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湖湘軼事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68) ---- [灌水]钟叔河:我在劳改队见到的潘汉年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68&id=38204)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5/16 21:38:08 -- [灌水]钟叔河:我在劳改队见到的潘汉年 钟叔河:我在劳改队见到的潘汉年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5-14 发表评论>> 历史与人生的碰撞总是偶然又惊心动魄。《历史风涛中的文人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选自“新文学史料丛书”,是二十世纪若干文人在政治风涛中辗转颠簸之境况的真实记录,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中,包括了“胡风反革命案”、“丁玲反党集团”等文坛大事件。 “相信人民” 潘汉年同志被囚禁的最后几年里,我有幸(其实应该说是不幸)能见到他。那时我已经是“湖南省第三劳动改造管教队”的“老犯人”了。 大约在1974年底或1975年初,管绘图室的劳改队干部忽然交下一项任务,要在关押反革命犯的二队和关押女犯的一队的监房旁边各盖一栋小平房,叫绘图室赶快画施工图、编造预算。这两栋小房是干什么用的?盖起来以后让谁来住?干部照例不说,犯人和就业人员也照例不问。 我在被捕之前,从“大字报”上看到,胡风被判刑后关在四川,是单独监禁的,知道咱们国家里有这么一种囚禁犯人的方式。“文化大革命”打倒了这么多人,许多人被“永远开除”,被宣布为“反革命”,关人的地方当然需要很多啰。但是,究竟是谁会被关到这个井冈山脚下的地方来呢?——当时我万万没想到关来的会是潘汉年和他的爱人董慧。 大约在1975年夏天(也就是上述小平房改好后不久),有个泥木队的犯人告诉我一个“新闻”:小平房里“住”进了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婆,看样子是犯了错误的大干部,他们有不少的书,有钱买鱼和蛋吃,抽的又是好香烟。还有两个去给小平房修阴沟的犯人,还从老头儿手里弄到了一包“牡丹牌”。这一“好运”马上成为新闻,传遍了机械厂的监房,但随即也就产生了后果:“非奉命令,不准接近本队以外的犯人,尤其是特殊犯人。”这证实了我的判断:来者是被当作犯人的特殊人物。但是我仍然没有想到,他就是二十年代的诗人和战士、党在香港和上海的地下工作的负责人、在陈毅市长之下实际主持上海全面工作的老干部潘汉年同志。 就在“新闻”发生后不久,1975年八九月间的某一天,我们收工整队回监房,经过场部商店门口时,走在我旁边的一个犯人轻轻对我说:“快看!快看!站在商店门口的老头就是那个特殊犯人。”我一眼望去,是一个身材矮小、面容清癯、头发白多于青而且非常稀朗、穿着一件旧灰色派力司干部服的老头,手里提着一只小竹篮子。再一看他的面貌,似乎像一个什么人,可是又全然不能记起。一面看,一面走(犯人在行进中是不许出列的),很快就走过商店了。我忙问那个犯人:“他是谁啊?”“特殊犯人嘛!”“真特殊!”旁边走着的犯人也议论开了:“准许他到商店买东西哩!”“我还看见过他到邮局取报纸。”“听说还拿几十块钱一个月的生活费。”…… 那时正在“批林批孔”。有个“造反派”工人当了我们的队长。这是个性子直爽的北方人,凭良心说对我并不坏,只是常常“说话走火”,“原则性不强”,粉碎“四人帮”后听说受了一顿批,后来自己请求调离劳改单位了。他常找犯人谈话,进行“形势、政策、前途教育”,“最高指示”是少不得要背诵的: “什么样的人不杀呢?胡风、潘汉年这样的人不杀。……不杀他们,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不利。……” “造反队长”越说越兴奋,忽然想起也许应该“联系实际”了,伸出一个手指头,对着我点一点:“钟叔河!你当然也不杀啊!”他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没有可杀之罪’啊!现在呢?不杀,一个不杀。这就是政策。英明的、正确的、伟大的政策,是不是?你说!” 停了一下。“造反队长”见我没有回答,又继续说下去:“一个不杀。这是事实。潘汉年也没有杀,你们不是都看见了他不是?……” 听到这里,我心中一动,不禁“啊”了一声。 “是吗,你也不能不感动嘛!”“造反队长”为他的教育引起了我的反应而高兴了,“该杀的我们都不杀,养起来。潘汉年就养在我们洣江茶场。中央交的任务。这是不能让你们知道、议论的事情。你表现还不错,图纸画得很好嘛。告诉你,让你相信党的政策。潘汉年还不杀,你就更不得杀了,是吗?嗯?” 我漠然地点了点头,心里却在想:“潘汉年,潘汉年!我知道了!难怪在商店门前一眼望去似曾相识。你‘创造社’的青年作家,你久绾机要身系安危的革命秘密工作者,竟也到这个劳改农场来了吗?