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 豆 豉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33738)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9/3/25 22:42:03

--  [原创] 豆 豉

                  豆     豉

                

    近段时间来,为了春游活动带什么菜,靖县乐园里起了一场“豆豉”风波,豆豉获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就好比号称“热带水果之王”的榴莲,有的说香,有的说臭。“好得很”派的代表立立网友说:豆豉好,豆豉香,巴不得样样菜里多放豆豉,她到浏阳拍摄桃花还专门发了帖子《关于浏阳豆豉的插曲》。春江花月夜网友引经据典地转帖介绍豆豉的科学知识,呼吁“老年人要常吃豆豉”,甚至苦口婆心地劝诫老师从阳江豆豉开始,养成吃豆豉的良好饮食习惯。而“糟得很”派的领军人物老师则“谈豆豉色变”,避之犹恐不及,“看了都吃饭不进”。椰风海韵网友则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往事,以亲身经历证明“包了几十层纸的浏阳豆豉”曾经臭翻了一车人,并从此臭名远扬、名声大噪,笑得大家乐不可支。

    确实,其貌不扬的豆豉其外形实在不敢恭维,小小的、黑黑的、瘪瘪的,味道微苦,长沙人形象地称其为“豆屎”。对于豆豉历来是褒贬不一,生活中也多有关于豆豉的俗语。表扬别人能干叫“少不得各粒豆豉”,看重豆豉的说“一粒豆豉打碗汤”,反之,批评别人视力不好或没有认真看有句口白“眼睛夹豆豉去哒?!”,嫌弃别人脚臭称“潘做豆豉气”,还要做出一副臭不可闻的神态。不过,香也好,臭也好,小小黑色颗粒的豆豉在我的生活中早已留下深深的印记。还有一出京剧折子戏《苏三起解》,那唱词本是“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到了我们长沙调皮伢子的口里就变成了“苏三离了洪洞县,豆豉辣椒臭猫鱼”,足见豆豉、辣椒和腐乳在长沙日常饮食中的地位,也说明长沙话的声调暗合着国剧行腔的抑扬顿挫。

    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奶水不足,我们兄弟几个打小都是早早断了奶的。母亲用煎药的陶药罐放一把白米添满水,罐口用打湿的毛边纸封住,只留个小小的口出气,放在煤炉小火上慢慢地熬,稀粥在罐子里沸腾起来,翻滚着唱歌。粥熬到糜溶糜溶了,放入几粒豆豉、一撮盐、几滴猪油,再熬一会儿,香气便从罐口飘溢出来,溢满了整个房间。母亲用磁调羹小心地搅匀了,舀出半调羹,自己先试试温度,再喂进我们的小嘴里,那就是我们童年记忆里的美味佳肴。哦,多少年没有闻到过那特殊的香气了!那年月少见牛奶、奶粉,连奶糕也算是稀罕物,许多孩子都是这样喂大的。二哥断奶最早,吃的豆豉猪油罐子稀饭最多,他后来的身体也最壮实。春江花月夜说豆豉营养价值高,的确所言不虚。而且,民间也有以豆豉入药,治感冒、散寒解表的。

    那年月家里没有买过味精,更别说现在家家少不了的鸡精等等调味品了,有的只是装豆豉的罐子。也就学会了一段猜字谜的童谣:“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浏阳,浏阳出豆豉,豆豉一寸长”,那谜底是一个古体的“厨”字(“廚”)。可见长沙一带,不仅“冒得辣椒不是菜”,家家户户的厨房里也是少不得豆豉的。说起来这爱吃豆豉的习惯算是与生俱来、源远流长了。

    小学时支农劳动也曾帮农民收过做豆豉的豆子。春江花月夜转的帖子说豆豉是用黄豆(大豆)为原料,其实长沙、浏阳的豆豉是用本地独有的泥豆为原料的。泥豆撒种在田间,稀稀拉拉的,豆杆和豆子呈褐红色,硬梆梆的,产量很低。收获的泥豆要经过筛选、蒸煮、发酵、酒拌、烘晒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豆豉。记得很长一段时间里,长沙人买豆豉还是要凭票的,那个时代,豆豉也是一种“稀缺物资”啊。

