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转帖]有这样一位老知青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46917)

--  作者:金麦彭姐
--  发布时间:2009/8/12 10:45:38

--  [转帖]有这样一位老知青

        一个女知青能有这样的胆量,为千万个知青做了天大的好事,让我们非常敬佩。我本人就是受益者,为了感谢她,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她,本人转载了刚刚看到的文章。

                   她改变了八千万知青的命运

      

  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1988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这年9月,知青农龄普查工作在全国展开。从此8000万知青的农龄全部变成了工龄。后来,这封改变了知青命运的信被人们称为“知青福音书”。斗胆写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萧芸,她的人生历程颇富传奇色彩……  

    

                   她嫁给了大队支书的弟弟  

    

  1949年9月4日。萧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父亲是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的高材生,后来在常德农校任校长,母亲则是长沙周南女校的才女,解放后在湘潭教书。  

  1957年。萧芸的父亲被打成“右派”,不久被送去劳教。1965年7月,萧芸报名下放。与89名知青来到湖南湘潭县姜余镇,在湘潭至韶山的铁路、公路沿线安营扎寨,组建了湘潭姜余知青茶场。  

  下乡时,萧芸年仅15岁,是知青中年纪最小的一个。男女知青们都到了恋爱的年龄,他们有时会让萧芸做·些传递纸条的事。那时。萧芸对男女方面的事尚不开窍,只是觉得挺有意思的,给单调和劳累的生活增加了一点色彩。没想到不久。萧芸自己也开始遭遇温情的撞击。  

  1968年12月31日,知青茶场解散,萧芸去了一个别人都不愿去的偏僻山村——湘潭县姜余乡老虎岩生产队落户。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个叫王开文的年轻人。王开文高中毕业后回乡。他经常来知青点帮萧芸做些事情,起先萧芸也是懵懵懂懂的,只是心里感激而已。那年。王开文入伍了,要走的时候。穿了新兵服来看萧芸。并且要让萧芸去县城送他。萧芸此时已经19岁,不知不觉地红了脸。萧芸没有拒绝他。将王开文送到县城,分手的时候,他竟然对着萧芸流下了眼泪,萧芸眼睛也潮潮的。王开文到部队以后,一直给萧芸写信,还在信中夹寄了邮票。他给萧芸寄毛线。有一年还给她寄来一条裙子。萧芸因为身体不好,大田劳作,常常累得躺在草地上。他就在信中叮嘱她。不要弄坏了身体。他还说要好好攒钱绘她买一台缝纫机,以后成家时少不了的。萧芸回信对他的好意表示感激。却从不敢往那上面提,她还借故拿别人说事,说某某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家里不同意,最后弄得双方都很瘸苦等等。他就拿当时的那些“大道理”来安慰她:什么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家里管不了他。萧芸可不敢害他,就主动同他断了联系。他再来信。萧芸说什么也不回。这时,家里有五个兄弟的队长找上了萧芸,要萧芸做他们家最小的儿媳妇。萧芸多次拒绝仍无法摆脱,一次,她没好言语地说:“我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不是来做你们家儿媳妇的。”队长威胁说:“萧芸你能,看你能不能逃出我的手掌心!”此后便处处为难她。有一天下雨,萧芸躺在床上。没有去劳动,队长带着一个人来找萧芸,在门外喊,说是她的“哥哥”。没想到开门一看,这人却是王开文,他已经转业到了公安局。王开文当着队长的面对萧芸说:“听说有人总为难你。我特意来看看。”队长的脸色立刻就变了,结结巴巴地说:“以后谁再为难你,你跟我说。”后来队长一家果然对萧芸转变了态度。那一次王开文还给萧芸送来了毛巾和肥皂,又留在萧芸的房间里,用二胡为她拉了一首蒙古族的《赛马》,听着那首浑厚而激昂的曲子,萧芸心里感到暖暖的。临走时,王开文望着萧芸说:“你给我写的信,我都保存着。”听得萧芸眼泪直流。  

