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 高考 1973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35163) |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9/4/11 23:05:36 -- [原创] 高考 1973 高考 1973
电影《高考 1977》正在火热上演,拾起一段五味杂陈的集体记忆。 至于1977年以前的大学招生、考试,却少有人提及。原因不难理解,一是当时并不叫“高考”,叫“推荐”,二是被张铁生、四人帮搅了局。 1973年,大学(包括中专)在沉寂了七八年后,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招生。 招生的步骤,首先是推荐,那时的农民还真有点“权”,你出工不积极,为人不诚实,恐怕就得不到推荐,你老爹再有本事,这第一关你过不了,公社、县里也奈何不得。 接下来是面试,考官一般是公社级的中学教师,也就是问一些数理化知识,当然也必定问及这些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粘点边。 最后才是去县里参加统一考试。试卷面对的是连续七、八届初中、高中的毕业生和未毕业生,这么多人这么多年没摸过书本了,题目自然不会太难,初中知识为主。 当然,若干表格是必须要填的,记得不知是哪位,“政治面貌”填了个“椭圆”,一时传为美谈。 不可否认,推荐后来也变了味,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暗箱操作,不一而足。在这块神州大地上,无论多么好的政策,到了下面,几经各级官员们试水,都会迅速成为他们中饱私囊的工具。一些军队干部干脆直接把子女招到部队去,户口都不要,对公社知青办,连招呼也不打。 那段时间里,“高等教育”这四个字,实实在在地让我——说不定还有好多和我一样的知青——砰然心动,热血沸腾。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断了上大学的念头。现在却突然发现,这也不是没有可能了。 虽然大家都信誓旦旦地喊过“扎根农村闹革命”,刚下乡时,喊“扎根”,那是骗自己,误以为自己真的能够适应、能够忍受农村的闭塞和落后。下去一两年了,还喊“扎根”,那就是骗领导了。因为领导爱听。而且喊得最响的,往往走得最早、最快。这也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悖论。 1974年我被推荐,公社一关顺利通过,还去了县里体检(这一年已经取消了书面考试)。但是由于“可教子女”的身份,这一切都不过是走过场。在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中煎熬了几十天。我认命。倒也心平气静。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可以算是一大创造发明。 几十年前,当时的知识青年——其中大多数都是“可教子女”——走上街头,走进工厂,走向农村,发现“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几十年后,这些人又说,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掌了权的“可教子女”,却挑唆当年的被教育者以及另外“红四类”去歧视、仇恨年轻一代的“可教子女”。 言说之虚伪,逻辑之混乱,实为世界之最。今天指鹿为马,明天指鹿为牛,后天指马为鹿,…… 说是推荐,在知青中,也还是讲点论资排辈,我们队的推荐蛮顺利,大家不争不抢,心平气和。生产队的社员一门心思、认真仔细地评价、比较,把上大学当作是知青的大事,而对他们自己的子女,根本无此奢望。那时,离开农村,对知青,只是迟早的事,对农民,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公社面试,考官们相当满意,开始还作古正经地问一下,后来一听是长沙一中的,就说,正牌货。手一挥,轻松pass。 我们公社知青多,被推荐的也基本上是知青,本地回乡青年极少,有,也是相当优秀的,但要论书本知识,还是比知青差一大截。 到县里参加考试回来,就等录取通知了。这时,张铁生写在试卷背面的、满腹牢骚的信公布了。 说实在的,我非常同情张铁生,当然,是同情他的忘我劳作、无暇复习,也算得上代表了一部分知青。至于到后来,他得意忘形,当了M和江青们的机关枪,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还好,省里没稀里糊涂跟进,先前的推荐、考核、考试还是作数,没有推倒重来。 秋天,录取通知终于来了,既然是考试,就会有淘汰。取了的,兴高采烈,落选的,失魂落魄。 欢送宴会是必举行的,落选者也肯定参加,那个中滋味…… QD就是落选者之一,举座皆欢的宴会上,他一人向隅。我见状,不忍,坐到他身边,陪他喝酒、说话。平日,我连香槟酒(那时还没见过啤酒)都招架不住,喝上几口,就会从脸红到腰,今天喝的是葡萄酒,度数比香槟高许多。心说,豁出去了,舍命陪君子。他一杯,我也一杯,到后来,他不喝了,光敬我,灌我。我来者不拒,一杯接一杯,只希望QD能高兴起来。 渐渐的,自我感觉有些失控,话虽不胡,却多,还一个劲傻笑。别人笑,我也笑,别人不笑了,我还在不停地“呵呵呵呵。当然想不笑,就是刹不住。 那晚,整夜无眠,思维清醒异常,脑壳疼痛剧烈。早上起来,人软得像面条,还要出工,扮禾,踩打谷机。 过了几十年,才想,借酒浇愁,是没错,可他怎么不浇自己,浇我? |