唉,‘夜正长,路也正长’啊!” 虽然“造反队长”嘱咐我“不要说”,我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另外几个知道潘汉年这个名字的犯人。渐渐地,所有的犯人都知道了,住在小平房里的是保险“不杀”的原上海市第一副市长(许多人是通过别的途径知道的)。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5/16 21:40:44 -- 续转 1975年和1976年冬季以前,潘汉年同志的身体还比较好。他曾经多次到机械厂的木工间来买引火柴。自己到值班室交钱,到木工间捡柴,过了秤,放在篮子里自己提回去。好几回,我在值班室前和木工间(我到那里去帮助做翻砂木模的犯人识图)遇到他。他那清癯的脸上总是那样安详、恬静,有时候在我看来还略带矜持、严肃。 有一次,木工间没有小木块了,只剩下一些大块头。潘汉年同志将大块头往篮子里装时,篮子倾倒了。恰巧我在一旁看到,赶紧走近去帮助他扶住篮子。他对我说道:“谢谢!”声音很小,但是清晰、凝重,完全不像在劳改队里听惯了的声音。 “潘老!”当两个人同时弯着腰侍弄篮子时,我轻轻地喊了他一声。 潘汉年同志没有回答。他只把脸孔正对着我,注视了片刻。脸上的表情仍然安详、恬静,但是也含有几分疑惑,因为我是个陌生人,又是湖南口音。 “我也是干部。读过你的作品。1957年的右派。攻击‘文化大革命’。判了十年。”我急急忙忙地、低声地向他吐出这一串不连贯的字句。我不知道为什么,甚至事先连想都没有想到,会在有机会碰到他时,对他讲这些话。在关押五六年,被迫和同志、亲人、朋友隔绝五六年,在整天是“请示汇报”、“交心交罪”、“坦白检举”的气氛中,恐怕是遇到任何一个自己认为是可以信赖的人,都会这样迫不及待希望向他多少讲几句人话,甚至是一句半句也好的吧! 他脸上的疑惑消失了,恢复了安详,用同样轻轻的声音说了一句:“相信人民。” 哦!相信人民。我们当然应该相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有最后的发言权。 “你还年轻” 这样又过了好几个月。有一次,我奉命去场内邮电所取犯人订阅的杂志,单独行动,在邮电所前又碰到了潘汉年同志。 他显然已经认识了我。他的目光除了安详、恬静而外,又增添了友善的光彩。 “您好!”我四顾无人,又忍不住向他说了起来:“您难道会永远在这里关下去?我是想不通的,我要申诉。申诉有没有用我不管,总要把我的道理讲出来。”事实上,我已经在写申诉了,一年一篇。 潘汉年同志仍然没有做声。他凝望了我一眼,似乎轻轻地摇了摇头,不知是示意我在这种环境下最好少冒风险呢,还是对我所讲的情况表示迷惘和惋惜,然后就提着篮子(篮子里放着报纸)走过去了,只轻轻地说了一句:“你还年轻。” 我还年轻吗?1976年我是四十五岁,也许正是为人民服务的大好时光,可是,十年徒刑还有五年啊! “你还年轻。”当晚躺在监房的黑暗中,这句轻轻的、平淡无奇的话仍然萦绕在我的耳际和心头。在我听来,它似乎蕴藏着深厚的关怀和热烈的鼓励。“你还年轻。”这就是说,你还应该有坚持下去的力量,你还可以看到该倒的倒下去、该起的站起来,你还可以看到历史的公正的裁判。 不错,我还年轻,我不怕,我得坚强地支持下去!…… 1976年10月,黑夜终于开始破晓。关于潘汉年同志的情况,我又陆续地听到了许多。 潘汉年同志是1975年7月从北京某个关押“特殊犯人”的单位送到洣江茶场的。董慧同志比他早两月到来。他们原来并没有关在一块。听说,这对老夫妻在见面的时候,都流了泪。 他们夫妇俩同住在由浴室改成的小平房里,被允许在茶场范围内“自由活动”。在初来的头一年里,潘汉年同志总是每天五点多钟起床打太极拳,接着就打扫屋子周围的卫生。到六队买柴火,到邮电所取报纸,都是这一年里的事情。可是,贾谊所谓住在这里“寿不得长”的湖南这块“卑湿”之地,对老人的健康太不适宜了。尽管他恬静、安详,尽管他天天打太极拳,尽管他已经等到了“四人帮”的完蛋,到1976年冬天,潘汉年同志就开始生病,出来行动的时候也少了。 大约是1976年底、1977年初的一个大晴天,我被叫到场部去“搞宣传”,有意从潘汉年同志居住的平房前经过,看见潘汉年同志穿着棉衣,戴着冬帽,坐在屋外晒太阳。他的面孔向着一大片菜园,替场部干部们种菜的犯人正在菜园里劳动。我只看到他的背部。 这就是我最后一次看到他。 1977年2月,听说潘汉年同志病重,在场部医院治疗。场部医院的医疗水平,大概等于长沙市的街道卫生院吧。三月间,又听说“上级”叫把潘汉年同志送到长沙去抢救。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反正人是用汽车送走了。送走的消息我是事后才知道的,接着就听到了他的死讯。据说,他的病是肝癌。送到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去时,用的名字是化名。 潘汉年同志死后,董慧同志也因高血压住进了场部医院。我是在原判刑期还差一年的1979年3月16日离开“第三劳动改造管教队”的。董慧同志在我离开之前十来天死于茶场医院,病名是高血压。据说在死前,她向党提出了恢复党籍(她只被“停止党籍”)的要求,当时当然没有结果。不过,茶场总算给她开了一个追悼会,花圈的上款写的是“董慧女士”。