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 挑担“豪情”回古城 ——上山下乡知青回城后生活掠影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46353)
|
-- 作者:永明马灯
-- 发布时间:2009/8/3 15:57:57
-- [原创] 挑担“豪情”回古城 ——上山下乡知青回城后生活掠影
挑担“豪情”回古城 ——上山下乡知青回城后生活掠影 ------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 (儿歌) 前言 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年青的共和国,将数千万城市里年青人;他们绝大部份是渴望知识的学生,强行摁灭了他们极强的求知欲望,从城里,学校里,家里将他们赶到乡村,荷锄种田,与农民争地争食,以减轻年青的共和国臣民们就业吃饭的困难,而此时也不谈伟人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却要莫名的大喊接受乡下农民的“接受再教育”,还“大有可为”。实在是“鹿”“马”难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云南数万知青的“回城长跪”,终使共和国醒悟,亡羊补牢,指鹿为鹿了。数千万知青头顶着着“知青”这一特殊的“中式礼帽”,陆续又回到城里,家里,学校里,继续着人生的拼博。回城也使无数“臣民们”涕泪交加,感恩载德。知青们又开始了新生活。晃眼几十年过去,回城的知青活得如何呢? 现在看来;活得拔尖顶上,潇潇洒洒的,是极少数,活得沉沦困极,借米还糠的也是极少数,绝大部份都处于温饱之内,饥冷之上。总算有口饭吃,饿不倒,涨不死。我就觉得这状况像一织机上的梭子;俩头尖,中间鼓,呈纺锥形。活在这中间“鼓肚”内的知青,虽然走过迷茫,走过辛酸,但在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回城后他们感到还是有点累,笔者也是活在这“鼓肚”之人,深知这活着的累。但他们自寻快乐,自找心安。千方百计的想给自己晚景增光添彩,以抚慰去日的心酸。想来蛮像“鼓上蚤”,心酸心苦只有自己知道。 本文要讲的这些回城知青的“浮光掠影”,实也是讲在这“鼓肚”里活着之人,虽然只是回城知青的一些断章片影,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小小的启示------。 (一)“白酒”令 1978年夏天,单瘦体薄的钱胡钊带着堂客和步履蹣跚的俩崽,千里迢迢的从寂寞的山村回到他朝思暮想的城市——他已离开十来年的老家,时过而立之年,在老兄和父母的鼎力扶助下,办起了一家贸易经营部,开始了他在这座喧嚣之城的人生拼打,由于年青,精力充沛,他又极其勤奋,朝起晚归,学会了圆滑,学会了狡诈,学会了黑狠,而对于憨厚的钱胡钊来说,在这尔虞我诈的商场中,这些都是必须学会的基本“优秀品德”,无可奈何的谓之为;去“真”存“伪”。 在这百亲不认只认钱的城市中,一个乡下来的“农大哥,居然也站住了脚,这也许是他的机缘和命运,或许是他的勤奋和天赋。总之,在这个古怪莫名的城市中,他取得了人生第一杯“生猛之羮”,挖到了他人生的头桶金。成了一小小的“大款”。接下来的故事,就和这年月的电视连续剧般,如出一辄。他开始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日子,他疯狂的酗酒,寻乐子,常深更半夜酩酊大醉的回家,拿着钥匙总摸不着锁眼,开不了门,只好大喊大叫将堂客和崽吵醒,或就地倒在门口酣然入睡,一家人被他搅得不得安宁------. 