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85)
----  【公共读吧】细说曾国藩1【知青公共频道】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30606)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2/19 12:48:48

--  【公共读吧】细说曾国藩1【知青公共频道】


.

.

动感视频 记录生活
优美图文 大家报道


【公共读吧】细说曾国藩1【知青公共频道】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从倭仁等习程朱理学,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之策,为朝延赏识。道光三十年,署工部左侍郎。咸丰元年(19851),署刑部右侍郎,咸丰二年,署史部左侍郎。是年四月,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忽报母丧,告假回家守孝。其时,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围长沙,克武昌,轻取沿江州县,江南大震,咸丰二年十二月,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曾以罗泽南的乡勇为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创办以“忠义之气为主”的湘勇,将办团与办练分开,着重练勇,网罗罗泽南、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学信徒,以及同乡、同学、亲友为骨干将领,知识分子为营官,招募身强力壮的农民为士兵,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勇的链条,士兵由营官招募。每营士兵只服人营官一人,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较绿营兵战斗力强。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咸丰四年(1854),湘勇练成水陆两军17000多人,成为打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所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钵,为一时所宗。其家书、日记,人颇称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计128卷;今辑有《曾国藩全集》。
唐先生:他是一个资质普通的农家子弟,但是他创造了一番大事业,他是一个书生,成为军事统帅,他是一个传统文化的这个保卫者,但是又是洋务运动的开创者,我们要研究传统的中国,他是我们最鲜活的一个人物。

晚清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持续上百年的康乾盛世落下帷幕,整个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衰落。由于一批人杰才俊的力挽狂澜,回光返照似地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他们中间的核心人物。曾国藩这个人,可能是近代最具争议的人物,生前死后都面临着毁誉参半的评价。戴在他头上的桂冠有:中兴第一名臣,古今第一完人,德埒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而戴在他头上的荆冠呢,有曾剃头、曾屠户、刽子手、汉奸、卖国贼。到底应该怎样认识曾国藩?我个人觉得,这已经不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了,曾国藩其实一直没有死,他一直活在当代史里。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从国民党到共产党,谁也没有摆脱曾国藩的影响。今年是曾国藩诞辰195周年,为了了解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我们来到了他的老家湖南省双峰县,与曾国藩的“异代知己”的唐浩明先生一起,采访了白玉堂、思云馆、富后堂等曾国藩出生成长的地方。

1811年寒冬,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双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身为曾家长子长孙,他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又用功读书,22岁就中了秀才,从此在他前半生的仕途路上一帆风顺。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主持人:我们顺着曾国藩自己的思路啊想一想,他的这个履历的话,也是,运气,命运之神很帮他的忙的。

唐先生:是很帮他的忙。我曾经说他这个做官啊,他是这个北京城里12年的太平京官,也做得非常之好。

主持人:很顺。

唐先生:很顺,他一次连升四级,

主持人:连升四级。

唐先生:这是真的,而且这个很奇怪,他本来呢,就是刚刚升了一级,过了两三个月以后,他想下一次的调级不会有他的份,所以他准备请假回家探亲,他写这个信他就征求家里面的意见,家里面不同意。

主持人:不同意他回去。

唐先生:不同意他回去,后来他就没有回来,没有回来以后呢,两个月后他就连升四级了。

主持人:他要是回去这个机会就没有了。

唐先生:回去了那我就说他可能在瓜棚豆架之下啊跟家人谈年纪呢。

主持人:是是是,就是他完完全全这12年的太平京官的话,使他一下子从一个从七品到了这个。

唐先生:副处级。

主持人:从副处级到了副部级。

唐先生:副部级

主持人:而且他那个副处级得来也是运气,他考的进士是三等。

唐先生:三等,同进士出身,所以他后来比较忌讳这种说法。

主持人:不可能被点翰林,也是很有意思,让他再有一次机会,居然进入了这个翰林。

唐先生:这个运气好。一辈子的运气也很好。

主持人:是吧啊

唐先生: 他37岁(就是)侍郎啊,侍郎衔就是从二品,我们今天的副部级,他全国,连他在内,十年之间得到的级别只有三个人,而湖南是空前绝后。

正在曾国藩的仕途一帆风顺之时,突然传来母亲去世的恶耗。在信奉三纲五常的封建时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守孝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也称“守制"或“丁忧”。作为长子的曾国藩不得不回家守制三年,以尽孝道。