  后来。萧芸认识了一个叫李开彦的人。他是大队支书的弟弟。比萧芸大两岁。南昌航校毕业后分配在株洲320厂。支书家里想为他找个对象,他们相中了萧芸。萧芸对他的条件还比较满意,同时她也想找个能够保护自己的人。可是谈了三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有一次,公社开批斗会。凡是五类分子、右派子女等等都被通知参会,会后要游街、挑石头。支书母亲闻知。悄悄地对萧芸说:“你今天在家种菜,我去开会。”老婆婆果然到会,并坐在五类分子中的第一排。公社书记见是支书母亲。吃惊地问:“你怎么坐在这里?”婆婆说:“我来替媳妇挨斗。”书记说:“你媳妇是谁?”婆婆说:“是萧芸。她犯了什么罪?我替她挨斗,要打要杀,随便来。”书记连忙上前,将她扶起,并连声道歉。公社十部几乎人人都认识她。她是“红色堡垒户”。干部下乡,常在她家搭伙吃饭。公社书记批评发通知的干部。说他黑白不分,怎么发到书记家里去了?遂叫他将支书母亲送回村里。萧芸真的由此躲过一劫。不久,萧芸去乡中学当了民办教师。第三次见面时,她与李开彦到公社领了结婚证,举行了婚礼。没有人再来骚扰她。1977年,萧芸在农村生下了一个女儿。她成了一位母亲。原打算就在农村这么度过一辈子,但知青大返城将这一平静打破了。  

    

                 回城,冒险写下“知青福音书”  

    

  1979年7月中旬。已在乡中学当民办教师的萧芸碰到了大队管收发的人,那人说大队部有她的一封信。在此之前,她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写信请求解决她的回城问题,但都石沉大海。这回,萧芸同样没抱什么希望。然而,她拆开信一看,信却是湘潭县公安局寄来的,里面附着一张表,同意萧芸和女儿将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等得心都快碎了的萧芸,在这突至的惊喜面前落下了眼泪。  

  结束了14年半的知青生活,萧芸被招工到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当了一名老师。,那时,纷纷回城的知青所遇到的生活困难多得不可想像。大部分人虽然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工资级别、住房分配、福利待遇上都得从头开始。特别是那些下乡插队十多年的知青,有的像萧芸一样在农村成了家,如今拖儿带女,身无长技,干的是最差的工种,拿到手的工资也最低。难道知青在农村劳动的成果就这样轻易地被一笔勾销?难道他们那一段献出了人生最美好年华的“蹉跎岁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淹没?  

  湖南省湘潭县的部分知青聚在萧芸家那几间平房里议论纷纷,后来知青们对她说:“萧芸,你有见识。文笔也好。你代表我们写一封信,要求把我们下乡的农龄改为工龄。写好信后,我们都签上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大伙照看。”萧芸何尝不希望这样。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她,但现在要她执笔这封信。她不能不有所顾虑。后来她还是同意了。1982年国庆节的傍晚,她经过深思熟虑,以凳子当桌,坐在门槛上,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后来人们称之为“知青福音书”的信。以下便是这封信的原文:各位领导:  

  我们都是1964年至1968年下乡、1978年至1979年回城的知识青年。奔赴广阔新天地的热烈场面历历在目,青春热血在胸膛里升腾的情景记忆犹新。在农村,我们日复日、年复年,泥水里滚,汗水里泡,一干就是十多年(最长农龄达15年)。在党的政策召唤下,我们流着热泪回到“娘家”。  

    

