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读吧】巍巍毛泽东【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32941)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18 15:55:07

--  【公共读吧】巍巍毛泽东【知青公共频道】


.

.

动感视频 记录生活
优美图文 大家报道


【公共读吧】巍巍毛泽东知青公共频道

  

【巍巍毛泽东】(4)

[编辑:知青公共频道]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18 15:57:22

--  毛泽东取字润之的典故
毛泽东取字润之的典故

文/古月清照

张恨水是著名的小说家,毛泽东则是中共的领导人,两人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其实不然,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两人就有交往,两个不同领域的大家惺惺相识。在他们的交谈中,毛泽东细说了他取字“润之”的出处。

图:重庆红岩村革命纪念馆

一,第一次握手: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南昌。曾经担任北平《益世报》、《世界日报》编辑。一九四二年始作长篇小说《春明外史》,接著写了《金粉世界》等长篇。一九二九年又写了成名作《啼笑因缘》。一九三七年末,张恨水带著全家到安徽潜山老家避难,安顿好家属之后,他只带了一个柳条箱,装了些简单的衣物,就出发参加抗战工作。一九三八年七月来到重庆,在《新民报晚刊》主编副刊。一九四五年八月,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在谈判的间隙,毛泽东会见了《新民报晚刊)的同仁,这样,张恨水便与毛泽东相识。其实当时毛泽东已是张恨水小说的读者,除了这次集体性的会见外,毛泽东还特地邀请张恨水到红岩村作客。这次相见,作了两个多小时的亲切交谈。张恨水对毛泽东为了民族大业,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智大勇,十分钦佩。而毛泽东对张恨水在抗战时期,以笔为武器,写作了《八十一梦》等抗战小说,也很为赞赏。

二,红岩村促膝长谈各自取名的趣事

他们除了谈论当时的政局和形势之外,主要谈论的还是写作方面的内容。关于张恨水的笔名,以前曾有一些传闻,有的说他的“恨水”是因为与某一位名字中含有“水”字女作家的感情纠葛。毛泽东也问起张恨水笔名的由来。张恨水答道:“‘恨水’一名是我十七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是自己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截取出来的。那时,我想人生有限,决不能让光阴入流水一样白白流逝,所以取这个笔名,也好随时听人称呼,随时看到‘恨水’两字,时刻自勉,珍惜时光”。

毛泽东听了,非常赞赏恨水笔名“寓意隽永”。他也向张恨水讲了自己取名“润芝”的原由。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有一次给杨怀中老师写信,署名“毛学任”,意为效学梁任公(梁启超)。杨怀中给了他一本《胡文忠公全集》,要他研读。毛泽东反覆阅读后,觉得胡林翼很值得学习。胡林翼字润芝,他就改笔名为“学润”。杨怀中对毛泽东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干脆就改成润芝吧”。于是毛泽东就取名“润芝”,因“芝”与“之”谐音,后改“润之”,与泽东意思相扣。张恨水听了这一席话,也觉得很有意思。

图: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的毛泽东。杰克·威尔克斯摄

三,论文学写作

谈到文学写作时,毛泽东说:“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有一位绰号叫袁大胡子(即国文教师袁吉六)的先生,曾嘲笑我的作文,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今天遇到张先生,我可是小巫见大巫了哟!”张恨水谦逊地说:“毛先生雄才大略,大笔如椽,我辈小说家,岂敢相比,真是惭愧。正如一些同道所批评的那样,自己的小说脂粉气太浓了些。”毛泽东说:“脂粉气也未必有什么不好,我看曹雪芹的脂粉气比先生要浓得多,但《红楼梦》不也一样令我们叹为观止矣!我以为文艺作品的好与坏,不能单从题材而论,关键在于作品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刻划了社会的人和事,反映出社会的矛盾和斗争”。

