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浅释诗词格律(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二)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54488)

--  作者:洋葱
--  发布时间:2009/11/8 18:31:13

--  [原创]浅释诗词格律(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二)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他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  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说法,,还有一种解释: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古为分辩平、上、去、入,还编了歌决:“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个歌决也只能说明当时四声的大概情况。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持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下面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  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  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 动词, 称赞;   去声,  名词, 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赃。

            数:上声,动词,计算,  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  (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时,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古时的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经转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里去了。写格律诗者,应记住今转为平声的古入声字。

       现在各地的汉语方言,几乎没有一处的声调系统是和唐代的四声完全相符的。最不相符的是普通话,因为普通话里入声已分别归入了平上去三声。例如:土、叙、氏、奉、项、父.聚、杜、部、陛、怠、待、尽、但、限、栈、善、件、辩、辨、赵、肇、兆、皓、浩、道、稻、惰、丈、杖、荡、杏、幸、负、纣、受、绶、后、俭、范、犯等字;唐代读上声,现在读去声了。唐代与现在的读音,不同之处甚多。

   还有两点要注意:

       1﹞阴平、阳平也有人称为上平、下平,但是切莫把它们和诗韵上的上平声、下平声相混,因为那只是“平声上卷”和“平声下卷”的意思。

       2﹞研究,写作近体诗,只要能分辨平仄就可以了,不必再从仄声中去分别上、去、入。但是,罕见的仄韵近体诗,在押韵时,上、去、入三声是要分开的;特别是入声,绝不能和上声,去声通押。

            因此说:辩别四声,是辩别平仄的基础。                      


          





--  作者:江河人
--  发布时间:2009/11/8 19:08:42

--  
当今的王力,学习了。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11/8 20:43:19

--  
咯看来势子有哈搞,只能慢慢子看,细细子研了。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9/11/8 22:05:58

--  

洋老师这篇讲座主题是入声字。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北方话中原来有的入声字消失了,入声分别派入了平声、上声和去声,所谓“入派三声”。而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是学习现代汉语,学校要求讲普通话。长大后学习古代汉语和古体诗词,遇上了入声字,云里雾里,搞不清场。我曾经为此大伤脑筋。后来经同学点拨,有了点心得。今天讲出来,由大家讨论。

入声在北方话中消失了,而在南方各地方言中大量保存有入声,这成了唐代中原地区语言的活化石。以益阳方言为例,如果普通话读平声,而益阳话发去声,那么这个字定是入声。

证例:八  普通话读作 bá 益阳话读作 bà ()

            普通话读作 gǔ 益阳话读作 gù ()

现代汉语,“八”是平声。古代汉语,也就是唐朝人读成入声,古体诗中是仄声。“谷”由于派入了上声,属仄声,现代、古代汉语不相矛盾。

益阳方言,长沙人并不会讲。那么我们长沙人又如何辨别入声字呢?这也是曾经困扰我多年的难题。我的老师告诉我,入声字的韵母没有鼻音,也就是没有以下的韵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凡是现代汉语中,发音有以上韵母的汉字,均不是入声字。这只是一种辨别入声字的排除法,并不能像益阳方言那样行之有效。

我自己想出一种方法:我讲普通话时,凡是那个字我读不准确的,又不是鼻音作韵母,那么这个字定是入声。

我有这条辨别入声字的有效方法,我对自己普通话讲得不标准,也就是讲塑料普通话,一点也不自卑,反而感到很骄傲!长沙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唐朝以前的中原地区语音。北方人已忘记了自己民族的原来的语音,而我们长沙人继承并保存有古老的民族语言。

以我的这些“理论”,我觉得洋老师列出的入声字中,有几个不是入声,如:奉、但、限、栈、善、件、辩、辨、丈、杖、荡、杏、幸、俭、范、犯。


--  作者:椰风海韵
--  发布时间:2009/11/9 0:33:34

--  
    没想到四声和韵的关系这么有讲究,谢谢洋葱和楚人两位老师了!


--  作者:古潭静子
--  发布时间:2009/11/9 16:33:37

--  

洋葱老师说: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如:

         誉:平声, 动词, 称赞;   去声,  名词, 名誉。

静子在应用时,就经常概念模糊。请问当今,应用誉字作为称赞时,比如誉为什么什么的,我都视为去声,可否?


--  作者:江河人
--  发布时间:2009/11/9 22:15:39

--  
湖知网上恐怕只有靖县知青版有喜欢格律的,幸会。
--  作者:江河人
--  发布时间:2009/11/9 22:22:46

--  
以下是引用古潭静子在2009-11-9 16:33:37的发言:

洋葱老师说: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如:

         誉:平声, 动词, 称赞;   去声,  名词, 名誉。

静子在应用时,就经常概念模糊。请问当今,应用誉字作为称赞时,比如誉为什么什么的,我都视为去声,可否?


   楼主引用的是国学大师王力的文章,应该没有错的。那是古汉语音,当然与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允许用普通话的汉语拼音的声韵写作诗词,但要注明是“新声韵”就可了。记住不能新旧混用。
--  作者:洋葱
--  发布时间:2009/11/17 17:24:29

--  

    谢谢“楚人”、“犟牛”的经验介绍。我喜欢这种相互切磋、深入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