    到了“上山下乡”的年代,远离了家乡也远离了豆豉。要说豆豉,我下放的湘西也有,但那与家乡的豆豉不是一回事。湘西的“豆豉”是用黄豆做的,类似于腊八豆但干干爽爽,一般不做佐料而是炒焦了或是用油炸了作为下饭菜。母亲千里迢迢地给我寄来包裹,那时候还没有塑料包装,正如椰风海韵网友描述的,隔着一针一线密密缝的包裹布,早闻到了豆豉的熟悉香气。拈一粒在嘴里咀嚼,满嘴是浓浓的母爱,那汁水流进肠胃,满腹是淡淡的乡愁。

    回城以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豆豉不要凭票供应了,各种物资也越来越丰富,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还是忘不了豆豉。几次出差或旅游到浏阳,都少不了带豆豉,虽说如今这里那里都生产豆豉了,货架上摆开几十个品种琳琅满目,但要论正宗、要论口味,那还是数浏阳豆豉首屈一指。几次从国外回到长沙,总是要到小饭馆里去点一个菜解馋,不是大鱼大肉,更不是山珍海味,来一大盘豆豉辣椒大蒜叶子炒油渣,那才是家乡的风味、送饭的祖宗。

    乡音和饮食都是根深蒂固的习惯,有时候甚至是一种精神寄托。我的舅舅和舅妈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参军到新疆支边的,后来转业安排到甘肃兰州直到退休。因为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二十多年音讯全无,直到八十年代才回到故乡探亲,“乡音未改鬓毛衰”,爱吃的还是家乡菜。从那时起,我几乎每年都会给他们寄去家乡的腊鱼腊肉、莲子、火焙鱼、玉兰片,当然少不了的还有“一品香”或“太平桥”的浏阳豆豉。2002年舅舅病危住院,我赶去兰州看望他,一进病房就见到舅妈在给他喂粥。舅妈告诉我,舅舅已经有十多天没吃什么东西了,今天嘱咐她在家熬了一罐子粥送来,特别要求在粥里放入家乡的豆豉和撕碎的火焙鱼。舅舅颤巍巍地扶着碗,艰难地着粥,眯起眼睛咂着嘴,脸上竟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无神的眼睛绽放出明亮的光彩。舅舅紧握着我的手,久久没有松开。这是舅舅吃的最后一顿饭,第三天他就与世长辞了,安葬在兰州。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以这样一种方式表达他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

    富有地方色彩的浏阳豆豉已经成了本地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也构成了我几十年生涯中的一个个故事。虽然时代在快速变化,但我相信豆豉不会轻易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它的余味如同逝去的岁月一般悠长。……









--  作者:pengje
--  发布时间:2009/3/25 22:46:21

--  

只看,不做声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9/3/25 22:46:58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9/3/25 23:06:03

--  

我刚到珠海,还特意带了浏阳豆豉。

如果以后包子里面都放豆豉,不知彭老师将带什么干粮。


--  作者:大肚子
--  发布时间:2009/3/25 23:41:07

--  

小小的一粒豆豉让犟牛兄写出了一篇美文。佩服。


--  作者:艳山红
--  发布时间:2009/3/25 23:59:05

--  
我也喜欢吃豆豉,去年去道吾山,我特意买了浏阳豆豉回来,确实好吃。
--  作者:向北挺进
--  发布时间:2009/3/26 0:09:20

--  

我也喜欢吃豆豉(chi)今天晚上的荤菜就有豆豉蒸五花肉。连油带肉挖一瓢拌饭,“那味道就不用细讲哒”。

明明是豆豉(chi),长沙人偏偏都叫它“豆屎”。再加上那浓烈的脚丫子味儿,难怪北方人不喜欢吃,个别南方人也不喜欢吃,如彭老师。其实,人的饮食喜好是很难说得清的。好吃不如爱吃。就拿我家这位来说,从小就不吃牛奶和胡罗卜,就是过苦日子的时侯,他照样把幼儿园每天分的牛奶偷偷倒掉,把午觉后的“水果”胡罗卜丢到窗外。

成家后,我成功地训练他喝牛奶了,但胡罗卜我仍耐他不何。

还是那句话,好吃不如爱吃。

另,豆类也属含嘌呤食品,痛风的人不宜吃。


--  作者:九爷
--  发布时间:2009/3/26 0:15:29

--  

我们在外国也喜欢吃浏阳豆豉,确实好吃。


--  作者:立立
--  发布时间:2009/3/26 0:16:32

--  

拜读了犟牛的《豆豉记》,经犟牛兄这么一写,黑色的豆粒粒变成了金豆豆,它沉淀了历史,蕴含了情感,要是来个正反方辩论的话,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挺豆豉一方!

