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怀念文元珏叔叔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31857)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9/3/7 19:32:43

--  [原创]怀念文元珏叔叔

读了《湖湘轶事》老灯火兄写的“想起高山仰止——《读通鉴论》”,我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

公元一九六零年,饥荒漫延全国,饿殍遍野,哀鸣不绝。东洞庭湖之滨新成立了“湖南省机关事务局农场”,分散在全省各地农村的108名头戴1957年帽子的知识份子集中到此,拓荒种地,建农场的目的是向省委机关提供农副产品。


家父也在这108人之中,他那时学着做古体诗,而结识了原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的文元珏老师。他小家父一岁,我称他为文叔叔。

文叔叔是醴陵人,1920年出生,抗战时期考入国立师范学院,辗转于蓝田(今涟源)、溆浦,攻读史学。1946年毕业后,在长沙教中学,任历史教员。五十年代调入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是文叔叔的专长,他对家父说,学术讲究一个“通”,学历史要“通”就得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家父探亲回到长沙,从古旧书店购了一套民国版《资治通鉴》。厚厚的三大卷,不便于阅读,家父把书拆散,再分朝代装订成册。从那时起,我家的书架上就摆放着这套纸页发黄书。书脊上留有家父的墨迹:夏、商、周、秦、汉、东汉……我向父亲提问:为什么这套书有厚有薄?家父告诉我,一个朝代的时间有长有短,时间长的朝代,历史记录就多,书也就厚一些。书架上的这部《资治通鉴》成了我的历史知识的启蒙。

1975年湖南师范派人到东洞庭湖宣布摘除了戴在文叔叔头上的那顶1957年的帽子,随后调回原单位。当时的政治气候文叔叔不能上讲台授课,他被安排在图书馆管理期刊阅览室。从那时起,我常常与文叔叔见面,聆听他的历史课。这种历史课非常特别,没有讲义,没有教材,没有黑板,学生就是我一个人,一对一的教学。文叔叔讲话条理清晰,风趣幽默,肢体语言准确,文化味十足,让我记忆深刻。限于条件,他一次只讲历史上的一段故事,或者一个典故,远没有达到“通”的境界。文叔叔鼓励我读《资治通鉴》。我写信给远在靖县的父亲,让他把家里那套民国版《资治通鉴》邮寄给我。大概是1977年春天,我第一次接触到这部史书。随之而来的高考制度恢复,我中断了《资治通鉴》的阅读。八十年代末期,我心中重燃读《资治通鉴》愿望,购了一套岳麓书社出版的《资治通鉴》,简体字,有标点,横排版,读起来轻松多了。我受教育程度太低,读文言困难大。不可能一遇到读不通的句子,就去问文叔叔。正好那时出版了柏杨《资治通鉴》白话译本,分册出版,计72卷。这是柏杨先生在台湾坐牢时的译成的白话文本。读史不但有纵向时间记记忆,还应有横向的空间感受。柏杨版的《资治通鉴》附有大量的历史地图,对我来说是受益多多。一边读文言的原著,一边读白话文本,用了两、三年的业余时间,通读了一遍《资治通鉴》。

当我读完一遍《资治通鉴》,文叔叔生病了,而且一病不起。我到长沙市四医院看望病榻上的文叔叔,他那削瘦的面容,让我非常难过。好日子才享受几年,病魔为何会忽然间缠住原本健康的文叔叔?

我告诉他,刚刚通读了《资治通鉴》,文叔叔连声说:好!好!文叔叔拿起病床上的一份《长沙晚报》,那份报上发表了我一篇豆腐块小文章。文叔叔指着报纸讲:“多写,多写,定有长进。要写下我们经历过的历史。”文叔叔重病期间,行走不便,还从报纸上看到了我的文章,他挂念着我,让我感动万分。我握着文叔叔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

文叔叔离开了我们,我再也无法聆听他的教诲。近几年,我总想找到文叔叔发表的文章,尤其是文叔叔有关史学的学术论文。我找不到,找不到啊!文叔叔,你那一肚子的史学知识,难道就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给我们吗?

陶懋炳是湖南师范大学历系教授,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比文叔叔低一届。他著有《司马光史论探微》,198911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后记中,陶懋炳教授如是说:“撰写过程中,曾向知友文元珏、谭绪赞、马积高诸兄质疑问难,商榷论点,受益良多。”

这是我找到的唯一的文叔叔有关的史学文字记录。

附:听文叔叔讲课

这是我十年前写的一段回忆文叔叔的文字。

文叔叔在长沙街头遇到他教过的一位中学生。师生多年未见,学生握着老师的手,请老师上面馆,6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饥荒年代,能吃到一碗面条是最高礼遇的接待。学生回忆解放前在长沙上中学时,听文叔叔讲课的故事。

文叔叔当年身着长衫,手持教案,走上讲台,点头示意上课,但却一言不发。他转过身在黑板上划了一个大圆圈,全体学生都睁大眼睛看着他,发出疑问的目光。此时,文叔叔在教室内营造出一种悬念,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他的身上。然后他在圆圈中写了一个“卷”字。

这时文叔叔开始讲课:今天我们学习英国圈地运动。

文叔叔用这样的方法切入主题,讲授英国工业革命,带动纺织业迅速发展,羊毛供不应求。导致羊毛价格上涨。庄园主驱逐农民离开土地,把土地圈起来放牧养羊,大量失地农民只好进城打工,为工厂主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资产阶级和庄园主发了财,而失地农民生活陷入贫困之中,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黑板上那个圆圈的含义。

文叔叔巧妙地利用象形文字来诠释英国近代史上的圈地运动,产生了极佳的课堂效果,让学生终身不忘。


--  作者:放牛娃
--  发布时间:2009/3/7 23:30:24

--  
谢谢楚人的文章!又上了一课!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3/7 23:34:26

--  

难怪楚人君通古达今,少年楚人就“啃”完了大部头的《资治通鉴》。

文叔叔真是你的良师益友。


--  作者:晓泛
--  发布时间:2009/3/7 23:59:57

--  

"文叔叔巧妙地利用象形文字来诠释英国近代史上的圈地运动,产生了极佳的课堂效果,让学生终身不忘。"

楚人,你是良师带出的好学生,文叔叔在天堂一定很欣慰!


