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会同村里见闻 碉楼 祠堂 和其它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37954)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9/5/13 6:26:33 -- 会同村里见闻 碉楼 祠堂 和其它 首先感谢富裕中农让我们增加了丰富的知识 进了会同村,先看到的是村头的一座碉楼,楼体都是青砖砌成, 村头的 碉楼与祠堂相邻见证着会同村的历史 这座碉楼的旁边是一个祠堂,祠堂的大门红漆已不再鲜红,我们推开门进去,祠堂天井内长着荒草,宽敞的祠堂安静肃穆,屋顶上有着成对的麒麟;梁下墙壁依稀可见彩色的花鸟图案,但部分已残缺不全;屋檐下还有着精美的木雕;小鸟儿似乎也看上了这清静之地在屋檐处筑了个小小的鸟儿窝。这一切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个非常庄严的地方。祠堂、家族这些字眼,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似乎都与“封建”“顽固”有关。无意中大家发现了右边走廊的墙上还清晰可辩的毛笔字。相机记录了一些部份,但只可看不可议论。 落款是中山市X乡人民法院1959年 祠堂大门上面的木雕 ![]()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9/5/13 8:32:54 -- 补几张照片 祠堂 村头的碉楼,05年照的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9/5/13 9:25:29 -- 听富裕中农讲栖霞仙馆里的故事 为了这个故事完整,也因为富裕中农家中有事,不可能我们参观的每一处都要请他来加说明词,所以我就在网上找了一下,照片则明天再来添加 栖霞仙馆的来由 上世纪20年代初,首任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莫仕扬的嫡孙莫咏虞,身为太古洋行船务买办,家境殷实,寓居于香港。据说莫咏虞得了疾病,卧床不起,经多方医治也未见起色。家人雇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婢女服侍他,因她关怀备至,莫咏虞的病情渐渐好转。也许是日久生情的缘故,康复后的莫咏虞欲将该女纳为第八妾。不料该婢女以终身不嫁为由,拒绝了莫咏虞。莫咏虞见其决心已定,却又感激她的照料之恩,而且为循其父“积善之家必有馀”的遗训,他也早有意建造一间寺院来安置家中另几位愿守“清规”的未婚婢女。于是在民国九年(1920年)时,莫咏虞花了一千两白银,在家乡会同村瓦窑坡处买了一块30余亩的地,正式破土兴建栖霞仙馆。 图一
栖霞仙馆建成后不久,大约在1922年的下半年,莫咏虞利用自己在太古洋行做船务买办、常与英国人有贸易往来之便,托人从英国买回了一台发电机运到香港,准备运回老家会同村,让栖霞仙馆内的尼姑们也用上电。 图二
会同村有电之后,莫咏虞又将另一种“洋玩意儿”————电影带回了家乡。每隔几个月,他就会从香港请来电影队,在栖霞仙馆内为女尼们放映卓别林的“哑剧”电影。当然这也像电灯一样,村民都可以免费来看。每次电影队一到达,全村就像过节似的,倾巢而出,挤在栖霞仙馆里,甚至邻村的村民也蜂拥而至,站满了栖霞仙馆的围墙。
巧逢年轻人 待续 |
-- 作者:荷塘秋叶 -- 发布时间:2009/5/13 9:58:02 -- 看到墙上毛笔写的那些东西,心情很沉重,看来要建设和谐社会任重道远。这两天拆迁的上门来谈拆迁,一席话令我感慨万千。当谈到拆迁补偿时,那位干部说国家是制定了很多法律,但实行的是属地管理。比方说私房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经济条件好一些,有的私房几百平米都退了,而我们长沙是大于一百平米的就不退,你看这一退国家多大损失。我问他,私人的房子,无端被占去那么多年,怎么反过来倒是国家受损失了?这不是强盗逻辑吗?他向我解释这是×××领导工农闹革命......如何如何,我问他现在又有很多千万、亿万富翁了,我们是不是要学×××又拿起枪杆子来闹一次革命?哈哈哈哈! 说了些以前不敢说的。 ![]() ![]() ![]() |
-- 作者:长安人 -- 发布时间:2009/5/13 10:32:56 -- 楼上老兄言之有理,可是有理也拗不过枪杆子,还是做个顺民吧。以前如此,现在要争取自己的公民权益。 |
-- 作者:pengje -- 发布时间:2009/5/13 13:06:41 -- 比较哒两位领导的片子,CMOS与CCD出的片子的确不同,特别是天空、碉楼的成象、色泽,期待SX2或SX3 第一张片子的成象与颜色看起来的确很舒服。但构图、取景角度有些问题,这种情况碉楼宜向右再移动一下,取景时前面那几根电线有些打眼,要用PS处理工作量会很大,不如拍摄时换一个角度试试。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9/5/13 20:33:18 -- 村头和村尾都有一处这样的象坟一样的东东。细看,觉得应当是祭祖的台子。看来这里的人仍遵循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祖宗崇拜的传统。而我们湖南人由于有着强烈的革命热情,在保留传统上差远了。 |
