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湖湘軼事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68)
----  [原创] 芷江;一九四五年.八月 !-----父亲的足迹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68&id=47179)

--  作者:永明马灯
--  发布时间:2009/8/15 10:53:54

--  [原创] 芷江;一九四五年.八月 !-----父亲的足迹

      

               芷江;一九四五年.八月 !  

                

                 ------父亲的足迹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是日本鬼子投降64周年纪念日,公元1945年八月十五日,也就是六十四年前的今天,沾满中国人鲜血的日本鬼子,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跪地求饶了。在中国湖南芷江,举行了庄严的受降仪式,我的年青的父亲,以中华记者的身份,亲眼目睹了这一举国欢腾的情景,记录下这中国人相拥而泣的时刻。
      满腔热血的父亲,在1939年四月,正当倭寇大举血洗中华时,以一个普通有良知的中华记者之身份,冒着生命危险,第一个向国人揭露国民党魁汪精卫,叛国投敌之密事,举国震动,悲愤。激起国人抗日情怀。为中华新闻史,写下了悲壮的一笔。
    在血肉横飞,拼死抵抗的上海城,留下了父亲的足迹, 在炮火连天,浴血奋战的台儿庄大捷中,留下了父亲的足迹,在自己的家乡湖湘大地上,血漫长沙的保卫战中,留下了父亲的足迹。中华儿女那种刚烈不怕死的血性,始终在父亲的身上流淌着,生生不息。
    抗战胜利十余年后,正当人生金贵年华的父亲,被莫名无情的剥夺他心爱的笔,打入“地狱”,惨遭罹难,只能眼睁睁的看,再也不能活生的写,这对于一个记者来讲,是何等痛苦之事。
    几十年来,在湖南师大的图书资料室里,留下父亲疲惫的足迹,在师大矮小狭长的人防洞里,留下父亲挖土留下的足迹,荒蛮的湖南平江的大牛棚里,留下了父亲的足迹,父亲以一个知识人的斯文,在荒蛮的平江山里,和四条大水牛,相依相伴四年。
   当父亲平静的走到另一世界时,他留下的足迹依然是那麽清晰,坚定,有力。
在平凡碎琐的日子里,父亲的足迹,永远的留在我们的梦里,心里,脑海里,时时激荡着我们平凡的心灵,给我们带来永久的温馨和亲情。
       今天重读父亲几十年前写下的此文,倍觉珍贵和动人。在网友乡音大姐,楚人兄,远足四方兄的鼎力支持下,重发此文。深切的感谢他们的真诚扑实之情。

           2009年八月十五日抗日胜利64周年于长沙.星沙

                
           芷江受降侧记 ——记者 严怪愚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前夕,我正在雪峰山前线采访。八月上旬,由龙潭司回到安江。八月十五日,当时在安江出版的《中央日报》发出“号外”,说日本已“无条件投降”,安江全镇哄动,镇民及安江纺纱厂工人的欢乐,几乎达到疯狂的程度。八月二十我奉报社派遣,就便乘新六军军长廖耀湘的吉普车奔赴芷江,等候日本侵略军代表的到来。当日乘飞机到达芷江的有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和发奎以及华中、华中各战区负责人卢汉、余汉谋、王耀武、顾祝同、汤恩伯、孙蔚如等数十人。下午重庆飞来运输机四架,何应钦、肖毅肃、冷欣、钮先铭同随行及新闻记者五十余人同时赶到。二十日晚上,何应钦及各方面军司令司令官卢汉、余汉谋、王耀武、与湖南省主席吴奇伟、新六军军长廖耀湘等一度会商,认为接待日本侵略军投降人员的生活应全部军事化,起居饮食不但要规定时间,且应以号音为准,严肃庄重,方不失战胜国风度。同时,所有标语。便条亦应印上V字(Victory)。在这之前,筹备工作的实际负责人以第四方面军与新六军的两个副官处长赵汝汉、敬远平为主干,他们已忙碌了三日夜,才布置好这一宏伟的场面,会场原为空军第五、六队俱乐部,乃一西式平房,东西两关有出口处及休息室,正中部是会场。会场前有一空地,左右皆有马路可通,路上各扎松柏牌楼一座,左边入口处缀“公理”两字,中为V字,上扎有“和平之神”,右边亦然,缀以“正义”两字,会场前空地旷地,高竖中、英、美、苏四国国旗。东头墙上有大红色的V字,两旁各悬四国国旗。其前置一长桌,玻璃窗均糊上绿色纸。其间空隙处,又是四国国旗各一小面,两边各摆上长桌。西墙上悬挂大钟一口,其下为新闻记者席。