图:历史的挥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在飞机舱口向欢送的人群挥手告别

四,珍贵的礼物

毛泽东和张恨水谈得很欢畅,张恨水告辞时,毛泽东特地将一块延安生产的灰色呢子衣料,还有一袋小米、一包红枣送给张恨水。张恨水十分感动,回家后,对夫人说:“这是毛先生送给我的从延安来的呢料、小米和红枣。”家里人都很高兴,他们把小米和红枣熬成粥,全家围坐在一起喝粥。张恨水很感慨地说:“毛先生知识渊博,胆识过人,真是当今豪杰。”

五,张恨水胆识与慧眼过人,在报上首次公开发表《沁园春──雪》。

毛泽东在重庆期间,曾把他写的《沁园春──雪》一词抄赠给柳亚子。毛泽东于十月十一日返回延安,十月二十五日柳亚子在重庆举行的“柳诗尹画联合展览会”上披露了毛泽东的词作。这首词在展览会上露面之后,立即在重庆不胫而传。张恨水和《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的编辑吴祖光得到几个毛泽东词的传抄本,于是在十一月十四日的《新民报晚刊》副刊上发表了这首词,标题是《毛词──沁园春》。在词的后面,他还加了一段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首次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十一月二十八日,重庆的《大公报》同时转载了《新民报晚刊》上发表的毛泽东词和柳亚子和词。毛泽东的词一经报纸正式发表,更是轰动和风靡了整个山城。

图:重庆谈判期间,左起:毛泽东、美国驻华大使赫尔、蒋介石一起合影。杰克·威尔克斯摄

六,长情的张恨水

新中国成立后,张恨水担任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员,曾多次见到毛泽东,有一次,毛泽东问他:“为什么不见你的新作?”张恨水说:“一来生病多年,二来对工农兵生活不熟悉,要写他们恐怕难以胜任。”毛泽东说:“老作家还是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

张恨水把毛泽东送给他的那块呢子衣料做了一套中山装,每逢参加重要的活动,他总要穿上这套中山装。时间长了,衣料褪颜色,他就把它染成藏青色的。有一次全国政协举办的春节团拜会,张恨水又穿了那套中山装去出席,周恩来总理见到他,亲切地问候他,看到他这身衣著,似乎有点寒酸,就问:“张先生近来是否生活有困难?”张恨水感到很突兀,后来领悟了总理的意思,说:“总理还记得主席在重庆送给我的粗呢吗?这就是用那块呢料做的,因为它掉色,我染过了,所以总理认不出它了。至于我的生活,政府很照顾,一点没有问题。”总理听了很感动地说:“张先生,您没有忘旧啊!”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18 15:59:25

--  毛泽东娶儿媳,婚宴上吃啥?
毛泽东娶儿媳,婚宴上吃啥?

文/古月清照(草根名博历史频道推荐 鸣谢)

(毛泽东、毛岸英、刘思齐、李讷)

在朝鲜桧仓郡志愿军总部陵园里,长眠着一位天下知名的烈士——毛岸英。用彭德怀的话说,他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他的光荣牺牲,既体现了领袖与人民的一致,也表现出个人崇高的献身精神。更令人可惜的是毛岸英牺牲时(1950年11月25日),距离他同刘思齐(刘松林)新婚只一年多。为纪念这位烈士,我查阅了一下史料,简略写下他的结婚过程,和大家一下追思这位烈士。

(在苏联求学时的毛岸英)

毛岸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毛泽东非常注重儿子的教育,在生活上对毛岸英也很严格。特别在在儿子的婚姻大事上,毛泽东赞成自由恋爱,但却绝不马虎,主张以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能轻率从事。

(周恩来、邓颖超、毛岸英、毛岸青在苏联合影)

1948年5月,中央机关来到西柏坡后,毛岸英与刘思齐被分配到附近农村搞土改,接触中渐渐有了感情。经邓颖超和康克清撮合,毛泽东同意他俩确定恋爱关系。

刘思齐是刘谦初和张文秋之女,1938年初春,8岁的刘思齐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的大礼堂演出话剧《弃儿》,演出非常成功,观看演出的毛泽东非常喜欢剧中演弃儿的小思齐,另外也出于对牺牲的刘谦初烈士的尊敬,征得了张文秋和刘思齐的继父陈振亚的同意,认刘思齐做了自己的干女儿。

