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安乡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6) ---- [原创]三汊矶半日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6&id=31016) |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9/2/24 21:42:23 -- [原创]三汊矶半日 三汊矶半日 家门口新开了条公交线,916,从雷锋镇到三汊矶,于是,就引起了想去三汊矶看看的想法。大概是文革期间,曾去过一次三汊矶,仿佛记得,沿湘江大堤走到裕湘、船舶厂之后,公路便拐下了大堤,斜插着,向西北延伸了。公路窄窄的,土路,道旁栽的是苦楝树,开着淡紫色的小花,汽车一过,黄土飞扬,在漫天的飞尘中,仍能闻见楝花那甜甜的、略带苦涩的香气。公路的尽头,便是三汊矶,矮房子、窄街巷,整个镇子小小的、静静的,普通得如同江边的一块卵石。几十年过去了,旧日的小镇,如今还飘绕着楝花的香气吗?于是,15日上午9点来钟,就坐916往三汊矶去了。 新开的线路,人极少,半个来钟头,就到了终点站。地方还是那个地方,却到处是建好了的、待建的、在建的、建了一半又停在那里的新房和新路,乱糟糟的。也不知是何原因,长沙周边的这些小镇,改造改建,总是不能好好地规划一下,让原有的古朴和沧桑也有个安身之地。三汊矶是一无可看的了。唯一没变的,是当地民众的淳朴。当我们打听三汊矶大桥怎么走时,许多人都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尤其有趣的是,我问“桥在哪里”,一摩的司机应口答道“桥在河里”,真有点禅宗语录的味道,机锋毕露。 从三汊矶镇动身,又走了20来分钟,就到了三汊矶大桥。此桥下接二环,气势比北大桥要雄伟得多,宽八车道,长2200米。桥上车不多,均疾行如箭,与一桥、南、北两大桥的一步一停相比,真是天堂之路了。桥面有人行道,但没有行人,我们决定走过桥去。今天的春大嫂,粉面含威,刚到桥上,就觉得江风扑面,好像还带着点雨雾,走到桥中间,甚至有桥面被风吹动的感觉。但是,吹面不寒杨柳风,所以并不感觉很冷。边走边看,两边的人行道上,除了我们之外,没看到一个行人,直到大桥的东头。 11点多钟,在东桥头坐上新沙开来的中巴,走二环,极快,仅11分钟就到了西站。回家、做饭、吃饭、看《今日说法》,到睡午觉,正1点。 摄于从三汊矶镇到三汊矶大桥的途中 看到没有,菜种到了房子里。实际上,这是在原来的菜地上盖起了简易房。看样子,是此地又快要征收了,赶快修简易房,征收时好多弄点补偿款。 三汊矶大桥 从西到东,最后一张是东桥头的引桥。 也不知是汽车经过还是江风吹动,走到桥中间的时候,感到桥在微微晃动。婆婆有点怕,停下来,问,桥会不会吹断。我指给婆婆看,说,这桥的悬拉钢索比北大桥、浏阳河大桥都显得先进结实些,连接的螺栓比我的小臂都要粗,肯定是断不了的。婆婆才放心继续前进。 桥头的雕塑 婆婆说,像黄芽白。我想,形状虽然很像,但应该没有这么俗气的设计师,于是,推定应该是莲花。后来一想,似乎黄芽白有个俗名叫莲花白,如果没记错的话,那就也有可能是黄芽白了。 桥东又在挖山,一片片的绿色就这么消失了。 |
-- 作者:张晓村 -- 发布时间:2009/2/24 22:10:26 -- 三汊矶的变化,实际上也反映出长沙的变化。 应该变的变了,不应该变的也没有了。 我非常同意笔架山夫妇的感觉。但是那朵花是黄芽白却怎么看都联系不到一起。 世界在变化中前进,作为人,我觉得总还是应该给后人留下一些值得留念的东西,至于优劣可以暂不说,说不定一段历史时间以后,还会有历史甚至是文物价值也说不定呢! 一只古老的盘子能在当今社会引起价值共鸣,一个全新的长沙光留下地名,找不到历史的痕迹,应该有点不可思议。 我认为现在的一些做法,说不定几十年以后又会后悔。何必。。。。。。。。 |
-- 作者:然哥 -- 发布时间:2009/2/24 22:19:15 -- 教授和夫人不到俩天又出发,看到的情况真是过细。那桥上面的雕塑肯定是黄伢白!?你们说是就是,因为原生态已经接受过红菜苔,再来一次黄伢白接受仪式蛮好。 |
-- 作者:宵安 -- 发布时间:2009/2/24 23:20:01 -- 图片和文字互相陪衬,使内容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谢谢笔教授! |
-- 作者:一剪梅 -- 发布时间:2009/2/25 15:40:33 -- 三汊叽是鼾姐夫最熟悉不过的地方。他说,那时的三汊矶正如笔兄所说,是一个小镇,破破烂烂,只有一条路。他家在船泊厂,从船泊厂上到荣湾镇七里路,下到三汊矶八里路;所以俗有“七上八下”之说。读小学时,一下课,他就往三汊矶方向跑——到塘里去捉鱼。夏天,每天放学后泡在塘里,人都成了“腊肉”,天天收获不小。三年困难时期,他清早3,4点钟就被娘派到三汊矶镇上的一个肉担子上去排队。60年,有一次在一处沟里,发现很多鱼,和另一个人一起捞鱼,那天共捉了有60斤鱼。 <--EndFragment--> |
-- 作者:冬去春来 -- 发布时间:2009/2/25 18:43:27 -- 好羡慕笔教授和原生态!他们总是夫唱妇随,一对快乐的同林鸟。 |
-- 作者:小草 -- 发布时间:2009/2/25 19:44:28 -- 一对快乐的同林鸟! |
-- 作者:原生态 -- 发布时间:2009/2/25 21:36:05 -- 以下是引用一剪梅在2009-2-25 15:40:33的发言: 三汊叽是鼾姐夫最熟悉不过的地方。他说,那时的三汊矶正如笔兄所说,是一个小镇,破破烂烂,只有一条路。他家在船泊厂,从船泊厂上到荣湾镇七里路,下到三汊矶八里路;所以俗有“七上八下”之说。读小学时,一下课,他就往三汊矶方向跑——到塘里去捉鱼。夏天,每天放学后泡在塘里,人都成了“腊肉”,天天收获不小。三年困难时期,他清早3,4点钟就被娘派到三汊矶镇上的一个肉担子上去排队。60年,有一次在一处沟里,发现很多鱼,和另一个人一起捞鱼,那天共捉了有60斤鱼。 <--EndFragment--> 一天捞了六十斤鱼!!现在什么也捞不到了!所有的池塘水沟里全是垃圾和臭水! |
-- 作者:合意人 -- 发布时间:2009/2/25 22:03:11 -- 真羡慕你们! 心态好极了,照片也拍得好! |
-- 作者:康永发 -- 发布时间:2009/2/26 9:28:10 -- 以下是引用冬去春来在2009-2-25 18:43:27的发言: 好羡慕笔教授和原生态!他们总是夫唱妇随,一对快乐的同林鸟。 说得好!你那矫健的武功也令人羡慕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