-- 作者:pengje -- 发布时间:2009/4/11 23:39:09 -- 我这一世人参加过两次这样的考试,一是73年,一是78年,这两次考试相隔五年,其味道当然是相差天隔地远,但对于我来讲都是人生中的重要经历,值得记住的经历。 73年,父亲在类集中营的MXX学习班中关哒两年后,当时已恢复自由,生产队、大队的推荐也都通过。因年龄较小,公社讲上大学的等年龄较大的先去,推荐你上中专吧。所以严格地讲,我参加的是中考而不是高考。郭书记跟我讲这段话时,我正在杨家坪犁田,他路过,顺便讲了几句,他走后,我接着犁田,那时对大学、中专没有很明确的概念,明确的只有一条,去读书,离开农村。 等该我们去考的时候,张铁生已抢在头里,但因为惯性,我们还是考哒一下,先是都集中到公社楼上的大会议室中,做作文题,我在去公社的路上就想好哒,写作文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就基本打好哒腹稿。到那里一看,是写一篇叙述文,我提笔就写哒一篇名为《第一炮》的文章,内容就是我们修水轮泵站,打炮眼炸石头的事,很快写完第一个交上去,二中的一位大块头老师看完后,对我竖了一下大拇指,我想这一关应该差不多哒。后来听队上在二中读书的内伙计讲,他们也听哒这篇作文。 接下来的数理化考试就有点走过场哒,每次进去三名考生,里面坐着一排二中的数理化老师,问了几个一般的数理化的基本问题,开头有点抢答的味道,我可能每次都是头一个举手,答上来几个题后,被老师告之我可以不答哒。于是我就坐在一旁歇气。接着问哒一个问题是:装电灯线时,开关应装在哪根线上?问哒以后冒得人做声,老师问我晓得不,我讲应该接在火线上(现在当然知道火线是土话,正规地应该讲是相线),老师追问为什么,我讲是为了安全,断开开关后换灯泡安全些。就这样结束了这次考试。 出来读书后,发现靖县的情况确实与别的地方不同,当年靖县出来读书的全部都是长沙知青(次年才有少数的本地青年,如元英大大的小叔子,一个地道农民的儿子。),而别的县来的同学中,长沙知青就很少,大多都是本地的青年,其中复员军人较多,地方的干部子弟也不少。那时读书也没有什么路子,我接到通知后再告诉家里,父母才知道我被什么学校录取了。而学校当年去招生的老师后来成为我的岳父大人,这当然是后话。 |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9/4/12 9:02:16 -- 高考,对于我个人来说,真是五味杂陈。 我没能跳过那一关,只差一点点,2.5毫米吧。到今天对我的影响还无时无刻地存在着。 我也想模仿九爷的文体,写一段“求学记”。只是与靖县生活没有关联,迟迟没有动笔。 |
-- 作者:朱纪飞 -- 发布时间:2009/4/12 10:11:35 -- 1973年,我参加了靖县的“高考”,据说成绩还不错,后来闹张铁生,我的资格被公社严肃地讨论了一把:是没文化的贫下中农子女需要上学,还是有文化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子女需要上学?结论嘛,不用说了,这种讨论本身就决定了我的命运。(当时我父亲还没“解放”)顶替我上学的贫下中农的女儿两年后被湖大劝退,理由是“实在跟不上”。 多滑稽的理论! |
-- 作者:大队部 -- 发布时间:2009/4/12 10:31:48 -- 77年高考于我就是一场噩梦.唉,不提也罢. |
-- 作者:何日君再来 -- 发布时间:2009/4/12 10:33:43 -- 7几年的高考时,正是父亲被作为现行反革命坐牢的时候,考试时没有我的份,虽然我当时表现最好,是我自己去争取,才让我参加了考试,其实是做样子的,那时怎么会让一个现行反革命的子女去上大学呢? |
-- 作者:晓泛 -- 发布时间:2009/4/12 12:57:03 -- 佩服你能在那样的背景下考上大学,实乃不易。 |
-- 作者:石马 -- 发布时间:2009/4/12 14:00:47 -- 七三年,七四年我都有幸被“推荐”参加了“高考”,但其中有些我知道的理由和一些我不知道的理由,让大学的门始终对我关闭,有些我知道的理由让我刻骨铭心的痛苦记着。 |
-- 作者:春江花月夜 -- 发布时间:2009/4/12 14:40:14 -- 只知道jp的父亲在你校工作过,才晓得你还是他亲自挑选的女婿呀。d叔叔真是好眼力! |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9/4/12 17:50:04 -- 以下是引用晓泛在2009-4-12 12:57:03的发言: 佩服你能在那样的背景下考上大学,实乃不易。 不好意思,我没写清楚,晓泛姐误会了。 我74年没能去读书,77、78年也没有参加高考,而是去读了“教师进修学院”,83年才拿到一纸大专文凭。 谢谢各位的关注。 |