    在日本侵略军投降专使人员到来以前,记者们特驱车到为日方准备的招待所参观。该所位于空军总站合作社之后,有小马路可达,为一灰色平房,食宿房间各一楝。宿处系门形平房,共六间,,每室备有未加油漆的木椅、木桌、木床各一张,红色门帘,被单皆系新置。进集群上处在其左右,一有休息室,朴素而简洁,连日方投降专使人员都觉得中国方面宽大优遇。

    参观后,数千人伫立在机场等候日机到来,谁知到了正午十二时,还不见踪影。当时,机场广播:日机已飞越常德,接着又说已过了辰溪。但十二时过去了,还是没有消息。后来才知道,日机中途迷失方向,错认洪江为芷江,因此耽误了一些时间。

    在机场我碰着记者冯英子。当时湖南新闻界就只有《中国晨报》有我们和沅陵《力报》黎浩三人参加。英子是报社特派来的。他告诉我,报社曾发行“号外”,全体人员渡过沅水到辰溪市区散发,市民无不欢欣鼓舞,特别是从外地流亡来的人,看了“号外”彼此握手,拥抱,跳跃,含着眼泪,互询何日买舟东归。

    十一时十一分,日机飞临芷江上空,二十分,驶向指定地点着陆。飞机两翼下面各缀有日本国旗一面,两翼末端各系以四公尺长的红色布条。二十五分,在严密保护下启开机门。陆军总部派陈少将(实际上是新六军的政治部主任陈应庄少将)接待。今井武夫在机舱口立正,问陈少将是否可以下机、陈答称:“现在可以下机了!”今井着军装,佩军刀,首先下机,面有戚色,缄默无语。陈少将检查前来联系人员的名单,宪兵草草检查行李后,十二时三十分,陈少将即引领今井及其随员七人,分乘吉普两辆入城。中外记者沿途拍照,今井横目挺胸,手握军刀,情绪颇为紧张。

    日本投降专使住的招待所距机场约两公里,周围设有数层宪兵岗哨严加戒备(据说足足用了一个营的兵力)不让老百姓接近,也不许新闻记者进去采访。

    二十一日下午三时二十分,陈应庄等两位少将引领今井并及其随员乘吉普开赴会场。会场正中坐着中国陆军总部参谋长肖毅肃中将右方是副参谋长冷欣中将;左方是中国战区美军参谋长巴特勒准将和翻译官王武上校(其他翻译人员都立正站在王武左右)。汤恩伯、张发奎、卢汉、王耀武、杜聿明、吴奇伟、廖耀湘、郑洞国、张雪中等高级将领及文职人员顾毓琇、刁作谦、刘英士、龚德伯等亦都在列席。中美新闻记者数十人,从走廊一直挤到会场外面。

    会谈从下午四时一直谈到五时半,所有发言均译成中、英、日三国语言,其实这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实质性的问题,肖毅肃宣布将在今井逗留的三天之内随时解决。
    肖毅肃将何应钦的备忘录一份交与今井,要今井转致冈村宁次。备忘录中关于日军投降及我方军事长官受降地点曾作详细规定,似乎把降接收分成十几处,但中间没有一处有共产党军事人员,也没有划给共产党军队一个接收地区,仿佛共产党根本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应当由国民党独吞似的。这种情况,连美国记者也觉得奇怪。

