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 漩涡 秋收 (1)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53173)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0/24 16:13:49

--  [原创] 漩涡 秋收 (1)

                                                                     秋收

金秋十月时节,到处一片金黄,稻穗勾头、谷粒饱满,真是难得有一回咯样的景象,丰收在望。

社员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会有饱饭呷哒”, “会有饱饭呷哒”,可见他们的奢望是何等的“低廉”……。

而留下来的知青心里却仍宠罩着一片乌云,招工冒去得成,家庭出身的“底”却亮得明明白白,冷言冷语、讥潮热讽、“舌子下面打人”的事经常是如铅贯耳……。

招工后的痛楚还时不时的阵阵揪心,面对一望无垠的的稻浪,丰收在即,我们冒得社员们的那种喜悦,只有十分沉甸甸的心情。

该走的都走撖哒,冒走的也就冒得办法,只得留在这里,咯是命运的安排“命里有来终须有 命里无来莫强求”,咯就是命。

冒走就只能横下一条心,继续呆在咯里好好干,好好“图”表现,看下次祖坟是不是会开“磔”,给我们带来好运招上去。

正是咯种心情和思想作动力,驱使我们“忍辱负重”的加入到了秋收大战之中。

扮晚稻,季节性要求冒得“双抢”那么紧迫,时间尺度稍许要宽松得多,只要禾不倒伏、不影响扮,只要做到颗粒归仑就大吉。

扮晚稻还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扮干田。

它是在开扮之前、禾灌浆后冒好久就把田里的水放尽、放干,所以就不会象“双抢”中的扮禾一样,搞得水一身来泥一身的一个。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它不会搞得扮禾人泥一身来水一身,但由于禾是干的,所以,打谷时扬起的谷灰、禾毛子就特别的多,风一吹搞得身上痒死人、其耐难忍……。

每每散撖工后,头发都变成了黄色、吐出来的痰都带黄色、鼻子眼里都沾满了谷灰、禾毛子,擤出来的“鼻瘩龙”都粘粘糊糊呈黄色……。

扮不得好久人就会喉干、舌枯,奇痒难忍,加上天气和干活的共同作用,人又出点汗,那就更加的具体……。

第一天,我们试哒咯个味后,“吃一堑 长一智”立即商议、寻找对策,改变了头天的装簇,穿着长衣长裤、带着口罩和草帽,天气炎热,加上全副“武装”踩起打稻机来气吭气吭的出气不赢,踩得身清流夹背,但比起那一身奇痒还是“舒服”和“合祘”一些。

我们几条汉子无论是体力还是扮禾的技能上,“双抢”中早已充分显露哒。所以分组时,社员们都抢着要我们加盟,,可现在我们也买起乖来哒,即然如此,

我们选组要看咯个组的实力如何?人缘怎样?与他们合作是否合祘?……。 通过我们左挑右选的筛选,我们终于看中哒记工员老曹那组,他那组各方面干活的人都也还“齐轧”,待人算计冒得那样“尖篡”,冒得么子讨嫌的人……。

说来也怪,我们只要一踩起打稻机,什么忧郁、烦恼似乎都站不住脚,消失得无影无踪一般。我们都清楚,咯踩打稻机讲究的就是要全神贯注、昧心昧意,不能走神、不能分心,打不得一点叉,否则就会出“稀稀”……。

也许也是我们把怨恨都精练到两只脚上去哒,发泄在打稻机上,也许又是……。

我们咯组人数也不少,大大小小共有十五个人,三个学生伢子、三个堂客们、三个劳力和刘志伟、陈贤先、王和平、赵国忠、汪启兴、汪启旺我们六个知青。刹禾要七个人、送谷要三个人、一个人“曷”草、出谷,四个人专门扮禾。刘志伟、陈贤先、王和平、汪启兴四个人被安排专门扮禾、拖扮桶,老曹他们三个劳力专门负责送谷, 三个堂客们、三个学生伢子外加汪启旺刹禾, 赵国忠“曷”草、出谷。

