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给楚人看几张照片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49860)

--  作者:朱纪飞
--  发布时间:2009/9/17 11:21:59

--  给楚人看几张照片

     我们单位国庆六十周年举行文艺演出,租用了国家图书馆报告厅做会场。我这次没参加演出(嫌我老了,跳不动)。做一些组织工作。

     国图一直在施工,门面用档板遮住好几年。今年恰逢国图建馆一百周年,总算是打开了。照了几张照片,让做图书馆工作的楚人看看。因为一整天都忙于演出活动,没时间细看内部,请楚人君原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是国家图书馆大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比湖南图书馆的门标差远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个题词是谁写的不清楚,在门厅正中,看字体像是詹福瑞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是馆长的题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国图正在庆祝建馆一百周年(是不是比湖南图书馆建的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国图音乐厅,我们的演出在这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搞了一个“图书精品展”,可惜今天没时间参观,想必挺吸引人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门前的旗帜没认出是什么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地铁已经通到国图门口,楚人下次来可以从车站直接到,北京市哪里通了地铁,就意味着交通四通八达,非常方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我们的演出就在音乐厅内,我主要张罗后台的工作,节目基本没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没忘记给自己照张像






--  作者:良良哥
--  发布时间:2009/9/17 11:49:00

--  

谢谢朱兄的报道,楚人兄还没来,我反而却先睹为快了。


--  作者:寨牙老团
--  发布时间:2009/9/17 12:36:09

--  

    

   对不住楚人了,我也要先睹为快。


--  作者:试味尝味
--  发布时间:2009/9/17 13:02:51

--  

楚人工作忙,肯定抢位子不到。

不是嫌朱兄老,而是演出节目没安排踢踏舞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9/9/17 13:52:48

--  

朱纪飞偏心,只给楚人看,不管你,我们都抢先看了。

照片象素再大一点就更清楚了。宽最好是700


--  作者:信马游缰
--  发布时间:2009/9/17 14:03:43

--  

我在这里查过资料,借过书,借书条子递进去,再等传送带把书传出来,借本书要个把小时。

我母亲也是省图书馆的老人,五十年代参加过北大与北图联合主办的学习班。谢谢朱老兄的图片!


--  作者:晓泛
--  发布时间:2009/9/17 14:05:58

--  

到的是国家图书馆,气派就是不一样。

和楚人相比,我也是先睹为快了。哈哈哈。


--  作者:刘晓阳
--  发布时间:2009/9/17 14:31:20

--  

图书馆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属于公民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发展是一个大的服务体系,尤其是在地方,县乡一级对这种公共服务需求更加迫切,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很难推进。

图书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设施,是各级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实现途径。

神遇奇文而抃舞,心逢妙理而朗畅。当其时也,不知今夕是何夕,此身在何乡耶。塑人魂,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启民智,若熹光初照,群类熙康。


--  作者:刘晓阳
--  发布时间:2009/9/17 14:33:04

--  

《百年国图赋》 詹福瑞

河出昆仑,九曲望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鸟迹代绳,传文字始炳;三坟五典,实渺邈难详。殷之先人,有册有典,甲骨出矣;周之文武,礼兴乐作,人文彰焉。汉置石渠,集六艺之珍;唐设弘文,收四部之藏。然皆御苑金匮,秘府玉牒,禁不示人,世所罕习焉。暨乎清末,立宪维新,乃建京师图书之馆,广士子知识学术之门;民国多艰,星分畛域,仍筑文津新址之基,开民众科学民主之窗。斗转星移,巨变沧桑;国势日盛,文运益昌。国图事业,烨烨煌煌。临白石耸朱甍而凤翥,倚紫竹起云构而鸾翔。揽四海栋梁之才,俊彦云蒸;聚八维思想之火,智慧霞光。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章。凡中文而必录,择西籍而振芳。乃有永乐残典,赵城金藏,文津四库,劫余敦煌,名人手泽,摇篮洋装。成文章之林府,汇信息之琳琅。于是部分经史,遵向歆而编次;篇类丙丁,俾中外而同纲。稽古揆今,考孔老之正义;存真辨伪,校鲁鱼之相仿。服务政府,为立法决策咨询;惠及学林,整文献资源共享。最是服务大众,不分贵贱,无论少长;不分地域,无论城乡;不分国别,无论域疆。南来北往,如云飞云散,熙熙攘攘。日升月降,似潮落潮涨,浩浩荡荡。其日之接待读者,何以万计。乃有开架借阅,集青衿之侣;沙龙杏坛,延鸿儒之讲。数字资源,借网络而群发;虚拟参考,凭卫星而越洋。或春花灿然,或夏雨临窗,或秋风乍起,或冬雪飞扬,伫中区以玄览,临书山而徜徉。神遇奇文而抃舞,心逢妙理而朗畅。当其时也,不知今夕是何夕,此身在何乡耶。塑人魂,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启民智,若熹光初照,群类熙康。以是知民之有国图,乃民之幸也;国之有国图,乃国之祥也。国图之血脉,固与民与国共流淌也。乘国势,倚民生,方得文运与天地同其久长也。


