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2/18 17:21:00
--
蒋先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革命烈士。牺牲时年仅25岁。蒋先云牺牲后,周恩来在武昌亲自主持召开他的追悼会,当时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第198期刊登了题为《悼蒋先云同志》的悼词。
蒋先云生于1902年,湖南新田人。1917年考入衡阳第三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湘南学生联合会总干事。1921年2月发起成立进步团体“心社”,宣传新文化。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夏赴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在工人夜校教书并参与筹建工人俱乐部。后任俱乐部文书股长,和李立三、刘少奇等一起领导了安源工人大罢工。同年11月奉命到水口山矿区建立党的组织和工人俱乐部,12月领导了水口山矿工的大罢工,并取得胜利。1924年春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1925年2月,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发起成立青年军人联合会,是该会负责人之一。同年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和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7团党代表,不久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退出国民党及第1军。北伐战争开始后,受党组织派遣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兼补充团第5团团长,参加了攻打九江、南昌等战役。1927年初,蒋介石反革命阴谋日益暴露,他毅然去武汉任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总队队长,倡议成立黄埔学生反蒋委员会。同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6师77团团长兼党代表,率部北上河南,5月28日在攻克临颍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新华社发
民国13年5月,蒋先云经中共湘区党委推荐,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任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书记。学习期间,蒋先云同陈赓、李芝龙组织“血花社”,对抗国民党右派的“孙文学说会”。非但如此,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考试,蒋先云囊括了所有科目成绩的第一名,创造了黄埔军校史上一项“后无来者”的奇迹,在校其间他还潜心钻研古今兵法,“学术两科,冠于全校”。无怪乎廖仲恺惊叹他是“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蒋介石赞扬蒋先云有口才、文才、干才,赏识蒋先云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奇才!” 周恩来赞扬蒋先云是“军校的高才生”、“是个将才”。蒋先云、陈赓、贺衷寒在军校被同学们誉称为“黄埔三杰”,蒋先云为“黄埔三杰”之首。徐向前在1983年回首黄埔军校时曾说:“蒋先云是第一队的学生,我们受他的影响很深。”“我们在黄埔军校时就团结在以蒋先云为首的‘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旗帜下,不断地与国民党的右派和‘孙文主义学会’中的反共分子斗争。”“他斗争坚决,作战勇敢,头脑敏捷,堪称革命军人的榜样。”正如蒋当年的同学回忆时所感叹,“蒋先云犹如恒星一般,无论身在何处都不减其光辉,他是天然的领袖,好像天生就是人中龙凤。”军校毕业后,蒋先云留校任蒋介石秘书。在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指导下,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蒋先云主办《中国军人会刊》、《青年军人》旬刊。根据周恩来的部署,蒋先云发动青军会员,揭露蒋介石的“第一只手”王柏龄及其一伙的阴谋,并与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使王柏龄等威风扫地。 民国14年2月,蒋先云随周恩来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又随周恩来回师广州,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五卅”惨案发生后,6月23日,广州学生、工人、市民个军人支援上海工人,举行示威游行,蒋先云带领黄埔军校学生军2团2、4、6连参加游行,在队伍经过沙基时,遭沙面英军疯狂扫射和炮轰。蒋先云足部受伤,仍奋力指挥队伍还击,掩护群众退避。事后,蒋先云写出《六月二十三日沙基惨案报告》,揭发英帝国主义罪行。