    肖肃毅在递交备忘录时,特别强调要日军保管各地武器及财产,说不得交与没有接收权限的任何军队及团体;否则惟日军是问。日译员木村没有将这一段话详细翻译成日语,中国译员则提出抗议,木村好重译一次。今井答复:“日军的精锐武器都在满洲国,在中国华南、华东、华中、华北都是陈旧的了!”这是挑拨,但也有几分真实。他接着又说:“中国军队想接收我们的武器吸物资的很多,我们很难对付。” 肖说:“那些都些土匪或地方杂牌部队,一点不能给他们;如果他们强行接收,日军可采取适当防卫手段。”又说:“在冈村将军完成投降手续以前,中国方面决定派冷欣中将到南京设立前进指挥所。冷中将一行计划与贵方代表一同前往。何总司令决定在最短的期间空运部队到南京、上海和北平去,为此,美国空军地勤部队将首先进驻。希望冈村将军配合我方,作好准备。”今井说:“本文件中有显然难以执行之处,希望在此陈述意见。”肖答:“有困难,留待以后再进行联系。”会议即告结束。

    在会谈中,冷欣时而站立,时而屈膝而坐,身体晃动不已,人又瘦又小,简直有点像一只猴子。新闻记者们都认为他有失国格。

芷江电信局任务繁重,新闻电报一时发不出去。我与英子商量,让他留在芷江,我于当日黄昏搭第四方面军吉普车回辰溪报社,将一切情况写成通讯发表。二十二日晨,再乘便车到芷江。

    二十三日下午近三时左右,何应钦接见今井武夫,对他们“不辞辛苦远道来芷江表示慰问”。并说中国决定八月二十六至三十日空运一部分部队到南京,希望日军加以协助,然后,今井等全体人员一赴机场,下午四时飞回南京。中国陆军总部先遣人员陈昭凯少校和空军地区司令孙桐岗上校及译员一名同行。

    当天晚上,何应钦就在空军驻地举行了一次鸡尾酒会,庆祝“胜利”,除了已经赶回自己的司令部部署部队调遣的几位高级将领外,其他的人,包括新闻记者都参加了。何应钦捧着酒杯,到处找人交谈,喜笑颜开,我从来没见了过他这么高兴过,有记者问:“为什么接收人员中没有一个共产党员?为什么没有给共产党一个接收地区?”何应钦反问:“你认为中国应该有两个政府,两个领袖吗?”记者再问:“日本投降以后,我们的政府对共产党如何处置呢?”何应钦说:“只要他们不捣乱,服从指挥,政府中可以给他们一个位置的。......不过他们现在就不听指挥,在各战场上抢夺日军的武器了。这是不能允许的。”

   不知他们从什么地方弄来一汽车西瓜,半车梨子,和一些高级糖果,我们一边听他们谈话,一边饱吃了一顿西瓜、梨子。

                                                                 全文完

                                                      

                                                

注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一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派副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由南京飞抵芷江,商洽投降事宜。中国方面一般称为“芷江受降”,事实上,日本侵略军正式投降仪式是九月九日在南京举行的。本文仍称“芷江受降”。

知青网友乡音大姐注;以上尊马灯所嘱,将他们兄弟赠我的《严怪愚文集》里“芷江受降侧记”码成文字,还没来得及向严农当面说一声谢谢,他却已追随他的老父去了

               参观芷江受降坊 知青网友远足四方提供;

      受降坊上方的题额“震古烁今”慷慨激昂。中间两旁的题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为蒋中正所题。侧门拱额的题联“布昭神武”、“武德长昭”分别出自于佑任、孙科之手。两边侧柱为何应钦、李宗仁的题联,“名城首受降,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还输一着;胜地倍生色,应推倒铜柱记功燕然烈石独有千秋”和“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记史记名城。”还有王云武题“气贯长虹”,居正题“名垂千史”。这些名联,无不使人深深感到历史的沉重和胜利的喜悦。(参看1、4牌坊正、反面照片)


                        

              有赵朴初题字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展览内部分“八年抗战”、“中国受降”、“历史不能忘记”三部分,用大量文字、照片和实物反映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历程。

    展馆采用高新技术,突出声、光、电一体化,堪称省内最为先进的陈列布展,陈列内容主要突出了胜利受降与和平这两个主题,更加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历史。  


                        

         树立“受降书”石碑的受降亭


                        



                        

            受降坊背面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





              

               受降会场。 会场按当年受降原貌陈列。受降堂内桌椅、沙发均为珍贵历史文物。中国政府在此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孙中山画像下端是“总理遗嘱”,右边为“青年守则十二条”左边为“军人读则”。

