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安乡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6) ---- [原创]读英夫斯基给作者的信的后感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6&id=39224) |
-- 作者:同歌 -- 发布时间:2009/5/25 23:24:50 -- [原创]读英夫斯基给作者的信的后感 英夫斯基:你好! 《上尉的女儿》、《别尔金小说集》、《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 、 我也喜欢它的建筑和浮雕,更喜欢它的音乐!以其奔放豪迈有别于西欧音乐,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他的抒情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曲《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都是俄罗斯音乐艺术史的高峰。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响曲中特别著名的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他的交响曲《罗米欧与朱丽叶》以曲调优美著称。 所以有关专题研究有以下概括: 俄罗斯文化发展经历了中世纪、近代、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4个大时期,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5/25 23:59:08 -- 我也与同歌兄长一样非常欣赏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不管是普希金还是莱蒙托夫,不管是谢尃琴科还是克雷洛夫,不管是马雅科夫斯基还是叶赛宁……等诗人的作品一直是我最爱的。更不要说大、小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果戈里、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等作家了。总之,俄罗斯是一个文学的宝库,除了法、英、德等国的文学堪可与其媲美外,当时其它国家没有那么多的诗人和文学巨匠呢! 英夫斯基写的文章确实有特色,有别于一般女知青姐妹的风格,上次在马驹塘我与她谈了很久,有意思的是:她原来是我以前的街邻呢!我住在一个拐角巷口,她那时(年轻漂亮的她就戴着一副眼镜)回她家宿舍时,总要经过我的屋门口,所以这么多年后我那天见到她,还居然一开口就猜对了。 |
-- 作者:木林森 -- 发布时间:2009/5/26 0:26:39 -- 古训:“书中自有黄金屋” 同歌阅读了这么多;光俄罗斯的匠著就几十上百本,还有戏剧各类文学,并十分爱好诗词,歌赋,字画...等. 我可以这么武断地说,沒有那套非人性化的阶级斗争理论,没有狂风暴雨浩劫的十年动乱,我们现在应该在读同歌的巨著了.我并非在吹捧家门,我只能认为:读万卷书也必须要有环境容纳的才能个人升华. 同歌兄台,我们忘弃黄金屋吧,拾起健康才是我们现时的必读经书.我们不要十字架的圣经,也不要周易的八掛占卜.我们只要健康,我们只要时光...把握自己的灵魂. |
-- 作者:沙阳 -- 发布时间:2009/5/27 22:38:19 -- 有兴趣的或可继续参与讨论和研究。网络是一个万花筒,有各式各样的内容和体裁的帖子为好! |
-- 作者:冬去春来 -- 发布时间:2009/5/28 9:13:42 -- 我们国家受苏联的影响最大,不管是在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毛泽东去过唯一的“外国”就是苏联。我学的第一句外语就是俄语,唱的第一首外国民歌也是“俄歌”,看的第一本外国长篇小说也是“俄书”。 |
-- 作者:英夫斯基 -- 发布时间:2009/5/28 22:28:03 -- 同歌:没想到我的拙文引出了你的重头戏。说实话,我虽然深爱西方文化,但骨子里还是个中国人,哪怕是一石激起几朵浪的险我也是不敢冒的。所以你的文章及网友们的跟贴倒有点让我诚惶诚恐起来。对于苏俄文化,我真的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它欣赏它感受它,因为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说,它简直太奇妙了。知道有你和孟晓这样的一群人也曾关注,我感到很兴奋。 苏俄文化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从我们视野里消失了,没有人说起过它,也许所有人与我一样,都以为它被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所有人忘掉了。