一晃又三十余年过去,钱胡钊回城也三十余年,和这座城市一样,钱胡钊也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和糟糠之妻“离了”,俩崽也胡里胡涂长大自立了。房子和物品都给了堂客,光棍一个出门。 在这座城市活着有蛮难,就是讨堂客似乎还不难,钱胡钊抖擞精神,立马打起锣又寻堂客,几声“体贴”,几声“调笑”,几声“许诺”。新堂客就进哒屋。新讨进来的堂客比崽大不了几岁,更可“喜”的是不久还生哒一“嫩”崽,此时钱胡钊已近花甲之年,大家瞠目结舌,都讲,钱胡钊有打不显形,有狠。只是一样没变;酒越酗越凶,回家还是摸不着锁眼而烦人,经营部也江河日下,一年不如一年,这酒也越喝越次,从“茅台”喝成了如今的“邵阳大”,而且肝也出现硬化。钱胡钊的嫩堂客心急如焚。 几十年前,在那冷寞的山村,钱胡钊喝那清淡的乡下清水米酒都脸红,都羞涩,如今这城里的“酒”就把他喝成这样,毫不心慌,心疚,心愧。 这城里的日子何解会是这样的呢? (二) “ 红路”梦 上山下乡知青共产党员冷辛月,是1970年春天被城里的教育局以党员的名义特招进古城的,尽管她初中还未毕业,心地善良,为人规距,在社会上混哒俩年后,就响应伟人号召,来到千里之外的小山村挖地种田,因“根正苗红”出身于城市贫民,祖宗家里穷得叮当响,那年月就比谁穷,越穷越光荣,越穷越红彤,一代讨米不算穷,八代要饭才光荣。因而上山下乡也是给她铺就的一条红路,这对她来说,也是得天独厚的。在乡下,因为苗红,因为祖宗穷,一马平川的“请”她入了团,入了党,这等于给她发了一张“回城优惠卷”。尽管她结结巴巴讲不清几句话,伟人语录也记不清几句,但她是颗红“种”,不用上“色”自然“红”,“无产阶级”放心,伟人放心,这就足够了。而当时在整个公社几百知青中,也只有3--4个党员,弥足珍贵。堪称“社宝”。因此招工招干参军,都是“特号种子选手”。排在最前面,无需操心的。 她在红路上滚哒一身红,没几年就“披红戴彩的”回哒古城,她从心里感谢她那讨过“米”,要过“饭”的列祖列宗,她才有今天吃城里人这口“轻松饭”的格。而此时绝大部分她的“知友们”;很多高智商的杰出人才,如同她在一地的原长沙一中品学兼优的“八大金刚”之文元凯,后成为世界闻名的数学家候振挺教授,高考作文打满分的程亚林等,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苦熬着。因为那年月“无产阶级”和伟人是最怕高智商。最喜“不识字读书”之人。你“大字墨墨黑,细字不认得”,你考试交白卷,你就是“共和国的英雄”。“无产阶级”就把你捧在手心。 所以尽管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还是只能刨地种田玩泥巴,因“无产阶级”和伟人只需天下臣民四字;愚昧低能。 回城后,被分在城里的一所中学工作,因“识字”有限,上不得讲坛,便在政工科跑跑腿,送送材料。日子倒也过得平平淡淡。 回城几十年了,如今这千年古城也与时俱进,地复天翻,穷日子已大江东去矣。冷辛月的“红路”也难巡了。往日的荣耀已成过眼烟云。比谁穷的日子已过去,眼下却成了比谁富,阔的天下,憨厚的冷辛月的心里也开始不平衡了,她一门心思想着脱贫致富,而无能的老公除了看“金庸”“梁羽生”们外,就是酗酒,别无它能。希望就寄托在她在银行工作的崽身上,业余时间,她使尽全力为崽拉客户,招揽储蓄。就好像她成哒银行的人,以此指望挣几个银子,将日子过好点。