受降会场的另侧,为列席会议的各届人士与记者所坐之位。

永明马灯的父亲当年就以记者身份参加了这次受降仪式,应该在这里也有他的位置


--  作者:马畔闲人
--  发布时间:2009/8/15 15:14:39

--  
父亲的足迹,永远的留在我们的梦里,心里,脑海里,时时激荡着我们平凡的心灵,给我们带来永久的温馨和亲情。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8/15 23:45:24

--  
谢谢永明马灯在“八.一五”日寇投降纪念日发来其父、著名报人严先生的当年芷江受降报道。
--  作者:永明马灯
--  发布时间:2009/8/16 21:01:30

--  

回灯火老师;倭人虽冷血残酷,但倭人的民族特性却很鲜明;坚韧,顽强,忠诚。作为中国人,我们是不是也要扪心深思呢。

         灯火老师,你说呢。


--  作者:永明马灯
--  发布时间:2009/8/16 21:02:57

--  

      回马畔闲人兄;心有灵犀一点通。你最知音,你最懂情。为了“父爱如山”这四个字,我们的父辈和我们都付出了毕生代价而无怨无悔。


--  作者:晴天蓝蓝
--  发布时间:2009/8/16 21:57:06

--  
    永明马灯兄以有这样的父亲自豪。我们湖南有这样的记者而自豪。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8/17 0:34:35

--  
以下是引用永明马灯在2009-8-16 21:01:30的发言:


回灯火老师;倭人虽冷血残酷,但倭人的民族特性却很鲜明;坚韧,顽强,忠诚。作为中国人,我们是不是也要扪心深思呢。

         灯火老师,你说呢。


     当然,这也是作为“民族性”值得反思的地方。只是大多数人没有勇气触及这一敏感话题……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8/18 18:51:48

--  【公共读吧】湖南人物介绍:新闻勇士一严怪愚【知青公共频道】
以下是引用友情周末在2009-8-18 18:49:00的发言: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85&id=47450

【公共读吧】湖南人物介绍:严怪愚知青公共频道

.

.

