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湖湘軼事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68) ---- [灌水]火枪与中国近代史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68&id=33837)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3/27 0:08:52 -- [灌水]火枪与中国近代史 火枪与中国近代史/一代活宝 文 一.火枪的起源 火枪——使用热能的攻击性武器,其动力学原理可以归结为“热处理”,即火的利用(什么东西一旦近火,就有得玩)。原始人钻木取火以暖体求生,现代人制造热核武器以自取灭亡!兵器一旦与火牵涉变“热”而成为火器,则为大规模杀伤奠定了基础,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令战争方式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历史,在此出现划时代的拐点。 二、火枪的失败: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3/27 0:11:08 -- 三、火枪的悲剧: 四、火枪崇拜症: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3/27 0:13:49 -- 五、火枪的幻觉 六、火枪与拳头: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3/27 0:16:52 -- 七、火枪的革命: 宋太祖的陈桥兵变,是由高级将领发起的一场封建体制内的夺权行动!1911年导致大清灭亡、令中国政治局势发生划时代转折的武昌起义,却是由少壮派皇家新式陆军军人发动的、自下而上的的军事暴动,表明:掌握新式火枪的普通军人已走在了历史的前列,中国近代革命,是火枪的革命! 1、军队的改造: 维新派企图实行自救以避免社会革命的努力失败后,一意孤行的满清政府,已元气大伤。对百日维新的镇压,等于自废武功,八国联军的致命一击,义和拳的被出卖、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但摧毁了清政府最一点自尊,也使满清在国民中失去了残存的威望,企求社会变革的力量悄然壮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开始尝试以武力推翻满清!但是,孙中山自行组建的小规模突击队,多次的武装暴动都归于失败,被迫流亡海外。这个时候,皇家军队,却燃起了革命的火花! 皇家军队的革命,源于军队的改造! (1)军火业的发展:中国第一次大量引进的西洋近代工业产品是火枪,最先兴办的近代工业就是军工制造业,其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变革,具有深刻意义!最著名的军工业有两个,第一是李鸿章创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另一个便是张之洞创立的湖北枪泡厂。军事工业的建立,带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这有助于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与科学文化的传播,动摇了满清赖以生存的封建基础。在武器装备上,开始拥有国产火枪,1895年起,湖北枪炮厂已量产步枪,这就是著名的“汉阳造”,近代国产火枪与军事起义同时发生于湖北,看似巧合,实属必然!张之洞既编成了湖北新式陆军为革命提供兵员,他创办的湖北枪炮厂也为革命军准备了充足的火枪与子弹。 (2)新建陆军:中国近代化改革,源于新军编练,小站练兵,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新式陆军,客观上最后成为革命的摇篮。1894年,满清对军队训练进行试探性改革,汉将领胡燏棻募集5000人,驻屯天津小站,以西式军典操练,号“定武军”。1895年12月,袁世凯奉旨扩练“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1905年大清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师),每镇12512人,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以袁世凯北洋六镇实力最强,是皇家近卫军;湖北应编两镇,至1911年,仅编成第八镇及二十一混成协(旅),由原张之洞所在的自强军改编,除火炮外,轻武器多由汉阳兵工厂所造并配发使用。 1900年之前的新军,不具有革命性,其性质,与北洋水师异曲同工,军制学习西洋,然而,军队作风仍因袭湘淮军阀的旧习,在意识形态上依然是封建主义的。《辛丑条约》签订后,革命党人加强了对新军的渗透,这导致了新军成份与思想意识的变革。 (3)为谁而战:新军兴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汉人重新成为皇家国防军的中坚,满蒙八旗退居其次,皇朝精锐部队的将领和士兵都以汉人为主,随着满人在内外交困中的失败,汉人民族性在掌握火枪的军人中间得到强调,军队有了一个为谁而战的问题,如果没有革命党人的起义,相信新军中也必然出现以光复汉人江山为口号的暴动,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会遭遇溥仪贬斥的原因。近代火枪作为一种具有工业背景的产品,它必然引起火枪使用者内心的冲突,民族主义情绪就是其中之一。新军中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汉人皇帝——新军统帅袁世凯,并非偶然!火枪一旦落入汉人手中,只要时机成熟,它最起码的目标,就是要一个汉人的江山,至于是叫皇帝、还是叫总统,且另当论。 (4)军人的教育:各地武备学堂(初级军校)建立,1885年,李鸿章奏设天津武备学堂,为中国陆军学校之始。后清政府令各省添设武备学堂,如江南陆师学堂、浙江武备学堂、山西武备学堂,以及随后建立的保定军官学校(即北洋军官学校,原名保定东关大学堂)等。除收营内武弁外,还扩大招收20岁左右身体健壮、文理通顺的官员子弟和士绅子弟,正科课程增设外文(德、英、日文)、历史(中外战争交涉史、古代英雄事迹等)、地理及兵法研究等,一些学堂还规定三年学成后,择优出国,分赴各国肄业。 新军士兵采用募兵制,在体格、有无不良嗜好和文化程度上有较严格的规定,这使得军队吸纳了大批知识青年与社会精英。中下级军官,以武备学堂毕业生为主,并且有不少从外国军校毕业的留学生担任要职(以蔡锷为代表),这在南部各省的新军中更为普遍,使得革命思想更容易得到少壮派军人的共鸣。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震撼中国思想界,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等宣传民主思想的革命学说,极具影响。对新思想、新文化的渴望,影响了军队,革命党人对新军的渗透,就是在新军建立以学习文化为名的革命组织,最有名的就是武昌新军的“文学社”;革命党最卓越的成功,是在武昌军中成立了“共进会”,孙中山的多年努力并没有白费,事实上“共进会”成员早已暗中潜伏于新军之中,“共进会”目标:推翻满清,建立新政!得到武昌新军士兵的强烈反响,共进会组织已深入到武昌新建陆军的班级单位,这就确保了中下级少壮派军人,可以自下而上,发动一场成功的军事暴动! 1911年春,共进会重要成员邓玉麟,在武昌设同兴酒楼为联络据点,共进会在湖北新军中的活动取得实质进展,到该年初秋,文学社和共进会达成联合协议,组成统一指挥起义的领导机构,从而共同发动了10月10日武昌起义。 终上所述:清帝国军队的改造,始于统治者的边缘化改革,即不触动旧体制与传统思想意识的军事“装修”,但是,它客观上为革命党人改造军队提供了机会,历史,总是无心插柳的柳暗花明,满清搬起石头,没想到会砸自己的脚!谨记:现有军队的改造,决定国家命运! 七、火枪的革命(第七节第2点) 2、军队的政权: 军队引发的起义,像是一个比武大会,火枪云集,容易擦枪走火,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来的火枪手们,请来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内部斗争,因此革命也处在危险之中。 (1)权力之争:武昌起义的新军,以武汉为据点,建立了具有军事意义的政府——“湖北军政府”,随即,各省以新军以核心,纷纷响应起义,各自成立“军政府”。中国的火枪队,走上了历史前台,火枪的发言权具有绝对权威!正因为如此,此后建立的孙中山为首的南京政府,即便没有袁世凯的存在,也会出现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纷争而难以持久,即使是革命派,也会争夺权力,火枪的多少,便是依据。因此,后来,袁世凯以北洋六镇为支柱的武装夺权,便不足为奇! (2)政权的性质:南部新军,代表民主派的利益,其理想:是建立约法的共和国,无奈实力处于弱势。北洋六镇的主帅袁世凯处于强弱,却代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其理想是立宪制的帝国。1915年,距离武昌起义仅4年,共和国向帝国制回落整理,袁世凯当了洪宪皇帝,引起北洋六镇的分化以及南军的讨伐,表明军队的思想更倾向于共和,也说明民主思想的传播,使帝制不得人心。袁世凯死了,中国最大的军事集团北洋六镇分裂,政权,在各派军队不断争夺之下,似乎进入了战国时代。议会的选举,不如火枪叫阵,中国进入所谓军阀统治时代。 (3)孙中山的选择:革命派的内斗、以及军阀的纷争,孙中山痛感在武力称雄的时代,没有一支自己的军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约法共和。他展开行动,组建国民党,以广州建立根据地,采取联俄、联共政策,建设国民革命军,并创办黄埔军校。一支貌似资产阶级革命军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它的目标,就是要武力统一中国,建立国民政府。火枪的革命,由孙中山先生开始,有了崭新的局面,近代革命的迷茫,从孙先生这里看到了新的曙光! 