--  作者:朱纪飞
--  发布时间:2009/9/17 15:07:20

--  

   国家图书馆原来在文津街(北海西边),85年迁址。现在坐落在白石桥路,紫竹院旁,离我们单位只有两站地,凡有朋友来此查阅资料,我愿带路前往。还可顺便来寒舍小叙。

  回试味尝味:我实在是老了,我们送演的节目叫:欢腾锣鼓,要敲直径两米的大鼓,要小伙子“起六蹿”,要“撕一字”。俺这把老骨头还要就哒抱孙子用。

   回呵呵姐:给大家看,给大家看。楚人是这个专业,可能感兴趣些。

   谢谢晓阳兄介绍的《百年国图赋》


--  作者:椰风海韵
--  发布时间:2009/9/17 16:49:08

--  

   唉!该看的不来看,凑热闹的倒是来了不少。我沾楚人的光见识了国家图书馆的外观和位置,赶明儿有机会也去借本书看看,还想看纪飞兄含饴弄孙!哈哈,开个玩笑,准备挨丁公!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9/9/17 16:54:59

--  

看了朱兄的帖子,非常兴奋。朱兄登上了国家图书馆“舞台”,可喜可贺!

各位朋友的回帖,我也要感谢各位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注。

靖县乐园的网友,好像有好几位从事图书馆这门职业,我在乐园很少谈论自己年从事的职业。今天朱兄拍了一组国家图书馆的照片,我看了后,有点沉不住气了,也想与大家聊一聊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成立于1909年,湖南图书馆成立的时间是1904年。对外我们是这样表述:“湖南图书馆是中国第一家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凡事一讲“第一”,就会引来“商榷”,不过对于湖南图书馆成立时间及在全国的地位的表述是比较准确。湖南争到的这个“第一”,与当时湖南知识界思想比较激进有关。在这就不多讲了,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找《湖南图书馆百年志略》,上面写得很明白。

国家图书馆1909年成立时是馆名是“京师图书馆”,辛亥后改为“北平图书馆”。1949年后称为“北京图书馆”,履行国家图书馆职能。80年代,D爹爹为该馆题写馆名——北京图书馆,几个斗大的字刻在石头上,立于北京图书馆门前。90年代,J总为之题写馆名,馆名改为“中国国家图书馆”,七个大字刻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上,横卧在图书馆正门。我就没搞清楚,D爹爹题的那个字排到哪儿了呢?

国家图书馆去年完成了第二期工程,面积扩大了一倍,朱兄单位搞活动可能是在“二期工程”的建筑中。国家图书馆门前的那条大马路原名是白石桥路,早几年改名为“中关村南大街”,文化味索然。

詹福瑞是现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河北人。开会时见过他。

刘晓阳兄的回帖中提及了中国基层图书馆,有关这个问题,我原来是比较关注的,近几年来,由于工作岗位的变换,我也不太理会这事了。我曾经就湖南省基层图书馆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前后进行了近十年,也就是这十年,我几乎到了湖南省所有的市县。每次调查,领导要求写成“调查报告”。2005年我参加了衡阳地区图书馆调查,照例回家后我写了“调查报告”公开发表。北大李国新教授一同参加了这次衡阳调查,当年他在乌鲁木齐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一个分会场上做了一个专题发言,大量引用衡阳调查的数据,闻所未闻的基层图书馆“人吃书,书吃人”现象,一时间舆论哗然。《潇湘晨报》记者来采访我,我一时没有管住自己的嘴吧,讲多了。几天后,潇湘晨报刊登出《基层图书馆:生存还是消亡》,把我的原话加上引号登出来。又过了一段时间,人民日报登出《图书馆何以成“空壳”》的文章,再次引用我的原话。母亲听别人说,人民日报有我的名字,她找来原报看了又看,高兴得很。她老人家哪里能理解,讲真话是要承担压力还可能要付出代价的。

现在我好了,我不再从事原来的岗位工作了,很少有机会在省内出差了,关着门在家“坐班”。真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攻故纸堆。

各位网友,你有时间到你所住的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吗?拍些各地公共图书馆照片发上来,让大家看一看。

《基层图书馆:生存还是消亡》 潇湘晨报

http://news.sina.com.cn/o/2006-04-04/08178606428s.shtml

《图书馆何以成“空壳”》人民日报

http://news.sohu.com/20060607/n243597510.shtml


--  作者:朱纪飞
--  发布时间:2009/9/17 17:11:27

--  
   我们门前这条路原来叫“白石桥路”路因桥得名。后来不起眼的“中关村”成了热门,就出现了“中关村大街”“中关村北大街”“中关村东大街”“中关村西街”等等,有“恰拌片”之嫌。但地名的命名是要经过批准、很正式的,所以我们所有的信封、信纸、楼号、标牌全改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院”。


--  作者:朱纪飞
--  发布时间:2009/9/17 17:39:06

--  

原来那几个字又是他题的,真难看,我知道就改个地方了。

专家就是不一样:头头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