毛泽东知道长子爱上了刘思齐,对这门亲事也很满意。1948年9月,毛泽东跟张文秋见面时,提起了这桩儿女亲事,张文秋一口答应下来。于是,毛岸英和刘思齐订了婚。

订婚后,毛岸英很想和刘思齐早点结婚,但是,毛泽东没有同意。他认为,毛岸英和刘思齐还很年轻,还是等新中国成立之后再结婚,虽然毛岸英当时有意见,但最后还是想通。

(母子合影: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

1949年9月,毛岸英和刘思齐商量好了,决定过一些日子结婚,随后,又征求了刘思齐的妈妈张文秋的意见。婚期初步定下来以后,毛岸英来到父亲那里。毛泽东说:“我同意,你们准备怎么办婚事呀?” 毛岸英说:“我们商量了,越简单越好,我们都有随身的衣服,也有现成的被褥,不用花钱买东西。” 毛泽东非常高兴:“这是喜上加喜,还是应该艰苦朴素。你们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呀,我请你们吃顿饭。你们想请谁就请谁。你跟思齐的妈妈说说,现在是供给制,她也不要花钱买东西了。她想请谁来都可以,来吃顿饭。”

毛岸英和刘思齐经过商量,写了一个参加吃饭的名单,名单上有邓颖超、蔡畅、康克清、谢觉哉等。毛泽东看了看名单说:“你们只请邓妈妈不行,请了邓妈妈,还应该请恩来;请了蔡妈妈,还应该请富春;请了康妈妈,还应该请总司令;请了谢老,还应该请王定国;还有少奇和光美同志也要请。弼时同志有病住在玉泉山休息,就不要麻烦他了。婚事简办,我完全赞同,就是要改一下旧习嘛。”

1949年10月15日,婚礼在中南海里举行。毛岸英和刘思齐在晚饭前都赶到了中南海。毛岸英穿的是在外宾场合当翻译的工作服。刘思齐穿的上衣是灯心绒布的,裤子是半新的,方口布鞋是新买的。晚上七八点钟时,来宾陆续赶到,并带来了小小的纪念品。蔡畅和康克清送的是一对枕头套。

大家欢聚在一起,非常高兴,都夸毛岸英和刘思齐是一对好夫妻。说毛泽东找了一个好儿媳妇,并向毛泽东祝贺。毛泽东举杯走到刘思齐的妈妈张文秋的面前,对她说: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为岸英和思齐的幸福,为你的健康干杯。张文秋说:“谢谢主席在百忙之中为孩子们的婚事操心。思齐年幼不大懂事,希望主席多批评指教。”

席间,毛泽东一边把湖南风味的腊肉、腊鱼、辣椒往徐特立、谢觉哉等老人的碗里夹,一边说:孩子的婚事没有要我操心,也没买这买那,吃了饭,请你们到他们的新屋里去看看。婚礼结束后,毛岸英和刘思齐临行时,毛泽东拿出随身带来的一件黑色夹大衣,这是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时穿的。他笑着对他们说:我没有什么贵重礼品送给你们,就这么一件大衣,白天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大家来到新房里,那是机关宿舍的一个普通房间,门上贴着大红喜字,房里有一张木板床,床上只有两条被子,其中一条还是刘思齐作为嫁妆捧过来的呢,其余的是一些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朝鲜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中国驻朝鲜大使刘晓明和桧仓郡人民委员会委员长孙石根向毛岸英烈士墓鞠躬)

新中国第一家庭、共和国主席的儿子的婚礼,举办得如此朴素,一代伟人留给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的内涵,真的值得后人景仰!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18 16:02:36

--  迫毛主席写诗的女人
迫毛主席写诗的女人 (新浪文化论坛推荐 鸣谢)

文/古月清照

60年代,被捧上“神坛”的毛主席令世人对其敬畏有加,但其诗词不管从内涵及数量来说,却远远比不上“愤青”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的感染力了。可能是当时的内忧外患,使雄才大略的诗人也无心情作诗,就算勉力而作,也算不上等之作。在这个时代里,毛主席的威信是不可动摇的,但还是有人能“压迫”他作诗,且是一个女人,可见这个女人的胆子、面子真不少啊!能迫毛泽东写诗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密战友、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

1965年秋天,菊花盛放,毛泽东派人送了一封信给邓颖超,信全文如下:

邓大姐:

自从你压迫我写诗以后,没有办法,只得从命,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改了几次,还未改好,现在送上请教,如有不妥,请予痛改为盼!

