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湖湘軼事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68)
----  [原创]红色浪漫曲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68&id=36465)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9/4/28 23:30:25

--  [原创]红色浪漫曲

      我的记忆可以上溯到哪一年?我时时在问自己。两岁还是三岁,自己也讲不清楚了。可能是三岁吧,那年我进了幼儿园,每逢周末,傍晚时分母亲来幼儿园接我,不直接回家,先到位于中山路的一家剧院,湖南省话剧团长期在这演出。母亲忙她的工作,我就在剧场里找个位子,坐下来静静地看戏。年纪太小,头几年看不懂,看了什么戏也没留下印象。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出点味道来了。我也渐渐地喜欢了话剧的表演形式。那年代,红色是主色调。剧场就叫“红色剧院”。1958年上演“红色风暴”、“青春之歌”,1959年是“地下火焰”、“保卫延安”。我几部戏我没留下印象。1960年上演的“赤胆红心”,我还记得,舞台右侧搭有一个小山丘布景,几位赤卫队员架着土炮,朝天幕方向射击。“砰、砰、砰”,炮口冒火,舞台上硝烟弥漫。1961年上演“甲午海战”,大兵舰开到舞台来了,好新奇。这类打战的戏,幼年的我看得过瘾极了。1962年上演“红岩”,江姐的形象在我心中永远是无私、无畏的象征。1963年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我看得着了迷,看了无数遍,印象极为深刻。剧中扮演黑皮肤卫兵那位演员已经去世,今年春节我遇到他的女儿(是我的同行),我还模仿他父亲的几句台词,她好高兴还有人记得她父亲,她那时还没出生。1963年上演有“年轻一代”、“千万不要忘记”、“不准出生的人”。前两部戏带有“阶级斗争”的色彩。“不准出生的人”是写西藏农奴生活的,一对男女青年农奴,产生了爱情,偷吃了禁果,女农奴怀上了孕。农奴主不准这个孩子出生,后来女奴生下了一个女孩。她长大后,不晓得自己的生父是谁……整个剧情悲悲戚戚。那年还上演了“赤道战鼓”,舞台上的演员个个涂了黑色油彩,全身黝黑。“黑人”敲击着急促的鼓点,催人奋进。1965年上演的“在险峰”和“电闪雷鸣”,都是写工业题材的,这两部戏是湖南省话剧团原创作品,艺术水平达到一个高峰。当年在广州参加中南五省戏剧汇演获得广泛好评。还到北京、天津、东北等地巡回演出。

    再过一年,就是1966年,一场红色风暴席卷中华大地。湖南省话剧团式微、式微。至从那时起,湖南省话剧团很少演出了,我也很少进剧场观看话剧了。如今,若大人长沙城,想看一场话剧,那成了奢望。

    为什么我儿时看的红色话剧都是在红色剧院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拜访了年过九旬的叶向云伯伯,他是抗敌演剧六队的成员,湖南省话剧团主要演员,曾任团长。他如是说:“这个剧场是我们盖的,我们在那演出的第一部话剧是反应武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红色风暴》,我就想剧名叫红色,又是演红色话剧,就干脆给这个剧院起名叫红色剧院。”

    红色剧院,曾经上演过的话剧早已曲终人散。红色浪漫曲对我的影响可能会伴随我的一生。


《红色风暴》剧照



《青春之歌》剧照



《地下火焰》剧照



《保卫延安》剧照



《赤胆红心》剧照



《甲午海战》剧照



《红岩》剧照



《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



《青年一代》剧照



《千万不要忘记》剧照



《不准出生的人》剧照



《在险峰》剧照



《电闪雷鸣》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红色风暴》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青春之歌》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地下火焰》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保卫延安》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赤胆红心》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甲午海战》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红岩》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青年一代》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千万不要忘记》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不准出生的人》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险峰》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电闪雷鸣》剧照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4/29 10:27:14

--  

    红色剧院、红色电影院曾是文革前后省内许多城市影剧院的名称,而且与省城一样有的保留至今。红色影片与剧目,亦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马畔闲人
--  发布时间:2009/4/29 18:41:16

--  
  读中学时天天经过“省话剧团”“省花鼓戏剧团”,那时对那些演员也少不了几分崇拜,不过,不像如今的粉丝那么狂热,反倒平增了几分距离。红色经典,永远的回味。
--  作者:绿碧岭
--  发布时间:2009/4/29 20:07:12

--  
我最后看过的话剧是在1978年,由湖南省话剧团在湖南剧院演出的“一双绣花鞋”。转眼又是30年了。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9/4/29 22:45:13

--  
马畔兄所讲的经过两剧团,也就是天天走过桐荫里。我出生后就住在那条小巷中。
--  作者:元宵
--  发布时间:2009/4/30 15:59:03

--  
桐荫里,十几岁时常去的地方,记得还在一位朋友家拍过照片,现在肯定是面目全非了。六十年代住在清水塘,东边的巷口对着省军区的西门,绕到省军区南大门,对面就是桐荫里。那时的桐荫里,也是长沙老公馆保留比较多的一个区域。
--  作者:元宵
--  发布时间:2009/4/30 16:23:58

--  
红色剧院,老妈一位朋友的先生在那儿工作,但印象中没怎么在那儿免费看戏,可能那时候的人比较作古正经。那位长辈那时也住在那附近,三角花园进去不远一条小巷内,现在已经是一栋高层建筑。过去的从业可能与家庭影响较大,他家也出了位戏剧演员,与李谷一同学,后来也是省内名演员,现在常在电视搞笑片一家老小中献艺。
--  作者:马畔闲人
--  发布时间:2009/4/30 18:06:02

--  
  桐荫里,走过了六年的小巷哦,至今耳边仿佛还能响起花鼓戏演员早上练嗓子的声音,特别是扮演胡大姐的著名演员肖重奎(音)的声音别具一格,我们还偷偷遛进去看过呢……
--  作者:布谷催春
--  发布时间:2009/5/4 18:37:16

--  
五七年母亲带我在青少年宫剧场观看过话剧<我的一家>至今印像很深,我们是楼座。
--  作者:湖湘中人
--  发布时间:2009/5/9 14:10:31

--  

我刚拍摄的今天的红色剧院: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