这本无可厚非,但她“江湖”根基太浅,急功近利,被自己的表哥从崽的银行里骗去200余万元后,挥霍一空潜逃,崽因挪用巨款也被连累拖下水,判刑十八年而啷噹入狱,由于要赔偿,家里被司法机关连抄三次,已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了。冷辛月的“红路”已在这座千年古城走到了尽头。 2004年的秋天,冷辛月从“红路”回古城后的第三十四年,在一次朋友的酒宴上,五十八岁的她突然心肌梗塞,悴死在酒席上,事后,在她身上的口袋里,只翻出了五块八角四分皱巴巴的零钱,喊救护车的钱都是友人出的。看来古城有时也相信眼泪。 回到古城蹉跎三十四年,思来想去,入团入党,升官发财,平生一切都其实为哒那“柴米油盐”,而冷辛月回城后披“红”戴“绿”,奋力拼博,却冒过一天“拽味”的富日子,便又匆忙离古城而去,直奔极乐西天。在那里又开始她的新的“红路”梦,这极乐西天到底是红色,还是白色,灰色,兰色,紫色呢?------,未来的日子我们每人都必会知道。 “年青”的千年古城,也学会了与时俱进,摘下有色镜,只认“有狠”,再不究“色”。管你八代“讨米”,还是九代“剥削人”,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你就是古城的“神 ” 。 这乡下磨难十几年,接受哒的“再教育”的知青哥们,还能成这古城的“神”麽?! (三 )“青袍”之殇 司徒慧敏是着一身青袍青裤,头带佛家居士青帽,脚穿青布鞋袜入殓的,这是按她临终前的的瞩托办的,她还特别瞩付,除她俩女儿和亲属外,一定要将她在乡下作田当知青时,她的同村同队的知青哥姐们请来,参加她的火葬“道场”。还特意指定要她最敬重的同队的知青大哥青石来主持她的“火化道场 ”。大家都尊重她的遗愿,尽管有些哥姐们很忙,有些平常与她有点隔劾,都准时来到火葬场,为她送行,按照她的遗愿,青石大哥为她主持了追悼会,然后将身着青服的她,体体面面的送往天国。 司徒慧敏是76年和她的知青丈夫病退回城的,被安排在一效益还算好的企业工作,日子总算稳定下来。可人算不如天算,回城寻到工作后,先是丈夫得病,久治不愈,撇下她和一双女儿,撒手西去。从此剩下她带着女儿在这古城,苦苦挣扎,她开始信佛,却“六根未尽”,不能静心,迷茫于喧嚣的红尘中,,纠缠于缁絑毫厘间,常怒发冲冠,或喜极而泣,总不能自己。 为哒在这古城活下来,想尽办法挣钱过日子,除了俩女,无人依靠,只能靠自己,她的信佛敬菩萨,实是为哒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一次带着女儿在农贸市场摆摊榨油粑粑买,赚几个油盐钱弥补日子。恰好一友人在她摊前过,俩人都照了面,但她却马上转过背,装着冒看见,友人知趣,连忙走开,免得大家尴尬。此时她心里怎样想的,只有菩萨知道,亦可见在这回到古城的日子,她也是不快活蛮苦闷的。 为哒老有依靠,她想找一富有的男人过日子,而此时她已近天命之年,红颜已退,谈何容易。她念经祈佛,终于有人给她介绍一台湾老商人,六十多岁的老头子,千里迢迢的从宝岛奔到这古城来相亲,在她简陋的小屋里,她见到这位台湾老兵,六十几岁的人,还精神十足,身板硬朗。老兵死哒堂客,孤寡一人,但有殷实家产,日子也过得不错,司徒慧敏觉得还是理想之人。但接下来,此事却未搞得成,这老头第一次见面,就要在她家和她上床行事,气得司徒慧敏马上把他“请”出门。从此还是单身一人过日子。当她把这事告诉知青密友时,她们都讲,做得对,嫁给这样的老头,再有钱,你都冇得好日子过。 信佛并未改变她在古城的生活状况,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屋漏偏逢连夜雨,她被查出得哒癌症,来日无多了,在她万念俱焚的时候,她开始虔诚的求佛,异常留恋在乡下和古城的日子,但佛也未留住她,她心诚心愿的穿着一身平常恬淡的青袍青服,戴着青布小帽,轻轻的,无声无息的走了。