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读吧】叶匡政:郭德纲成了相声界钉子户?【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33103)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20 10:44:56

--  【公共读吧】叶匡政:郭德纲成了相声界钉子户?【知青公共频道】


.

.

动感视频 记录生活
优美图文 大家报道


【公共读吧】叶匡政:郭德纲成了相声界钉子户?【知青公共频道】

叶匡政:郭德纲成了相声界钉子户?

近来郭德纲因搞了个“德云相声联盟”,传闻本来就多。虽有人戏称是“山寨版曲协”,但对曲协来说,倒显出了一些分庭抗礼的势头。最近,郭德纲又漫不经心地对媒体抛出了一封恐吓信,刹时间江湖上各种小道消息和猜测不断,好不热闹。找来这封匿名信看了一下,觉得称不上什么恐吓信,而是一封告密信。这可能是内地娱乐界公开曝光的第一封有暴力意味的信件,属珍稀文本,索性全文照录如下:

“密信:德云社相声粉丝、吴名,我近日听到传言今年2009年底之前,相声圈里有人出资贰拾万元雇凶,暗中准备结束郭德纲生命,问你郭德纲得罪谁啦他(她)们为什么要这么嫉恨你恨之入骨。他们说设立双面胶和十面埋伏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在狗脖子上挂一牌上写上疯狗郭德纲。他们说郭德纲今年定死无疑。(信不信由你)”

信的署名为“天津吴名群星剧场”。写信人的心理很值得探究,一面低声下气地自称德云社的粉丝,一面又向偶像传达一个恐怖消息。这封信的矛头指向了当下的相声界,看似威胁,其实为郭德纲在打抱不平。高明处是留下了“双面胶”和“十面埋伏”两个暗语,让这封告密信显出了神秘意味,吸引人们前去解读。这封信分寸感把握得确实很好,既有惊悚的效果,你又难抓到他违法的把柄,信中告知的不过是一个听来的传言。

郭德纲人肥胆囊壮,对这类恐吓并不在意,反称买凶费用太低,严重影响自己声誉。都说人有七情六欲,如今被娱乐圈筛得只剩下色情和暴力。自打人们经历了艳照门这种高峰体验后,对绯闻的要求也变得更高更快更强了。于是暴力威胁的新闻,开始走俏。前不久陈冠希《神枪手》刚计划首映,各媒体就收到了子弹恐吓信。是真的有恐吓,还是没有恐吓制造恐吓也要博新闻出位,一时间还分辨不清。敢情如今的黑帮也都成了知识人,连恐吓信都准备得这么讲究,这么追求轰动效应。

郭德纲说过,这是一个唐僧要到《金瓶梅》里取经的年代,即使曝出再离奇的新闻,大家不过一笑置之。给大爷笑一个,不笑?大爷给你笑一个,郭德纲的这个段子,倒是说出了一些娱乐圈的真相。郭德纲把自己鼓捣成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后,出场费涨得越来越高。相声过去是个白菜的命,经他的手,如今也摆出了猪肉的谱。在其他演员生活在别处时,郭德纲已成功地转型成一个相声界的钉子户。

郭德纲如今自称相声艺人,这一句艺人,反而把那些著名相声演员,险些叫成了二手艺人。他们用一无所知或无所不知的姿态,将就着说相声,追求所谓相声艺术;郭德纲就拿出即将赴死或永生不死的蛮横,讲究地说相声,要求相声原汁原味。真笑声也好,真痛苦也罢,都是清醒的人才能拥有的感受。郭德纲自从出了大名之后,一定深感压力之大,于是动了江湖盟主的念头。这一动不要紧,哪知江湖险恶,擅长使刀杀出一条血路的郭德纲,终于接到了真刀客的威胁。

好在郭德纲早练就了背着棺材说事的本领,即使干掉大熊猫,别人也难成国宝。虽说这些年来,他静如屠夫,但动起嘴来仍有天王做派;看似脑满肠肥,实则大智大慧。就凭已经在世的绝活,郭德纲对恐吓也不用太担心。生,他是相声界的大人物,死,也能成为相声界的吉祥物。暴力虽然能解决掉一个人,但终究解决不了一切,这个道理如今黑帮也懂。


[编辑:知青公共频道]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20 10:49:08

--  叶匡政:论文、猪肉及知识分子现状

(2009-03-18 10:38:38)

近年,学术腐败事件曝光不断。浙江大学对“贺海波论文造假”好像并未手软,选择了3.15这个特殊的日子,通报了处理结果,涉及造假的副教授贺海波被开除出教师队伍,现任院长的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后,不再续聘。如今的媒体和艺术家,对知识分子现状也开始投入了更多关注。近日北京首都剧场热映的话剧《操场》,由诗人邹静之编剧,关注的也是大学里教授的精神状况,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对学术腐败的评论,可谓浩如烟海,但大多是拿学术评价体系或学术背后的利益机制来说事。或指责当下学术评价体系只看重论文数量,不在意质量;或指责目前大学或学者之所以重视评估,是因为评估数字关系到切身利益;或指责院士、导师等成了学术“包工头”,将学术研究变成谋取个人暴利的工具。一份调查显示,有64.3%的学术研究者用“严重”一词来形容当下的学术腐败情况。

