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千山红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80)
----  下乡三十七年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0&id=33565)

--  作者:邵国强
--  发布时间:2009/3/24 11:31:01

--  下乡三十七年

日子过得真快,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今天是什么日子?3月24日是我们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72年的今天我们告别父母;告别学校;告别长沙来到了沅江千山红农场。掐指一算,我们下乡那天到今天已经整整三十七个年头了。记得吧下乡那年我们才十六岁,还是懵懵懂懂的年纪,我们离开父母,离开亲人来到湖区,来到农场安家落户。现在回想起这些,唏嘘不已。确得我们自己的子女在这个年龄没有赶上我们那个年代;这个年龄还在父母身边撒娇且衣食无忧而感到欣慰。

记得我们到农场的第一年,确得什么都是新鲜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真是美极了!其次是烟波浩渺的湖面划着那小船轻轻荡悠;诗情画意尽收眼底。刚下去时什么都不懂,同班同学在一个队上,还有带队干部在一起,没有确得孤单。仿佛我们还是在学校到农村来“学农”一样。偶尔也想家,不过同学们在一起拉拉家常,也没有引起太过悲伤的难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映入眼帘的油菜花;不再是新鲜。湖区春季的气候基本是多雨季节。在那些下雨的日子里,队上道路全是泥泞。想出门你得穿上套鞋,再穿上那件刚到农场发的塑料雨衣以及那顶湖区特有的圆斗笠;出工也是这身行头。再怎么装扮还是抵挡不住湖区那恶劣的气候。收工回来身上几乎没有几根干纱了。每当在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这不是“学农”;是真真正正的插队落户了,自己中工分来养活自己了。换句话说我们十六岁就融入社会了。知青点是砖房;在众多的茅草屋当中鹤立鸡群。390元的安家费造就了这栋房子和一些家什。铺床的床板用的是芦苇杆,上面垫上一层稻草,再把棉絮垫上,还真有睡在席梦思上的感觉喔,但是你不能在床上站立,那样芦苇就会断裂,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以后的日子我们什么都尝试过。记得下乡第二年,我们可以拿到七分工了。挑担子我们可以和队上职工比高低;驾船外出打猪草(菱角藤),我们驾轻就熟,和职工比,也不分上下。初生牛犊不畏虎;感觉我们渐渐长大。

几年的下乡生涯,感慨不已,有喜有悲。 但决不言悔。生命中有了这段历史,我自豪。

祝千山红的朋友们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  作者:阳。阳
--  发布时间:2009/3/24 15:01:01

--  

3月24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不会忘记那天,当轮船离开的刹那,只听见一片哭声,那哭声盖过了锣鼓声,锣鼓声在哭声中淹没。船上的我们和岸上相送的亲人们的哭声连成了一片,这哭声划破天际,是那么的凄凉、哀怨、是不舍、是无奈。

我们虽然经历了磨练,那些磨练使我们长大了,那些经历使我们逐渐成熟了,我们无怨无悔。


--  作者:珊妹
--  发布时间:2009/3/25 17:22:36

--  

我们都有同样的经历,只是我比你们早去两年。1972年的3月24日这一天,在我的记忆中也是印象很深的。当时我已经从队上调到总场文艺宣传队,记得那天我和宣传队的几个知青接受了去茅草街欢迎新知青的任务。天还没有亮,我们就被农场知青办的干部喊起来,坐上拖拉机摇摇晃晃地到了茅草街。拖拉机上面有扩音设备,我们还带了锣鼓家伙。在茅草街等了一气,就看到长沙来的船到了。不一会儿,好多的学生伢子背着书包,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地跑上堤来。干部一声喊,我们就忙乎起来。那几个知青使劲地敲锣鼓,我就拿着早就准备好的稿子对着麦克风大声地喊起来:知识青年战友们,热烈欢迎你们来到千山红农场!毛主席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喊完了口号,又放革命歌曲,加上锣鼓和红幅的渲染,比我们到农场的时候要显得热闹多了。看着满脸稚气既兴奋又好奇的你们,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在你们眼中,我已经是老知青了。经历了两年农场生活的我,在做着欢迎你们的工作,心里又好为你们担心。有的同学就像小孩子,个头还没有扁担高,就要经受农村的风吹雨打和艰苦生活的磨练。你要习惯和适应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环境,可不是那么好玩的哟。