走的时候刚过天命之年。 古城只留下她那历经磨难的一双女儿。仍在那唱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 (四)“紫气”西来 八爷陈泰紫是1978年春天“造病”回到古城的,在荒蛮的湘西,辛勤的八爷是知青中最早讨堂客的人之一,十五岁下乡,小学还未读完,就被赶到这荒蛮之地。而憨厚的八爷只得打算在这荒蛮的湘西,苦熬一辈子,结婚生子,勤劳扑实的过日子,所以实诚的八爷一连生哒三崽,使知青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位憨厚实诚的汉子,在这辛酸苦涩的日子面前,毫无惧色,用他真诚善良的心,赢得山里人,知青们的敬重。 知青们都陆续回城了,此时八爷想到孤苦的母亲,也想到要回家了。因为是黑五类崽女,招工参军是做梦都莫想,唯剩华山之路--“造病”回家。于是就“捡场上路”哒。之前堂客香妹子于1977年春上,带着俩个敖敖待脯的细伢崽先期回到古城“造病”等户口审查。,而泰紫却还在湘西挣工分养家,将米米寄往古城香妹子三口活命,一家五口分成俩处等待古城开恩接纳。 古城终于被八爷泰紫感动,于1978年春天接纳了八爷的五口之家,回城之后,八爷的担子更加沉重,要招呼有病的母亲,要填饱六张口,其艰难是难以想像的,但憨厚实诚的八爷,是个不服输的爷们,由于在乡下学会了木工,所以很快在古城立住哒脚。在一家街道小厂干上木工。每月工资五,六十元,加上堂客也安排了工作,一家人终于喘过气来。在古城的埼角旮旯里占住了一地。 八爷泰紫送走了最疼他的母亲,孩子们也慢慢长大读书识字了,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泰资所在的街道小厂宣告破产解散,泰紫拿着厂里打发他回家的“买断费”,回到他一家五口拥挤的家,又要开始紧巴巴的日子。而此时他已过天命之年,终究难与那活力之年比,他感到有点累了。因为是从那苦难日子熬过来的,所以泰紫并不灰心,也不气馁,这是个从不低头认输的汉子,仍在这古城挣扎着,拼博着,在他心里,这喧嚣烦杂的古城和荒蛮的深山是一样;没有怜悯嗟来之食,只有奋斗拼博之品。几经拼博,虽填饱五口之肚,但日子还是紧巴巴的。 转眼已至花甲,孩子们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哒。而泰紫的退休养老还无着落,是他含辛茹苦带大的孩子们,每人拿出一万五,三崽共四万五,买下社保养老。帮他这位他们最敬爱的老爹,解决了后顾之忧。泰紫深沉的父爱,得到他应有的回报。 1978年回到古城,泰紫在这里转眼又奋斗了三十余年,虽未是达官贵富,但却再未是“玉米红薯”的日子,房子虽挤了点,但终究是自己的房子哒。孩子都成家立业,孙子也几岁哒,每日里在家含怡弄孙,在电脑面前回味过去,日子过得虽平实,泰紫还是感到满足和陿意。 在这千年古城的拥挤小屋里,已近花甲之年的泰紫时常想起深山老林的日子,想起那憨实纯扑的山民,想起他那六岁的崽在黑夜的山路边,翘首流泪等他回家的情景,他从心底里感到;那日子,那真情,这千年古城是无法与它比似的。它只能永远的在心里流淌着,让你时时充满着感激和温馨。 2009--8-1于星沙 \\ \\
|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9/8/3 16:56:58
--
