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云儿飘飘
-- 发布时间:2009/9/4 23:02:08
-- 原创:厨房的变迁——纪念建国六十周年
厨房的变迁 ——纪念建国六十周年 每天走进干净明亮的厨房,插上电饭煲煮饭,电砂锅煲汤,微波炉考点儿红薯、玉米或是鸡腿、牛肉----,轻轻一扭开关,无烟灶上蓝色的火焰立刻升腾起来,左边灶台蒸一碗浏阳蒸菜,右边灶台大火快炒,几分钟不到,一碗碧绿碧绿的小菜就端上了桌子,前后半个小时,一顿饭就搞定。在如此现代化的厨房做饭,真是一种享受,哦,老说要挂个漂亮的窗帘,至今也没去买。 做了几十年饭了,回想起来,还真是感慨万千,小小的厨房折射出祖国几十年的沧桑变化——我亲身经历过的变化,走过艰难,经历磨难,现在的生活让我倍感幸福,倍加珍惜。 记得儿时住在柴家巷,麻石铺的小街上常有乡下农民挑着柴火叫卖,外婆的厨房一角总是堆着满满的劈柴,灶前放着火钳,火铲,吹火筒和一个有盖的装火屎用的坛子,劈柴烧透后,将红火屎夹起放进坛子里,留着冬天烤火用。到了冬天,将火屎铲到火笼、火箱,火缸里,用一双铜筷子慢慢地拨火,只有过年时,才买点木炭烤火。灶门口有一个黑乎乎的钩子,一把铜壶挂在钩子上,利用灶里冒出来的余火烧水或熏腊肉,一口不大不小的铁锅先煮饭,再炒菜,外婆每天就围着灶台转。 下到大围山后,烧柴不成问题,漫山遍野都是,但很少有干柴,社员们砍的都是杂树柴,捆两大捆,用一根仟担挑着,远远的只看见柴没看见人,家家户户都有一间放柴火的杂屋,大锅大灶,做完饭再煮潲。我们知青没计划,常常没得烧了,才想起要去砍柴,所以老是烧湿柴,湿柴烧不燃,烟又多,熏得我鼻涕眼泪一大把,做饭成了痛苦不堪的事情。 以后到单位住筒子楼,单身同事们常常用酒精炉或煤饼灶做点好吃的,我坚持吃食堂,实在馋了,到同事那儿蹭一顿。直到告别了单身,没法子得自己做饭,那是七十年代末,不知哪个灵泛人发明了藕煤,不用每天发火,早晨起来打开火门,火慢慢燃起来,和以前相比那感觉真是太好了。筒子楼没有厨房,走廊上,每家门前一个藕煤灶,同事们上班轮流回来扯火门蒸饭。那时到了星期天,筒子楼的男同事们都到岳母娘家去做藕煤,我常常因做藕煤而腰酸背痛,当时就说以后找女婿,一定要找个有力气的帮我做藕煤。 以后有了藕煤厂,不用自己做,出点运费就送上门,厨房小,藕煤堆不下,只好放在走廊、楼道上,楼道狭窄,过路不小心碰哒藕煤掉下来砸哒脚,还弄脏裤子。姜昆有段相声就是那时的真实写照。藕煤灰多,换煤时不小心散了,一头一脸都是灰,做一顿饭没一个多小时不行。 这样的日子过了不知多少年,直到改革开放九十年代后,厨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罐装液化气走进厨房,接着是管道煤气,现在是管道天然气,加上各式各样的厨房电器,做起饭来省力省时,干净方便。去年搬新居,我一狠心,花重金买回一台无烟灶,这下好了,不用装抽油烟机、排风扇等,没得一点油烟,做完饭将灶台一抹,干干净净,这样做饭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 厨房的变迁,只是整个社会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的祖国从一穷二白的穷国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强国,是革命前辈流血牺牲,一代一代的人们努力拼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政策变化,才造就了今天的辉煌。金秋时节,迎来祖国六十华诞,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这六十年是巨变的六十年,史无前例的六十年,辉煌灿烂的六十年,年已至老,能赶上这样的好日子,我心足矣。 祖国啊,我用一颗赤子之心,为你歌唱,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祝福你——我的祖国,我的母亲,明天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