毛泽东

九月二十五日

根据此信的注释,毛泽东写这封信是源于1965年夏,邓颖超在一次陪同毛泽东会见法国外宾后,邓问毛泽东是否有新的诗词,并说:“很久没有读到主席的新作品,很希望能读到主席的新作品。”信的开头毛泽东以诙谐语言所写的“你压迫我写诗”,就是说的这件事。信中,毛泽东又诙谐地说“没有办法,只能从命”,从毛泽东对邓大姐“唯命是从”的潇洒幽默语气中,也能感受到毛泽东对邓大姐的尊重和无间的友情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这封字数不足60字的“短信”,不仅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毛泽东对邓大姐的尊重,以及毛泽东与邓大姐同志式的的友情关系,还有作为学者间的切磋意愿,而且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伟人毛泽东的谦虚、亲和的人格魅力。

从称谓上讲,毛泽东在书信里中,称呼最多的是先生、同志,尤其是在建国后的党内通信中,几乎都是称呼同志。而在这封信中,毛泽东却直呼“邓大姐”,这让我们读来感到既庄重,又亲切。

至于行文风格,那就更是毛泽东一贯的挥洒自如。你看,为了“从邓大姐之命”写诗词,毛泽东“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改了几次,还未改好,现在送上请教,如有不妥,请予痛改为盼”!

文章写长是本事,写短更是本事,写得又短又说明问题,并且轻松自如,那就是本事中的本事了!

在毛泽东给邓颖超写此信10多年后,也就是1975年底到1976年初的时候,毛泽东决定发表两首词,这两首词正好都是1965年写的,一首是写于1965年5月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另一首是写于1965年秋的《念奴娇鸟儿问答》,这是否就是毛泽东信中所说的那两首诗词,本人还没有考证,但是估计应该有很大关系。因为那个时候,邓颖超的丈夫、毛泽东的忠诚战友周恩来同志生命垂危,也许毛泽东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他对自己患难与共的周恩来夫妇的革命情谊,更是对自己近50年风雨同舟的恩来同志战胜病魔的精神鼓励!

据说周恩来总理在弥留之际,还在病榻上吟诵毛泽东的这两首词!当读到“……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时,奄奄一息的周总理也笑起来。

毛泽东的这两首词,不要论其艺术品位,但正是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家共同的信仰、理想的表达!他们那一代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研究、学习的东西!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3/18 16:03:41

--  西方人最敬畏的中国人是谁?
西方人最敬畏的中国人是谁?(草根名博历史频道首页采用 鸣谢)

文/古月清照

有句老话:在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西方世界里,他们欣赏两个非他们族类的人物,前一个是印度的甘地,后一个是苏联的戈尔巴乔夫。甘地的绝技就是“不抵抗”,虽然使印度独立了,但也让印度分裂为三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而且使印度成为了一个封建社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只在特权阶层内部体现。戈氏的绝技是“新思维”,其实就是做西方思想的顺民,结果苏联倒塌了,国家分裂了,其主体国家俄罗斯沦落成一个三流国家。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西方吹捧甘地和戈尔巴乔夫,皆是从利益而言的:前者虽然用乞讨的方式让印度半岛独立了,但并没有实质损害西方在此地的利益,也没让西方感觉到丢脸,印度至今是英联邦的成员;后者戈尔巴乔夫更是解除了西方的心腹大患,让西方更是有胜利者的感觉。对于这样两个人物,西方怎么能不喜欢?戈尔巴乔夫得到了诺贝尔奖,甘地得到了“圣雄”的称号。我至今不明白,“圣雄”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记得多年前流行着一句歇后语:甘地唱歌——呀呀呀!这声音与在肉菜市场行乞的老头极相似!

