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浏阳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7) ---- [原创] 下 乡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7&id=27558) |
-- 作者:白水 -- 发布时间:2009/1/13 14:28:13 -- [原创] 下 乡 下 乡 清晨四点多钟,天还没有亮。 朦胧中我被一阵蟋蟋嗦嗦的声音惊醒。睁眼一看,爸爸、妈妈和姐姐已经在忙碌了,大弟弟在我身旁正起床、穿衣。看着地上已经收拾好的行李,我才想起今天是我下乡的日子。不一会儿,小弟和小妹也起床了。大家都没有说话,默默地吃过妈妈和姐姐做的早饭,全家将我送出门,姐姐和大弟则陪我到田心机厂大操场去乘车。 还呈黑暗的大操场早已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十几台解放牌大卡车车身拉上了红色的横幅,书写着“上山下乡光荣”、“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去”、“一颗红心、四个面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等口号。在热闹的锣鼓声中,我挤进人群,找到了去张坊的车。 我在株洲二中的同学唐,由他父母相送已经先到了。他向我一一介绍了我们同组的知青: 他家的邻居,一个戴着近视眼镜的小伙李,以及李的另外三位女同学马、徐和杨。他们四位都是田心铁中的66届初中毕业生。 我爬上汽车,大弟帮我递上行李,站在车旁陪我聊起了闲话,姐姐却不见了身影。膧膧的人影中,有哭泣的,有相互叮咛的。旁边有人告诉我:“你姐在那边哭呢!”我木然地看着车下流泪的人们,既没有悲伤,也没有感到难过。我们都是66届毕业的初中生,因为闹文化大革命,学校全部停课,已经在家呆了两年多了。既不能继续读书,也不可能有工作安排。“四个面向”实际上只有“上山下乡”一个面向。我也曾经多次下乡支过农,知道农村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也能够适应。何况农村还有占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他们能够生活,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够生存?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到农村去,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很快,6:30时,约定出发的时间到了。汽车排着队列,热热闹闹地向株洲市体育场开去,参加全市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出发仪式。体育场更加热闹非常,晨风中红旗猎猎,鼓声震天。广场上停满了各种大卡车,还有少部分大客车,都贴上了红色的标语。大家被这热烈的气氛和锣鼓声感染而振奋起来,开始大声地相互介绍,有带了食品的,也在汽车之间传来递去。 当年的懵懂少年,全然不知,这一去有多少艰难困苦在等待着他们。又是他们,从这一天开始,谱写了一部沉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壮丽诗篇。 仪式过后,车队开始缓慢地向浏阳驶去。 到达浏阳县城时,已经是下午了。浏阳县组织了热烈的欢迎队伍,晚上还主办了欢迎株洲知青的焰火联谊晚会。县领导热情洋溢的致辞,知青代表高亢的表态,精彩的文艺表演,不时将晚会推向高潮。 晚会过后,我们被安排到浏阳县一中休息。教室的水泥地面上铺了一层稻草,我和衣躺在稻草上,沉浸在刚才的热烈气氛之中,慢慢地睡着了。忽然,一阵寒冷袭来,我睁眼一看,周围的同学大都盖着被子。我也只好找到行李车,取下被子,这才安安稳稳地睡到天亮。 第二天,浏阳县倾城出动,男女老少手擎彩旗,有的还燃放起烟花和鞭炮,欢送株洲知青分赴各公社、生产队。车队在街道上两侧密集的人墙之间移动。车上、车下都是一片口号声和欢呼声。 在沸腾的气氛中,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不知为何突然跌进了我们乘坐的卡车下面,其幼小的身躯随着车轮的滚动碾压而翻了一个转。在震耳的喧闹声中,司机毫无觉察地继续开车缓慢行驶着。小孩被一个40来岁的男子迅速抱离了现场。这一切突如其来,仅仅发生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车队继续前行。我们万分惊诧地看着这一情景,震憾的心里只有默默的祈祷! 这一悲惨的情景始终禜绕在我们的心头,给我们亲身参与的、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加抹上了一笔暗色,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到达张坊以后,公社组织我们办了两天学习班。晚上就睡在公社的木质楼板上,铺了稻草,盖上被子,知青们挤在一起,倒是很暖和。 第三天早饭后,就由各个大队、生产队将我们领回去。 我们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一直往山上跋涉,帮我们挑着行李的社员早已经看不到身影了。