浏阳豆豉厂家应该很喜欢我们的,他们最怕的就是“只看,不做声”,“随你们哦示港,随你们哦示恰,我反正就是看都不看一眼”的那号人士。


--  作者:何日君再来
--  发布时间:2009/3/26 0:59:08

--  
    我的先生是64 年下乡的知青,到74年,一共10个春秋。他下的地方是绥宁,那里是山区,少油,一年到头总是吃从邵阳家里带去的豆鼓,直到现在他都不吃豆鼓。有时我想在有的菜里放一点豆鼓,他就叫宝哒!我笑称他是豆鼓过敏症。
--  作者:信马游缰
--  发布时间:2009/3/26 7:56:18

--  

小时候外婆就告诉我葱姜豆豉水可治感冒,后来只要是受寒感冒初起,喝一大碗果见奇效,屡试不爽。

有次过了饭时候,一位朋友登门称没吃饭,要煮面吃,家里什么汤也没有,临时熬了碗豆豉汤下面,朋友直喊好吃,说要学哒回去做。

豆豉确实是好东东。彭老师看哒作不得声。


--  作者:刘晓阳
--  发布时间:2009/3/26 8:02:24

--  
以下是引用大肚子在2009-3-25 23:41:07的发言:

小小的一粒豆豉让犟牛兄写出了一篇美文。佩服。

浏阳豆豉厂家应该很喜欢我们的.我吃浏阳豆豉。


--  作者:麟敏女
--  发布时间:2009/3/26 8:51:34

--  

  一道特产让犟牛君写出了一篇盛誉浏阳豆豉的美文,有幸拜读了。

  可能是出生后就住在“一品香”,闻多了此种味道,也吃多了豆豉粥(我也没奶吃)的缘故吧,几十年来就好这一口,很多菜都喜佐此料,尤其出外,必每每炸一瓶豆豉辣椒携带,见到的人都会咋舌:“湖南的!”,我总是加一句:“浏阳的。”

  此等好文,只想让我浏阳知友欣赏,我未经许可转请到我浏阳版,见谅啦!谢谢!


--  作者:椰风海韵
--  发布时间:2009/3/26 9:21:51

--  
   犟牛兄因一粒小小的豆豉,发挥成一篇美文,充满了豆豉香,回忆了母爱,表达了亲情,让我们一饱眼福和鼻福。谢谢!
--  作者:李卫国
--  发布时间:2009/3/26 9:49:40

--  
  美文一篇情感深深。豆豉好佐料,味精鸡精我们不用,豆豉代替它们。
--  作者:春江花月夜
--  发布时间:2009/3/26 16:05:30

--  
以下是引用椰风海韵在2009-3-26 9:21:51的发言:
   犟牛兄因一粒小小的豆豉,发挥成一篇美文,充满了豆豉香,回忆了母爱,表达了亲情,让我们一饱眼福和鼻福。谢谢!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3/26 16:24:52

--  

豆豉白辣椒炒大蒜是当下的时兴菜,起口味,提食欲,隔三差五的总要来它哈把子,豆豉,湖南人之最爱也

谢谢犟牛兄溢满豆豉香的妙文。


--  作者:寨牙老团
--  发布时间:2009/3/26 19:08:05

--  

    谢谢犟牛兄的美文,让我们知道,豆豉不光与美食有关,也与感情相连。

    我和彭老师差不多,也不是蛮喜欢吃豆豉。不知道“豆豉公司”是不是能像药丸一样,把豆豉做成胶囊包装,这样既可以屏蔽豆豉的“脚丫子气味”,又可以让不喜欢食用豆豉的人温开水送服。


--  作者:荷塘秋叶
--  发布时间:2009/3/26 19:29:48

--  

   一般来讲闻多哒脚丫子味儿的人,容易把豆豉的香气和它混同起来,就像有的人把芫荽(香菜)的味儿,当成偷油婆气味一样,嗅觉的差异而已。

   犟牛兄的文章溢满豆豉香,我喜欢!


--  作者:蔼姬
--  发布时间:2009/3/26 20:13:58

--  
以下是引用椰风海韵在2009-3-26 9:21:51的发言:
   犟牛兄因一粒小小的豆豉,发挥成一篇美文,充满了豆豉香,回忆了母爱,表达了亲情,让我们一饱眼福和鼻福。谢谢!

今年过年时回长沙,我特地买了三包豆豉,从长沙带到柳州,再从柳州带到深圳。现在的包装严实密封的,带在火车上一点臭味道都没有。直到现在还有恰滴。每次回长沙我都要买豆豉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