。

【读者四:66届高中 山西插队】:我是老三届中最高一届66届的高中,我在山西插队,待了23年才回来。我以前看到关于知青方面的书、回忆录、电视剧,都把知青说成一些打架斗殴这么一个群体,到处留孽债,我认为这不可信,我希望能这本书能给知青一个正确的评价。

【读者五 四川广安地方人】:现在我退休了,觉得有一个问题,知青对农村的发展还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在我们老家那边,现在在镇一级中学,现在他们的教育市场越来越差了,可是那个时候当时我们老师教功课的时候特别好,上课从来都不带课本,可是现在却越来越差,所以我就觉得是不是应该鼓励现在的老师也上山下乡一下。

【读者六 67届插队】:我反思自己,我插队的时候热血奔腾。今天来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这本书刘老师写得非常好,这书好是什么情况呢?这本面写得很客观,很伤心的一个悲壮史,这本书没看,刚拿到手。第二件事,我过年的时候去洛杉矶,我到那跟他们见面,今天你们把材料给我一份,二位老师讲得很好,一份给我之后带过去,他们带回来,他们有合刊,我希望中国和美国知青多沟通,多交流。




《中国知青史》作品研讨会学者发言

知青容易神圣化自己的经历,我读的那些书,我搜罗的书也有一种自我深化的倾向。 【详情

这本书是我感觉内地出版知青书里最好的一本。我觉得认真的回答,文化革命主要冲击的是文化精英、政治精英…… 【详情

我说没有什么知青无悔,我说肠子都悔青了。知青这样一个过程,都是一个浑浑噩噩的梦,就稀里糊涂的被赶下农村去了…… 【详情

如果是一两个知青下去,他很快的就被传统势力给吞噬掉了。因为是上千万的知青,形成了一股力量,冲击了传统势力。 【详情

我觉得不要太讲知识青年,边缘化的底层才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人,我们以后不要张嘴知青,闭嘴知青。 【详情

我们到现在没有我们自己的知青学,也就是说对我们自己真实历史的担当、记载,没有一个阶层,这是非常痛心的事情。 【详情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22 17:55:45

--  【公共读吧】 ★ 《中国知青史》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评论

1954-1958:向荒地进军

50年代有50年代的社会问题,50年代形成的模式几十年难以扭转,错误和偏差也影响了以后的几十年。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在50年代作为一项政策的出台,就是这样的大树结下的一个苦涩的果子。

1958-1968:知青群体形成

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工作成为国家的一项专门工作,随着它作为一项政治运动在全国的普遍深入展开,"知识青年"逐渐成为社会上公认的专用名词,取代了以往常用的"中小学毕业生"、"青年学生"等说法。

1967-1973:上山下乡

曲折等人动身前往内蒙古牧区时,声势造得很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都及时进行了专题报道,充分肯定了他们选择的道路。《北京日报》的短评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去的知识青年向他们学习。

1977-1980:拨乱反正 大返城

1979年前后,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发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集会、游行、请愿和哄闹政府机关的事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把它称为"爆炸性的问题"。各地知青都把"返城"作为基本的诉求,这次席卷全国的风潮又被称为"知青返城风"。

1974-1976:重整下乡 曲线回城

"文革"后期,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遇到了婚姻问题。上山下乡的特殊场合,使这个问题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婚姻,而成为运动中纠结着诸多矛盾的一个焦点问题。剖析这个问题,有助于加深对运动性质和一代青年悲剧性命运的了解。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22 18:00:41

--  【公共读吧】 ★ 《中国知青史》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评论

中国知青终结——邓贤

老鬼:血色黄昏

知青心中的周恩来

邓贤:中国知青梦

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

100名知青的命运写照

狂飙:红卫兵狂想曲

绝唱老三届(1966—1968)

大巴山老知青回忆录

涅槃——老三届随想曲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22 18:03:16

--  【公共读吧】 ★ 《中国知青史》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返回首页

<--效果 begin-->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22 18:06:47

--  【公共读吧】 ★ 《中国知青史》相关搜索

相关搜索

中国知青史.大潮中国知青史 下载中国知青史txt中国知青史 初澜知青史
知青文学史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论坛中国知青中国知青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