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也谈知青文学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52232) |
-- 作者:大队部 -- 发布时间:2009/10/13 16:04:22 -- [原创]也谈知青文学 也谈知青文学 因为我供职的公司是一周上六天班,11号星期天被用来补国庆长假,故脱不开身,错过了参加知青笔会这一大盛事,辜负了永明马灯兄的一番好意,着实是遗憾不已。这两天看江永版的帖子,方知笔会盛况空前,特别是对知青文学诸多期待,这一点尤其令人振奋。我相信,挣扎奋斗了大半生的知青,现在差不多都到了退休的年龄,有充足的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必将不断涌现,从而掀起一个知青文学的高潮。在此,我想提出几点看法,供有志于文学的知青朋友们参考。 首先是知青文学的定位。知青文学肯定是以知青为题材,知青的遭遇、知青与农民、返城与留守、恋爱与婚姻等等,这些都是构成知青文学的基本内容,以往的很多作品也多以呈现这些内容为主。也就是说,知青文学曾经的作用是向世人呈现知青这一特有的历史现象,而且主要是走悲情的路子,把惨痛的经历揭示出来,告诉大家,看吧,这就是知青运动。应该承认,这样的描述有他的历史价值,但也局限了其自身的发展,使知青文学逐渐边缘化、模式化,成为知青群体自怜自恋的小众文学。现在很多影视作品拿着知青作题材,只是借以敷演故事,多为滥情之作,其实是对知青题材的糟蹋,根本不值得我们去追捧。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视野得以开阔,思想更有深度,趣味不断提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知青文学必须走出原有的小境界,向更深更广更高处开掘。苏联卫国战争题材之所以数十年长盛不衰,佳作迭出,就在于与时俱进,持续深化,思想性、艺术性不断创新,以至于达到质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知青题材永远不会过时,关键在于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我认为只要真正做到知青的特殊性与人类的普遍性、知青的小环境与人类的大环境、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与现代的艺术表达方式这几方面的有效融合,知青文学完全可以提升到世界文学的至高境界。 其次是形式,也就是艺术表达方式必须要突破传统的窠臼。艺术的内核没有高低,但形式却有文野之分、精致与粗糙之分。在艺术创作中,最教人煞费苦心的往往是形式,形式决定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纯文学之所以纯,形式的讲究和创新是其重要的依据。一个很好的题材,用快板书的形式和用长诗的形式来表达是有根本区别的,孰易孰难不言而喻。我不是反对俗文学,我甚至很喜欢读金庸、司各特、大仲马的小说(我是把他们都归为一类的),但我更欣赏十九世纪以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群的真正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有人把曹雪芹也列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包括海明威、索尔贝娄、萨特等现当代作家。我希望知青文学能登大雅之堂。实际上过去就有很多知青作家如阿城、张承志、梁晓声、韩少功等在孜孜以求地追寻着严肃文学的创作形式并留下了近乎成功的轨迹。伟大的作家既是当代的思想家,也是形式的创新者。当然有很多知青喜欢或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手法来写他的故事,这也是应该鼓励并承认其价值的,然而要使知青文学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必须跟上形势,研究和掌握现代文学的表达方式。国外有汉学家批评中国文学是垃圾,一方面是指内容,一方面是指形式。表达方式的陈旧落伍,是中国作家长期被排斥于诺奖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主要原因是政治上的。 第三是语言。有些急躁的年轻人连基本的语法都没搞清楚就雄心勃勃地写起了长篇小说。语法和错别字往往成了人们写作的硬伤。我相信知青群体在这方面并无大碍,但语言却的确是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一般的文字功底还不足以胜任文学创作。古人追求语言的完美,杜甫说他“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说“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人写作同样讲究,看看名人的手稿影印件,涂改之处比比皆是;叶圣陶专门作文谈“修改的艺术”。其实这些还只是次要的,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更重要的问题不是遣词造句的能力,而是语境、语言风格、方言等,尤其是方言。很多作家的苦恼在于他固有的方言对他选择语言时的干扰。选择用方言写作的可能觉得表达十分传神,但这种作用只限于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而要他使用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写作他又觉得无法表达得够味。这种语言上的对冲又不能简单地折中解决,否则就是四不像,味道怪怪的,就如影视剧里毛的方言配音一样,其实我们都知道毛根本不是这样讲话的。我觉得还是要向标准的汉语普通话靠拢。在我们接受的所有的文学教育中,绝大部分作品使用的是所谓的“官话”,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更是如此。所以,当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时,脑海里回响着的应该是普通话。作为南方人,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限于时间和篇幅,只能泛泛而谈,藉以引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希望与有志于知青文学的朋友,交流切磋,共襄盛举。