其他的知青陆续到达自己的生产队,同行的人,越走越少。问我们生产队的地址,带队的社员总朝山上指。 我们这个知青组的组长是李,向我解释说:“分配我们去的石下生产队是山区队,有柴烧。”早在株洲家里我们就知道,有没有柴烧,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既然选择了有柴烧,何惧山路崎岖呢! 我们又精神抖擞起来,继续往山上攀登。 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才到了石下生产队。大队陈书记将我们领到一座位于山岗下的房屋前,对我们说:“到了,这就是你们的家。” 我抬头一看,并不是想象中的茅草房,而是一幢土墙瓦屋。外墙一人高贴了两张“知识青年到农村大有可为”的欢迎标语,墙下面泛着一圈白色的盐霜样的粉末。进门是一个天井,右侧是两间小房,共放了三张床,安排我们男知青居住。左侧两间房,一间作厨房,另一间安了三张床给女知青住。我们的行李早已送到,都堆放在已铺了稻草的床上。 厨房里热气腾腾,两位女社员正在做午饭。几个孩子倚着门,腼腆地望着我们。 我们就像以往支农一样,各自匆匆收拾好,午饭就已经做好了。帮我们接行李的男社员和做饭的女社员都已经回去。 我们慢慢地、默默地吃着饭。 这是我们六个知青第一次坐在一起。想起书记临走时告诉我们说:“从明天起,就要自己做饭了”这一句话,看看周围陌生的环境和知青屋冷清的场面,再看着厨房里社员留下的一小堆罗卜和两颗青菜,这才回到现实中来。 我们不再是以往那样来短时间支农的,是要在这里长期生活和劳动。 我们已经成为下乡知青了。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过去的三天里,我们经历了隆重、热闹的接送场面,激昂、振奋的宣传、演讲。尽管遇上了惨烈的车祸,我们的心也始终在沸腾。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只有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才能有所作为,农村也要靠我们这些知识青年来改天换地。我们自己也认为到农村来,一定会大有可为。 现在,当我们从熟悉的城市和各自温馨的家庭来到这个山区生产队,望着巍巍群山环抱着的层层梯田,遮掩在山岗后露出的居民屋顶,以及远处在云雾缭绕中时隐时现的山峦峰顶和这寂静山区的广袤原野,这才体会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们该做些什么? 怎样去做? 在这里会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出路? 谁也不知道。 大家都默默无语。 …… 就这样,开始了我们漫长的、艰辛的知青生涯。 |
-- 作者:白水 -- 发布时间:2009/1/13 14:46:09 --
年底事多,久未上网,向各位朋友问好了! 自从去年进入家园,记录了下乡时的一些趣事,得到了大家的很多鼓励。进入2009年,总觉得欲言未尽,不吐不快。今又将往事记录下来,没有按顺序写,请谅! |
-- 作者:zqw事务长 -- 发布时间:2009/1/13 14:57:35 -- 一吐为快 |
-- 作者:知青娃熊靓 -- 发布时间:2009/1/13 15:08:51 -- 当年的懵懂少年,全然不知,这一去有多少艰难困苦在等待着他们。又是他们,从这一天开始,谱写了一部沉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壮丽诗篇。 楼主的叙述犹如历史再现,最能读懂的是心灵相通的知青们。 |
-- 作者:阿瓜 -- 发布时间:2009/1/13 16:16:54 -- 当年的懵懂少年,全然不知,这一去有多少艰难困苦在等待着他们。又是他们,从这一天开始,谱写了一部沉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壮丽诗篇。 白水用素描的方法写出一篇篇真实的故事,平实的手法感人至深。留给人们深深的思考。 |
-- 作者:风铃 -- 发布时间:2009/1/13 16:19:36 --
平凡的下放过程却反映出历史的真实记录. |
-- 作者:沙漠一棵树 -- 发布时间:2009/1/13 16:32:32 -- 虽然40年过去了,但不管时间怎么流逝,往事却清晰如斯,历历在目。 |
-- 作者:东门的oy -- 发布时间:2009/1/13 17:40:39 -- 就是这一天,我们成为下乡知青了。就是这样我们在农村安了家。 涓涓道出的精彩史实好文。 拜读了! |
-- 作者:赶集 -- 发布时间:2009/1/13 23:17:21 --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当年的懵懂少年,全然不知,这一去有多少艰难困苦在等待着他们。又是他们,从这一天开始,谱写了一部沉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壮丽诗篇。 时间流逝,往事却清晰如斯,历历在目。 拜读了,白水兄的美文! |
-- 作者:日落部族 -- 发布时间:2009/1/14 14:06:51 -- 我们是同一天来到浏阳,又同住浏阳县一中,同样的到各公社办两天学习班,所不同的是,生产队接我们到队上,另时空出牛栏隔壁的灰房给我们住,厨房就在屋椽下,茅厕就在房后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