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湖湘軼事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68) ---- [灌水]发现甲骨文的光绪朝大臣王懿荣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68&id=32511)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3/15 11:40:31 -- [灌水]发现甲骨文的光绪朝大臣王懿荣 王懿荣故居/东方梦阳 稿——锡拉胡同21号 锡拉胡同属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王府井大街路西从北往南数的第六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王府井大街与东黄城根南街,长300多米,北侧有支巷通韶九胡同。 明代,称“锡蜡胡同”,因胡同内有锡灯、蜡台作坊而得名;清光绪时写作“锡拉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六条”,后复称“锡拉胡同”。清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东阁大学士鹿传霖、军机大臣袁世凯曾先后在此居住;20世纪40年代后期,曾任北平市长的何思源住在今锡拉胡同19号。 锡拉胡同曾发生过两件中国近现代史上应该记住的事件:一是庚子之难,王懿荣全家殉难,可谓满门忠烈;二是1949年1月17日何思源因呼吁和平在寓所遭国民党特务安置的定时炸弹炸伤,仍不改初衷。 王懿荣全家殉难处在今锡拉胡同21号。 锡拉胡同21号在胡同西端北侧,今为居民住宅楼,其原貌应是坐北朝南,东、西并列的两个宅院。两个宅院内部相通,西院为住宅区,应为三进院落;东院为休闲区,有花厅、正房、凉亭、游廊、山石和水井等,院内花木扶疏。当年,花厅为王懿荣的客厅兼办公室,正房则是他的书斋。 光绪二十年(1894年),王懿荣购得此宅,携家人入住;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王懿荣在此殉难;光绪二十九年,将东院辟为“福山王文敏公家祠”,祠内有碑,碑文为光绪皇帝的《赠侍郎衔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祭文》和权署两江总督樊增祥撰写的《王文敏祠堂记》,在院内井上建亭刻石,曰:“福山王文敏殉难处”。 1990年4月,将石碑运至山东烟台市“王懿荣博物馆”。 王懿荣(1845——1900),著名金石学家,山东福山(今属烟台市)人。 王懿荣曾“以词臣供奉南书房”;光绪二十五年,以侍郎衔任国子监祭酒;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兴起,王懿荣任京师团练大臣,会同五城御史督率弁勇稽查巡逻。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时,王懿荣督守东便门,师溃后亟返锡拉胡同寓所,对家人说:“吾义不苟生!”并题绝命词于壁上:“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其所止,此为近之。京师团练大臣、国子监祭酒、南书房翰林王懿荣。”书毕先吞金,后跳入井中;夫人谢氏见状,率长媳张氏慨然相随,亦投井自尽。时在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悲夫! 王懿荣殉难十日后,侍郎张英麟将其三人遗体捞出装棺入殓,暂厝在东院。 同年九月二十四日,光绪皇帝下诏,王懿荣谥曰“文敏”,其长孙福坤以恩荫赐主事,并准将王懿荣附祀国子监韩文公祠。 光绪二十七年,王懿荣之子王崇烈扶柩回原籍安葬。王懿荣生前好友张之洞、鹿传霖、端方等商议,并由鹿传霖向光绪皇帝面陈,请求在王懿荣殉节处建祠堂纪念,“德宗景皇帝知公深,眷公隆,额首者再”。 樊增祥评曰:“内城建祠,例无明文。非公之大节卓著、经师人表,一门忠孝,国史有光,曷能上格主知,下孚人望哉?!” 光绪二十九年,祠堂落成。张之洞题写“福山王文敏公家祠”匾额,顺天府尹陈雨苍撰写楹联。《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将楹联收入其中:“率诸以时习礼君隆祀典臣重儒行瘅心讲学术且幸文章宗工政事名族金石通家春酒一尊瞻遗像;忆圣驾蒙难出巡我捍牧圉公守社稷泪笔写奏稿可怜父子尽节夫妻捐躯儿妇从井秋风七月葬忠魂。” 书中对楹联未加标点,且上联明显丢失一字。斗胆试加一字,并标点如下: “思率诸以时习礼,君隆祀典,臣重儒行,瘅心讲学术,且幸文章宗工、政事名族,金石通家,春酒一尊瞻遗像;” “忆圣驾蒙难出巡,我捍牧圉,公守社稷,泪笔写奏稿,可怜父子尽节、夫妻捐躯、儿妇从井,秋风七月葬忠魂。” 王懿荣被称为“金石通家”,尤其对“甲骨文”的认定和研究,为金石学开辟了新的领域,被誉为“研究甲骨文第一人”。 王国维在作于1925年的《学术新视野》一文中对“甲骨文”的发现、发展作了简要概括:“此殷代卜时命龟之辞,刊于龟甲及牛骨上。光绪戊戌己亥间,始出于河南彰德府西北五里小屯。其地在洹水之南,水三面环之。