主持人:按理说的话,守制三年,这种守制三年丁忧的话,对于很多仕途上的人来说的话,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挫折的。

唐先生:是啊是啊,

主持人:因为机会给别人了。

唐先生:所以当年有瞒着不报的,

主持人:有瞒着不报的。

唐先生:还有这样的情况

主持人:对对对

唐先生:瞒着不报啊。

唐先生:他那个时候不像我们现在请假,他那个就是三年你这个官职就没有了,工资也没有了,然后三年满了以后你回北京城里再候,再等候,等候有这个缺出来了,相应的缺出来了。

主持人:组织部再分配你。

唐先生:对,再给你分配,所以这个官员呢,他是极不愿意遇到这种丁忧的事情,这个经济上也是,仕途上也是一蹶不振,有可能就没有了。

  主持人:前面的书都白读了,那么正好他丁忧的时候赶上这个太平天国了,

唐先生:太平天国

主持人:让他以这个从二品侍郎的身份,然后再协助湖南巡抚办团练。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两年间,起义军自广西入湖南、湖北,顺长江而下,经江西、安徽、江苏,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随即定为国都,改名天京。此时的清政府所倚仗的八旗和绿营兵都已衰败不堪,纷纷溃败,咸丰皇帝无奈之下急命各地启动地方力量,加紧兴办团练。所谓团练就是临时的民兵,结队编团定时训练,无事则拿锄头做农活,有事则拿刀枪械斗。这种组织大多局限在县、乡一带,而曾国藩所办团练则打破了这种格局,在长沙建立了一个大团。

主持人:那么曾国藩办团练是曾国藩事业的一个很大的一个转折点,但没有这个事情他也可能入阁拜相的可能性也是有的,那个也不过就是个太平宰相而已。

唐先生:生命没有这么精彩

主持人:顶多也就和前面的什么曹正庸啊这种所谓磕头宰相一样。

唐先生:对对,那多了。

主持人:多了啊,但是有了太平天国这样一个事,又有在家里头丁忧办团练的这样一个事情以后,整个曾国藩的人生格局就完全变化了。

唐先生:所以我说曾国藩的成功啊这一点呢,他在这个事情一个大的这个担子在放在他肩上的时候,他已经各个方面的条件都准备得非常好了,而且又年富力强,他42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所以当时朝廷任命了43个,两个月之内,在整个东南啊这一带,太平天国所占领的地方,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曾国藩是第一的,但最后成事也就是他一个人

主持人:唯有曾国藩成了,唯有曾国藩的湘军成了,那么您觉得这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唐先生:这里啊有一个很大的这样的一个原因,就是曾国藩看准了这个机遇,他是看着一个什么机遇呢,就是这个事情,这个朝廷是叫他们办这个团练,他知道啊这个团练呢是不能成事,而当时的军队绿营也不能成事,必须要建立一支新的军事武装力量,他看准这是一个好机会,他后来实际上办的不是团练,是军队,

主持人:军队

唐先生:军队,就完全是军事编制,发军饷,穿军装,住营房。这是曾国藩的成事一个很重要的他的过人之处,再另外一个这些民兵,这些人员,就湘军这些人员,他是湖南文化熏陶下的湖南人,湖南人我们都知道,你也是湖南人是吧,他特别呢是最好的军人,湖南呢这个人吃得苦,

主持人:霸得蛮

唐先生:霸得蛮,不怕死,有血性,是吧,这些人,这种最适于当兵,上战场,血性汉子。

主持人:所以这个无湘不成军这句谚语是在此之前还是湘军之后。

唐先生: 之后。

主持人:之后了,对

唐先生:他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有一个比较好的这个统帅,然后有这么多的好士兵,

