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 瑶池笔会随感(中)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53225)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10/25 11:11:00

--  [原创] 瑶池笔会随感(中)
                    知青作家的使命

                                               ——瑶池笔会随感(中)


       在《知青文学的生命力》中我提出:“知青文学能不能走下去,取决于我们自己——即取决于我们自己所写的知青作品的生命力……”——既然知青作家是“三者”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那么本文就谈谈知青作家的使命感。请乐园朋友赐教!

   一、文学的使命

      文学是什么?它是用语言表达生活的艺术。依据高尔基的说法,“文学就是人学”,但实际上文学并不等于“人学”,因为人学的范围比文学的范围大,但就文学应该挖掘人性的真善美来说,我认为这句话是最具权威性的经典之语(顺便说一句:当前的文学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什么是使命?使命就是我们所肩负的重任。 通俗地讲,文学的使命就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所感到的那份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肃的历史使命感。

     总之,文学的使命应该是反映社会生活,尤其是反映广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作者都把他们的如椽之笔,深情地投向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像《窦娥冤》里的窦娥,高尔基的《底层》,鲁迅《阿Q正传》里的阿Q……

     无论是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还是在以妇女为凌辱对象的资本主义世界,底层弱者中又当以女性为典型。如《茶花女》里的玛格丽特,《复活》里的玛丝洛娃,《羊脂球》里的羊脂球……

      世界文豪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都在他们的作品里履行了一个具有良知作家的神圣使命。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就将因绝世美人海伦引起的古代遥远战争画面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丁则巧借他的三部曲(《地狱》、《炼狱》、《天堂》),记录了他从“地狱”到“人间”,最后升入“天堂”的历程,将当时社会的丑恶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王子复仇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奥赛罗》),将他所在时代的历史面貌艺术性地概括出来。歌德的《浮士德》将他所生活的德国那个历史时代揭露得入骨三分。伟大作品的奥秘就是作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某种文化需要他在作品中说什么。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知青作家的使命呢?                                                          

   二、知青作家的使命

   知青作为构成共和国起始阶段历史的整整一代人,它的存在和影响已经是一个不容漠视的社会现实,面对各式各样的诘问与反思,作为积极参与湖知网发帖和回帖的作者,我们有理由来探讨一下知青作家的使命。

   仍以外国作品为例,19世纪的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在丰富的物质文明下出现了许多伟大文学名著。一流的世界文豪用他们的心灵之笔,浸渍着他们的激情之泪,写出了今天仍然激越着我们的传世之作,如《安娜》、《死魂灵》、《红与黑》……

   这些作品把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揭露得体无完肤,以致恩格斯非常赞赏“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的卓越成就,赞扬他们在“暴露黑暗”手法上的运用技巧,说:“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在他们的作品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也算完成了使命。”。

   社会主义的文学一直说作家是属于人民的,而我个人却这样理解:即作家是属于人民的,但作家的生活却是属于他个人的。

    作家的生活属于他自己还有几层解释:一是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上来说的,既然是作家个人所经历的生活,那么这个生活当然属于他个人;二是从创作的角度上说,个人所独有的生活经验别人是无法“剽窃”的,因为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必定是作家长期在底层劳动人民中“蹲点”的心血结晶;三是从作家所独有的苦难来说的,也许这是论点的主要之点,自己亲历的苦难,别人是无法体验到的。例如我们知青作家经历的苦难就是其他作家体会不到的,也许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会成为知青作家今后成功的“秘诀”呢!

     如果要完成知青作家的历史使命,还必须在目前纪实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虚构。我在上篇随感中说:“知青作家的使命就像初春的第一轮朝阳那样庄严神圣!”许多成功的作家在他们潜心创作时就全力投入,例已故作家路遥在他的《人生》里就成功地塑造了高加林这个回乡知青形象。其后他在写三部曲《平凡的世界》时就是把私事丢开。躲到一个偏僻煤矿,当他写完第一部后人已瘦得不像样,可他还是坚持写第二部。写完第二部完全倒下了,恢复过来后是继续休息还是接着写?出于作家的使命感,他居然用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坚持将第三部写完。乃至在最后,路遥完全是噙着幸福的泪水接近冲刺目标的。在1988年5月底完成全部创作。他最终还是因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中身体过于“透支”,在作品问世获奖后去世了。再看我们的广生哥,他连写四本知青作品,竟写“瞎”一只眼。

   如果说,路遥的作家使命感使我们肃然起敬;那么广生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气概也使我们动容。他们对待创作的态度和勤奋笔耕的行为不正是我们知青作家所要学习的吗?正因为出现了如此这么多崇高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文学的伊甸园才挂满芬芳的艺术花果,艺术家耕耘出的每片田野都将成为我们的共同遗产。












--  作者:临湘渔夫
--  发布时间:2009/10/25 15:12:49

--  

作家的生活属于他自己还有几层解释:一是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上来说的,既然是作家个人所经历的生活,那么这个生活当然属于他个人;二是从创作的角度上说,个人所独有的生活经验别人是无法“剽窃”的,因为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必定是作家长期在底层劳动人民中“蹲点”的心血结晶;三是从作家所独有的苦难来说的,也许这是论点的主要之点,自己亲历的苦难,别人是无法体验到的。例如我们知青作家经历的苦难就是其他作家体会不到的,也许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会成为知青作家今后成功的“秘诀”呢!
  

   我很同意你的观点,也相信有人会为知青文学做出杰出的贡献.但我也同时在想,是不是知青们,也就是现在的中年人,曾经有过知青经历的过来人,在写回忆录的时候,能为将来的社会,也为子孙们提出些更好的建议.例如文化传统的流失,自然环境的无底线的索取.这些我们这一代已经认识到但无力解决的问题.当然,回忆过去本身,就是一种防范未然的提示,但必竟不够直接.

   也许我是多想,但不防想想,也许思路更加开阔.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10/25 15:25:36

--  

    ……

   “我很同意你的观点,也相信有人会为知青文学做出杰出的贡献.但我也同时在想,是不是知青们,也就是现在的中年人,曾经有过知青经历的过来人,在写回忆录的时候,能为将来的社会,也为子孙们提出些更好的建议.例如文化传统的流失,自然环境的无底线的索取.这些我们这一代已经认识到但无力解决的问题.当然,回忆过去本身,就是一种防范未然的提示,但毕竟不够直接。

   也许我是多想,但不妨想想,也许思路更加开阔。” ——渔夫兄弟:你说的很正确!这些使我们忧心忡忡的现实问题是应该通过形象化的文字诉诸于世,告诫于后人。克雷洛夫就说:“有时候转弯抹角的真理,反而易被人们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