尽管扮禾劳动强度相对要大些,靠的是硬功夫、死力气。但对我们来说,比起总弯哒咯个腰刹禾,腰酸背痛还是要好得多。

另外三个劳力不论是力气、耐力都冒得我们强,所以他们也不愿意整天踩打稻机。我们就采取“扬长避短”“各取所需”的原则,所以,基本上都得心应手,工分也划得来……。

散工后,由于招工的“余震”还冒在我们的心底彻底消除,也不可能彻底根除,毕竟咯是明摆着的事实,想忘却和改变也是做不到的。有哒咯种心态,加上扮禾也还是蛮苦蛮累的,心情自然而然更加的烦燥,回来还要自己搞饭,虽说各人累的程度不一,大家都不想动手搞饭。不呷饭又不行、也做不到,这样潜在的障碍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具体,心不能一致、行动不能同一,各自的心里就打起了“小九归”、萌发了“散伙”的念想和苗头……。

尽管各自的想法都在心底埋藏很深,也冒得哪个敢为人先的捅破咯层薄薄的纸,但客观发展的规律,老话讲“树大分桠 人大分家” 是一个屋里的里又何是囉?最终还是免不了要分开噻,何况我们还不是一个屋里的。分开终归是要分开,但总得有个好的契机。扮完晚稻分草的时候,陈贤先首先提出来各自挑自己工分所分得草,王和平、赵国忠两人马上响应,刘志伟、汪启兴、汪启旺也冒提出异议……。咯样我们六个人就分成了五摊子过,分家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分撖哒。

头一年,我们知青是有国家粮的,所以相互之间的磕磕碰碰、矛盾没有累积、膨胀、暴发。第二年,就得靠自己的工分所得生活(第一年出的工着垫),而各人所出的工又不一样,要共同长期不分开、一块过也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亲兄弟 明祘帐”,即然如此,迟分不如早分……。

在即将进行年终分红前,分草前夕,各自的心里都在思索着咯个问题,但迟迟冒得哪个提出来,咯到哒分草的时候,还不挑明,那就晚撖哒,因为咯就是年终分红的前奏。分草就为我们“散伙”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天晚上,我们六个人坐哒下来,把事情彻底挑明,心平气和的把我们共同的“财产”包括房屋、菜土、钯头等该分的东西都进行了“瓜分”。原来的大锅分得汪启兴、汪启旺两兄弟,在冒用完的安置费中再重新添置四套小铁锅和“汆铛”,至于木桶和脚盆也不好具体分,放得堂屋里公用堂屋里,其他的农用工具就各自拿各自的,招工走了人的工具也冒分得那么过细,就作为公用用……。




--  作者:良良哥
--  发布时间:2009/10/24 21:24:37

--  
现实中的:为了遥远的漫漫长路,出路在何方?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10/24 22:08:32

--  

事实证明哪怕是小乌托邦都是行不通的。


--  作者:试味尝味
--  发布时间:2009/10/24 23:26:47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抄来一首诗画配上。


--  作者:去西奇
--  发布时间:2009/10/25 10:20:57

--  
    铺口是在1970年才开始种双季稻的,因气候不适宜,晚稻每亩只收一两百斤,所以,我们秋收时不太累。现在,靖县早恢复种单季稻了,如今,秋冬时只种点油菜就没农活干了,比往年轻松多了。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0/25 11:06:29

--  
以下是引用良良哥在2009-10-24 21:24:37的发言:
        现实中的:为了遥远的漫漫长路,出路在何方?

        一点都冒错。令人寻思、令人向往……谢谢!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0/25 11:10:12

--  
以下是引用雨后斜阳在2009-10-24 22:08:32的发言:

事实证明哪怕是小乌托邦都是行不通的。

          谢谢!谢谢!谢谢!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0/25 11:12:14

--  
以下是引用试味尝味在2009-10-24 23:26:47的发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抄来一首诗画配上。

      谢谢试味尝味所配诗画!谢谢!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0/25 11:15:24

--  
以下是引用去西奇在2009-10-25 10:20:57的发言:
    铺口是在1970年才开始种双季稻的,因气候不适宜,晚稻每亩只收一两百斤,所以,我们秋收时不太累。现在,靖县早恢复种单季稻了,如今,秋冬时只种点油菜就没农活干了,比往年轻松多了。

现在不光你们靖县的农民好过哒,就连沅江的农民也冒得我们过去的那种辛苦活干哒;幸福呢……谢谢!