动感视频 记录生活
优美图文 大家报道


【公共读吧】湖南人物介绍:新闻勇士一严怪愚知青公共频道

  严怪愚,本名严正,湖南邵阳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早期的著名新闻工作者。因其文风犀利,笔挟风雷,性格刚正耿直,成为与范长江齐名的全国八大名记者之一、尤其是他第一个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丑闻,其胆魄令后人敬佩,严怪愚的名字也因此载入了史册。
  殚精竭虑办《力报》
  严怪愚的启蒙老师是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受贺老师革命思想的熏陶,严怪愚从小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6岁时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秋,严怪愚考入湖大中文系。新旧文学基础较好的严怪愚在湖大如鱼得水,才思泉涌,在湖大的校刊、《民国日报》、《晚晚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抨击旧社会黑暗的文词犀利的文章,在底层市民和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严怪愚因此名声大躁,被同学们誉为“岳麓山的三大名人”。1935年秋,严怪愚在湖大毕业,决心走新闻和新文学道路.因他最仰慕鲁讯先生,毕业之后他专程去上海拜谒了鲁讯先生、鲁迅先生对这位文学新秀很器重,长谈之后语重心长地告诫严怪愚“作人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先生的这句话使严怪愚后来无论是在新闻事业上还是在做人上都受用了一生。
  为了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舆论阵地,严怪愚与好友康德、冯英子于1935年在长沙创办了《力报》,严怪愚任副刊主编兼采纺部主任。《力报》刚开办,即与省府《国民日报》打了一场“笔墨仗’。起因是:1936年10月 19日,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逝世;因国民党统治者对鲁迅先生深恶痛绝,下令禁止新闻界著文悼念、刚出道的《力报》却挺身而出;勇冒风险刊登了一系列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此举激怒了《国民日报》副刊主编、省党部主任秘书、当时湖南新闻界风头十足的人物一——壶公.事也凑巧,11月2日,北洋军惆大头目段棋瑞也一命呜呼了。壶公立即抛出《鲁迅、段棋瑞遗嘱的评价》一文,文中大肆吹捧段棋瑞“公而忘私”;贬责鲁迅“私而忘国”。严怪愚立即撰文反驳,称鲁迅先生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沿;为民众的觉醒而呐喊。如果说段棋瑞功在“民国”,那么鲁迅则功在“国民”了.几个回合下来后,壶公理屈词穷,举手投降了。25岁的一介书生严怪愚“牛刀小试露锋芒;敢与权贵来较量”的勇气使《力报》名声大振。
  抗战爆发后,严怪愚冒着枪林弹雨,与范长江等一批战地青年记者在战火连天的最前线坚持了两个多月。他零距离采访了台儿庄战役,受到了第五战区司今长官李宗仁将军的接见,写出了《凭吊台儿庄》、《陇海东线》、《我们新的长城——黄河防线》等 10万多字的战地通讯。同时;严怪愚还冒着“倾共”嫌疑,毅然在《力报》上刊登了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
  1940年国民党发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以“内部复杂”、“言论荒谬”为由,下令于 1940年5月 13日查封《力报》。严怪愚被捕入狱;关押达8个月之久。铁窗生活并没有挫伤严怪愚的傲骨和锐气。出狱后;他立即找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书记廖维藩当面理论,强烈要求复刊。他的义正言辞驳斥得廖维藩张口结舌。这次交锋虽复刊未果,但彰显其胆魄与睿智。
  1941年《力报》在湘西阮陵复刊,柳亚子先生特为《力报》的复刊赋长诗为贺。复刊后的《力报》仍锋芒不减。一篇《不要拖》的社论怒斥蒋介石的退却政策。令蒋“龙颜大怒”,特偷陈布雷责成检查局查办。地方的一张小报竟惊动最高当局。足见《力报》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力报》的坚持抗日救国,争取民主的正义立场以及在国统区的强烈反响引起了周恩来的极大关注。周恩来通过八路军驻湘办事处(抗战时设在邵阳)的徐特立每期寄送的8份《力报》,阅读了严怪愚的很多精采文章并击节赞赏。1946年秋;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亲自接见了严怪愚,并关切地说:“你留在国统区,望好自为之,注意斗争策略。三年后,我希望能在北京见到你,怪愚先生!”
  首揭汪精卫叛国丑闻
  1939年 12月,汪精卫秘密离开重庆经由昆明飞抵越南河内,于 9日在河内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响应日本政府的近卫声明,向国民党当局建议“中日和平”,力劝蒋介石投降,声言日本政府的声明是和平的原则,国民政府应以此为依据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从此,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进了日本帝国主义怀抱。这是国民党党内亲日派脱离中央的丑闻。国民党最高当局“严密封锁”消息,谁也不敢揭露。重庆各报虽略知内幕,但身处“陪都”之地,慑于国府之威,不敢贸然见报,都在观望时机。