当时的你们不知道注意到我们的存在没有。对我们欢迎的阵势是否还有记忆?你们可是我亲自去接的呢。

谢谢邵国强的写作。既然开了头,还要接着写下去哦。向绝境归来朋友学习。多多写作。


--  作者:珊妹
--  发布时间:2009/3/25 17:37:06

--  

经历磨练,是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  作者:邵国强
--  发布时间:2009/3/26 11:49:46

--  

谢谢版主珊妹老姐的鞭策。原谅我没有绝境归来那样的文笔,只是想到这天是下乡纪念日随感而已。

那天在茅草街确实如珊妹老姐所说的情景一样,下船后锣鼓喧天和欢迎的人群,感觉热闹非凡。只是当时年龄小,确得四处都是很新鲜;很刺激的。

我们有了这段经历,感觉还是蛮爽的。呵呵。


--  作者:邵国强
--  发布时间:2009/3/26 15:01:32

--  

      我就拿着早就准备好的稿子对着麦克风大声地喊起来:知识青年战友们,热烈欢迎你们来到千山红农场!毛主席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想象得出珊妹姐当时颇有些象电视剧《北风那个吹》的那个“牛鲜花”的风范。呵呵。


--  作者:绝境归来
--  发布时间:2009/3/26 16:52:04

--  

      每年三月二十四日,是我们在农场的伙伴聚会的日子,可惜我一直在外漂泊,有十几年没参加了。

      到茅草街那天,看到那么荒凉的地方,萌生打道回府的念头,珊妹们那样热烈的欢迎,又不好意思回去了,哈哈!

      珊妹版主,每次只能发一点点,显得太零散了,有没有方法一次多发点。




--  作者:珊妹
--  发布时间:2009/3/26 21:02:08

--  
以下是引用邵国强在2009-3-26 15:01:32的发言:

      我就拿着早就准备好的稿子对着麦克风大声地喊起来:知识青年战友们,热烈欢迎你们来到千山红农场!毛主席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想象得出珊妹姐当时颇有些象电视剧《北风那个吹》的那个“牛鲜花”的风范。呵呵。


呵呵!邵老弟真幽默,我可没有"牛鲜花"那样的威风哦。当时我只是宣传队里算嗓子好一点的,就把我喊去了。我们长沙去的知青,在农场都一样,不习惯,还想家。你如果是高中毕业去的,我们还是一届的呢。


--  作者:珊妹
--  发布时间:2009/3/26 21:08:10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是71年我在总场搞劳动的时候照的。像:牛鲜花“吗?哈哈!(高个子的是我)


--  作者:珊妹
--  发布时间:2009/3/26 21:16:28

--  
以下是引用绝境归来在2009-3-26 16:52:04的发言:

      每年三月二十四日,是我们在农场的伙伴聚会的日子,可惜我一直在外漂泊,有十几年没参加了。

      到茅草街那天,看到那么荒凉的地方,萌生打道回府的念头,珊妹们那样热烈的欢迎,又不好意思回去了,哈哈!

      珊妹版主,每次只能发一点点,显得太零散了,有没有方法一次多发点。




归来兄弟:谢谢你也记得我们当时欢迎你们的热情,以后仍然欢迎你和千山红的知青朋友一起搞活动和聚会。

网上发文章好像是有字数的限制,发到一定的数量,就要重起下一次回复了。你可以点击回复接着发,不必重起头。这样文章就在一个帖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