10月12日,第二次东征,攻打陈炯明老巢—惠州城,蒋先云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三师七团党代表,他组织“敢死队”,率领党团员用云梯强行登城,终歼陈炯明守惠州的精锐部队。 民国15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接着进行“整理党务案”,排斥和打击共产党人。蒋介石妄图以中将教育长官阶,诱惑蒋先云脱离共产党。他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军官会议上,宣布“秉党务整理案之精神,军队中不能有跨党党员,退出共产党便可以留在军队里”云云。话音未落,蒋先云唰地一声从座位上站起来,用坚定宏亮的声音说道:“我是共产党员,我也永作共产党员!”蒋先云的话刚一出口,会场顿时为之震动了,与会者一片哗然。蒋介石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给每个人一张“党籍声明表”。对此,蒋先云怒不可遏,厉声吼道:“谁脱离共产党,就是背叛革命!头可断,而共产党籍绝不可丢!”说罢,他接过一张“党籍声明表”把它撕了个粉碎,拂袖而去。在场的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军人,也随即走出了会场。5月,蒋先云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黄埔军校第四届特别党部执行员。他是第一个敢与蒋介石面对面斗争的共产党人。 民国15年7月,开始北伐,任北伐军总部机要秘书。北伐军经过衡阳时,上级党组织安排蒋先云回常宁水口山铅锌矿协助地下党领导人陈 章短期工作。他顺便回家探亲,当时新田县农民运动领导人黄亨明、曾令钧,向他汇报新田县县长刘锡伙同原县议员成立“新田人民委员会”,对抗农运的情况。蒋先云立即策马入城,在县高小召来留锡,责令刘锡立即解散“人民委员会”,支持农民运动。刘锡答应照办。第二天,在县高小召开600多人的群众大会,蒋先云在会上鼓励深受压迫的工农群众,起来斗争,求得翻身。他还怒斥村上的大地主蒋某,不准再压迫和剥削穷人。不久,蒋先云回到水口山铅锌矿,把工人俱乐部改为工会。安排妥贴,转回部队。旋任补充第五团团长,转战湘、赣。蒋先云娄劝蒋介石联共、扶助工农,蒋介石不听。眼看蒋介石杀害共产党员陈赞贤,扣留经南京去武汉的国民党中央委员等事件,以血腥手段彻底反共,二蒋彻底恩断义绝。民国16年初,蒋先云毅然离开南昌,奔赴革命中心—武汉,由周恩来、刘少奇介绍,蒋先云任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队总队长。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的实力发家的,对于蒋先云这样又有才能,又在军校中享有很高威信的青年军官,当然很想使之成为自己的心腹,对他关怀备至。爱敬有加,北伐期间,蒋介石将蒋先云派在自己身边做随从秘书,后任补充第5团团长。为了攻占军阀孙传芳巢穴南昌,却经历最艰辛的“三进两出”的恶战:“是时蒋介石亲临南昌前线督战,但遇到孙传芳大军突然包围了战地指挥部,蒋介石陷入重围而危于旦夕之中。只因侍从秘书蒋先云从容应敌,情急智生,首先自己孤军拒敌。然后指示警卫团掩护总司令安全脱险”。蒋先云因此在这次“救蒋”战斗中赢得“突破重围,火线救主”的战斗殊荣,带动了全军士气为之一振。而总司令与秘书在炮火中安危与共,生死相依的同袍之义,也传为北伐军中的美谈。为此,蒋介石念旧情,仍数次派人力邀蒋先云,要他退出共产党,并许以第1师师长、中将教育长之职。但蒋先云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参加北伐是为了实现国民革命,对蒋介石的拉拢和引诱,蒋先云嗤之以鼻,明确地回答:“官,可以不做;而命不可不革!”他最终宣布自己退出国民党,当时,已暴露身份的250多名共产党员,也都相继退出了国民党。有所不甘的蒋介石遂在报纸上刊载与蒋先云的合影,并发电报并多次派人前往武汉,邀请蒋先云回南昌工作,均被拒绝。“四一二”政变后,4月25日,武汉革命政府举行30万群众讨蒋大会,蒋先云任大会主席,在30万人的大会上蒋先云慷慨激昂地声讨大蒋的叛变革命,他在会上说:“蒋贼不除,世无宁日”。5月,将先云与黄埔军校同学,成立“讨蒋委员会”,任主席。誓与蒋介石破坏国共合作做斗争。然而,蒋先云与蒋介石的决绝,并未让蒋先云在自己的组织内获得充分信任,时为中共负责人之一的张国焘,对于国共合作本就持有不同意见,对黄埔诸士也无恻隐之心,且与周恩来矛盾犹深,故对蒋先云、李之龙这等恃才傲物的黄埔英才素无好感,张后来到鄂豫皖苏区,对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等黄埔出生的将领也甚为反感,打击迫害者居多,由此,张国焘对蒋先云的猜疑和排斥令蒋先云深受打击。他不满于当时工人运动中右倾保守的作法,要求随军北伐。在邓演达的推荐下,他被任命为第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团长兼政委。苦闷当中的蒋先云带着一腔证明自己的强烈愿望,于民国16年,投入到第二次北伐战场,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第二十六师原是一支四川的地方部队,北伐后,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的行列,编在第十一军。蒋介石阴谋分裂后,武汉部队中的一部分军官纷纷投向蒋介石。第二十六师的一些师团级军官也先后离开了武汉。在此情况下,武汉政府将第二十六师划归张发奎指挥。