  国新社记者范长江急不可待,找到了当时驻重庆采访的严怪愚,并交给他有关资料,说:“这可是全国乃至国际上轰动一时的丑闻和要闻,重庆各报均不敢发表。《力报》办在湖南,‘山高皇帝远”,老弟,你敢不敢斗胆持虎须,把这个马桶盖揭开,以唤起全国民众的警觉!”
  严怪愚未及看完;就被汪精卫的卖国可耻行径激怒了;不禁拍案而起,大呼:“可耻!可耻!真是民族败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领土;杀戮我同胞,而今竟有人认贼作父,想将五千年文明古国拱手相让;我必须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马上予以揭露。”
  当晚,严怪愚就写在成《汪精卫叛国投敌前后)}一稿;连夜电发《力报》。主编陈楚收电后,翌晨即以头版头条刊登出来,这篇电讯稿一针见血地指出:“汪兆铭先生倡导的和平运动,是公开投敌的可耻勾当,也是片面抗战路线的必然趋势。日寇在华进行政治诱降,看来已初见成效;国人切不可等闲视之!”
  消息既出,东南半壁,倾刻哗然,甚至整个国统区为之震动,群情激愤,纷纷要求严惩卖国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慑于重庆当局的恼怒,一时惶惶不可终日。因抓不到远在重庆的严怪愚,只有煞有介事的掩饰,忙登报谎称:“严怪愚造谣惑众,诬连党国,在重庆捉拿归案枪毙了”云云。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几天后;国民党中枢也只得改变策略,一脚踢开汪精卫,中央社和各报社才纷纷报导了汪精卫的叛国丑闻。国民党最高当局还宣布将汪精卫开除出党。这样,严怪愚和《力报》同仁才幸免于难。薛岳则转怒为喜;自鸣得意。他手下的文人政客们还厚颜无耻地吹捧道“湖南最先刊登汪精卫已投敌的消息;证明薛主席有胆有识,政治开明;领导有方,抗战坚决……”
  《力报》因捷足先登揭露了汪粕卫的叛国丑闻,影响面迅速扩大,发行量由原来的三千份猛增到一万二千份。严怪愚因其果敢的壮举而赢得了“新闻勇士”的美誉。
  敢揭桂系“模范省”假面纱
  1939年秋;桂南战争爆发;严怪愚赴战地采访。
  当时;桂系李宗仁、白崇相、黄旭初大吹广西是“模范省”,有“国防强大”、“建设繁荣”、“道德高尚”这三大成就,以此欺世盗名,巩固和维护他们割据一省的势力。
  严怪愚一向务实好奇,当他识穿了这套“西洋镜”里的把戏以后,与文化界的胡愈之、黄药眠、范长江等人商谈,他们都有同感;只是因为广西是李、白、黄的地盘,当时桂林又是后方的文化中心,必须“投鼠忌器”,顾点面子,不便尽情揭露。严怪愚经过反复权衡后,最后还是勇敢地站出来,义无反顾地写了一篇《春草遥看近却无》的文章,对桂系“模范省” 的真面口进行了爆光,对李、白、黄欺世盗名的作法进行了辛棘的讽刺和抨击.文中说:“广西的国防确实很强大,省城桂林有一架进口的暂时还不能起飞的军用飞机足以证明;广西的建设确实很繁荣,不睁开眼睛就看不到衣衫褴楼的难民流入湖南;说到道德那就更高尚了,要在离城三、五里的偏僻处才可以看到暗娼和抽大烟的、如此‘模范省’怪不得闻名遐迩了。”
  这篇文章点到桂系的“要穴”,死要面子的“小诸葛”白崇禧阅后也顾不得斯文,气得暴跳如雷,拍案大骂严怪愚,并扬言要捉拿严怪愚并把他枪毙。但碍于新闻舆论,白崇禧只得按下怒火,暗中伺机报复。
  1947年初,严怪愚在上海参加了民主同盟举行的反内战动员大会、散会后严怪愚刚步出会场大门,一辆军用吉普车停在严怪愚面前,车内钻出了白崇禧。白崇格假扮宽容,要邀请严怪愚到他家去做客,想伺机扣留。严怪愚识穿了白崇值的险恶用心,当即予以回绝。白崇禧碍于很多民主人士在场的公开场会,敢怒不敢言;气得一跺脚登车离去。
  1949年4月;白崇禧退据长沙,紧张地部署湖南防务;但对严怪愚的一“箭”之仇仍然耿耿于怀.在他开列的“黑名单”中亲笔加入了严怪愚的名字.为了稳住严怪愚,白崇褡特意托人约请当时任《长沙晚报》社长的严怪愚与他当面谈谈。严怪愚料知凶多吉少,只得秘密回到老家邵阳暂避锋芒。
  1949年8月,在衡宝战役中,一介书生的严怪愚加入湘中二支队,象战士一样居然也端起了汤姆逊冲锋枪,与桂系王牌军激战,昔日对桂系的口诛笔代演变成真刀真枪的较量,这是正处溃败之际的白崇禧始料不及的。
  解放后,严怪愚任邵阳专区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兼《工商晚报》编辑;1951年任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副主任兼编委主任。因淡泊名利,退出领导岗位,先后任教于长沙一中、长沙师范专科学校、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 时被下放到平江养牛场。1979年平反后任湖南省政协委员.1984年3月1日逝世。2003年其子严农(邵阳市政协副主席)将其一生的手稿、日记等资料共20余卷捐赠给邵阳市特色档案馆予以珍藏,以待纪念。





[编辑:知青公共频道]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9/8/20 10:10:33

--  
人民记住了他 历史记住了他 别的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