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转帖]被现代人误读的五句著名诗词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57116)

--  作者:顾月影
--  发布时间:2009/12/12 15:10:36

--  [转帖]被现代人误读的五句著名诗词

被现代人误读的五句著名诗词

张继合

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语句,人们往往能脱口而出,掰开揉碎地解释,几乎到了约定俗成的地步。其实,随着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难免后世生吞活剥,以讹传讹。仅举五个手边的例子,便可见一斑。


(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现在的湖北安陆。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

醉鬼李白,经常这样躺在闹市里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亲自召见,李白先生仍然保持一副牛哄哄的高人派头儿。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这个句子,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要了解王勃此序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零散的飞蛾被孤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就形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绝唱。

(四)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首先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不直言漏湿而说“无干处”,下句的“雨脚如麻”才无语义重复之嫌。

(五)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所谓“红酥手”可作红润的手指,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

陆游先生,幽会表妹兼前妻——唐婉


陆游著名的词作《钗头凤》,写给表妹唐婉。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便寓有爱怜之意。另有一说是点心,“红酥手、黄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饮品糕点。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还是共同努力,广求甚解吧;否则,祖宗的根脉便越丢越少了。


--  作者:紫月亮
--  发布时间:2009/12/12 18:27:35

--  

我觉着还是把“落霞”当做“晚霞”理解才美。

换成“飞蛾”实在大煞风景。


--  作者:独钓寒江
--  发布时间:2009/12/13 7:42:55

--  

床字还有一解,即马未都先生在CCTV-10的百家讲坛之“马未都说家俱收藏(二)床前明月光”中讲的,床是指胡床即马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折叠小板凳。有兴趣的可去网上看看。不过,我觉得从诗意上看,还是解作“井上围栏”为好。因为我们是不太可能把脚边的月光疑似霜的。不论作何解,但绝对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床,因为唐代还没有用来睡觉的床。


--  作者:椰风海韵
--  发布时间:2009/12/13 14:52:00

--  
    顾月影朋友:您的帖很有实用教学意义哦,只怪本人不才,以前都是那样理解的,以后就知道要这样理解了!谢谢!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12/13 22:21:14

--  
虽有些牵强,也不无道理,姑且算一解吧。
--  作者:古潭静子
--  发布时间:2009/12/14 11:33:37

--  
  顾影君真是一学习认真的人,在文辞的应用上追求完美,你的认真精神静子很是敬佩。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谢谢你的好帖,学习了!!


--  作者:公社社员
--  发布时间:2009/12/14 15:25:57

--  
学习了。还保存了。
--  作者:顾月影
--  发布时间:2009/12/14 17:07:35

--  

   静子仿佛将我推倒文人一边了,离本人远了!

   读过几句书,程度在众网友之下。在队上就是一农夫,冬天里扛木头等重活,社员次次不会落下我;犁田,打谷也假充过把式,修路抡大锤。再以后就是工贩子一个,长年流黑汗。现在退休,公车上常愧坐青年的让位,人称我某老鬼。文人嘛,我素来是抬头仰望,不敢企及。

    请别抬举,怕恶梦惶然。

    祝你愉快!



--  作者:雨声动听
--  发布时间:2009/12/14 21:59:05

--  

  张说从古,有出处,有道理,确实值得喜欢诗词的朋友认真领会。但窃以为对古诗词的解释虽不能与时俱进,后世有约定俗成的见解,也未尝不是一种能够容忍的作法。依我看,从现解,似乎更通俗也更好理解,同时,并没有失去它应有的美感。


--  作者:顾月影
--  发布时间:2009/12/17 9:08:29

--  

后世有约定俗成的见解,也未尝不是一种能够容忍的作法。依我看,从现解,似乎更通俗也更好理解,同时,并没有失去它应有的美感。

   此话不无道理,我们也是这样学过来的。可见美的产生也有多种渠道。但是创作者的本意最好尽量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