《史记·项羽本纪》所谓‘洹水南,殷墟上’者也。初出土后,潍县估人得其数片,以售之福山王文敏(懿荣)。文敏命秘其事,一时所出,先后皆归之。庚子,文敏殉难,其所藏皆归丹徒刘铁云(鹗)。铁云复命估人搜之河南,所藏至三四千片。光绪壬寅,刘氏选千余片影印传世,所谓《铁云藏龟》是也。丙午,上虞罗叔言参事始官京师,复命估人大搜之,于是,丙午以后所出,多归罗氏。自丙午至辛亥,所得约二三万片。而彰德长老会牧师明义士所得亦五六千片。其余散在各家者尚近万片。近十年中乃不复出。” 文敏开山,后学接踵,先后出现了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研究甲骨文的大家。自1898年一批刻有符号的龟甲兽骨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出土,1899年被学者发现并被认定为商代文字至今,先后出土达十万余片,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在四千五百字左右,可认识的约一千七百字。甲骨文研究成为显学,王懿荣功不可没。 《甲骨收藏家王襄》一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甲骨文最初被发现的情况: 1898年,一批刻有符号的龟甲兽骨出土,闻讯赶到河南安阳的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因不识其真实的价值未敢贸然收购。同年11月,范寿轩到天津王襄家兜售古董,讲述了龟甲兽骨的形状和刻画的符号;正在王家做客的书法家孟广慧听后,认为这些龟甲兽骨可能是古代简册,便让范寿轩尽快收购一些。第二年秋天,范寿轩带着龟甲兽骨再次来津,请王襄、孟广慧观赏、选购。二人经过研究,一致断定甲骨上的刻画是古代文字。范寿轩从二人欣喜的脸上悟出了甲骨的价值,自然就抬高了售价。当时王襄只有二十二岁,孟广慧也是囊中羞涩,只能收购些小片。余下片大、字多的甲骨被范寿轩带到了北京,悉数卖给了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作者周利成不无感慨地说:“由于王懿荣当时的名气很大,因此,许多人都认为是王懿荣最早发现的甲骨文,而天津的王襄和孟广慧则被世人忽略了。”其实,王懿荣在甲骨文研究领域享有的盛誉,决不是因为他“当时的名气很大”,当时比他名气大的大有人在;是因为他的学识和对甲骨文的贡献得到世人的肯定。是王懿荣首先认定甲骨文是商代卜辞而大量收购,刘鹗主要依据王懿荣藏品编辑出版《铁云藏龟》,孙诒让又依据《铁云藏龟》对甲骨文进行考释,写出了《契文举例》,这才第一次出现了甲骨文的专著。对于甲骨文的研究,王懿荣具有肇始之功,言不虚也!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3/15 11:46:34 -- 昨日在央视科技频道(CCTV-10)闻,王懿荣因病派人去药店抓药,后见配药中“龙骨”似刻有文字,引起他对甲骨文的关注与研究。至于义和团时八国联军入侵时殉国难,似乎还没甲骨文一事影响大。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9/3/15 15:11:20 -- 电视台的节目和一些资料上是讲王懿荣抓药偶然发现龙骨上刻有字符,从而发现了甲骨文。不知没被发现之前有多少甲骨被人们熬药后丢弃毁掉了……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第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9/3/15 15:17:16 -- 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国文字可考的历史推到了3500年左右(3300年),但与埃及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比仍晚近2000年,比印度河流域的历史晚1000年以上.中国还需要在考古上有重大发现.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3/16 0:31:41 -- 昨天看了相关电视节目后,去网上搜索了王懿荣相关资料保存在此。 谢谢哥巴兄的补充资料。 |
-- 作者:晴天蓝蓝 -- 发布时间:2009/3/17 10:05:57 -- 为我们祖先的聪明能干感到自豪! |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9/3/17 22:59:48 -- 我也是从书中得知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一味名为“龙骨”的药,上面有契刻符号,从而开创了一门新学科——甲骨学。“龙骨”不是用来熬制的中药,人们把“龙骨”捣碎成粉末,当止血粉用。清代男人,前额剃成光光的。剃头师傅不小心时,刮破客人的头皮,抹上“龙骨”粉,止血。 不知多少记载着远古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成了剃头师傅的止血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