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安乡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6) ---- [原创]人间能得几回闻?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6&id=33854) |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9/3/27 11:20:48 -- [原创]人间能得几回闻? 人间能得几回闻 岳麓书院,我应该说是很熟悉的了。五十年前,它还只是一所小学,我几乎每天都呆在那里。现在变成了有品牌的游览胜地,收门票了,30元,我也去过几回,虽然建筑翻新了、重建了,但记忆中,还是能与旧有的模样一一对应,所以,上个礼拜天安乡版块组织去参观,我也是抱着大家一起聚聚玩玩的心思去的。谁知道,米米和她男朋友老张安排的一场古乐欣赏,使这次参观增添了意外的色彩。 这场古乐,是书院的乐队特地为我们演奏的,暗淡的灯光、古装的乐手、异样的乐器、清越悠扬的古曲,使我们抛开了外边那烦嚣的世界,伴着乐曲走进了高山流水,走进了“吴戈(长戈)”“吴榜(大桨)”的《楚辞》世界。古代的乐器主要有八种,也叫“八音”,这八种乐器是金、石、土、革(以皮革为主制成的乐器)、丝(弦乐器)、木(柷敔,音柱雨,演奏未用,是一个像卧着的老虎一样的木制品,背上有很多齿,可刮出响声,在那个孔庙的大成殿里摆了一个)、瓠、竹,此次演奏的主乐器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此处的当然是仿制品),属于金。乐手们技艺高超,演奏得极为和谐,用古书上的话来说就叫“八音克谐”。我觉得,现代乐器的声音华丽丰富,古乐无此之长,但是它单纯得可爱,就像何日君再来所拍的那张站在油菜花中的村妇(第11张),就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缓缓从山间流出,这才是真正的天籁。 有首古诗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是形容唐代演奏技艺高妙的话,我想,移到这里来形容这场古乐,也是很合适的。 这是全景,演奏室在进门后,二进的右边,台上共有四名演员。 朵朵在拍作为听众的我们。 这是编钟,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所谓编钟,是一组一组编制好挂在架子上的,用小锤敲击。 简体字的“钟”,繁体实际是两个:一个是“鐘”,乐器;一个是“鍾”容器,也是量器,就是“酒盅”的“盅”的古字。姓“钟”的人,有姓前一个的,也有姓后一个的,现在一简化,就同姓了。 这是磬,石制的,就是八音的“石”。古代所谓的玉,是指“石之美者”,所以玉就是好石头,古书上讲的磬,实际上大都是玉制的。 这个男乐手是个多面手,现在他吹的叫笙,八音中的“瓠”,笙的下部是葫芦做的(现在当然不是的了),“瓠”就是葫芦瓜的意思。他的右边放在地上的叫埙(音熏),八音中叫“土”,陶土烧制的,有点像桃子,中间是空的,外边有几个孔,吹奏时用手指按住或松开各孔以发出声音。他的左边放着的是笛子和箫,八音中叫“竹”。 女乐手弹奏的是八音中的“丝”,我不晓得这是古琴还是古筝。因为它有弦,所以叫“丝”。 因为光影魔术手使用得不熟练,搞了半天还只发这几张照片,如果大家想多看点这个内容,请看其他兄弟拍的照片和视频吧!对不住了。 |
-- 作者:木林森 -- 发布时间:2009/3/27 11:46:05 -- [分享] 埙的文化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埙。后来,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埙的基础上,又设计出新型的九孔陶埙,用江苏省宜兴市的紫陶制成。这种九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另外,由于九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现代人的演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使用。九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中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春秋时代,以和为美曾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审美观,“埙唱而篪和”,是儒家“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音乐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内容舒缓平和,有助于教化,体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观点,是声音谐和。埙在这方面的音乐功能是显著的。古人说:“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于是,错凡银、借福勃”。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古朴醇厚,同古人说话时贯用的高频调相比,显得格外柔润。所以埙特别受到古人的推崇。 埙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把埙看作与钟、磬一样,具有同等地位。
|
-- 作者:随意 -- 发布时间:2009/3/27 11:52:05 -- 教授,渴望你能如此地多向我们传授点知识,读你的文章太受益了. |
-- 作者:冬去春来 -- 发布时间:2009/3/27 11:53:33 -- 笔教授和木林森都是知识渊博的人,能“说古”“道今”,向你们学习了。 |
-- 作者:木林森 -- 发布时间:2009/3/27 12:30:07 -- 以下是引用冬去春来在2009-3-27 11:53:33的发言: 笔教授和木林森都是知识渊博的人,能“说古”“道今”,向你们学习了。 我只是从网站转帖,让朋友们更多地了解关于埙的知识和历史.宣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搏大渊深. |
-- 作者:小草 -- 发布时间:2009/3/27 14:05:19 --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觉得音乐好听,不知有这么多说道。读教授文章和木林森转帖受益匪浅。谢谢! |
-- 作者:沙阳 -- 发布时间:2009/3/27 17:08:33 -- 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
-- 作者:然哥 -- 发布时间:2009/3/27 22:56:16 -- 有根有据,教授和木林森的帖子我认为好。那天我的确是当做天籁之音欣赏的,听流行歌曲,真不如听这号古韵。可以净化心灵。 |
-- 作者:宵安 -- 发布时间:2009/3/28 10:09:36 -- 笔教授:我们又上了一课,谢谢! |
-- 作者:康永发 -- 发布时间:2009/3/28 12:08:13 -- 笔教授,木林森和宵安很详细的介绍了岳麓书院的古代乐器,都是知音!认真阅读了这些文章,受益非浅,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