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秦皇陵已解之谜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38703) |
-- 作者:骨架 -- 发布时间:2009/5/21 10:40:46 -- [原创]秦皇陵已解之谜 秦皇陵已解之谜 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千古罪人,这个问题似乎可以不再争论。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赢,名政。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人, 《史记》中写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司马迁所记较简单,但经现代科技探测,皇陵内确有大量水银,且其分布 “东强西弱” 与我国水系大致对应。当然,通过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探测,对陵墓大小,甚至里面的大体结构也基本掌握。但毕竟没有打开,没能实际看到,所以仍有许多弄不清的东西。如,“穿三泉”是说挖得很深,还是说穿过了三层含水土层?“下铜而致椁”是说将铜围在木棺的外面,还是用铜做棺?以水银灌于地宫比做山川对应“下具地理”,那“上具天文”是否地宫中就应有象征日月星辰的壁画?陵墓主持者之一的李斯曾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这是否说地宫是个密封的空间?已发现粗夯土下有一矩形细夯土墙,也知水银使火不能燃烧,但不能肯定有无真空空间。地宫中的暗弩是否能自动发射?2000年前的工匠能有这个手艺?整个皇陵封土为一“倒口斗”,是个平顶九层高台,有学者从发现的瓦片考证,应是个廊房建筑,而上面应有椎体顶部,如土木金字塔,这才有利于排水,也像个祭祠。那这个顶部是否也被项羽烧掉了?不得而知,如此等等。 |
-- 作者:骨架 -- 发布时间:2009/5/21 10:41:49 -- 虽秦始皇陵有许多未解之迷,但有一点我们已经清楚——它是厚葬的极端,它不但将“咸阳皇宫的政治、军事、生活一应埋入地下”,还是以活人陪葬的顶峰。秦始皇为修骊山墓与阿房宫征发民力,包括战俘共72万,完工后无一生还。那发现的300个陪葬坑除了有举世无双的兵马俑,同时还掩埋着这几十万活人的冤魂。秦始皇既在墓中安有“弩矢”便不会让知道的人活着,就连主持修建陵墓的人也没放过,一个吕不韦被秦始皇逼喝毒酒,一个李斯被秦二世腰斩。当然有漏网或漏风者,否则司马迁也写不出那两百字。能与骊山秦始皇陵相比的是汉武帝的茂陵,可茂陵不是汉武帝一人的墓地,它为西汉9位皇帝共有,虽也有400座从葬坑,但多是高官宠臣的陪葬墓地,至汉代已基本废止了以杀人殉葬的恶俗。以活人陪葬从原始社会晚期已出现,商朝是厚葬的高峰,墓葬十分奢侈,并有大量的奴隶和战俘被殉葬。但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看竟没有一个超过秦始皇的。 西周时,由于农业民族比游牧民族更讲礼制重伦理,故有薄葬之趋。当时人们还没有把墓葬作为永远祭祀的想法,所以死者被埋葬后,地上甚至没有什么标志。正如《礼记》所言:“古也,墓而不坟。”并解释道:“凡墓而不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考古发掘证实,早期的墓葬的坟头确实是既无封土,也无树木或标志的。《礼记》中还有一段孔子寻找父母之墓的故事。说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当他成人后,想祭祀一下父亲,却找不到墓葬处所。后来他问了许多老人,又经过很长时间才找到。孔子是个重“礼”的人,他认为子孙祭祀祖宗是必要的礼节,为了以后前来祭祀不致找不到地方,就想了个办法,在父亲的墓葬处培土垒坟,作为标志。后又将父母合葬,还在坟上面栽了棵树,并说:“吾闻之,古也墓也不坟,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不可以弗(不)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其实在墓葬处培土垒坟的做法前人也有过,但这是孔子,且有书可查,故墓葬封土便从这时算起了。 三国时,与诸葛亮一样,曹操也是主张薄葬的,原因是他既鄙视厚葬,又担心自己的坟墓被盗。他死时叮嘱“敛以时服,无藏金银财宝”。所谓“时服”就是平常所穿的衣服。我们不知道曹丕是如何执行父亲遗嘱的,因传说“曹操有七十二疑冢”。但曹丕也有个主张薄葬的遗嘱。他说,葬于山林,就应与山林浑然一体,不要建寝殿、园邑、神道。葬就是藏,就是让人见不着。又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厚葬更会引来盗墓者,只有薄葬才可使祖先稍稍安静。他还立下最重的诅咒:“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又戮,死而重死。”真的是信誓旦旦,不留余地。因此应该相信曹氏父子确实是薄葬了,那“七十二疑冢”全是放的烟幕弹。 |