)“紫气”西来 八爷陈泰紫是1978年春天“造病”回到古城的,在荒蛮的湘西,辛勤的八爷是知青中最早讨堂客的人之一,十五岁下乡,小学还未读完,就被赶到这荒蛮之地。而憨厚的八爷只得打算在这荒蛮的湘西,苦熬一辈子,结婚生子,勤劳扑实的过日子,所以实诚的八爷一连生哒三崽,使知青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位憨厚实诚的汉子,在这辛酸苦涩的日子面前,毫无惧色,用他真诚善良的心,赢得山里人,知青们的敬重。 知青们都陆续回城了,此时八爷想到孤苦的母亲,也想到要回家了。因为是黑五类崽女,招工参军是做梦都莫想,唯剩华山之路--“造病”回家。于是就“捡场上路”哒。之前堂客香妹子于1977年春上,带着俩个敖敖待脯的细伢崽先期回到古城“造病”等户口审查。,而泰紫却还在湘西挣工分养家,将米米寄往古城香妹子三口活命,一家五口分成俩处等待古城开恩接纳。 古城终于被八爷泰紫感动,于1978年春天接纳了八爷的五口之家,回城之后,八爷的担子更加沉重,要招呼有病的母亲,要填饱六张口,其艰难是难以想像的,但憨厚实诚的八爷,是个不服输的爷们,由于在乡下学会了木工,所以很快在古城立住哒脚。在一家街道小厂干上木工。每月工资五,六十元,加上堂客也安排了工作,一家人终于喘过气来。在古城的埼角旮旯里占住了一地。 八爷泰紫送走了最疼他的母亲,孩子们也慢慢长大读书识字了,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泰资所在的街道小厂宣告破产解散,泰紫拿着厂里打发他回家的“买断费”,回到他一家五口拥挤的家,又要开始紧巴巴的日子。而此时他已过天命之年,终究难与那活力之年比,他感到有点累了。因为是从那苦难日子熬过来的,所以泰紫并不灰心,也不气馁,这是个从不低头认输的汉子,仍在这古城挣扎着,拼博着,在他心里,这喧嚣烦杂的古城和荒蛮的深山是一样;没有怜悯嗟来之食,只有奋斗拼博之品。几经拼博,虽填饱五口之肚,但日子还是紧巴巴的。
转眼已至花甲,孩子们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哒。而泰紫的退休养老还无着落,是他含辛茹苦带大的孩子们,每人拿出一万五,三崽共四万五,买下社保养老。帮他这位他们最敬爱的老爹,解决了后顾之忧。泰紫深沉的父爱,得到他应有的回报。 1978年回到古城,泰紫在这里转眼又奋斗了三十余年,虽未是达官贵富,但却再未是“玉米红薯”的日子,房子虽挤了点,但终究是自己的房子哒。孩子都成家立业,孙子也几岁哒,每日里在家含怡弄孙,在电脑面前回味过去,日子过得虽平实,泰紫还是感到满足和陿意。 在这千年古城的拥挤小屋里,已近花甲之年的泰紫时常想起深山老林的日子,想起那憨实纯扑的山民,想起他那六岁的崽在黑夜的山路边,翘首流泪等他回家的情景,他从心底里感到;那日子,那真情,这千年古城是无法与它比似的。它只能永远的在心里流淌着,让你时时充满着感激和温馨。 谢谢马灯兄的妙笔,泰紫由衷地感些你对他的一生总结.过硬被你讲实哒火!
|
-- 作者:金麦彭姐
-- 发布时间:2009/8/3 17:21:46
--
活得拔尖顶上,潇潇洒洒的,是极少数,活得沉沦困极,借米还糠的也是极少数,绝大部份都处于温饱之内,饥冷之上。总算有口饭吃,饿不倒,涨不死。我就觉得这状况像一织机上的梭子;俩头尖,中间鼓,呈纺锥形。 形容得太贴切不过了,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像织机上的梭子,而是棒锤!
|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8/3 18:58:29
--
永明马灯君的“上山下乡知青回城后生活掠影”文中,对几个事例进行了深圳的剖析,入木三分。使人看哒,信服。人生如梦,为欢几何……。欣赏、谢谢!