…… 我一次也没有在近处见到过她,没有和她讲过一句话。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5/16 21:54:43 -- 潘汉年曾是与被称“没上过战场”的开国上将李克农齐名的中共秘密战线负责人。但两人在全国解放后的命运截然不同。潘据说是因所谓“镇江事件”蒙冤的: “ 镇江事件”其实本不是一件“事件”,它仅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我上海地下党领导同志巧妙利用敌伪中的统战关系,在敌人眼皮底下,“游山玩水”般安全而轻松地通过敌占区封锁线,撤离到新四军淮南根据地的一件颇具传奇色彩的事情。然而十多年后,这件事情竟成了震惊国内外的“潘汉年、扬帆反革命集团案”的重大罪证之一,当时被称为“镇江事件”。这起共和国历史上的大冤案,使我党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潘汉年蒙冤数十载,直至1982年才得以沉冤昭雪。那么,这起所谓的“镇江事件”的本来面目如何呢?本文拨开历史的迷雾,向读者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的真相。 (摘自《文史春秋》) |
-- 作者:永明马灯 -- 发布时间:2009/5/17 16:05:51 -- 当年由mao亲自批捕,尔后由邓亲批平反,党却还是原来的党,历史却翻了个边。佩服潘老的坚毅,同时也痛惜他睿智的人生。钟叔河先生走到今天,真可谓“不幸”遇到潘老,使他坚持活到今天,钟先生的豁达,不无潘老的影响。谢谢灯火老师转来难得一见的好文。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9/5/17 16:56:33 -- 有个文革中死去的大人物的儿子评论他的父亲,说他父亲将一个大金坨子捧上神坛,结果这大金坨子倒下来将他父亲砸死了(不是原话,是大致意思)。我以为这句话也适用于老潘的命运。 “相信人民”。这句话不管显示的是坚定信念还是执迷不悟,都令人感动。 |
-- 作者:多米诺牌 -- 发布时间:2009/6/17 12:19:40 -- 据传潘汉年案的真实性仅仅是因为他是当年白区隐蔽战线的主要功臣.所谓南(方)潘北(方)李(克农).我记的开国初期最高领袖还亲切的称潘先生为“我们的红色小开”.他的朗铛入狱是否是对LSQ领导的白区工作的一种压制,对党内二号的权力及威望挑战.自1954年以后,他们二位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农村合作化等方面的分歧即已现端倪.两位闹翻已是早晚的事.我们的潘先生只不过是第一个牺牲品而已. |
-- 作者:晴天蓝蓝 -- 发布时间:2009/6/18 12:24:49 -- 以下是引用永明马灯在2009-5-17 16:05:51的发言: 当年由mao亲自批捕,尔后由邓亲批平反,党却还是原来的党,历史却翻了个边。佩服潘老的坚毅,同时也痛惜他睿智的人生。钟叔河先生走到今天,真可谓“不幸”遇到潘老,使他坚持活到今天,钟先生的豁达,不无潘老的影响。谢谢灯火老师转来难得一见的好文。历史悲剧! |
-- 作者:何日君再来 -- 发布时间:2009/6/28 15:07:33 -- 以下是引用永明马灯在2009-5-17 16:05:51的发言: 当年由mao亲自批捕,尔后由邓亲批平反,党却还是原来的党,历史却翻了个边。佩服潘老的坚毅,同时也痛惜他睿智的人生。钟叔河先生走到今天,真可谓“不幸”遇到潘老,使他坚持活到今天,钟先生的豁达,不无潘老的影响。谢谢灯火老师转来难得一见的好文。钟叔河先生与父亲相识在文革时期的茶陵咪江茶场,从此后成为挚友至今。在报上看到了他老的这篇文章,与父亲聊到老先生的这段经历,他们那时发生的许多故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
-- 作者:沙漠一棵树 -- 发布时间:2009/6/29 6:43:57 -- 历史是曲折的,但毕竟又是公正的。1981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开始对潘、扬案件进行全面复查。1982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出了《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的红头文件,对潘汉年的一生重新做出了高度评价,“潘汉年同志几十年的革命实践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员,在政治上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镇江事件”作出了结论,“在敌占区建立秘密交通线,不仅保证了淮南根据地与上海之间地下联系的畅通,而且当环境恶化时,把在上海难以立足的地下党领导同志和大批干部,安全地撤回根据地。”历史终于还其本来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