|
-- 作者:绿洲 -- 发布时间:2009/10/13 17:54:54 -- 我的看法略有不同,以下仅谈不同点。 诺贝尔文学奖始作俑时是在拉丁语系,东方有东方的语言和文学思维特点,我们可以与其争,但是不必太当回事。况且,文学创作是历史的记叙和心灵的表达,主要还不是为了获奖。 如果,文学作品太讲究语言的雕饰,那充其量只是个文学匠人,不要忘记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方言对文学的贡献不能小觑,比如施耐淹、老舍等等。方言创作的文学在历史上极大地扩展了文学语言的丰度,是人们思想表述深度与广度的助推力。各人自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方便的语言方式可以有助思想情感表达的顺畅,何乐而不为? 知青文学是历史的现象,不管的低吟哀唱还是高歌猛吼,自有其历史的流向,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
-- 作者:大队部 -- 发布时间:2009/10/13 19:18:06 -- 谢谢绿洲的跟帖,欢迎大家继续发表己见,只谈文学,莫港别的。 |
-- 作者:古潭静子 -- 发布时间:2009/10/13 20:15:35 -- 知青文学应是用知青群体的情怀,描绘出属于知青情感的多彩天地。如同一道方程。这道方程有着无限的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也如同一块魔方,这块魔方有着万千种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图案。 就文学而论如同人们飞翔的思绪,不论飞得低,还是飞得高,在广阔的蓝天中飞到你的极致,这便是最好! 我更向往蒙娜丽莎向人们发出永恒的微笑,惠特曼的诗篇永远召唤美,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总在为青春伴奏!它们都不选择对象,只要你去欣赏,它都会向你绽放美。 |
-- 作者:巷子滩林 -- 发布时间:2009/10/13 20:44:59 -- 我和绿洲有同感,但也赞成大队部的想法,将知青文学向更高境界提升。最近我买了一本“绝唱老三届”肖复兴著,里面就谈到知青文学要摆脱俗套,其中说到;代际的更迭,时间的流逝都异常迅速,鱼鸟各飞沉,青山无古今,知青早已成为一个历史的代名词,需要有心人善良的去抚摸,才能感受到它的温度。......成为对比如今新一代实用主义青年而存在的傻子的代名词,一个带有讽刺贬斥意味的昵称..... 这是所有知青不愿面对的,是啵? |
-- 作者:三宝 -- 发布时间:2009/10/13 21:19:00 -- 我和绿洲有同感,但也赞成大队部的想法,将知青文学向更高境界提升。最近我买了一本“绝唱老三届”肖复兴著,里面就谈到知青文学要摆脱俗套,其中说到;代际的更迭,时间的流逝都异常迅速,鱼鸟各飞沉,青山无古今,知青早已成为一个历史的代名词,需要有心人善良的去抚摸,才能感受到它的温度。......成为对比如今新一代实用主义青年而存在的傻子的代名词,一个带有讽刺贬斥意味的昵称.. 赞同,顶!知青是历史的一曲悲歌,势必将成为过去,如同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童年!这一页百年后将无人再提起,但也不必太忧伤,历史仍在滚滚向前。 |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9/10/13 21:34:25 -- 我以为,能够传世的作品,无非是写了人性,挖掘了人性。 知青上山下乡,只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把一个个知青写出来,既要写出他们的共性,更要写出他们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如果仅仅是铺陈苦难,就会如大队部兄所言,知青文学只是知青的“自怜自恋”。 既然要写人性,就不可避讳人性的恶。我们是灾难的承受者,有时,我们也是灾难的制造者。因为我们都是喝狼奶长大的。我们的良心,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信念,都值得拷问,被别人,被自己。 喜欢这样的讨论。谢谢大队部兄开了个头。 |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9/10/13 21:46:56 -- “这一页百年后将无人再提起”——假如真是这样,那仍然是一场悲剧。 上下五千年,翻来覆去的改朝换代,作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性,真的没有什么进步和提升。 为什么呢,说来还是那句老话,我们是一个没有记忆的民族。我们不善于反思,不喜欢刨根问底,最不认真。 如果没有全面地说出真相,没有彻底地清算,那么,苦难必然会一遍又一遍地降临在我们民族的头上。 |
-- 作者:绿洲 -- 发布时间:2009/10/13 22:13:14 -- “这一页百年后将无人再提起”——假如真是这样,那仍然是一场悲剧。 上下五千年,翻来覆去的改朝换代,作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性,真的没有什么进步和提升。 为什么呢,说来还是那句老话,我们是一个没有记忆的民族。我们不善于反思,不喜欢刨根问底,最不认真。 如果没有全面地说出真相,没有彻底地清算,那么,苦难必然会一遍又一遍地降临在我们民族的头上。 这一切只是我们知青太在意,历史上的灾难群实在太多了,我们不要太自恋。这一段会留下一些文字,时代一远去,说道的就很少了。 我现在更多的是自责自己,当初为什么会那样狂热,那样极左得可笑、可恶、可悲。将来的青年怎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再被政客们的欺骗、利用和愚弄,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10/14 0:24:56 -- 我认为,知青文学的表现手法可随意一些,体裁多样化一些,不一定太严肃、太正统,当然能冒出一两部经典也很不错。趁着还冒痴呆,给自己一个使命感,从各个角度真实地、鲜活地记录下这段历史才是最重要的。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10/14 1:20:48 -- 知青题材永远不会过时…知青文学完全可以提升到世界文学的至高境界——我赞同。 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更重要的问题不是遣词造句的能力,而是语境、语言风格、方言等,尤其是方言……——楼主对文学创作有见解,值得学习。 |
