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摄影沙龙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65)
----  [转帖]关于微距摄影——与铜匠一起学习(一)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65&id=43231)

--  作者:丈八
--  发布时间:2009/7/1 14:10:34

--  [转帖]关于微距摄影——与铜匠一起学习(一)

关于微距摄影


Macrobug    2001年7月27日
(未经作者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


一、为什么要拍微距——兼前言

用我在坛子里微距专集的前言作为开场白吧。

我喜欢自然摄影,尤其是微距,大概因为我是学昆虫的吧。在我的眼中自然是美的,不仅仅美在那些让人眩目的壮丽景观,更体现在这些细小的生命中。也许很多人不喜欢昆虫,甚至厌恶它们,可我认为它们很美。当你停下脚步,细心观察身边的这些几近完美的生物时,你会惊异于天工的造化:那些粗笨的蛾翅原来是由千万片形状各异的精巧鳞片组成的,不同的颜色、巧妙的排列构成了特异的花纹,而这些花纹竟然在它们的生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想:是什么力量创造了这个神奇的生命呢?你可能偶尔在清晨发现了草丛中满身露珠的蜻蜓,朝霞在水珠上的折射,加上昆虫身体上的金属光泽,这种美丽你如何能在人为的雕塑上找到呢? 。。。。。。每当我处身野外,我都陶醉在这些自然界的伟大作品之中。很可惜的是,城市的居民没有这个福气,也没有这个耐心,他们早已被都市的喧嚣麻木了神经。你会留意从身边划过的蝴蝶吗?你能准确地说出后院种植的花草名称吗?我试图和大家分享这份快乐,也希望能够引起城市人对身边这些微小美丽的关注。希望以后不要在媒体里读到类似于“我发现了人面蜘蛛”或者是“战斗机形状的蛾子”这类有些大惊小怪又很可怜的标题。自然是美丽的,美得让人心醉。

二、器材

既然是为器材论坛写的帖子,从器材谈起再合适不过了。我仅在器材部分讨论Nikon系统,对于其它品牌我知之甚少。对于器材的评论是我在实际拍摄中体会到的,我的出发点是微距摄影,肯定会有部分内容不适合于其它摄影范畴。我的体会肯定也会有不恰当的地方,我愿意和大家就技术本身进行讨论。

1、机身

机身对于微距成像质量的影响很小,但与拍摄的操作性和便利性直接相关。以我个人体会,将机身各项功能在微距摄影中的重要性排个顺序:

(1) 支持TTL测光

除非是全手动时代的老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TTL测光是我们成功拍摄的有力保障。即使对于老手,当在微距摄影中使用接圈、增倍镜、闪光灯这些常用的附件时,随之而来的复杂计算也足够让他们头疼。而TTL测光巧妙地解决了这些困难。

(2) 支持TTL闪光测光,最高闪光同步速度在1/125秒以上,1/250秒以上最佳;

首先说明:我之所以把闪光功能放在前面是因为我认为闪光对于微距摄影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象我一样在微距摄影中大量使用闪光灯,你可以不必理会这一条。

我认为微距摄影中有必要使用闪光的理由是:在比较大的放大倍率下,自然光量大幅减少,因为镜头内部的延伸筒或者外接的延伸设备减少了到达底片的光量。使用单一的自然光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使用比较慢的快门速度,而这种速度无法“凝固”活动的主体。如果你的拍摄主体恰巧是昆虫,那么你一定需要闪光灯。除了上述理由之外,闪光灯的方向以及光量可以人为控制,并且具有比较高的色彩保护度,所以在微距摄影中得到了大量的使用。

使用闪光灯时,没有TTL闪光测光功能是可行的,但肯定是痛苦的,起码受到很大的局限。没有TTL就必须根据闪光灯的指数、光圈以及灯-物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被摄物是活动的)是不允许精确测量距离和进行数学换算的。确实曾经有人随身携带皮尺或者制作了专用的闪光距离刻度尺,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与便捷不沾边儿。毫无疑问,TTL闪光测光功能的出现使微距摄影变成了一件轻松并且充满娱乐的事情。关于TTL闪光测光的原理请参阅论坛中精彩的长贴:从尼康、佳能最新闪光测光系统的比较看闪光测光技术的发展

相信上面关于闪光同步速度的论点一定会引起争论。同TTL技术类似:低于1/125秒的同步速度同样可以进行拍摄,完全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但是更快的同步速度提供了更高的创作灵活性:

A、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凝固”活动主体,同时不会产生“鬼影”;

“鬼影”就是自然光曝光过量留下的成像,如果主体是运动的,则照片上会出现两个主体:一个来自闪光、一个来自自然光。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比较明亮的自然光下。减少“鬼影”的方法有两个:使用低感光度的胶片、使用高速快门。后者需要相应的闪光同步速度。

B、更加灵活地控制自然光与人造光的光比

单纯使用自然光对于前景/背景的光比控制比较有限,为了获得比较暗的背景来突出主体,就必须因地制宜地控制拍摄角度(比如对着树荫)或使用人造背景,这样做的后果不是限制了拍摄的自由度就是增加了拍摄的难度。在一般情况下,我是排斥使用人造背景的方法的,因为这违背了我拍摄自然物的初衷,我认为自然状态下的生命及其环境才是美的。如果可以使用人造背景,那么把它们移到室内照行不行呢?人工养殖出来拍行不行呢?――这是一个如何看待自然生命的问题,我在后面还会提到。