孙先生对中国现代史意义重大,共产主义运动,由于他的联共政策,而得以迅速发展,此后,中国现代史,就浓缩为国民党与G产党两支火枪的和解与对决!毛润芝先生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武昌革命的精神,演变至此,表明火枪的历史作用,被上升至哲学境界。火枪的革命、军队的政权,影响深远。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3/27 0:23:40 -- 清末新军老照片: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3/27 0:28:54 -- 当年的湖南新军 马克辛重机枪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9/3/27 19:48:32 -- 在战争中,武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一种先进的武器以及与先进武器相适应的战法出现时,有时能起到所向披靡的作用。古时(古希腊末期)的“马其顿方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年亚历山大大帝统帅下的马其顿军队,在盾牌上作了改进,将盾牌以一根宽皮带套在士兵的手臂上,于是一只手就腾了出来,和另一只手一起,就可以握一把几米长的向前挻着的长矛。以36乘36个士兵组成的方阵向敌方阵地挻进时,敌方一只手持盾牌,另一只手持一支短矛的方阵就只有挨剌的份。凭着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大帝几乎战无不胜…… 在战争中,政治集团体制或制度的优势,也对战争的胜负起着重要作用。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布匿战争,最后以罗马人获胜,史家认为,罗马人制度方面的优势起了很大作用。罗马人征服了其他部落时,会逐步地给予被征服者公民权,但迦太基人不是这样。所以罗马军队最终强于迦太基的军队。(现在西方在文艺复兴后终于继承了罗马的文明) 明军与满清军的作战,也是类似的情况。腐朽的明军虽然有火器,却也不是清军的对手。清末清朝不是西方的对手,主要也是政治体制不行。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3/27 22:51:03 -- 谢谢哥巴兄补充了许多资料。说实话,少年时迫于无奈下乡,由于政审无缘当兵,但当时的灯火对玩枪弄棒挺感兴趣的。在乡下一杆“工”字牌气枪提高了射技,回城后在单位有机会接触民兵武器,使过好几种型号的老式和现代枪械打靶,如后挫力挺大的日制三八式步枪,苏式7.62步枪,还有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由于在单位打靶时100米卧射5发打过49环,被选送分局民兵射击比赛。不过毕竟未受过正规军事训练,那雨天爬在地上水坑里就有点烦躁,细雨中5发子弹竟全部吃了零蛋。把100米打的半身靶扛回来一看,5发子弹竟全打在靶环下木杆上,一团密集梅花形。单位另一参赛复员老兵打了很好成绩,得了分局第二名。他看了我的“成绩”后说,其实你的弹着点很稳定,可惜因不懂雨中射击要领,被准星上水的虚影所误……看样子,抛开那些军事与政治间话题,这术有专攻,“烧火棍”也有不少学问。 据说毛泽东在辛亥革命中的湖南新军当过半年兵,也不知他实弹射击成绩如何: 罗斯·特里尔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与国际事务教授,毛泽东、中国政治问题研究专家,他写的《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最被推崇畅销作品之一。特里尔在书中引用了大量史料,并以摇曳多姿的笔调讲述了毛泽东的传奇一生。这里选取其中部分史料,加以补充,呈现毛泽东早年在长沙求学时的状态,从他走马灯一般地换学校,以及在学校中的表现,不难看出他的叛逆性格是一如既往的。
彭友胜:1884年生,1969年去世,衡东县三樟乡金湖村粟子港人。1907年投入湖南新军,任过新军副目(副班长),北伐军排长、副连长。1940年前后返乡务农。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9/3/28 17:05:40 -- 每个男孩子儿少时期都对从军和兵器感兴趣,我亦如此。不过后来知道出身不好,不要做梦,于是对兵器再也没有兴趣了。文革中不少知青朋友搞了枪、玩枪,但我远远地躲着,一直没摸过枪,直到早几年带学生到部队军训,才第一次正规摸枪和放枪。在师院附中读初中时,学校的射击队名气很大,我在旁瞟学过(听教练讲射击方法),所以虽然从未打过枪,却也知道一点要领,故在10发射击中打了78环(100米),列老师中第三(另两个是青年体育老师)。当然有人说是部队的人知道我的带队,故意给我多报环数。不过我在5发25米的手枪射击中全脱了靶,报靶的人并未给我面子。 |
-- 作者:晴天蓝蓝 -- 发布时间:2009/3/29 10:20:45 -- 我从来没摸过枪,但看到这支枪,它做工很精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