-- 作者:石马 -- 发布时间:2009/5/13 23:18:45 -- 参观会同村时,就曾想过这也是会同,湖南有个会同县,但是富裕中农告诉我们,这个会同村与我们相邻的会同县是没有一点瓜葛的,就象全国有很多的地方叫甘棠一样。只是一个地名而已,上面春英与乡音姐都江堰市发了一些照片,我也补充一点。 1、会同村就是因为他莫仕扬的发达而兴旺,在三十年代,这个不到大的村子里,国内与国外的洋行总经理多达一百多人。这个村子应该是中国最早受西方影响而买办成堆的地方。 ![]() 5、当时采用了双层墙体。中间的空间,能起到隔热和冷的作用,住在里面冬暖夏凉。 ![]() 6、这里的墙壁上描花画栋,是一种讲究,但是富裕中农介绍墙壁的加工,让我们惊叹,每口砖都仔细的研磨,上下的缝隙对得整整齐齐,缝隙很小很细,每个工只能砌六口砖,这些墙体多年来干干净净,很少灰尘,并且不变形不垮塌。 ![]() 7 ![]() |
-- 作者:古潭静子 -- 发布时间:2009/5/13 23:29:41 -- 以下是引用荷塘秋叶在2009-5-13 9:58:02的发言: 看到墙上毛笔写的那些东西,心情很沉重,看来要建设和谐社会任重道远。这两天拆迁的上门来谈拆迁,一席话令我感慨万千。当谈到拆迁补偿时,那位干部说国家是制定了很多法律,但实行的是属地管理。比方说私房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经济条件好一些,有的私房几百平米都退了,而我们长沙是大于一百平米的就不退,你看这一退国家多大损失。我问他,私人的房子,无端被占去那么多年,怎么反过来倒是国家受损失了?这不是强盗逻辑吗?他向我解释这是×××领导工农闹革命......如何如何,我问他现在又有很多千万、亿万富翁了,我们是不是要学×××又拿起枪杆子来闹一次革命?哈哈哈哈! 说了些以前不敢说的。 谢谢楼主乡音的图文.都是古老的建筑,古风古韵引人入胜,特别是墙上的标语那是上世纪初的内容,留下来可给后人作看待极左的警世恒言。 |
-- 作者:晓泛 -- 发布时间:2009/5/13 23:33:29 -- 这些房子都没人住吗?还真有点像澳门老街上的房子.乡音大姐,好久没见,你还好吗? ![]() |
-- 作者:向北挺进 -- 发布时间:2009/5/13 23:50:32 -- “首先感谢富裕中农让我们增加了丰富的知识” 谢谢乡音姐的图文,让我们坐在家里也增加了丰富的知识! 图片顶端多出的一点烟筒,看了半天,想了半天,不知是怎样形成的? |
-- 作者:没有忘记 -- 发布时间:2009/5/14 6:24:42 -- 曾到此一游,可惜没有留下PP。谢谢好PP。 |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9/5/14 16:21:32 -- 读了乡音姐的栖霞仙馆介绍。莫老爷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至少比黄世仁对喜儿好得多,对喜欢的丫头想纳为妾,让她摆脱下人身份享福,但这只是老爷的一厢情愿,丫头不从,愿终身不嫁,皈依佛门,莫老爷为其建住所、派佣人、装电灯,厚养起来,看起来的确是仁义道德,内心里却也许是“我得不到的别人也莫想得到”。最后昌龙敢于冲破清规戒律,与青年电工阿荣两情相悦,远走高飞,我佩服他们的勇气。这段情节够拍一部电视剧了。 |
-- 作者:pengje -- 发布时间:2009/5/14 17:47:47 -- 从乡音姐的介绍中并未看到犟牛兄帖中也许是“……”的情节,实际上一个电工也就将这个尼姑拐跑哒。这个假想的情节可能还是以前阶级教育留下来的痕迹摆? 不过这位尼姑倒是做好做孬都是她,搭帮她大家用上哒电,也搭帮她,大家哈用不成哒。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9/5/17 15:44:24 -- 此帖专复犟牛和彭老师 及一些对“自梳女”有兴趣的朋友。我到顺德几年,听到一些关于顺德“自梳女”的传说,想昌龙应该也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吧。今天看到口口二位的跟帖故特意找来这部份内容。如有乐意多探究的,可以点击打开下面的网址:《自梳女》 【简介】 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 到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过去“自梳”具有特定的仪式,先由村中族人选择吉日吉时,良辰吉日一到,便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婶母、伯娘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 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自梳女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是守节之意,又叫“买门口”。“买门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梳女找一个未婚男性出嫁,出嫁前,男女双方拟定协议。一般是男方同样给女方送聘金,而女方出嫁3日回娘家探望亲人后,就再不回婆家,但自梳女必须按照协议的规定,长期给婆家提供费用,所提供费用的数目一般不少于男方当初给的聘金。另外一种是找一个男性死者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自梳女同样要付给婆家一笔钱。 有人认为,自梳女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命运,可以想见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是怎样的卑微,她们中大多数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有歌谣曰:“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这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