-- 作者:大肚子 -- 发布时间:2009/10/14 8:26:51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好! |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9/10/14 10:13:11 -- 写苦难,不错。 要写出我们对苦难的抗争、奋斗。 也要写出我们在苦难面前的退缩、逃避、苟且、走邪路。 |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0/14 14:41:34 -- 我以为:我们把过去知青的经历用各自的理念、观点来阐述其知青亲身生活、包括所见所闻, 纯粹是为哒不忘记过去哒的事和人;不必那么高的要求上纲到什么知青文学(我是从未想过,将来也不会想,因为水平有限),上知青网纯粹是为哒了解和学习其他人、其他地区知青的种种经历而已,宛如听故事一般……反映历史、学习历史、牢记历史、记述历史…… |
-- 作者:金麦彭姐 -- 发布时间:2009/10/14 15:23:31 -- 以下是引用古潭静子在2009-10-13 20:15:35的发言: 知青文学应是用知青群体的情怀,描绘出属于知青情感的多彩天地。如同一道方程。这道方程有着无限的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也如同一块魔方,这块魔方有着万千种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图案。 就文学而论如同人们飞翔的思绪,不论飞得低,还是飞得高,在广阔的蓝天中飞到你的极致,这便是最好! 我更向往蒙娜丽莎向人们发出永恒的微笑,惠特曼的诗篇永远召唤美,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总在为青春伴奏!它们都不选择对象,只要你去欣赏,它都会向你绽放美。 静子说得太好了!可具有大多数知青的愿望和心情的代表!绝大多数的知青由于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始终把自己摆放在看客的位置上,我就属于这一类人。 |
-- 作者:小午子 -- 发布时间:2009/10/14 16:33:19 -- 只要能艺术地、真实地、客观地记录生活和对生活的的反思,就会有人看,一百年两百年人们也会看,不然的话,书店所谓文学名著应全部下架,因为它们几乎全是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以前的人写的。文学即人学,生动无比的人经历的苦难和幸福的忠实记录会永久留传。当然这不是每个知青作家能够做到的,诚心希望有大家早日出现! |
-- 作者:椰风海韵 -- 发布时间:2009/10/14 23:03:57 -- 窃以为,知青文学有他的局限性,既要反映当时这一群体的真实生存和心理状态,又要与现在的市场联系起来,的确是一大难题。据了解在大学里大一和大四的学生之间,就有代沟的形势下,怎么突破、怎么升华,以至于为这一群体存在过留下一些痕迹,主要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大家群策群力吧,大队部兄这个议题很好! |
-- 作者:试味尝味 -- 发布时间:2009/10/14 23:43:17 -- 大队部兄文章写得傲,顶一个。我以最原始最肤浅的方式分析,看作品读文章,跟洽菜一样,味道要好,菜味的变换要跟得上口味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或者玩得更傲的是,一道同样的菜紧洽紧有味 搞熟一道菜容易,那只能自己家里将就,登不得大雅之堂。很多知青写的文章头一次看还可以,看多了就觉得雷同,没意思。你吃过再多的苦受过再多的累,你写得再真实,别人也不见得喜欢看。顶多在咱乐园里发表让这些有共鸣知青朋友看看而已。 好洽不好洽的菜都一顿吹捧,那会害死人客。 |
-- 作者:晓泛 -- 发布时间:2009/10/15 19:30:54 -- 以下是引用隐士安在2009-10-14 14:41:34的发言: 我以为:我们把过去知青的经历用各自的理念、观点来阐述其知青亲身生活、包括所见所闻, 纯粹是为哒不忘记过去哒的事和人;不必那么高的要求上纲到什么知青文学(我是从未想过,将来也不会想,因为水平有限),上知青网纯粹是为哒了解和学习其他人、其他地区知青的种种经历而已,宛如听故事一般……反映历史、学习历史、牢记历史、记述历史…… 确实如此。 |
-- 作者:大队部 -- 发布时间:2009/10/16 9:02:09 -- 谢谢各位朋友就知青文学这个话题发表看法。我觉得,首先这个话题他不是一个伪命题,知青文学确实早已存在,而且还将继续存在。因此,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对知青文学表示关注乃至于积极参与,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当然关心自己是怎样被描述被典型的。而且作为当事人,我们有先天条件能够更加真实地、准确地进行自我描述。 读过书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文学的,知青群体更是这样。我们在湖知网或全国各地的知青网发帖子,讲述自己的经历,抒发沧桑的感慨,在一定意义上这就已经是文学创作了。这成千上万的帖子,已经成为孕育知青文学经典的巨大子宫,而我们每个发帖子的知青都是催产士。我坚信,不久的将来,知青文学将再度繁荣,经典作品将脱颖而出。 我不信三千万知青就出不了文学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