那么真正令西方世界敬畏的非其族类的人,必定是触痛了他们神经,敢干对他们说不的人了,或者说对其利益、地位、面子受到损害而又无可奈何的人,环顾历史,这个人物非其他人,正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毛泽东毛主席!

毛主席的绝技就是:“造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个新中国建立起来了。他的理论成了世界受压迫受奴役人民的指路明灯。让中国人长志气而且能拿来说的事情好象都是他那个年代发生的:长江上炮轰大英帝国舰队、朝鲜战场上以劣胜强、在肚子吃不饱的情况下发展“两弹一星”、反印、抗美援越等等。看看今天的网络上,只要你想论证中国人的胆量,抒发自豪感,你肯定就得说说毛主席。毛泽东让西方丢尽了脸!

越战时期,毛主席对美国说:“你们的陆军不能越过17度线”,美国自始至终没有越过。再看看今天,我们对美国说:你们不能向台湾售武。但人家照售不误,而且越卖越多,越卖越高级。西方给毛泽东起了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外号,但他们对于到北京朝见毛主席时心情却特别激动,和红卫兵没什么两样,有兴趣的可以去读读尼克松、田中角荣及当时法国总统的回忆录。想想看,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坐在自己的书房里接见了美国总统,还让美国总统心情激动?

(1972年2月21日毛主席接见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1973年9月12日,会见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

(1972年9月27日,会见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

美国人尔·特里尔说,如果毛想过中国古代帝王的生活,他就能过,但他没有,他的生活水平甚至不如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想想看,今天中国的一个县长甚至是镇长过得是什么生活。有人假设,如果毛岸英活着,中国会怎么怎么样,但历史的真实是:他被他当国家主席的爹派到了朝鲜战争前线,被美国人炸死了。在现代社会里,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事。在中国革命中,毛主席家里牺牲了7个直系亲属。他去世后,也没有什么物质财产留给后代,如今他的儿女都是靠养老金过活,他的女儿李纳甚至连病都看不起。

西方敬畏毛主席,原因就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句话鼓舞着无数的受压迫的人民,他让一个一盘散沙的中国聚集起了不可摧毁的力量。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败亡,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官商士绅结合形成特权腐败阶层,攫取了社会财富,造成贫富悬殊,让大量的贫民流离失所,从而引起了革命所造成的。他在几十年来的革命中端掉了老的官商士绅阶层及其价值观,让中国走向了平民社会。但在目前,这种特权腐败阶层的现象,又有了抬头迹象,但是我们这个社会基本价值观已经形成,平民社会的基础也已形成,人民的思想已经得到一定的解放,这种逆历史潮流的事情是难以立足的。

受西方人尊敬的另一个中国人孔夫子说过:修身、治国、平天下。说的是人格修为,国家治理和外交政策,一切都是要建立在人格修为之上。真的能做到大公无私,为自己的人民谋福利,才具有孔子所提倡的人格魅力了。这种人不管去到世界那个角落都是令人尊敬的!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7/11 18:52:53

--  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毛泽东》

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毛泽东》

    本片不是毛泽东的编年史、资料片,而是采取纪实与政论相结合的方式,在现实与历史、人物与事件、情感与理性、知识与评价相联系的层面上,用典型的侧面来塑造一个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领袖形象,来反映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中的毛泽东一生。全片运用过去时与现在时相融合的结构方式,一方面运用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一方面在今天的日子里寻找毛泽东留下的痕迹,通过大量采访,复活了很多历史事件的细节,以及毛泽东性格中最生动的部分。

《毛泽东》第1集 丰碑在人民心中

《毛泽东》第2集 历史的选择

《毛泽东》第3集 曲折之路

《毛泽东》第4集 艰难的探索

《毛泽东》第5集 书山有路

《毛泽东》第6集 大海纳百川

《毛泽东》第7集 胸中百万兵

《毛泽东》第8集 放眼世界

《毛泽东》第9集 独领风骚

《毛泽东》第10集 到中流击水

《毛泽东》第11集 领袖家风

《毛泽东》第12集 晚年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