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湖湘軼事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68)
----  [灌水]网络礼仪谈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68&id=56307)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12/2 10:27:33

--  [灌水]网络礼仪谈
        网络礼仪谈

      有位朋友在单位曾当过“小头目”,兼过“业余通信员”,偶有豆腐块见诸报章。退下来后不甘寂寞,以文字自诩的他曾在几个网站活跃过一阵,现在却称网上“倦了”,每天又与一班“麻友”玩到一起——据说一因常去的2个网站“维护数据”关停了近月,失去很多网友,令他伤感;二感于一些人的网德差,“没意思”,“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说实话,对朋友这一向“避网”我不以为然,他自视甚高,以为某些网络冷落了他。却不想,网络只是个虚拟世界,虽然也造就过一些网络明星,但对大多数人“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网络上也得不到”,比如他的“作家梦”——网上多为“速朽文章”,只是多了个交流、交友的平台而巳。

      但是,网络虽是虚拟世界,它又衍生自现实世界,而且许多人通过网上的交往而延伸到现实的交往。所以朋友说的“网德”,又多少是人品性的折射,也有一些道理。

      朋友说曾在一网站当斑竹,斑竹是有删改帖子与加精华权力的。他说,有次遇到一网名“林语堂”的,心中就打了个激灵——这小子怎冒用巳故名家注册网名?细看这“林语堂”文笔,虽大不如巳故用英文原创小说的林语堂,却也引经据典,文字流畅。不过,“林语堂”文字中有不少病句,中学作文中强调三个de(的、地、得)用法,却常被他混淆。如“高兴地跳起来”、“骂的兴起”……朋友跟帖询他怎想起借名人作网名?并提出上述语病问题。哪知那青年立即暴跳起来,称“借用林语堂是打错字将错就错”,“你怎不看看楼上楼下许多好评”,“也不学学人家是怎样评论的”——如此不逊,估计他在写作上也走不多远。

      有位以思想者自诩的网友,喜谈古论今,好赋新词又不循格律,人疑之却道“喜诗词而不拘一格”,刚上论坛来所发的帖几乎无人问津。朋友力荐他对历史题材的思考,网友们渐对他奇特的文风有了兴趣,称之当今的“伏尔泰”。“伏尔泰”的帖子一热火起来,在网上就跟不认识朋友一样,哪还记得“微时”曾力荐他文字的朋友?还有几位出道晚一些的网民文友,朋友称,当时是在网上有点影响朋友撰文力荐下渐为网友认识。

      朋友是俗人,自难免俗。他说,近来他写的2篇文字,其他不相干的人就算了,有几个刚出道时口口声声呼他“老师”、曾得他力荐的人都装聋作哑,不置一词。不管这2篇文字如何,网络文字许多本就靠“灌水”,哪怕是批评意见,应者寥寥弄得他很没面子。而他却总是给这些人“灌水”!朋友说,有的网友有些小成功,就沾沾自喜;个别人你抄我抄哗众取宠更不足道。“其兴也忽”,自然与网缘好,灌水的人多分不开,这是过人之处。但熟练的钳工、车工,一看产品的加工面就知其精度如何,虽然打磨得亮闪闪的,外行看了直赞“亮、亮、亮”,但它的加工平面过不得刀尺,每平方厘米误差达1毫米以上,圆径在公差范围外……

      吾乃闲云野鹤,上网飘忽不定,不知朋友是否也有某不关心其文字的想法?朋友论人,焉知人又如何论他?某视网络文字为游戏,网上交友为逢场作戏,没有“网德”一念,但于网络礼仪倒也有点想法。

    “网络英雄起四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涌现了许多网站有影响力的社团领袖、论坛版主。有次陪一位路过的网络老大哥逛本地名胜,女儿对我们这些素未谋面的老网民的交往有些迷惑不解。我说,你不要小看这些网络上的大哥大、大姐大,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显赫身份,却都是人中之龙。他们年轻时身逢乱世,埋没了许多人才,现在借助网络的平台,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活动能力与组织才能,如生在大革命年代,不知有多少人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物!

      但是……我又不好对女儿说,历史上领袖人物也有局限性,何况有些肉身凡胎的社团领袖、网络版主。在某些网站或栏目的初创阶段,或者刚“出道”时,通常都能“礼贤下士”,广交天下朋友;一俟成了点气候,眼珠就有些望天,早忘了中国人传统的待客礼性。对访客发帖全凭兴致,高兴问候一声,不高兴一个栏目几个版主几天无一人出来打个招呼,有时是别的客人出来代主应酬一声。

     某网站搞了一次聚会,我即兴拍了些片片录了些视频。为感谢东道主热情接待,回家的第二天赶紧制作了一些聚会MTV节目发网上。发出来才发现,通过某视频网站上传的2个视频节目被几朵摇曳的动漫花朵部份遮挡,不便观看。对视频效果作了修改,但该视频网系统提示,修改的结果要24小时后才能体现。赶紧跟帖作了说明。不料却为这热心制作的帖子弄得很没趣——该论坛一位不常露面的挂名“版主”、某教授跳出来问:“XX是谁?怎么弄出的东西花里忽哨的?”觉他出言不逊,也回了2句:“你觉得你是谁?怎这等说话?”又借用了当年钟会回稽康的话,“见所见而来,见所见而去”。网络是虚拟的,但又衍生于现实社会,不知是否有网上的礼仪?

     当然,网络的礼仪不限于版主之类,发帖的楼主对于跟帖网友的回帖也是一种礼貌,但对于跟帖者不答理的现象较少见。

      中国是礼仪之邦,但愿朋友在内众网友在网络上更多理性,也更礼性。和谐的知青网站是越来越多老知青后半生的精神家园。偶感而发,欢迎拍砖!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12/2 10:33:27

--  
去年7月发榕树网文。因曾与新浪齐名的榕树下更换老板后一年多系统基本瘫痪,乃逐渐转出一些旧文自存。这篇一年多前旧文敝帚自珍,乃发此灌水。
--  作者:七星相伴
--  发布时间:2009/12/2 18:27:39

--  
灯火君的文章很有说服力,就事论事,含意很深,好文!拜读了!
--  作者:绿碧岭
--  发布时间:2009/12/2 22:35:11

--  

“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网络上也得不到”

灯火兄对网络人物的认识十分有见地,拜读了。


--  作者:马畔闲人
--  发布时间:2009/12/6 17:50:28

--  

灯火君对网络人物的认识十分有见地,拜读了。

   愿知青网——我们的精神家园翠绿常青!


--  作者:晴天蓝蓝
--  发布时间:2009/12/6 19:53:53

--  
    愿我们的家园翠绿常青,知青网可能与其它的网不一样,因为来这的人都是下过放的.一样的经历,一样的感受,都想与同时代的人交流.现在最佳交流地点就是网络了.没有了地域的隔阂,是知青晚年精神寄托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