--  作者:紫萝兰
--  发布时间:2009/10/28 21:20:05

--  

     我拜读了“秋收”一文,收获真不少。同时把我带入了那个年代......


--  作者:石马
--  发布时间:2009/10/28 22:23:30

--  
虽说各人累的程度不一,大家都不想动手搞饭。不呷饭又不行、也做不到,这样潜在的障碍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具体,心不能一致、行动不能同一,各自的心里就打起了“小九归”、萌发了“散伙”的念想和苗头……。

事实证明哪怕是小乌托邦都是行不通的。

也不尽是这样的,甘棠的分伙就很少,基本上是集体开伙。但是大多数插队落户的到时都分了伙,铺口的烟哥、烟弟两亲兄弟都分了伙。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1/11 9:10:13

--  
以下是引用紫萝兰在2009-10-28 21:20:05的发言:

     我拜读了“秋收”一文,收获真不少。同时把我带入了那个年代......


   能起到咯种作用,就万幸啦……谢谢!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1/11 9:14:36

--  
以下是引用石马在2009-10-28 22:23:30的发言:
虽说各人累的程度不一,大家都不想动手搞饭。不呷饭又不行、也做不到,这样潜在的障碍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具体,心不能一致、行动不能同一,各自的心里就打起了“小九归”、萌发了“散伙”的念想和苗头……。

事实证明哪怕是小乌托邦都是行不通的。

也不尽是这样的,甘棠的分伙就很少,基本上是集体开伙。但是大多数插队落户的到时都分了伙,铺口的烟哥、烟弟两亲兄弟都分了伙。

石马兄所言极是。霸蛮搞得一起凑合也是搞不长久的,咯是必然的……谢谢!


--  作者:大肚子
--  发布时间:2009/11/12 8:44:18

--  

秋收,农夫们包括知青的喜悦。分灶,则势在必然。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1/12 21:03:02

--  
以下是引用大肚子在2009-11-12 8:44:18的发言:

秋收,农夫们包括知青的喜悦。分灶,则势在必然。

          谢谢!谢谢!谢谢!


--  作者:大队部
--  发布时间:2009/11/13 14:36:56

--  
这样的故事,在很多知青小组都上演过。我队三个男子汉,出工辛劳之余,也曾为做饭和分配闹过矛盾,好在大家都是“有知识”的青年,说几句,也就过去了,始终没有分伙。在我们大队,多数都是这样,分伙的只是极个别队。可见这事也不能一概而论。
--  作者:椰风海韵
--  发布时间:2009/11/13 18:32:16

--  
   文章有意思!我是插队落户的,没有这些分伙的经历,有点遗憾呢。
--  作者:晚归
--  发布时间:2009/11/13 20:34:00

--  

我招工走时,知青组把养的狗杀了,说“打狗散场”,但事实上,老魏兄妹俩加羊毛仞支撑到最后。羊毛招工去打隧道了,松树脚还是他歇气的娘家。难得人生这份情谊。时至今日,去西奇的作品中常有他们在一起的身影。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1/13 20:54:49

--  
以下是引用大队部在2009-11-13 14:36:56的发言:
这样的故事,在很多知青小组都上演过。我队三个男子汉,出工辛劳之余,也曾为做饭和分配闹过矛盾,好在大家都是“有知识”的青年,说几句,也就过去了,始终没有分伙。在我们大队,多数都是这样,分伙的只是极个别队。可见这事也不能一概而论。

那你们大队的知青关系搞得蛮好来,一直都冒分家,那就真是知青团结的楷模来……佩服。谢谢你!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1/13 21:00:00

--  
以下是引用椰风海韵在2009-11-13 18:32:16的发言:
   文章有意思!我是插队落户的,没有这些分伙的经历,有点遗憾呢。

插队落户的那种味,就很难体会得到大队伍下去的那种味,你就慢慢从各种文章和故事中去嚼味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