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转帖]揭秘:知青大返城,竟是因为一个女知青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47278) |
-- 作者:临风独酌 -- 发布时间:2009/8/16 14:48:43 -- [转帖]揭秘:知青大返城,竟是因为一个女知青 揭秘:知青大返城,竟是因为一个女知青 作者:沙滩爱琴海 公元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日上午十一时,也就是北京那个庄严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意义重大的主题报告的时候,在云南边陲一个地图上无法查到的叫做橄榄坝的偏僻地方,一个名叫徐玲先的上海女知青腆着无比沉重的大肚子,困难地行走在凹凸不平的山间小路上。没有人声喧哗,没有尘土飞扬,只有一缕深秋的太阳寂寞地穿过树林,将破碎的光斑洒落在这个即将成为母亲的气喘吁吁的年轻孕妇身上。女知青不时直起腰来,抹一抹额上的汗珠,或者扶住路边的树干歇一歇。她当然不可能知道此刻正在遥远的北京所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与她和知青未来命运的关系,眼下她只有一个比任何时候更加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快快赶完这段不算太短的路程,把孩子生到医院去。 |
-- 作者:临风独酌 -- 发布时间:2009/8/16 15:03:36 -- 二、出现在景洪街头的请愿队伍 |
-- 作者:三宝 -- 发布时间:2009/8/16 15:29:35 -- 一颗偶然的火星,瞬间点着了全国知青数十堆干柴! 它迟早总会燃烧——必然! |
-- 作者:古潭静子 -- 发布时间:2009/8/16 15:45:04 -- 以下是引用三宝在2009-8-16 15:29:35的发言: 一颗偶然的火星,瞬间点着了全国知青数十堆干柴! 它迟早总会燃烧——必然! 撒满血和泪的历程,重阅旧事有揪心的痛楚,但愿人间不要再现这灾难的历史。 |
-- 作者:临风独酌 -- 发布时间:2009/8/16 15:53:04 -- 四、一九七四年夏天的记忆 |
-- 作者:紫月亮 -- 发布时间:2009/8/16 15:54:23 -- 那已经到了不点自然的限度了,几千万知青加上家属,国家再不采取根本措施,政府官员怕是难得安宁了。 |
-- 作者:临风独酌 -- 发布时间:2009/8/16 16:09:48 -- 七、中央首长接见云南知青赴京请愿团全体代表
|
-- 作者:三宝 -- 发布时间:2009/8/16 17:39:13 -- 不管怎样说,一九七九年元月二十三日晚九时,历史将记下这个不同寻常的时刻。知青运动终于走到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十字路口:要么回城,要么死亡。决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历史的必然就这样决定了。这是一场由人为的所谓革命,造成全国经济江河日下。为很快摆脱政治混乱,和几十万人无业可就的危机,由M独自拍板而开展的一场运动。解决了一时的问题,而葬送了整整一代人的黄金年华,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致使造成国家、集体、个人多头皆输的局面。这就是,国家任由一个脑袋思考、开口即成政策的必然结果。
|
-- 作者:刘晓阳 -- 发布时间:2009/8/16 19:20:18 -- 邓小平终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0世纪中期,中国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从一项解决城镇就业困难的措施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前后历时长达27年之久,堪称共和国史上最旷日持久的一场由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邓小平,就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给予了很大关注,在中央最早提出“以插队为主要方向”的安置办法,为安置下乡知青提供了广阔的渠道。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从广开门路就业到调整上山下乡政策,再到解决下乡知青的回城和就业困难,直至彻底结束这场运动,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77年4月10日,尚未正式出来工作的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发表了重要意见。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又多次指出“两个凡是”是错误的。这为知青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知青问题,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 在中央高层领导中,最早提出解决知青问题新思路的是邓小平。而面对“文化大革命”中知青问题的大暴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知青问题凸显的严峻形势,最早开始思考从根本上解决知青问题的还是邓小平。 1978年2月1日,邓小平在听取四川省委汇报工作时指出:真正解决下乡知青问题,归根到底是城市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以后,是不是开辟一些就业门路,比如轻工业、服务行业,都可以用一些人。资本主义国家服务行业可以用很多人,我们用的人很少。又比如发展旅游事业,可以用很多人。对多余人员的出路要多想些办法,只能靠自己多开辟门路。全国都要研究有什么门路容纳这些劳动力的问题。3月28日,他在同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谈到如何使城市容纳更多的劳动力问题时说:这里有一个城市结构的问题,有一个在城市里开辟新的领域的问题。要研究一下,使我们的城市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现在搞上山下乡,这不是长期的办法,农民不欢迎。他还说,四川一亿人,平均一个人不到一亩地,城市人下去以后,实际上是同农民抢饭吃。我们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要开辟新的工业领域,做到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其他领域也要这样做。邓小平的这些想法,无疑是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的一个大胆突破,体现了政治 家的伟大气魄。 正是基于邓小平把上山下乡纳入城镇就业轨道这一设想,1978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农林部《关于调整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管理体制的报告》,决定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并将国务院知青办由农林部代管改由国家劳动总局党组领导。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适应工作重心的转移,即由以往的动员安置下乡知青,到此后在城市中重新解决知青的劳动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历史也迎来了契机。从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从根本上解决知青问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此后,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进一步阐发了把知青问题纳入到城市就业制度改革轨道的思想。1978年8月19日,他在同文化部负责人谈话时说:我们要重视开辟各种行业,不能一提行业总是上山下乡,行业道路越走越窄。上山下乡一年国家要拿出十几个亿,还要同农民争口粮,结果还不是都跑回来了?他还提出,要开辟为工业、农业服务的行业。文化也是一门行业,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是为劳动者服务的行业。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为召开第二次全国知青工作会议报送的《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汇报提纲》。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就知青上山下乡问题的解决勾勒了大体清晰的轮廓:一个是在大城市周围发展卫星城市,如北京人口集中也可以搞卫星城镇。一个是发展轻工业,开辟新的行业领域。再一个是广开门路,要千方百计、大大地发展各种服务行业。教育也是服务行业。现在有些行业还不成为行业,有些行业还没有建立。中医是我们的国宝,这一项就可以增加很多人就业。商业人员也可以增加很多。要农、林、牧、副、渔、工业全面发展。同时,邓小平还指示:要把劳动指标搞活点,控制太死了不好调节。应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能由一家包起来。 邓小平的这些新思路得到了中央领导层的一致赞同,他们都认为:在坚持上山下乡方向、稳定大局的前提下,着眼于少下乡或不下乡,并通过从各方面广开就业门路,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城镇知青上山下乡问题。 在中央领导层统一思想、各方面做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16年来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会议产生了两个重要文件,即《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即《知青工作四十条》)。其主要精神是:认为1968年至1978年的十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缺乏整体规划,知青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下乡知青中的不少实际问题长期未能解决”;虽然还要坚持上山下乡,但这是为了条件成熟时不再搞上山下乡;要逐步缩小上山下乡范围,有安置条件的城市可以不再动员下乡;城镇要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扩大就业门路,等等。这次知青工作会议及其形成的文件,不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决策上都有重大突破,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转折。 此后,上山下乡的规模急剧收缩。1978年只有48.09万人,1979年减少至24.77万人,且主要是到城镇郊区知青农场和知青工厂。1980年,绝大多数地区已经不再动员城镇知青上山下乡。
|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8/16 20:26:12 -- 就是这根导火索引发了百万知青大逃亡,可参看《中国知青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