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安乡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6)
----  [原创]游广州陈家祠堂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6&id=38143)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9/5/15 17:40:09

--  [原创]游广州陈家祠堂
          游广州陈家祠堂


    在西关有个清末修的陈家祠堂,规模极为宏丽,这是此回到广州我才听说的。听后一想,这可了不得,广州以前流行一句俗话,“有钱的住西关,有权的住东山,无钱无权的住河南”,能在西关修祠堂,说明陈姓在西关、实际也就是在广州的财势和权力。婆婆也很想瞻仰一下她陈家的威势,于是,我们就去了。

    公交车有这个站,一下车,就是个巨大而漂亮的广场,牌坊上赫然写着“陈家祠广场”,而真正的陈家祠堂,却在广场角一个并不显眼的小门里。买票,进门,即刻被祠堂的宏伟镇住了。麻石铺就的广场上,平铺开一大组建筑,虽是平房,但门厅轩敞,气势极为雄壮,正门上面的匾额写的却是“陈氏书院”。房屋为三进三厢,走正门进去,是堂,第一、第二进是文物展,正在展出香港一位爱国人士以前捐赠的一大批文物,最后一进即是祭祖用的,里边设置了巨大的神龛,想来,以前应该摆设着陈氏从始祖到以后各代祖宗的神主,当然,绝大部分都毁了,现在只有零星的几个,显得空荡荡的,然而,宏敞的殿堂、雕制精美大气的供桌,仍在展示着它昔日的辉煌。婆婆对着虚空的神龛,低着头,默默地站了许久,大概和她娘家的祖宗说了些什么吧。正门两旁,各有一扇小门,进去便是左右两厢,现在里边都是广东民俗展:左边展出的是一些木雕小件,反映的都是广东一般市民的生活,雕得精致,所配的打油诗也极有趣味;右边展出的,是以前姑婆房的摆设和一般官宦人家的房间摆设。姑婆房,似乎是广东福建一些地方的风俗,一些终身不嫁的女子把头发梳成发髻,组成团体,集体生活(这是电视里看的,而这里的介绍却说是独立生活的)。我想,这应该是她们在那个时代逃避社会不公(大部分是婚姻不公)的一种方式。两厢的两个小门旁边,还各有一个小门,连接着直通后门的甬道。整个建筑内部严整规范,气派庄严,回廊四接,无论天晴落雨都行走无碍。

    祠堂内,还保存了一些有关祠堂的文物。看了一份邀请西关陈姓家长开会,商量建祠堂事宜的帖子,看来原先是纯粹的祠堂,后来开办陈氏书院,大概也只是供陈姓子弟读书的。再后来,开办了陈氏实业学堂、文范中学、聚贤纪念中学;再后来,政府办了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再后来,成了广东民间工艺馆;再后来,成了印刷厂的车间;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将印刷厂迁出,才慢慢恢复了先前的样子。

    我佩服广东修旧如旧的本领,祠堂里那些旧砖雕、石雕、泥塑、木雕,都修复的古色古香,尤其是屋脊和四周墙上的砖雕,有些根本看不出修复的痕迹。当然,那些完全毁坏了的东西,是后来新修的,但也十分精致,像正厅后门上的大型木雕,真的是精美绝伦,让人感叹不已。

    我们在里边转了三四个钟头,本来还想多转转,但因为约好了要到哥巴家去下载照片(我们两个4G卡、一个2G卡都照满了),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EndFragment-->




陈家祠的说明、游览图、祠堂门外的照片(相机的广角还小了点,未照全)。





这是进东、西厢的小门,门楣上面,西厢写的是“蔚颍”,东厢写的是“昌妫”,是要让陈姓昌盛的意思。西周的时候,周武王将自己的长女嫁给舜的后代胡公满,“妫”是他的名字,封地在“陈”,所以“妫”就是陈姓的始祖,其后代即以祖先的封地为姓。颍水即在陈地。

另外,东、西甬道小门的门楣上,也分别题有“德表”、“庆基”,这是说祠堂的作用,要崇尚德行,要纪念先辈。







精美的屋脊,上面的泥塑栩栩如生。“文如璧”是制造商的字号,我看到有两块有年代的,一是辛卯,一是癸巳,那么,这些屋脊至少修了三年。




砖雕,太精美了,看样子是旧的。







木雕

屏风和门扇大概是新雕的。最后那张是供桌的一条腿,由这条腿就可想象出供桌的华美庄重,就可想象出要一个什么样的殿堂才适合摆放这张供桌。





石雕

后面那张石雕叫作“挂印封侯”,左角树上挂有一官印,右下角有一蜂窝一猴子,以“蜂”谐“封”,以“猴”谐“侯”。

祠堂内的石雕极有趣味,且变化多端,光一个台阶,每一进、每一组,都自成系列,系列内又各有不同。



铸铁的栏杆部件,应是仿原件新铸的,其精美使人惊叹。



隔扇上镶嵌的彩色玻璃,这似乎是岭南特色。我记得,乡音姐带我们看顺德的清晖园,也有这种玻璃,不过是赭色的。



祠堂内,好像是第二进的殿堂。



祠堂内展览的木雕小件。

下面有首打油诗:童子三急出如箭,快将粪桶捧上前。

                            勤积肥料禾苗壮,肥水不流别人田。


--  作者:康永发
--  发布时间:2009/5/15 20:44:09

--  
   古代建筑气势宏大,精美绝伦!花钱买门票参观得值。南海转了个圈又转到了家门。
--  作者:合意人
--  发布时间:2009/5/15 22:35:45

--  

   陈家祠堂,规模极为宏丽。我跟着你们游玩,增添了不少知识!

          谢谢!


--  作者:网岭采茶人
--  发布时间:2009/5/16 10:54:47

--  
哦,原生态姐的祖籍是广东的?
--  作者:沙阳
--  发布时间:2009/5/16 20:32:28

--  

    笔教授的游记总是图文并茂,对于景点的描叙细致入微,对于人文典故和历史沿革都介绍得清清楚楚,很佩服!

    谢谢笔兄的好帖,顶!


--  作者:然哥
--  发布时间:2009/5/16 21:19:16

--  
  记得去年笔教授和原生态去欧洲游,拍了不少欧式风格的照片,广州陈氏建筑的东方风格与西洋风格相比,我认为自己祖宗的东西,既熟悉.细腻,更具民俗风情。西式艺术总离不开宗教。只可惜中西方在历史遗迹保护方面,令人遗憾的事例太多,比如长沙对古建筑存留方面,许多不知情的额腕之事,已经不是遗憾了。


--  作者:小草
--  发布时间:2009/5/16 22:27:58

--  

笔教授的游记总是图文并茂,对于景点的描叙细致入微,对于人文典故和历史沿革都介绍得清清楚楚,很佩服!

  

      
--  作者:tsy8012
--  发布时间:2009/5/17 23:11:02

--  
陈家祠堂,规模确实宏丽。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宵安
--  发布时间:2009/5/17 23:27:55

--  

     谢谢笔教授图文并茂的游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同歌
--  发布时间:2009/5/19 23:40:13

--  

陈家祠堂,规模极为宏丽!

听我父亲说我祖籍是广东的,请山人兄指路,我最近可能要南下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