相反,配合闪光灯的使用,可以用人造光及自然光控制前景,自然光控制背景。背景的曝光值从正常曝光到很暗、甚至全黑都可以实现,如例一中一系列芫菁的照片所示。

例一:下列4张片子的前景是由自然光与闪光灯共同控制的,而背景由于距离主体比较远,只能反射很少量的人造光,因而几乎完全由光圈和速度来控制。

如果闪光同步最高只能达到1/60秒,那么后面两种效果就无法实现。当然让背景更暗也不一定就是更好的效果,因具体情况而异,但是至少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22,1/15
TTL Flash-2.0

22,1/60
TTL Flash-2.0

22,1/125
TTL Flash-2.0

22,1/250
TTL Flash

<next page>

例二:螽斯的照片由于背景距离主体更远,超出了闪光灯的工作范围,光圈、速度的组合(22,1/250)完全排除了自然光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全黑的背景效果,前景完全由闪灯照亮。

如果闪光同步速度只能达到1/60,则在自然背景下很难控制到全黑。

22,1/250,TTL Flash

前面提到我的观点可能会引起争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触及了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Nikon F3的缺陷。我不能不说1/80秒的闪光同步是我抛弃F3的最主要原因,作为备用机身,我选择了FE2,因为它具有1/250秒的同步速度。

(3) 有M(手动)曝光模式

可能很多人不同意我把这条排在前列,甚至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但是如果你象我一样使用闪光灯,那么M模式是非常方便的,我很难在P或者A模式下自由、方便地控制曝光。

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需要背景的曝光量是正常的1/2,那么我在M模式下可以先根据所需景深选择光圈值,然后对背景中的中灰部分进行点测,得到正常曝光时间后减少一半,然后重新构图、设置闪光灯、拍摄。如果在A模式下,我就必须使用曝光补偿-1.0再锁住曝光锁。这个例子中,使用曝光补偿与M档调节曝光时间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在实际操作上使用曝光补偿后经常会忘记调回来,结果是以后的若干张都采用了错误的曝光补偿,这是很多人容易犯的低级错误,包括经验丰富的老手。再说曝光锁,对于大多数业余相机来说,曝光锁的锁定需要用手按住,但是这种方式不适合于微距摄影,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尽量减少对机身的接触,减少机震,如果用手按住曝光锁显然有悖于这个原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你精心地把相机架上三脚架,开动MLU,左手操作快门线,而此时右手却不得不按在曝光锁上,这不是很滑稽的场景吗?

(4) 点测

点测并不是必须的,如果用不好的话,还不如中央重点测光准确。我习惯了点测,而且不擅长控制中央重点测光,所以将点测列在这里。个人认为点测配合M模式是比较方便的拍摄微距的方法。

(5) 景深预测

微距摄影可能是景深预测这个功能最物尽其用的领域了。任何时候我都习惯于预览一下景深效果,可能不是太精确,但是比自己计算要省很多事吧。其实对于微距摄影来说,很多情况下是要尽量扩大景深。在使用闪光灯或者拍摄静物的情况下,我会尽量使用小光圈(11到22),从这个方面来说,景深预测就失去了意义。

(6) MLU或伪镜锁(至少应有快门线接口或可调节时间长度的自拍功能)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它是西方人鼓吹的重要指标。从理论上讲,使用反光镜锁肯定要比没有好,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应用于微距摄影中的具体评测数据。况且有人说,现代科技已经使机震减至极小,相对其它因素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对于活动的主体无法使用MLU,因为起动以后无法取景,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按下快门呢?反正我不行。快门线应该是值得鼓励的,电子快门线使按动快门的干扰减小为0。对于静物或活动缓慢的主体,我常用的方法是设置自拍时间为2-3秒(不鼓励使用无法调节时间的自拍功能,因为你无法预测10秒或15秒以后你的拍摄主体是否还在画面之内)。

(7) 轻便

对于自然摄影来说比较重要,如果你背着器材爬过山就肯定有所体会。每减少一克重量都意味着你的拍摄热情提高了一点。所以尽管我认为在功能上最适合我的机器是F4,但是我不上,因为我扛不动(白送的另说)。如果F80支持手动头,我就上它,手感并不那么重要。

(8) 100%取景器

没啥好说的,严谨的创作应该开始于构图那一刻,我是不主张剪裁的,你的作品就应该跟你从取景器里看到的一样。遗憾的是,对于Nikon的用户,有100%取景器的机器都不符合其它要求,F3说过了,F4、F5都太重。老机器就不说了。

(9) 可以调节ISO值

很多DX都按照自己的喜好调节胶片的啶数,Velvia调成40或60的都有,这是创作的一部分,所以当然很重要。

(10) 支持手动镜头

这就是我的偏好了,因为我用200mm的手动微距头。这也是我痛恨F80的主要原因。如果你没有手动头,算我没说吧。

<next page>


--  作者:知青铜匠
--  发布时间:2009/7/3 10:35:55

--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34844&pagenumber=1&perpage=20

无忌的帖子不同意转帖,为了不侵权最好帖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