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上山下乡”成为了过去。并即将被遗忘。但作为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历史却是铭心刻骨的。因为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她,我们并不是什么牺牲品,也不是碌碌无为的庸人。犹如将军回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蹉跎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我们8000万知青在农村。在边疆,自食其力(不与城里同胞争饭吃,争穿用),身居茅棚(不与城里同胞争房住)。荷锄肩担(不与城里同胞争饭碗)。粮拂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的稳定应当说是有积极作用的。若不如此,国家又会是何模样?这些看不见的、因而不被人重视的贡献,不应当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抹杀。  
  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的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无法理解,也不能忍受……  
  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最后回城的我们这些知青,几乎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在农村的老实人,中国有句俗语:“不使老实人吃亏。”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订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扣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领导传送的“福音”。  
  此致崇高的敬意  
  湖南省部分老知青  
  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  
  1982.10.7  
  信的落款本是“湖南省湘潭株洲部分老知青”,但当萧芸拿出写好的信请大家签名时,有人却露出了迟疑之态。萧芸看着绕了一圈一个名字也没签上的长达四页纸的信,一下子傻了眼。当时“文革”遗风尚存,人们担心因此而惹祸上身。但信既已写好,有好些句子大家都能熟背下来,如果有人去报告。她照样推脱不了“罪责”。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萧芸干脆一不做二小休,决定就由自己冒一回险。她把信的落款改为“湖南省部分老知青”。加上“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写好这封信后,萧芸又做了三件事:一是请三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给六岁的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到株连,然后找一位善良的女子结婚,让女儿有个完整的家。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信虽然已经写好,但寄给谁呢?萧芸想到了从湘江机器厂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社当编辑部主任的潘运告,他是萧芸当时认识的最大的一个官。  
  此后,这封信便开始了它独特的旅程。潘运告接到信后,认为信中所提的问题非常重要并且带有普遍意义,遂转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并建议以本社收集的一种社情民意的名义提交湖南省委。出版社党委在此信上附了呈辞,加盖了鲜红的印章,此信遂被转到湖南省委办公厅。当时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派专人坐飞机到北京请胡耀邦总书记批示,于是这封信又加盖了湖南省委的大印,飞呈胡耀邦总书记的案头,成了胡耀邦落实政策“六年两千件”中的一件。  
  1983年元旦刚过。南华幼儿园园长突然通知萧芸到厂信访办去一趟。一进门,信访办主任就问:“你给省里写过信吗?”“嗯。”萧芸不知等待自己的是福是祸。“写的都是啥内容?”“要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算人工龄中。”信访办主任仔细打量了一下萧芸,僵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你真有两下子,省委办公厅来了电话,让我们信访办转告你,胡耀邦总书记对知青待遇作了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调查解决知青的工龄问题。”听到这里,萧芸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  
  此举不仅改写了全国知青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全国8000万知青在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由此得到了一种肯定。自此,知青们在晋级、评职称、分房等方面,都享受到了农龄变工龄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8/12 11:12:40

--  
肖芸早几年回湖南时湖知网开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会,她说出了八千万知青的心里话,可钦可敬。


--  作者:晓泛
--  发布时间:2009/8/12 11:46:03

--  

知青都得搭帮她,她为我们做了一桩实事,肖芸——谢谢你。

谢谢彭姐的报道。


--  作者:石马
--  发布时间:2009/8/12 11:47:13

--  
大家都有同样的看法,却没有人说出来,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我们伴福了。向肖芸致敬!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9/8/12 13:53:00

--  
06年底湖知网在"华悦酒家"召开过会议,萧云来了,我和翘妹子当面感谢了她!


--  作者:临风独酌
--  发布时间:2009/8/12 15:23:45

--  

谢谢金麦彭姐的转帖,让我知道了我的工龄来之不易.谢谢萧耘,你为千百万知青争得了应当得到的权益!

但我想可能是打字出错,好象应当是湘潭县姜畲(she)镇,当地人读车.


--  作者:金麦彭姐
--  发布时间:2009/8/12 17:33:18

--  

写好这封信后,萧芸又做了三件事:一是请三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给六岁的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到株连,然后找一位善良的女子结婚,让女儿有个完整的家。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我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人,就是男人又怎么样!