第二十六师因为不是张发奎的嫡系,因此很受岐视,被认为是没有战斗力的,作战时只是在后面担任警戒。 蒋先云担任第七十七团团长之时,正是武汉政府准备二次北伐的前夕。北伐军各部队,由于前一阶段战事顺利,因而一般都是士气高昂,而第二十六师却不同。这个师以前没有参加过重大战役,而且师长和两个团长又相继离开了部队,所以军心不稳。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工农群众和共产党,完全暴露了他的真面目。由此形成的宁、汉对峙局面,使一些官兵的思想产生混乱。面对这一状况,蒋先云利用部队出发前的一段时间,对七十七团进行了整顿。 蒋先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广大官兵,指出蒋介石绝不是孙中山的信徒。孙中山要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而蒋介石破坏团结,分裂革命,以图消灭共产党。蒋先云的宣传很有说服力,大大鼓舞了广大官兵的革命斗志,七十七团的士气大为提高了,而且也影响了整个第二十六师。 接着,蒋先云严格治军,不太长的时间里,七十七团的面貌就大为改观了。 1927年5月中旬,北伐军在逍遥镇与奉军激战,北伐军连攻不克,形势危急。张发奎在不得已情况下命令第二十六师火速增援。当时第二十六师驻在八十里外的张明寨。接到命令后,蒋先云率领第七十七团作为先头部队连夜出发,走山路,第二天黎明就赶到了前沿阵地。一向轻视这支部队的张发奎一见如此神速,真是可以用“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来形容了。5月27日,北伐军与奉军在临颖十里头展开激战。临颖是战略要地,此役的成败关系到能否控制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当时,敌人有七个多师,25万之众抗击阻截。还有坦克飞机大炮协同作战,而国民军才两个师,没有先进的武器,战斗十分惨烈。十里头交战双方打了一整天,奉军放弃阵地,退守七里头。而七里头是奉军的主阵地,炮火异常猛烈。5月28日,北伐军全力猛攻七里头,但遭到顽强抵抗,北伐军伤亡惨重。此时战局于北伐军极为不利。第二十六师这时驻扎在外场担任总预备队。蒋先云分析战局,沉着地判断出了敌军的部署,发现敌军的炮兵阵地就在右翼前方。他当即向上级建议:“不摧毁敌人的重炮阵地,我军正面的进攻就不能成功,建议张总指挥派我们从右翼出击,包抄敌人的炮兵阵地。”张发奎随即采纳了蒋先云的建议,下令:“着第二十六师七十七团蒋先云部立即从右翼出击,直趋辛庄,抄敌之左翼。” 5月29日拂晓,夺取临颖辛庄战略要地的激战开始,蒋先云率领七十七团第一、三营冲锋陷阵,从右翼出击插入敌人阵地,向辛庄的奉军炮兵阵地发起了进攻。在离辛庄六七百米的地方,遭到敌军步兵和炮兵的阻击,由于这里是一片开阔地带,部队伤亡很大。蒋先云的脚也受了重伤,士兵们要扶他下去,但他拒绝下火线,他坐在担架上激励部下:“临颖城已经在望,惟冲锋陷阵消灭敌人!”奉军为守住阵地,开始增援。蒋先云见时间紧迫,果断命令部队发起冲锋,自己骑上一匹白马,指挥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敌军阵地,师长从望远镜中看到了他突出的身影说;“蒋先云不要命了,快派人去把他叫下来。”师长下令要他下火线,蒋先云回报:“不捉住头目,决不下火线!”继续策马向前。敌我双方这时也到了最后的殊死决战的时刻。蒋先云率领七十七团的官兵,冲过了数百米的开阔地带,眼看就要进入辛庄之时,不幸一发炮弹就把蒋先云掀到了,炸断他的腰皮带,弹片穿入腹腔,血流不止,他连人带马倒在地上,战士们过来救援,血泊之中的蒋先云仍不停地高呼着:“冲锋,冲锋!” 随即倒在血泊中,再也没能站立起来。这位年仅25岁的北伐军官,优秀的共产党员,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在战场上。蒋先云的牺牲,更加激励了七十七团的官兵,他们一鼓作气攻克辛庄,歼灭了敌人的炮兵部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奉军失去炮火支援,一溃再溃,北伐军乘胜追击。下午,又是七十七团首先攻破临颖,北伐军最终取得临颖战役的重大胜利。蒋先云带着一腔证明自己的强烈愿望,其实是为信誉而牺牲、以求英烈。是役,张学良撤军长一,杀旅长一,团长三,虽动用了坦克、飞机甚至毒气,仍然大败溃逃。但蒋先云这颗黄埔最耀眼的明星,一个本可以成为共和国元勋的天才将领,却陨落临颍城下。 6月8日,周恩来在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举行追悼会并发表沉痛讲话。恽代英致悼词,号召:“同志们,踏着蒋先云的道路前进!”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198期上刊登“悼念蒋先云同志”。罗章龙悼诗:“东南北战斗犹艰,战士升腾武胜关。千古悲风临颖路,中原忍见将星残。”郭沫若在蒋先云牺牲后曾这样说:“先云战死了,但他的精神是从此不死的。我本来很想作一篇文章来纪念他,但我觉得我们有时间性的文章,不足于纪念超时间性的烈士,足以纪念烈士的,只有他自己生前的行动,生前的誓言。” 1984年,蒋先云在黄埔军校同期同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徐向前在其回忆录里,称其为“良师益友”,并题词:“蒋先云烈士永垂不朽!”现存于新田博物馆。 (一段历史,不论主义,仅供参考。2月18日灯火摘于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