|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8/3 19:11:09
--
好一组纷呈的回城知青生活多菱镜! 咳!不想再多说什么,活过来了,就一定要好好活着,做到无愧于亲人朋友,无愧于所经历的艰辛。
|
-- 作者:大队部
-- 发布时间:2009/8/4 8:32:48
--
马灯兄颇有巴尔扎克的意蕴,目光如炬,洞若观火。希望看到更多的“案例”。
|
-- 作者:三宝
-- 发布时间:2009/8/4 9:31:57
--
马灯永远明,八爷谢不赢。
|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8/4 9:47:14
--
深思中的马灯兄!
|
-- 作者:晓泛
-- 发布时间:2009/8/4 10:19:52
--
晏生的故事,在知青中已是家喻户晓。 谢谢永明马灯的高度慨括。
|
-- 作者:木林森
-- 发布时间:2009/8/4 10:53:33
--
泰紫有三个争气的儿子:陈谷、陈进、陈余. “八爷”是我十分敬重蘸火淬砺的铁骨纲脊男子汉! 笑版主所言既是:“好日子,温馨的结局,看着使人感动,我们为他祝福”
|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8/4 11:33:22
--
确实,将门虎子,令人敬重。
|
-- 作者:大肚子
-- 发布时间:2009/8/4 15:56:28
--
好文,欣赏了。
|
-- 作者:刘晓阳
-- 发布时间:2009/8/4 16:30:14
--
以下是引用大队部在2009-8-4 8:32:48的发言:马灯兄颇有巴尔扎克的意蕴,目光如炬,洞若观火。希望看到更多的“案例”。 欣赏了,谢谢!
|
-- 作者:龙励志
-- 发布时间:2009/8/5 5:10:01
--
以下是引用隐士安在2009-8-3 18:58:29的发言: 永明马灯君的“上山下乡知青回城后生活掠影”文中,对几个事例进行了深圳的剖析,入木三分。使人看哒,信服。人生如梦,为欢几何……。欣赏、谢谢!
|
-- 作者:良良哥
-- 发布时间:2009/8/5 15:12:05
--
“活得拔尖顶上,潇潇洒洒的,是极少数,活得沉沦困极,借米还糠的也是极少数,绝大部份都处于温饱之内,饥冷之上。总算有口饭吃,饿不倒,涨不死。” 除开活得拔尖顶上,潇潇洒洒的,是极少数的。余下的知青们多半还是与命运在挺,在抗争,在等待……
|
-- 作者:永明马灯
-- 发布时间:2009/8/9 10:41:37
--
走出深山,走过泥塘,走过田坎,来到人流如织,车流如水,灯红酒绿的大都市,才晓得人之渺小,世之伟大,真可谓;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 花甲之年,捧起碗中的“白米饭”,徐徐咽下,已能品出粒粒金贵,不像儿时那样味同嚼蜡,任凭爹娘哄骂才进口。这“洞中”之数日,已感觉到“千年”之伟大。 回城过日子转眼几十年,要沉沦贫穷,回到昔日“洞”中容易,要赶上这“日新月异”的世界,知青ddaj们还真不容易,岁月长流,年华已逝,但日子还得过,挺直腰杆,放下浮华,用当年“面土”抗争的倔劲,用晚年修来的“平常心”。过好来日的平静。也许是知青回城后情感的一种升华。谢谢游客晏生,金麦彭姐,雨后斜阳,隐士安,大队部,三宝,木林森,晓泛,大肚子,刘晓阳,龙励志,良良哥等朋友对本文的理解和点评。非常感谢。 靖县知青的人文素养,令马灯仰羡不止。 在回城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平平常常的过好每一天。
|
-- 作者:夏橙
-- 发布时间:2009/8/9 19:52:37
--
以下是引用大队部在2009-8-4 8:32:48的发言:马灯兄颇有巴尔扎克的意蕴,目光如炬,洞若观火。希望看到更多的“案例”。 大队部老兄形容马灯兄,实在是贴切不过了。好文章大家都期待多看到哦,就等马灯兄妙笔生花了。
|
-- 作者:耘子
-- 发布时间:2009/8/9 22:22:47
--
谢谢永明马灯的高度慨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