主持人:出一批好士兵

唐先生:好士兵

主持人:出一批好将领

唐先生:对,你如果是光有这个统帅,这个兵是另外一个什么温柔富贵之乡也不可能是这样子,那么两相结合起来就造成近代这支军队,最后就无湘不成军就这样了。

曾国藩凭着湖湘文化经世济用的学问根底和程朱理学的道德勇气,当然也凭着对时代机遇的把握,成功地从一个文人转变为了一个军事统帅。而他带湘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最不寻常之举是将政治思想教育贯彻在平时的作战和训练之中。当湘军与太平军相战甚酣时,他作《爱民歌》让湘军将士广为传唱,以赢得民心,并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时也常以《爱民歌》训导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曾国藩不仅是湘军的总司令,他还是湘军的总政委;他不仅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在军队中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先河,他还是中国近代所有政治领袖的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湘军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镇压农民起义,然而今天我们反思历史,双方表面上看起来是官府和农民起义军之间的斗争,而实际上,政权之争的背后还有两种不同的文化信仰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死博弈。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曾国藩才打出了捍卫孔孟之道的旗号。这个旗号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武器凝聚了湘军的军心,而且让所有的中国读书人意识到了平定太平天国的终极意义,使湘军将士在战斗中具有了一种文化信念上的勇气,最终使曾国藩取得了对太平天国的胜利。那么曾国藩是怎样“奋起以卫吾道”、又是怎样把儒家的仁义道德运用于刀兵血火之中的呢?

[编辑:知青公共频道]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2/19 12:50:55

--  【公共读吧】细说曾国藩2【知青公共频道】


.

.

动感视频 记录生活
优美图文 大家报道


【公共读吧】细说曾国藩1【知青公共频道】

主持人:我们就回到当时候那个战场啊,太平天国起来,太平军其实是一批农民,

唐:对

主持人:几乎没有经过什么训练,直接就拉到战场上来了,但是这支受过训练正规的清朝的军队却不是对手,可以说其中很多原因,我觉得一个很重要原因啊就是太平天国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

唐;对

主持人:经过了中国化的所谓的这个天主教的这种信仰,然后灌输到这一些农民的身上。

唐:拜上帝会

主持人:拜上帝会,然后在军队中间互相称兄弟姐妹,而且为上帝而战斗,为天国而战斗,所以一支有信仰的部队和一支没有信仰的部队战斗力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湘军和太平天国的军队来比的话,比如说我把太平天国叫做天兵,是一支有信仰的天兵,那么湘军可不可以说是一支有文化的儒军。

唐先生:对对,他这是卫道之师

主持人:卫道之师

唐:这个卫,就是捍卫这个中华道统,也就是孔孟之道。

主持人:就是曾国藩当时就说我起兵来和太平军作战,其实主要不是去拯救一个异族的一个朝廷,因为太平天国的他的主张,是对整个中国道统的一个毁灭,所以这个时候,是属于天下兴旺匹夫有责了,不是社稷存亡的事情了,社稷存亡是属于你君臣的。

唐先生:那个政权的问题。

主持人:是那个政权的问题,这个天下涉及一个道统,这个是匹夫有责的事情。

唐先生:对,这是我们的文化,命根子。

主持人:命根子,所以必须起来卫吾之道,所以湘军在这个意义上他是带着这样一种文化的使命,来走上战场,同时的话曾国藩也把这种使命感,把这种文化的意识,把这红道统的意识灌输到了他所有的将帅和下面的这个士兵。

1854年曾国藩发布著名的《讨粤匪檄》以扬军威,他说,“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在这篇檄文里,曾国藩抓住太平军反中华文化而崇信耶稣基督的做法大发议论,把自己所统帅的湘军当作名教的维护者,孔孟之道的捍卫人。

唐先生:他这个思想非常清晰,就是你刚才讲的这个非常清楚地写在这篇檄文里。

主持人:奋起以卫吾道。

唐先生:以卫吾道,他说现在这批人呐,把我们这个,这个中国几千年的诗书礼节,这个孔孟之道,完全扫地以尽,他说我们天下读书人,能够袖手旁观吗,我们难道不应该起来捍卫这个道统吗,以这种东西来把当时的知识分子,首先把知识分子吸引到他的身边,然后通过这批人,然后去把它灌输到这个普通的老百姓,因为呢在普通老百姓里面,这个孔孟也是有很高位置,当时的太平军不但是把孔孟的东西砸掉,他是把岳飞啊关公啊这些像都捣毁掉。

主持人:破偶像嘛。

唐先生:破偶像,这些个东西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是很神圣的,所以他就神人共愤,他就以这东西来调动大家呢。