  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谁能做到这一点,可是她却做到了,我们真的要感谢萧芸,她让我感动,自愧不如!


--  作者:紫月亮
--  发布时间:2009/8/12 18:07:58

--  

我是知青,我感谢萧芸!

讲一个可能让大家不舒服的故事吧,有天我们在讨论知青问题,有一个农村出来的人就和我们知青为了工龄的事情争执起来,他的理论是:工龄是参加工作的年限,你们到农村去锻炼也算,就是承认当农民也是一种职业,那我们一生出来就在农村,就从事农业,我找谁要工龄去?


--  作者:tsy8012
--  发布时间:2009/8/12 18:11:50

--  
    谢谢萧芸!虽然早就听说过此事,今天再次看到彭姐的转帖,我还是流泪了,因为我是知青!
--  作者:人生境界
--  发布时间:2009/11/20 13:08:22

--  

谢谢金麦彭姐的转贴,让我们知道了萧芸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我们8000万知青都要感谢她!

——一位参加过怀化竹田和靖县枝柳建设的长沙知青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11/20 13:21:31

--  
欢迎人生境界来到靖县乐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红烧肉
--  发布时间:2009/11/20 13:44:16

--  

       据我所知,肖芸第一次婚姻破裂了,她后来去了成都发展,应聘在一家报社搞编辑,后来结织了她的第二任仗夫,是个交警队长,婚后他们很幸福;后肖芸辞职,和仗夫从事青少年教育,媒体多次报导他们的事情,应属卓有成效的教育家和成功人士。[我打五笔,仗字的正确写法我打不出,只好这样了]


--  作者:大队部
--  发布时间:2009/11/20 14:40:18

--  
谢谢肖芸,也谢谢彭姐让我们知道了这件事。
--  作者:朱纪飞
--  发布时间:2009/11/20 15:47:25

--  
以下是引用大队部在2009-11-20 14:40:18的发言:
谢谢肖芸,也谢谢彭姐让我们知道了这件事。

我们都是受益者。
--  作者:朱纪飞
--  发布时间:2009/11/20 15:56:00

--  
以下是引用紫月亮在2009-8-12 18:07:58的发言:

我是知青,我感谢萧芸!

讲一个可能让大家不舒服的故事吧,有天我们在讨论知青问题,有一个农村出来的人就和我们知青为了工龄的事情争执起来,他的理论是:工龄是参加工作的年限,你们到农村去锻炼也算,就是承认当农民也是一种职业,那我们一生出来就在农村,就从事农业,我找谁要工龄去?

     十八岁以前是未成年人,如果工作是童工,不能算正式工作,也就不能算工龄。我们都当过至少两年童工,因为处在不讲道理的时代,稀里糊涂地也算了工龄。由此,到我退休,将有42年工龄,比单位上大多数,包括我的父母的工龄还长,四十年以上工龄可以享受95%的退休金,如果不算知青工龄,就只能享受80%。


--  作者:长安人
--  发布时间:2009/11/20 17:25:27

--  
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在感激萧芸的时候,也不会忘记当年把中国从灾难中挽救到复兴道路上来的胡总书记。
--  作者:晚归
--  发布时间:2009/11/20 23:13:46

--  
以下是引用大队部在2009-11-20 14:40:18的发言:
谢谢肖芸,也谢谢彭姐让我们知道了这件事。

           当年填表格,工龄一项注明是“参加革命工作时间”,我们这些知青工都在议论,“才明白,前几年不是干革命。”但谁也没走出这关键的一步。

          钦佩,信服,感激!


--  作者:漫江碧透
--  发布时间:2009/11/20 23:29:58

--  
以下是引用长安人在2009-11-20 17:25:27的发言:
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在感激萧芸的时候,也不会忘记当年把中国从灾难中挽救到复兴道路上来的胡总书记。

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