--  作者:九爷
--  发布时间:2009/3/8 0:15:20

--  
以下是引用放牛娃在2009-3-7 23:30:24的发言:
谢谢楚人的文章!又上了一课!

谢谢


--  作者:没有忘记
--  发布时间:2009/3/8 5:50:59

--  
又是一位让人尊敬的老知识分子!
--  作者:依梦
--  发布时间:2009/3/8 8:49:33

--  

"文叔叔巧妙地利用象形文字来诠释英国近代史上的圈地运动,产生了极佳的课堂效果,让学生终身不忘。"

从小受到文化修养和内涵的熏陶,所以楚人学识丰富 、通古达今。


--  作者:董二老板
--  发布时间:2009/3/8 10:04:18

--  

       写得好,写出了一代知识份子的不幸遭遇,写出了你师生情,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不公道。谢谢你楚人。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9/3/8 10:21:53

--  

遗憾,没听过文老师的讲课,陶老师当时在资料室,不过看到历史系老师的名字还是蛮亲切。

谢谢楚人!!


--  作者:金麦彭姐
--  发布时间:2009/3/8 22:22:39

--  
佩服楚人的好学精神!也算得上一个人才!
--  作者:哈兔
--  发布时间:2009/3/8 22:56:55

--  
以下是引用没有忘记在2009-3-8 5:50:59的发言:
又是一位让人尊敬的老知识分子!

还有一位孜孜不倦的好学生!


--  作者:良良哥
--  发布时间:2009/3/8 23:06:52

--  

     文元珏、谭绪赞、马积高,后二位老师我都知道。

           老知识分子都是好样的!


--  作者:石马
--  发布时间:2009/3/8 23:27:32

--  
又是一位让人尊敬的老知识分子!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9/3/9 21:10:22

--  

谢谢大家的友情回帖。

文叔叔的儿子和女儿应该在师大工作,或住在师大。他们看到这个帖子吗?


--  作者:漫江碧透
--  发布时间:2009/3/9 21:26:12

--  
文叔叔不愧为教师之楷模,祝他在天堂快乐!
--  作者:tsy8012
--  发布时间:2009/3/10 21:36:14

--  

    我们这辈人大多与“学位”无缘!什么“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都与我们无缘,还空戴“知识青年”知识帽一顶,“盲点”很多,临到退休,也应该扫扫盲了,好在现在乐园里的义务教授不少,我们大家也争取搞个“知青后”的“文凭”挂挂。谢谢楚人在怀念文老师之余,给我们补了一堂生动的世界史课!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也“终于”被后浪推到了沙滩上,谢谢了楚人的美文。

   祝文老师在天堂快乐!


--  作者:姜不辣
--  发布时间:2009/3/11 14:56:49

--  

穿坨坨扣子的文叔叔和吴叔叔的那些精彩“小课”,也是我点滴历史常识的主要来源。让我印象深的是,在一次听文叔叔讲历史典故时,半路上来了一位比我文化水平还差一点点的朋友,虽然他对这些历史毫无兴趣,但迫于当时的气氛,也只好坐下来被动的旁听,开始他是心不在焉的看热闹,听着听着表情就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心不在焉到引起注意、再到全神贯注、最后变成眼睛眨也不眨的吖口倾听。文叔叔讲完走后,他讲了一句令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话:“该位穿坨坨扣子的乡里老馆子故事讲得真好听”。真怀念文叔叔。


--  作者:思思
--  发布时间:2009/8/28 18:33:02

--  
今天有幸读到您的这篇怀念我外公文元珏的文章,外公已过世13年,却还能有除亲人外的学生,友人如此惦记怀念,实不枉此生。妈妈和舅舅的确在师大,妈妈一定要我留言于此已表衷心的感谢。谢谢您,也祝福您! 文元珏之外孙女:思思
--  作者:立立
--  发布时间:2009/8/28 21:25:20

--  

“这种历史课非常特别,没有讲义,没有教材,没有黑板,学生就是我一个人,一对一的教学。文叔叔讲话条理清晰,风趣幽默,肢体语言准确,文化味十足,让我记忆深刻。"

受人尊敬的老知识份子,勤奋好学的学生!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9/8/28 22:22:24

--  

看到思思的回帖,我好高兴。思思应该是文叔叔的小女儿的孩子,现在估计有二十多岁了?我和思思的妈妈是同龄人,我见过思思的妈妈。文叔叔的才学和人品,对我父亲、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曾经多次与文叔叔单独交谈,文叔叔总是在不断地鼓励我,要求我加强文化学习。每当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想打退堂鼓时,总会想起文叔叔那张慈祥的脸庞,他在时时鞭策我前行。文叔叔虽然离开我们13年了,我感觉他就在我面前,讲述他的家乡醴陵,讲述那年夏天他走出家乡到岳麓山下赶考,讲述国立师院,讲述他大学毕业后在长沙教书,讲述他心爱的二儿子……