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关汉卿是怎样个“铜豌豆”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47422)

--  作者:骨架
--  发布时间:2009/8/18 9:13:14

--  [原创]关汉卿是怎样个“铜豌豆”

关汉卿生卒年月不详,约生于金代末年(1229-1241),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1300前后),大都人(今北京),号斋叟,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杂剧四大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之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将杂剧这一剧种推向了高峰,后人将其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有评论说:“关汉卿的戏曲名作,足以与莎翁媲美。” 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开展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名字命名。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有关他的故事多是杜撰和想象出来的。但他的作品流传于世,因之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一个人便可从他的作品中探寻。

众人皆知,关汉卿曾自称是“铜豌豆”,是“普天下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这话出自他的赠女演员珠帘秀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其隔尾曲道:“子弟每是个茅草岗、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踏踏得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蜡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其尾曲道:“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棉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鬼神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期间才不向烟花路上儿走。”

这段文字多年被选入高中教材,作为知识卡片,附在课文《窦娥冤》之后。那“铜豌豆”一词是宋元时期青楼妓院的老鸨用来比喻老风月男人的,是烟花柳巷之中对老狎客的称呼。于是有人很不明白,这么一篇吹嘘狎妓鼓吹浪荡的作品,实在与崇高无关,为什么还会年年被选入语文教材,使学生误学呢?

关汉卿究竟是“伟大的元代戏曲战士”(田汉语),还是“彻底的风流浪子”(刘大杰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从考察当时的历史环境说起。宋末元初,蒙古族入主中原,对汉文化和汉儒极端仇视和排斥,取消科举制达七八十年之久,并将知识分子打入四等十级中的最低层,当时就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大量关汉卿这样的中原文人失去了读书考试而优则仕的晋升机会,他们满腹的文学才华高远的志向抱负被社会搁置弃用。于是上流社会不屑的勾栏瓦舍就成了他们演绎杂剧才气和寻找自身成就感的最好场所。同时,从另一方面看,宋代后期,城市有了很大的繁荣。元代使中国广阔领土实现了大统一,国内外交通非常发达,北京、杭州、泉州都是世界性商业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逐渐发展,居民迅速增加,广大市民对文娱生活要求日益迫切。在两宋大城市里终于出现了综合性的大型游乐场所——瓦舍。接着,在瓦舍内又出现了专门演某种伎艺的勾栏(剧场)。瓦舍伎艺的出现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划时代意义,在此之前,虽有零星商业性文艺班社在城市流动演出,但总的看,中唐以前的文艺演出多是由宫廷和贵族供养的艺人为他们取乐而进行的,一部分民间庙会节庆日演出,一般也由地方筹资或用公益收入开支,不是经常性的商业经营。只有瓦舍伎艺才是经常性商业经营,瓦舍艺人靠勾栏卖艺谋生,他们不再是宫廷和贵族私有,而是广大市民用出钱观赏的方式集体供养的演员。瓦舍艺人在经济上摆脱了皇室和贵族的依赖,思想上也出现了摆脱他们控制的趋势。
--  作者:骨架
--  发布时间:2009/8/18 9:14:35

--  

元代勾栏比两宋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它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基地。勾栏剧场的兴旺要求一支戏剧创作队伍提供足够数量的脚本,关汉卿等杂剧作家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他们的创作不是为了自吟肺腑,而是为向市民演出写脚本,提笔运思之际就在考虑市民观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宋元时期市民成分很驳杂,但以商人和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者为代表的市民毕竟已不同于封建阶级的社会力量,在市民社会里毕竟正在孕育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且确实有些新的因素在滋生。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杂剧正是以这样的市民社会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基础,在市民的娱乐场所瓦舍勾栏里成长起来的。

编写杂剧的叫书会才人,他们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低,多是“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艺”的下层文人。当元杂剧方兴之时,“公卿大夫”一般还不屑染指,民间艺人又缺乏承担创作的文化素养,于是地位处于二者之间的书会才人与民间艺人合作,创造了文艺史上辉煌灿烂的元杂剧时代。关汉卿就是“玉京书会燕赵才人”最杰出的代表、元杂剧最重要的奠基人。综合各种文献资料来看,关汉卿入元后没有做官,《录鬼簿》记述他与太医院某有些瓜葛,但也没在其中担任什么显官要职。臧晋叔《元曲选序》说:“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大大突破了传统士大夫的生活道路。这如前所述,是元初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起了作用。像科举制度的废止、对知识分子的轻视、传统思想统治的松弛等等,都对下层知识分子走向瓦舍书会起了促进作用。关汉卿既不同于传统的科考登第者,也不同于“传统”的避世隐居者,他“心机灵变,世法通疏,移宫换羽,搜奇索怪,而以文章为戏玩者,诚绝无而仅有者也”。这充分表现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书会才人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当他们走进城市下层时,社会的不平,人民的苦难和抗争,一幕幕呈现在眼帘,叩打他们的心扉。于是他们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形诸笔墨,各自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脉搏、人民的心声。