-- 作者:骨架 -- 发布时间:2009/5/21 10:42:47 -- 我国几千年历史中,除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平民百姓是谈不上厚葬的。人死了,有一副棺木,找一块土地埋了,再树一块墓碑,就是最好的了。他们是用不着“藏”的,这就是一般的土葬。几千年前中国就有火葬,唐宋时也较兴盛,但明清后几乎就绝了。这一是朝廷反对,二是人们有“入土为安”的观念。可土葬毕竟要多耗木材和土地,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为移风易俗,毛泽东在一份高级干部一律火葬的倡议书上带头签了字。后来修建纪念堂是违背了他本人意愿的,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但只此一人,下不为例。还有一个“下不为例”的是许世友将军,当年唯一未签字者,说活着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守孝(坟)。经邓小平特批,准其土葬。现在城市人火葬已蔚然成风,可大多数人火葬后,骨灰仍要下葬,而且还是水泥花岗石砌成的墓。这其实比土葬还糟糕,一般土葬千百年总会风化,这水泥花岗石坚固无比万年不化,真不知世世代代以后怎么办?最近外国一村长宣布本村人“不准死亡”,因已无葬身之地了,真令人不知哭笑。中国目前每年死亡约八百万人,如果人人都要“入土”并水泥加封,不要说城市墓地资源即将消耗殆尽,就是农村的耕地和山林也将受到巨大威胁。 看来人们的丧葬观念也要与时俱进。秦始皇陵将厚葬推向了极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将“厚养薄葬”的观念推向极致呢?虽不需像庄周那样,妻子死了鼓盆而歌,但亲人在世时多做些实质的孝敬,丧葬祭祀则尽量从俭这还是可以要求的。同时这也可改变一下我国目前殡葬业暴利的状况。尊敬先人贵在内心,贵在缅怀、传承先人的精神品格,而不在先人死后把坟墓修得如何宏伟壮观。皇陵、孔林,作为历史和文化我们需要保存,烈士墓、纪念堂作为学习和瞻仰我们需要维护,但从整个人口众多耕地不足的中国来讲,我们必将解放思想进行第二次殡葬改革,实现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转变。“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祭祀祖先也是一样,普通人家,过了三代五代,谁还会去老祖宗那里扫墓?毛泽东曾说,孔子要还活着,这地球就住不下了。同样的,如都像孔子那样,死后都搞一个几千亩的家族墓地,那活人该没地方活了。因此我们是否可以逐步实行“生态安葬”?将骨灰或撒向江河湖海,或用可降解的骨灰盒埋入树下,或只留集体墓碑,不留坟头,等等。只要我们庄严、肃穆地做这一切,就一定能寄托我们的哀思和念想。 尽管世俗和习惯的枷锁还牢牢地套在人们的心上,但人类终究会迈出这一步,整个人类终将和整个大自然和谐共存。 |
-- 作者:糊里糊涂 -- 发布时间:2009/5/21 21:06:52 -- 我只但愿纪念堂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的陵墓,也许还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
-- 作者:顾月影 -- 发布时间:2009/5/21 22:11:14 -- 骨架、小四;已经考证清楚,阿房宫只有夯土地基,并没有建成上面。 |
-- 作者:雨声动听 -- 发布时间:2009/5/21 22:44:00 -- 秦始皇也还有一些未解之谜,如:始皇的出身之谜,始皇的子嗣之谜,始皇为何未立皇后等等,骨架兄有意考证吗? 另骨架兄关于厚养薄葬的提议,确实有现实意义。人死后火化,然再将骨灰复又埋入地下,但这撮骨灰是不是先人的怕没有谁说得清。与其祭的不知是谁人的骨灰,还不如像兄所言,撒入江河湖海或放入可降解的盒子埋之于树下,与大自然同在,这样最好,我举双手赞同。 |
-- 作者:没有忘记 -- 发布时间:2009/5/23 3:03:02 -- 谢谢分享! |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5/23 12:54:34 -- 大多数人火葬后,骨灰仍要下葬,而且还是水泥花岗石砌成的墓。这其实比土葬还糟糕,一般土葬千百年总会风化,这水泥花岗石坚固无比万年不化,真不知世世代代以后怎么办?最近外国一村长宣布本村人“不准死亡”,因已无葬身之地了,真令人不知哭笑。 撒入江河湖海或放入可降解的盒子埋之于树下,与大自然同在,这样最好,我举双手赞同。 |
-- 作者:依梦 -- 发布时间:2009/5/23 18:16:43 -- 撒入江河湖海或放入可降解的盒子埋之于树下,与大自然同在,这样最好,我举双手赞同。 |
-- 作者:九爷 -- 发布时间:2009/5/24 1:38:56 -- 以下是引用依梦在2009-5-23 18:16:43的发言: 撒入江河湖海或放入可降解的盒子埋之于树下,与大自然同在,这样最好,我举双手赞同。 |
-- 作者:云鹤 -- 发布时间:2009/5/25 22:05:25 -- 骨架兄的博古之说:有关秦始皇陵墓已解之谜,可借古道今,今日的殡葬俗习令以上各楼主提出共识:撒入江河湖海或放入可降解的盒子里埋于树下,与大自然同在。本人也非常赞同。谢谢骨架兄的好文章,拜读了。/ |
-- 作者:大队部 -- 发布时间:2009/5/26 22:59:29 -- 骨架兄哐古而不泥古,往往借古而讽今,警示世人,着实是好文章.中国人一旦发达,就大造宫室与墓室,似乎有露天恐惧症.然营造过度,劳民伤财,已干犯天颜,故托事而摧之,如阿房宫,如圆明园,如东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