-- 作者:没有忘记 -- 发布时间:2009/4/13 18:46:02 -- 现代版的“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被彭老师得到了! |
-- 作者:向北挺进 -- 发布时间:2009/4/14 0:04:54 -- 拜读了艾老师、彭老师的好文、趣文!!! 我上中学时,正赶上“中国人不讲外国话”的黄帅、以及交白卷的张铁生走红,在学校也没读什么书。所以77年的高考落榜了。直到83年才读的电大,也算是圆了大学梦。 |
-- 作者:晓泛 -- 发布时间:2009/4/14 0:20:24 -- 以下是引用晓泛在2009-4-12 12:57:03的发言: 佩服你能在那样的背景下考上大学,实乃不易。 不好意思,我没写清楚,晓泛姐误会了。 我74年没能去读书,77、78年也没有参加高考,而是去读了“教师进修学院”,83年才拿到一纸大专文凭。 谢谢各位的关注。总而言之,佩服你和彭老师们的进取精神! |
-- 作者:念想 -- 发布时间:2009/4/14 1:56:53 -- 回想自己的读书经历也全是五味杂陈,我的求学路,也好艰辛好漫长。 我是69届的初中毕业生,实际只能算是小学生(还不是正规的小学生,是工厂子弟小学的首届学生,子弟小学当时还只办到初小四年级,教我们的老师都是工厂工人。因子弟小学当时没有高小,读完四年后,才转到了当地完全小学读五六年级)。81年初从工厂调到靖县的教师进修学校后,想哒自己小学水平要在知识分子堆里混下去会很难,也确实难。从81年开始,我便开始了漫长的求学路。 先是会计短训班学习,到后来当了好几期县里教师会计培训班的老师。随后又参加了中师函授学习,三年拿到函授中师文凭; 87年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考取了省教育学院的函授生,又三年拿到函授大专文凭; 92年又参加了教师系列的“三沟通”本科入学考试,还是函授学习。刚入学不久,因老W调回长沙,工作家务照顾女儿太忙,我放弃了学习,95年再收到办班学校仍发我学习通知时(女儿也于95年在靖县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我醒悟哒,冒放过这最后的学习机会,快马加鞭,两次补考完十几科课程,96年拿到了95年的本科文凭。 97年再学中级职称英语(还曾找了荷塘兄的妹妹,帮我将职称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朗读几篇录制了磁带),当年职称英语统考获得了95分的好成绩。有了这些硬件,97年才终于获得了讲师职称。 98年又有个读书机会,湖南师大硕士研究生函授班给了县里几个名额,自己申请了,由学校县教育局推荐,也收到了湖南师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函授班的录取通知(县里那年得到的几个硕士生指标,最终都浪费了)。只因当年刚在长沙买了新房,一时拿不出几千元的学费(曾去师大报到,要一次性交清学费),再又想哒要早点办内退回长沙,这硕士不读算哒,因此一系列的函授读书终于结束。 我于2001年初内退回了长沙后,再应聘民办大学打工近七年,这七年中,我才终于真正尝了几年大学生的滋味(不是当大学生,而是教大学生)。 几十年来,在艰难中虽然也读了点点书,却还是总为没能当过作古正经的学生,没能真正读什么书,留有很多当学生读书的遗憾! |
-- 作者:龙励志 -- 发布时间:2009/4/14 10:34:50 -- 七三年我有幸被“推荐”参加了“高考”,成绩应该还不错. 后来闹张铁生,由于“可教子女”的身份,这一切都不过是走过场,在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中煎熬了几十天。我认命,但我记着这刻骨铭心的痛苦。 直到78年我才圆了大学梦。 |
-- 作者:老老大 -- 发布时间:2009/4/15 9:33:28 -- 73年是我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在靖县参加了地区命题的高考。考试后经历了张铁生反潮流的担心和焦急的等待。九月份终于结束了8 年多的知青生涯,来到师大外语系学英语。 人们都知道77年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拨乱反正的胆识之举,其实73年的高考也是他的极力主张。他改变了千千万万知青的命运,感谢他! 现在又有人主张取消高考,美其名曰为了更有利于选拔人才。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那将是民族的又一次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