关汉卿确有过“不伏老”中所描写的生活吗?看来确有其事。书会才人热衷的是立足勾栏的民间戏曲,结交的是达官贵人所不齿的倡优艺妓,他们崇尚的是风流倜傥而不是风雅华贵。从宋金以来,瓦舍就是“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西方“性学大师”弗洛伊德说过,文学艺术创作是性本能冲动升华的体现。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所驱使。“力比多”(性力)欲望似一股潜流,有三条出路:一是通过正常的性行为;二是压抑而形成病态;三是转移到社会道德所容许的有价值的创造活动中去。文学艺术便是这种创造活动之一,而文学艺术家往往是性本能冲动异常强烈的人,弗氏研究并列举了众多的世界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来证明他的理论。对这种“性欲中心说”即“泛性论”至今仍有争论,说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所驱使,这的确太过绝对,也是不科学的。但依此说明关汉卿们的生活与创作,却有一定道理。看看历史吧,北宋词人柳永就是以柳陌花衢的风流浪子闻名于世,他的逸事韵闻在勾栏瓦舍传为美谈;金代《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董解元,也以“秦楼谢馆鸳鸯幄,风流梢是有声价”自夸。
--  作者:骨架
--  发布时间:2009/8/18 9:16:18

--  

元代书会才人,既侧身于勾栏瓦舍之间躬践排场,也就同时混迹于行院青楼之中结偶倡优。这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他们的生活少不了烟花风月的因素。据《录鬼簿》记载,王实甫是“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智谋。”康进之是“偕朋携友莺花市”。高秀文是“花营锦阵统干戈,谢管(馆)秦楼列舞歌。”白仁甫是“拈花摘叶风诗性,得青楼、薄幸名。”刘唐卿是“莺花队,罗绮丛,倚翠偎红。”如此等等。因此,了解了宋金元时期书会才人的生活环境,我们就不应再按照现代道德观、按照“无产阶级戏曲战士”的理想形象去描绘关汉卿。同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关汉卿在他“不伏老”套曲中对自己生活和思想性格所作的表白。

我们对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自述的生活情状,既不必有意为贤者讳,也不要把它夸大为主流和本质。关汉卿作此套曲绝不是什么“吹嘘狎妓鼓吹浪荡”,烟花风月对于当时的书会才人只是一种生活“常态”,没有谁不让他这么去生活,他这么去生活既没有阻力也不用冒险,他最多是说自己不年轻了,可这也用不着煞有介事气冲牛斗赌咒发誓地发表宣言,更用不着对珠帘秀——一个非常了解他的艺伎,一个令他同情与他相好多年的女人去说这么些话。关汉卿在中年以后作此“不伏(服)老”套曲,其曲意韵深沉,语势狂放,活脱脱蹦出个放荡不羁、不甘屈辱、我行我素的“浪子”形象。曲中有两个自述:一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踏踏得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蜡枪头,不曾落人后”;一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这显然是在隐喻。他在隐什么?他在喻什么?虽说当时书会才人不再依附于皇宫贵族,但统治者仍颁有“乱制词曲、恶言犯上”者处死刑的明令。关汉卿作品又多是揭露封建统治黑暗腐败,同情下层妇女苦难,表现她们反抗并揭示她们崇高精神境界的内容,因此他是在承受着压力,冒着风险的情况下搞创作。该曲表面说一些追欢狎妓的过头话,实际是严肃地将“编杂剧,撰词曲”作为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并表露出誓不伏(服)老的坚定决心。当然,不服老,人还是渐渐老了,因此他说自己是翎毛已青苍的老野鸡。一丝哀意很快又随情感的冲动而烟消云散,这一切不过是些“窝弓冷箭蜡枪头”,诗人并“不曾落人后”。虽说是“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接下来借对“铜豌豆”的描写,用五串形容植物之豆的衬词来修饰“铜豌豆”,赋予它坚韧不屈、与世抗争的特性,从而体现了自己为世不容的焦躁和不屈,喷射出一种与传统规范相撞击的愤怒与不满。这就是套曲的所隐所喻。关于这一点,田汉在他创作的话剧《关汉卿》中有最深切的理解。话剧以关汉卿创作和演出《窦娥冤》的前后遭遇为主要线索,集中表现了关汉卿同情热爱下层人民,以杂剧为武器,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在受到威胁和迫害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实现理想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现了朱帘秀(即珠帘秀)等演员(艺伎)“用演剧为武器,用生命来斗争”的崇高品格。

关汉卿一生不仅创作了六十多个剧本,还有大量的散曲作品。他创作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已知的二百四十余位元代剧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他的创作不仅扩大了文学艺术反映生活的领域,而且缩短了文学艺术与人民的距离,他将元杂剧推向了一个更为璀璨的巅峰。关汉卿就是这样个“铜豌豆”——一个桀骜不顺的“浪子”,一个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剧作家。

现在应该明白,为什么《窦娥冤》和《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要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了,并且还应该明白,它们确实与“崇高”有关。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8/18 15:16:01

--  
由关汉卿知道了“铜豌豆”的出处,学习了,谢谢骨架兄!


--  作者:晓泛
--  发布时间:2009/8/18 19:19:35

--  

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佩服骨架.

拜读了.


--  作者:信马游缰
--  发布时间:2009/8/19 10:05:26

--  
作为戏剧工作者的后人,对关汉卿只知其名不知其实非常惭愧,谢谢骨架兄的介绍,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剧作家。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9/8/19 10:18:45

--  
骨架兄对历史和人物的研究解读在湖知网中独树一帜、出类拔萃,言之有物,见解独到。在下每文必读,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