然而,这终究只是一些现象,本质却是一些知识分子的精神出了问题,他们对知识和真理早已丧失了基本的尊重。无论大学和研究机构,还是管理学术机构的部门,都把学者追求真理看成了上个世纪的古老观念。一个追求与捍卫真理的学者,在过去会是英雄,在今天则可能成为人们眼中的傻瓜。他们给这个时代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知识经济,言下之意是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必须服从经济的年代。假如知识不能成为我们获利的工具,它就毫无意义。大家似乎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但其实关心的是它有没有转变成产品的力量。

因为对知识只抱着工具主义的态度,知识分子也成了小技术官僚的代名词。他们迫不及待地炮制一些毫无学术发现的论文,因为晋级也好薪水也罢,都与此紧密相关。实际上,在他们看来,这些论文和肉贩眼中的猪肉,并没太大差别。论文就是人生,如同猪肉是肉贩的人生一样,平庸的论文耗去了大部分学者平庸的一生。他们自甘堕落地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知识小贩,向各类研究基金和投资叫卖他们的研究计划。他们龟缩于公众视野之外,成天奔波于各类研讨会上,对熟悉的同事和同行发言,操着比新闻公报还要枯燥乏味的话语讲一些毫无见解的大话、行话。他们按照利益机构的指令和时间表,定时、定量地生产着对时代毫无意义的学术观点。他们不是靠思想活着,而是靠不思想活着。

知识分子生活的堕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正如邹静之在《操场》中所揭示的,他们不仅丧失了独立的思想能力和对社会事务关心的能力,也丧失了生活的能力,爱的能力,更谈不上对知识和真理的信奉了。知识分子曾被看作是知识的卫士、社会的良心,他们对真相、真理的热爱,曾是他们首要的美德,然而这种美德,在今天的知识分子中竟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他们浅薄无聊的形象,不仅损害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权威,更贬低了知识和真理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力和价值。

当知识分子以平庸、自大和墨守成规作为学术生活的准则,失去了发现真相、捍卫真理的欲望时,当知识沦落为机构或个人获取利益的工具时,当对学术腐败的批判不去触及知识分子整体的精神现状时,其实爆出任何离奇古怪的学术腐败事件都是正常的。真理好比苹果,它的生长不仅需要环境,也需要养料和时间。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20 10:49:57

--  

叶匡政:“中庸”是中国人的性格吗?

新浪读书独家约稿

一说起中国人的性格,很多人想起的就是“中庸”二字,可以说,这是被误解最多的两个字。包括鲁迅,也有这种误解,他说“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又说“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常常自命为爱‘中庸’,行‘中庸’的人民,其实是颇不免于过激的。”细察鲁迅言下之意,他反对的其实是被庸俗化的中庸之道。说得多了,中庸在白话中,便成了略带贬义的言辞。它的真意,人们反而不愿探究了。

中庸在儒家,是一个核心理念。最早提出“中庸”二字的,是孔子,但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过明确定义。《论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孔子视中庸为一种德行,且是至高的德行,不过民众很久未曾拥有了。中庸乃孔门心法,孔子肯定传授过,只是未见记录而已。

相传孔子的孙子子思,忧虑道学失传,或传久了出现偏差,于是写下《中庸》。《中庸》因收入《礼记》,才得以流传。北宋的二程很推崇《中庸》,到朱熹时,《中庸》因被列入“四书”,成为历代学子的必读书。然而,最早误导人们理解中庸二字的,却是朱熹。朱熹在《中庸章句》开篇,就作了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 这样一个寻常释义,使后人往往忽略了中庸的真正内涵。

朱熹后面引用了程子的解释,就要完整得多:“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今人多认为中庸的“中”,是折中的意思,其实是误解。这里的“中”是公正、适当的意思,所以称为“不偏不倚”,所以才能成为“天下之正道”。

“庸”也不是如今理解的平庸或不高明。在古汉语中,“庸”有“用”和“常”的意思。不要小看了“常”字,古人认为只有天地日月四季的运行,才是不变的常态和常规。所以程子用“不易”来解释“庸”,“不易”就是不会改变的规律,所以才能称为“天下之定理”。同样,五谷之食、布帛之衣,这些伦常日用,也是人类万古不废的常态。而“庸”巧妙地结合了“用”和“常”两字的含义,说明孔子倡导的是一种人人可以实践、而又符合自然常规的行为生活。

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意思是:真实,是自然的法则;而寻求真实,是做人的法则。实行真实的法则,不必勉强就可以事事合于天下的正道了,不用过多思虑就能寻找到天下的真理了,从容不迫地事事合于天下正道,这就是圣人了。纵观《中庸》全篇,求真其实“中庸”的第一要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中的“率性之谓道”、“自诚明,谓之性”等观点。原来儒家的中庸之道中的“慎独”观、“诚明”观,强调的都是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只由从这种内在诚性而发的道,才是“不可须臾离也”的“道”。

中庸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哲学理念,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详述的。简单说来,它就是寻求一种公正、又合乎天地常理的人间正道。它即是最高德性,又是一种美,因为它的追求对天、地、人三者来说,都是公正而适合的普遍行为状态。同时,它期望在人类精神中建立起来的这种不朽法则,也是惯穿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大道。钱穆对中庸也是这种见解,他认为中庸之道,如果一定要强调两端的话,一端在至远的天,另一端则是内在的自我,只有执其两端而达到中和了,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鲁迅嘲讽的“中庸”之道,其实也是儒家所反对的。《中庸》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把这种“反中庸”的人称为“乡愿”,就是永远抱骑墙态度和走中间道路的老好人。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历代大儒常常强调“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儒家韩愈因谏被贬,范仲淹更是三谏三贬,他们却因此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维护良知与自己人格尊严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