主持人:同仇敌忾。

唐先生:同仇敌忾,大家的矛头一致指向他,所以刚才也讲到,湘军他是有信仰的。

主持人:有信仰的,也是有信仰的

清王朝的正规军由满人的八旗和汉人的绿营组成,两者都为世袭制,父死子继,世代相沿。长期以来因为没有战事,养成骄惰的习气,战斗力很差。又因为兵归国有,“将与将不相习,兵与兵不相知,胜则相妒,败不相救”。曾国藩深谙其弊病,将湘军编练成了一支迥异于八旗和绿营的新军。

唐先生:这个绿营当时一个很大的弊端,它就是那个叫做世兵制.这个兵呢,就是父传子,子传孙,这个将呢,这个该选调,就是他临时要组成一支军队了,这个将官是别的地方调来的。

主持人:互相根本不熟悉,

唐先生:不认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而且兵互相也不知,这里调一百,那里调一百五,这里调两百,这样组合一支部队,然后再调一个将过来统帅,仗打完了各自都回去了,所以他就是胜就一定争功,败呢就一定不救,所以基于这样的情况,曾国藩想建湘军,他建湘军呢,就利用血缘,地缘,人缘。

主持人:宗法制,宗法制的东西。

唐先生:除开宗法之还有地缘,还有人缘,比如说就是我们是同学,我们是师生,这样的,一个行业的,这样把它联合起来,这几根纽带就把大家扭合起来了,扭合起来了,就克服了绿营的那个了。

主持人:这就是曾国藩所要的诸将一心,万众一气,通过这样一个纽带把它做到了。所以在战场上的时候肯定不会出现“败不相救”的事,这都是我,或者是我的亲人,或者是我的同学同乡。

唐先生:从小长大的哥们儿们 。

主持人:哥们,是吧,同乡,你受伤了,我能败不相救吗,不可能是,是吧,这样一下子战斗力就起来了。

据野史记载,朝廷的命令无法调动湘军,但曾国藩一纸手令,部属便为之千里驱驰,这与曾国藩的带兵之法不无关系。他一方面严整军纪,对作息、操练、扎营、行军、服装、号令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并严禁抽鸦片、赌博、奸淫等不良习气。另一方面尊敬士卒,增加兵饷,诱之以利,传说湘军每月饷银是绿营兵的三四倍。

主持人:我觉得曾国藩带兵中间真是活血活用儒家的这一套东西,我特别欣赏他这个说带勇之法,就是我带兵啊,带兵的办法就是用恩不如用仁,为什么是有仁,仁就是我们说的,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我想要达到,要得到的东西,我一定要让别人也做到,这才叫做仁嘛,所以在这一点的话呢,做官的,对待士兵,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

唐先生:对,所以这个曾国藩他确实是把中国儒家这套运用得非常好,比如你刚刚讲的这套,儒家的这套理论,儒家的这个理论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儒家是一种亲情文化,亲情文化,它是有血缘,然后演化成家庭家族嘛,儒家的这种文化,湘军实际上也是这样,它之所以为什么在湘军可以搞这一套呢,就是湘军本来就是子弟兵,子弟兵,所以他完全可以这套理论不要加任何修改就可以移到这个里面来了。

主持人:人人都习而知之

唐先生:他对待部署有两句话,说得很好,他叫做“扬善于宫廷,归过于私室”,就是你部下有什么好的话他当众表扬,大庭广众下表扬,你有什么的话,他单独叫到一个秘室来批评你,这都是从仁这样一个东西来出发的,这个军,这个打仗本来是一种很残酷的东西,这个刀兵血火之中啊,但是他居然能把仁这种东西运用得这么好,这也是很难得的事情,过去讲仁,我们讲仁,仁和仁恤的话,还有一种仁弱,弱小的弱,仁和弱也连起来,仁和懦弱的弱也连起来来了,朱元璋不是不喜欢他儿子叫太子朱标吗,就说太子仁弱,因为你心太仁了,那么你就是懦弱的,那这个你就不行。

主持人:你架不住下面这些强悍的

唐先生:这个天下你就治不了,

主持人:治不了。

唐先生:所以他不喜欢这个太子,他说太子不像他,担心这个家,担子交给他他管不了,通常有很多都是仁就好像一定会导致弱,但是曾国藩居然又把仁和强把它结合得这样好 去是慈不掌兵,他就慈又掌兵了,所以说是很好值得研究的一个东西。

(大部分转载)

[编辑:知青公共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