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求学之路(1)进入长沙市十二中学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37464) |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9/5/7 23:58:12 -- [原创]求学之路(1)进入长沙市十二中学
写在前面的话 靖县乐园的网友,大多是1968年以前毕业的初、高中生。对自己的校园生活非常眷恋。每每听到大家提及自己毕业于一中、二中、五中、附中,我心跳在加速。我没能进入这几所中学接受教育,不是我不想进入,是我没有机会进入。年过五十,我也不再抱怨老天不公了,一切都坦然。我发现,老三届毕业生对自己离开学校之后,“接踵而进”的那些后生们的中学生活缺乏了解。老三届全部离校下乡后,后面的学生才进校。两者没有同校学习,也就没有机会相互了解。我想以一位后学者身份,将自己的中学生活写出来,来补救这份遗憾。全文有近2万字,我分几次发完。
一 进入长沙市十二中学 长沙城小吴门外,20世纪初还是郊区。随着人口增多,城区面积扩大,这里慢慢形成了街道。小吴门外的地名有校正街、校横街、军路侧、新军路、炮队坪、协操坪。细想会发现这些地名与军队有关联。晚清时期,清政府开始组建装备洋枪洋炮的新式军队驻守在小吴门外,这里曾是新军习武操练的地方。新军路是长沙东面出城的主要道路,东西走向,长约一公里。新军路中段靠北侧有条狭窄的小巷,名叫衡湘里。解放前衡湘里建立一所私立中学,因地取名为“衡湘中学”。解放后学校收回国家管理,改校名为长沙市第十二中学。 1969年4月下旬,我接到长沙十二中入学通知书,没有经过任何入学考试,我成为这所中学的学生。按常规应该是秋季招生。我是1968年夏小学毕业,由于时逢文化革命,局势混乱。延期了大半年68届小学毕业生才进入中学。我被学校安排在初一第29排,学号为2914。班主任是赵菁菁老师,体育学院毕业生,30多岁,矮个头,体形肥胖。另一位负责我们排工作的是年近五旬的屈今城老师,教数学,为人宽厚,教学严谨。听说他原是教高中数学,当时学校没有高中,他只能教初一这邦毛孩子,真有点屈才。文化革命时期一切是军事化管理,学校班级称为排,四个排为一个连。当时全校有36个排,约1500学生,包括1966年、1967年和1968年三届小学毕业生,我们习惯上称为66届、67届、68届学生。66届早我们半年入中学,67届和68届同时进入中学。我所在的68届小学毕业生有4个连16个排,计约700学生。29排有40余名学生,属第八连。1970年春,66届学生初中毕业后,学校又招了一届学生。 刚入中学,都是陌生面孔,原来小学同班同学没有一个在29排。我从40位同学中辨别出来两位男生是原韭菜园小学(我毕业于此校)的毕业生。我们彼此面熟。我后来知道他俩一个是曹方军,另一个叫肖冬成。曹方军父亲是南下干部,可能是厅局级领导,由于他有家庭背景,学校挑选他到了执勤排,负责学校安全执勤。肖冬成是小学足球队的守门员,他父亲是搬运工人,家庭出身属于“领导阶级”,班主任赵老师推荐他当排干部,由同学举手选举通过,他当选为排长。刚刚踏进中学大门,同学之间彼此都不了解,这种“民主选举”只是形式,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在小学班干部都是由班主任老师任命,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选举活动,感受到民主气氛,发现中学老师与小学老师的不同之处。曹方军和肖冬成都成了班级的红人。 |
-- 作者:良良哥 -- 发布时间:2009/5/8 0:07:45 -- 哇!楚人兄弟的东东接踵而来啦! 抢坐第一沙发! |
-- 作者:解珂玢 -- 发布时间:2009/5/8 8:39:34 -- 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啊!好记性!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9/5/8 8:47:57 -- 十二中现在可是长沙很热闹的地方了。 能听听,了解老三届毕业生离开学校之后,“接踵而进”的那些后生们的中学生活,真不错,坐下来,慢慢听楚人讲故事。 |
-- 作者:朱纪飞 -- 发布时间:2009/5/8 10:06:52 -- 我弟弟也是那一届,被分到一中,也是个什么“排”。想听听我们“老三届”走后“小三届”的生活。 |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5/8 12:28:26 -- 事在人为,楚人君的学识并不比老三届差呀! 重考证,这是楚人君的文章特色。 |
-- 作者:深谷幽兰 -- 发布时间:2009/5/8 13:29:21 -- 哈哈!我也是十二中的学生,楚人老弟我们应该是校友啦!只不过你进校时我已经当知青去了(68年11月下放靖县)难得你这么好的记性,让我又重温一遍校园生活。谢谢!继续听你讲故事。 |
-- 作者:金麦彭姐 -- 发布时间:2009/5/8 14:34:50 -- 有一段时间没听楚人讲故事啦! |
-- 作者:漫江碧透 -- 发布时间:2009/5/8 14:41:21 -- 楚人老弟的文章确实重考证,这一带地方我很熟悉,50 --60年代我家就住在韮菜园附近的黄土塘. |
-- 作者:梁西西 -- 发布时间:2009/5/8 15:39:46 -- 考初中时,我填了四个志愿,其中有一个就是十二中。 |
-- 作者:椰风海韵 -- 发布时间:2009/5/8 17:08:16 -- 楚人的故事开篇就引人入胜,等着精彩的下篇呢!我们老三届下乡以后,对后面的校园生活知之甚少,楚人的介绍填补了这个空白,也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当时是非常羡慕他们还有书读,甚至想过自己要是晚一年出生就好了。当时比我小一岁或晚一届的就可上高中而不下农村。 |
-- 作者:荷塘秋叶 -- 发布时间:2009/5/8 18:31:45 -- 原想等看完全文再跟帖,但这里先要和楚人商量了:解放前衡湘里建立一所私立中学,因地取名为“衡湘中学”。解放后学校收回国家管理,改校名为长沙市第十二中学。这句话看上去有点毛病,其一;“建立一所私立中学”,缺主语,如果理解为衡湘里这个街道集资建的似乎不可能;其二,“解放后收回国家管理”,学校原来是私立的,谈何收回?那占有私产岂不有理了?所以是否可将建立两字改为有;收回改为收归。不知算不算挑刺? |
-- 作者:京妞 -- 发布时间:2009/5/8 20:39:28 -- 楚人的故事似曾相识,入中学的程序都一样,北京和长沙革命都革到一起了。 |
-- 作者:大队部 -- 发布时间:2009/5/8 22:04:49 -- 且听下回分解。 |
-- 作者:晓泛 -- 发布时间:2009/5/10 22:35:06 -- 十二中一样出人才,楚人你就是. |
-- 作者:靖甘棠五 -- 发布时间:2009/5/10 23:09:47 -- 好记性!且听下回分解。 |
-- 作者:去西奇 -- 发布时间:2009/5/13 13:57:55 -- 我在河西读中学时,长沙市内有哪些中学?具体位置在哪里?这我都不清楚。文革时十二中有个“八一九”造反有理军也还有名,但我仍不知道十二中在何处?直到五一路拉通后,我才看到它。谢谢楚人的介绍。 |
-- 作者:没有忘记 -- 发布时间:2009/5/14 5:41:50 -- 听楚人讲那少年的故事! |
-- 作者:网岭采茶人 -- 发布时间:2009/5/14 19:23:55 -- 和楼主同届,不过进的是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