记得2006年中俄国家年(是这名称吧?),电视台猛播中苏友好的往事旧人,几乎所有知名文化人尤其是音乐界、科技界名人现身说法,倾吐当年留苏轶事,其中最新鲜的一桩,是说吴仪当年大学毕业时就是受苏联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影响而奔赴边远地区的。这些节目搅得我常常夜不能寐,倒不是因为那些名人,而是突然知道了在一个巨大的群体里一直埋藏着苏俄文化。2006,那是我最快乐的一年,那年年底,我拿起荒废了几十年的笔写了《我们曾经的年代》,并籍此文结识了一些苏俄文化爱好者。说句一点不过份的话,我的精神“复活”是与中苏关系的兴衰同节奏的。 你的文章里涉及到俄罗斯文化的各方面,音乐、建筑、文学。。。。。。说起这些,我内心就会充满感动和温暖。有个人说,当俄罗斯的音乐响起,心就会变得柔软起来,这是真话。温暖的俄罗斯音乐让人止不住流泪。有一次我遇到一位俄罗斯文化爱好者,他在俄呆了16年,他偶然问知我在前一天听了张国勇指挥的俄罗斯音乐会,他说他在苏联认识这位留苏学者,当时我就胡言乱语起来,兴奋地请他转告张指,听众们(其实就是我)多么喜欢他,务请多办几埸俄罗斯音乐会。 你说:“它的文学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一个国家或民族像苏联作家那样深感忧虑地描写人的命运和人类赖以存身的大地的命运。”这话太对了,对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注,使俄苏出了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从二十世纪下半叶,苏俄作家又在反思全球化问题,开始关注环境、资源,批判西方工业文明无节制和破坏性的发展导致了对大地母亲的掠夺,一些学者开始从宗教视角反思生态问题,揭示了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双重危机。从人破坏大自然的行为里,作家看到了人性的堕落。人类和“人类赖以存身的大地的命运”就这样被俄罗斯作家推向了最重要的席位。因此,可以看出: “俄罗斯文学不是诞生于愉快的创造冲动,而是诞生于人和人民的痛苦及其灾难深重的命运。诞生于拯救全人类的思考。”我喜欢俄罗斯文化,也许就是折服于这种由忧患而生的魅力。我对俄罗斯知识人的看法是:忧国忧民忧人类。总感到中国人更多地只是忧国忧民,很少有人上升到人类、地球、宇宙这些层面上去看待事物(不过现在倒有“与国际接轨”的意识了)。我想我喜欢俄罗斯文学多半是出于这原因吧。 你文中提到俄罗斯文学有三大特征,对第一特征我很认同,我知道俄国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的独特性。988年它接受了基督教,200多年后蒙古的东方专制征服了俄罗斯,从此,它就一直在东西方之间徘徊。 你说的第三特征我也认同,它的“普济主义”从“第三罗马”到“第三国际”都能感受到。很多人把这种拯救全人类的普世意识称作“大国沙文”,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对你说的第二特征,我不知道。“其内部结构具有“两级性””是指什么呢?是指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请务必赐教。我喜欢与人交流,因为常常能补充学养。
孟晓是我曾经的邻居,只可惜当邻居时我们不相识,不然孟晓那时可以参加我们大院子里的“读书团”,我们院子里的孩子们文革里偷来好多书,我的教育就是在那时期完成的,所以我对孔乙已一直心存敬意。
木林森的贴子很有意思。我虽然不完全赞同,但很欣赏。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在“不同”中前行的,要是到达了“大同”,我总觉得社会不停滞也会减速的。尤其木林森最后那话说得好,我们要的是健康体魄和灵魂。只是我的看法与木兄有点小异:体魄有时与灵魂是分离的,有时是结合的,我猜想,粘合剂应该就是思想、精神、信仰这类东西。世界上现在有三分之一的人就在信仰十字架呢。 冬去春来一点也没忘记我们的过去,我们就是在那种环境中长大成人的。 同歌,我好象已经越趄代庖了。写到现在,心情也没那么诚惶诚恐了,所以替你一一回了贴,你不会见怪吧? 也感谢然哥和沙阳,让我有胆气与大家说说心里话。 |
-- 作者:同歌 -- 发布时间:2009/5/28 22:34:54 -- 木林森好兄弟,我发帖是互相交流的,你的抬爱使我不敢再写东西了,其实读点书或读多少这并不重要,而是看消化了多少?收获了多少?有益于人类与否?没读多少书的人成名的大有人在!不是吗?另外,环境也是可以创造英雄人物的,在网上正于沙阳所说: 有兴趣的或可继续参与讨论和研究。网络是一个万花筒,有各式各样的内容和体裁的帖子为好!我仅仅是个参与者而己,我是一个低调的人,请谅解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